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98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6 大小:18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6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6页
亲,该文档总共1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1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季浏主编

作者:

谭华潘绍伟耿培新腾之敬许世岩胡增荦汪晓赞(排名不分先后)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

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王湛,2001年)。

因此,在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体育课程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已经经历了七次改革,每一次体育课程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特别是在最近一次体育课程改革中,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课程模式,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创造了一些重视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教改经验,为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

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完全一致,促进学生健康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适应性不强,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不能很好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水平的提高。

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理论上讲,似乎谁都没有异议。

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唯一的内容。

学生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

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目标,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意志的发展……,都不是体育学习的目标。

然而,恰好在这些方面,体育课程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许多独特作用。

不对现行体育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就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作用,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也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据调查,1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体能指标,如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均有所下降,学生的肺活量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体育课程学习不受多数学生欢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只有改革现行体育课程不关注学生情意表现和社会适应的弊端,才能让体育课成为老师乐于教、学生高兴学的课,才能让体育学习对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少年天性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责无旁贷的。

但在部分体育教师看来,减负和素质教育=增加音体美课时,体育课自身并不存在减负和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因为体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

一方面,现行体育课同样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同样需要减负,这包括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和适当降低难度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现行体育课程是建立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基础上的,知识和技能传习是课程学习的主要特征,学习经验、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改变等在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却在现行体育课程中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现行体育课程并不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是要求我们对现行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是: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在过去7次课程改革、特别是在最近一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次的课程改革与过去的课程改革相比,其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造成现有体育课程观念滞后的主要症结。

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在设计课程结构的时候,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对各阶段体育课程学习的要求,以及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考虑到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与体育课程现代化的要求,课程标准采用了不同于任何一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结构体系。

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结构体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功能为纲的结构体系

现代体育课程的结构实际上是由裴斯塔洛齐(1746-1827)奠基的,他是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的教育家。

在他的和谐发展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分为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和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三类,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

裴斯塔洛齐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因而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

百多年来,体育课程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或以身体活动特征、或以运动项目作为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的依据。

这种课程结构当然有它的合理性。

但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当体育课程越来越被作为知识体系进行传授的时候,这种课程结构使原有体育课程的一些弊端表现得更加充分。

不冲破这种课程结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很难真正得到体现。

因此,课程标准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体育课程结构,采用了按体育的功能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以促使各方面更加注意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2)课程结构的适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很大。

因此,课程在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课程标准实际上只是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则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

这就使课程结构具有了最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需要。

(3)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设计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达成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途径。

从纵向角度看,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越到高年级,学校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余地也越大。

这就让学校和学生都参加到了课程建设中来,从而摆脱了过去那种完全盲目、被动的局面,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总的原则是:

在小学阶段,让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让学生学习一些体育活动内容;在初中阶段,适当收缩学习内容,在每类运动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在高中阶段,学生则可以在学校选定的范围内,重点学习一、两项运动技能,以发展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的能力。

高中学生在必修课时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殊需要,选修其他一些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这样,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参预了课程内容的建设,它将使体育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都从体育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科中心课程体系的特色之一是封闭式的课程管理,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学习化社会中,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

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份对此作了充分的说明。

在内容标准各水平目标部份,也有相应的要求。

2.教学理念与策略的变化

伴随着学科中心体育课程理念而来的,必然是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

在学科中心的体育课程中,学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的。

因此,唯有体育专家和教师才能决定他们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

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运动技术)自然应该是“科学”的(即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标准的),教师和教材也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

“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无效的唯一指标。

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第一,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动机基础上的。

第二,学生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第三,教师是否掌握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

第四,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随着教育和教育理论的转变,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正在被综合式的教学策略转变。

顾泠沅教授认为:

近年来,综合型策略的改进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老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要点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觉取向,其要点是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

这种趋势同样表现在各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中。

在我国近20年学校体育改革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策略的同时,进行了快乐体育、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改革试验,就反映了由支配式为主教学策略向综合式为主教学策略转变的趋势。

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就表明了对支配式教学策略向综合式教学策略变化这种趋势的肯定和倡导。

3.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而课程评价关注的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基础上:

学生的学习结果应符合正态分布,即只有少数学生是学习优秀和学习很差的,多数人只能获得不高的成绩。

这样,评价就变成了一种对学生的变相甄别,只有少数体育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学习成功的乐趣,多数人只能成为失败者。

联系到我国16岁以上的居民中有66.74%不参加、不喜欢任何体育活动的现象,这与我们传统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假设十分吻合,这的确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过去的体育课程评价还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因素:

人的运动能力与其遗传素质有极大的相关性,而体育课程评价仅仅用统一的运动成绩指标来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既不考虑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之后健康状况的改变情况,也不考虑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情意表现以及交往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不但是非常片面的,而且无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的获得。

换言之,原有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评价的是学生的遗传素质,而不是他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东西。

这样一种评价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它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竞技化倾向。

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钟启泉、崔允Huo,张华,2001年)。

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或对学校、地区的课程评价,课程标准都主张建立以利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有利于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评价体系。

三、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体育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前提。

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换:

在新课程中,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深厚教育素养和现代教育观念、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和如何运用体育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家。

从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到教学评价完善等方面,新课程都给体育教师们留下了创新的广阔空间。

体育教师将伴随体育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可以预期,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体育教师将更加自信、自主,将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性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将为我国的教育和民族的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他人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欢乐。

本课程标准解读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领导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专家组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全书由季浏统稿。

我们期望本书能对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也期望本书能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参考书籍,因为未来的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与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高等学校体育院系紧密相关。

然而,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之编写本书的时间仓促,本书肯定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

我们将正视所有读者所提出的各自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对本书进行修订,并逐步加以完善。

最后,我们对在本书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到的一些资料的专家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的大力支持。

2002年2月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既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求既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又符合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本课程的健身与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第一节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现代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特点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方式,这些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例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方式的增加,导致人的体力付出越来越少,脑力付出越来越多;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愈来愈紧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关系淡漠等。

2.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点

城市化的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革命性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面貌,并给人们带来了舒适与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如活动空间的缩小、体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的减少、饮食中高脂肪和高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多等等。

3.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益处,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其主要表现为:

(1)人体的生物结构和机能退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付出开始明显下降,加之在生活中进行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使人的机体生物结构与功能逐渐退化。

正如一位生理学家所说:

“坐着工作是文明史上对人的新陈代谢影响最深刻的变化,这是造成我们许多新陈代谢失调现象的原因。

”(转引自卢元镇,1998年)拉美特里曾指出:

“事实是人类的身体状况正急转直下……在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几百万年后的今天,新世纪的人类将佝偻得越来越低……终日伏案的生活方式将使人类变得越来越胖,越来越弯……人们视觉、听觉、方位觉、灵巧、力量等都可能出现退化,这些将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自然在这里有一条特殊的永恒规律,就是:

我们在精神方面获得的越多,在本能方面失去的也就越多。

(拉美特里,1978年)

(2)现代生活方式病的蔓延

现代生活方式病也称现代文明病,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非健康行为引起的身心不能应付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的刺激(如社会运转节奏的加速,竞争程度的提高,个体心理的紧张以及拥挤、噪音等),从而导致某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死因构成中,来自卫生制度方面的原因占10%,来自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原因各占20%,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占50%,其中比较典型的疾病有:

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性病等。

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急剧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一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剧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发达国家的死亡人数中有一半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加拿大人的死因构成中心血管疾病居于首位,每年夺去7.9万人的生命;美国的死亡人数中,有54%是由于心血管病症所造成的;日本人和俄罗斯人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5~8岁的儿童中,40%存在着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问题。

二是肥胖症人数的不断增加。

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极为普遍,美国有6000万人超体重,占总人口的1/3;英国有13%的男子、16%的女子患肥胖症。

三是糖尿病患者的增多。

美国每年有800万人患糖尿病,加拿大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是糖尿病患者。

四是心理疾病的患病人数大量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30%至40%的求医者有心理卫生问题,美国已有近5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卫生问题,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失常症占人口的10%,焦虑性障碍患者的终身发病率为10-15%,纽约市1/4的人患有神经官能症。

美国每年用于消除心理疾病的镇静药剂高达5亿剂,用于放松与睡眠的药物约为5亿剂。

二、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人类社会出现新的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与国家的问题,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

如美国在1996年的医疗保健费用高达10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日本2000年的医疗保健费用达380000亿日元;加拿大1993年的医疗保健费用达700亿美元。

因此,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健康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以迎接人类健康的新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在1946年就明确指出:

“健康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不论人们的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

”该组织在1977年制定了“健康为大众”的政策,并在1978年发起了以“延长每一个人的健康期望年龄;使人们拥有平等的健康保健机会;实现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健康平等;使健康成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健康促进运动。

1997年第4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确定了21世纪健康促进的主要目标:

提高对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健康发展的投资;巩固与扩大健康领域的伙伴关系;提高社区能力并使个人参与;保证健康促进所需要的资源。

三、现代社会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健康界、体育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与柔韧性等体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骨折等疾病的危险性,同时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

因此,大众体育成为国际健康促进运动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

要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向少年儿童提供体育设施和机会,使他们每天都能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鼓励成年人养成每天参加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习惯;向妇女提供各种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并对她们参加有益健康的锻炼活动给予更多的鼓励;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保持他们独立活动和自我料理的能力;根据残疾及慢性病患者的要求,为其提供体育锻炼与场地设施的咨询与建议。

各国政府也表现出对大众体育的高度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这些措施可概括如下:

·大力增加和改善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并能充分开发与服务。

·建立国民体质健康测验与公布制度,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

·明确大众体育发展的目标,使大众体育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激励性、科学性。

·积极开展户外、野外运动,充分满足人们体力活动的需求。

·建立健全大众体育的组织,使大众体育能稳定、持久、有序的开展。

各国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和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力。

第二节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启示

一、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都十分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同时,还通过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

日本在1978年的体育学习指导纲要中指出:

应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联结起来,教师在教学指导上应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不仅要在锻炼体力、塑造人格及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各种运动的乐趣。

该指导纲要强调体育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将来工作的联系,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