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0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docx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范文

文花枝先进事迹感想

篇一:

先进事迹在群众投票评选的基础上,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组委会评审组专家投票等程序,最终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这些人物就被称之为“双百人物”。

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李大钊、白求恩、杨开慧、方志敏等等,他们的故事是我们津津乐道的。

我们对这些人物的感情或许没有父辈那么强烈,但也绝对是尊重的。

“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这是毛主席对瞿秋白同志的评价,也是我们所有共产党人应当学习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的精神所在。

10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里,我见到了熟悉的名字:

邰丽华、任长霞、文花枝?

?

她们中有的是中共党员,有的是无党派人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在以他们的方式感动着中华大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但说实话,对于这些名字,我又有一丝的生疏。

反思后,我得出三点:

一是理想信念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一种理论的真实性和一种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认,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持久的精神动机。

李源潮同志多次强调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

对于这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我们大多只是听一听,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我们以及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危害极大。

二是快餐生活让我们忘记了尊敬与崇拜。

都市化的生活每一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也使我们来不及崇拜谁,他便被推入历史长河中。

对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似乎只有在搜集素材时我们才想得起来。

三是宣传不够。

打开电视、电脑,广播、报纸,我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娱乐信息,占据了大幅的版面,对这些“红色”报道较少。

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舆论导向,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高尚的社会风气。

让这些优秀人物的故事继续下去,将他们的信念传递下去篇二:

道德楷模事迹全国道德楷模事迹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李明素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

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

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

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

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

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

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

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

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

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

”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刘月生、王世昌刘月生,男,90岁,中共党员,军委工程兵原副政委、离休干部。

王世昌,女,84岁,中共党员,国务院国资委离休干部。

为了能让家乡河北省顺平县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学,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将晚年的心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对这样两位老人来说,要想白手起家,为家乡建一所学校,何其难啊。

1989年开始,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找到3位爱国港商捐资了74.5万元。

其中,港商梁洁华女士捐款58万元。

此后,王世昌四处奔波,跑有关部门落实建校的具体事宜。

不久,以梁洁华命名的“希望学校”,在顺平县常各庄村动工建设。

施工期间,60多岁的王世昌始终奔波在一线,刘月生因岁数较大,默默地在背后支持。

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电话说刘月生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

她连忙赶回北京,在医院里陪了三天三夜。

但王世昌心里却总惦记着工地的事。

刘月生知道她的心思,就对她说:

“快忙学校的事去吧,我这儿没关系。

”王世昌一听,当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地。

那时的王世昌,不知冒着严寒酷暑往返于北京和顺平之间多少趟。

她和民工同吃一锅饭,啃馒头,喝菜汤,中午就在一个长椅上枕着砖头小憩一会儿。

那段时间,她瘦了30斤。

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她忍受着右腿膝盖长有骨刺的疼痛,亲自去建材厂家订货,亲自押车将建材运回工地。

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泥,她一趟趟地找水泥厂,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拿到了低价货。

她打听到附近南吕村的砖瓦质量好,为了把每块砖的价格降低一分钱,她拉着县里有关人员去说情。

施工后丢弃的废水泥袋、破纸盒,她都要捡起来卖破烂换钱入账,地上的碎砖头也要收起来铺路。

到1995年,建筑面积达2060多平方米,计84间校舍,可容纳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终于屹立在了顺平大地上。

1997年以后,王世昌、刘月生夫妇又用梁洁华女士的捐助,为“梁洁华希望学校”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

2001年至2003年,他们再用梁洁华女士的捐款,为“梁洁华希望学校”建起了高中部。

这不仅使“梁洁华希望学校”成了顺平条件最好的学校,还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时间提前了两年。

从为家乡筹建新校到最终建成“梁洁华希望学校”,刘月生、王世昌夫妇整整奋斗了18年时光。

刘月生、王世昌夫妇在执著为家乡建新校的同时,还主动捐款成立了家乡教育基金会,号召社会集资,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他们省吃俭用,共向家乡的学校捐款30余笔、近20万元,还对口资助了三名困难家庭的小学生和一名大专生。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谢芳秋谢芳秋,女,21岁,广西宾阳县中学学生。

2003年2月21日晚,年仅16岁的谢芳秋在路过宾阳县黎塘火车站一路口时,远远看见一位聋哑老人扛着甘蔗横穿铁轨行走,而与此同时,一列调度机车正飞速驰来。

由于被甘蔗挡住了视线,聋哑老人既没有看到列车正向他急速逼近,也无法听到列车一阵阵急促的示警鸣笛声,仍然在缓步地走着。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谢芳秋毫不犹豫地飞身奔向火车轨道,在列车将要撞上老人的瞬间,用双手奋力向老人的后背推去。

聋哑老人被推出火车轨道获救了,身体单薄瘦小的谢芳秋却因为来不及撤离,被飞驰而来的列车撞倒。

滚滚的车轮无情地碾断了她的右腿,车上的铁架子钩起她的衣服,将血流如注的她拖行了10多米远。

经医院连续7个小时的全力抢救,谢芳秋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她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

“妈妈,哑巴叔叔没事吧?

”事后,有人关心地问:

“列车就要撞人了,你不害怕吗?

为了救一个聋哑人,自己却伤成这样,你后悔吗?

”失去右腿和右手,左颅受到严重创伤的谢芳秋却平静地回答道:

“哪有时间去想害怕不害怕?

能用我的一条腿救回哑巴叔叔一条命,我不后悔!

”谢芳秋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深地震憾了社会各界,她的英雄事迹经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王树先王树先,男,已故,中共党员,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镇里兴村村民。

王树先出身贫寒,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剿匪斗争。

13年军旅生涯,他先后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受师团营嘉奖多次。

复员回乡后,王树先担任过生产队会计、烤烟技术辅导员。

他和队里干部带领乡亲们办起了养猪场、碾米加工厂、米粉厂,建起了烤烟房,使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说起有50年党龄的王树先老人,人们忘不了2006年的那场洪灾。

2006年6月18日5时,住在客家土楼笃庆楼的王树先老人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烧火煮饭,清扫庭院。

5时30分,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

6时至7时,降雨量达124毫米,这是当地近百年来最强的一次暴雨。

转眼间,大水漫到老人所住的土楼大门前,不一会儿,大水开始灌进院子!

“涨大水了,快跑啊……”王树先扯起嗓门高声叫喊。

他叫起了笃庆楼住户,又跑到隔壁的汉兴楼喊。

这两幢楼共住有132人。

老人的喊声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人们,大家慌忙起床。

“不要带东西!

快往后山跑!

”在王树先指挥下,第一批村民安全转移到土楼后面的山上。

王树先组织第二批人转移时发现,门外已是一片汪洋,土楼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同屋的18名村民大多是老弱妇孺,王树先果断地扳断一楼的窗户,跳出窗外,一手抓住窗格子,一手把人一个个从窗户拉出来。

一个、两个……最后才是自己的老伴和孙女。

这时,王树先看到毗邻的另一幢土楼门前有3位老人在求救,他又扳住另一扇窗户,想扶着墙过去施救。

突然,一股巨浪扑过来,体力不支的他再也没能抓住窗格子,消失在汹涌的洪水中……没过多久,笃庆楼塌了一大半,汉兴楼全部倒塌。

132名村民除4人外全部得以逃生。

在罹难的人员中,有王树先的侄儿、侄孙媳妇和出生还不到100天的曾孙。

19日中午,乡亲们在永定河城郊乡东溪河段找到王树先的遗体。

悲痛欲绝的村民们一遍遍呼喊着他的名字,老人却再也无法答应了。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文花枝文花枝,女,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导游员,现湘潭大学学生。

“我是导游,先救游客!

”中国女孩文花枝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她以不惜生命、先人后己的行动,兑现了诚实守信、服务游客的诺言。

2005年8月28日,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

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挺住!

加油!

”的鼓励声。

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

事后许多亲历者都说,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

其实,在这起6人死亡、14人重伤、8人轻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

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

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过来,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

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

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

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

她才20多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宝贵灿烂的青春年华。

半个多月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的残酷事实,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流泪的花枝流泪了。

但几分钟后,再抬起头的她眼里已没有了泪水。

也就是从这天起,花枝还是像从前那样,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文花枝一直是一个用真诚和微笑对待游客的阳光女孩。

她常说:

作为导游就是要把游客当成朋友和亲人。

每带一个团,她都按事先的承诺服务;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提醒游客购物要谨慎;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先安排好游客,自己最后才吃。

游客称赞,她是我们人品上的“导游”,是我们职业道德的“导游”。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曹于亚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

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

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

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

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

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

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

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

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刘霆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

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

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

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

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

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谢延信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篇三: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城市守信模范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过来,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

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

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

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

她才20多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宝贵灿烂的青春年华。

半个多月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的残酷事实,出事之后一直没有流泪的花枝流泪了。

但几分钟后,再抬起头的她眼里已没有了泪水。

也就是从这天起,花枝还是像从前那样,总是用微笑面对一切。

文花枝一直是一个用真诚和微笑对待游客的阳光女孩。

她常说:

作为导游就是要把游客当成朋友和亲人。

每带一个团,她都按事先的承诺服务;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提醒游客购物要谨慎;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先安排好游客,自己最后才吃。

游客称赞,她是我们人品上的“导游”,是我们职业道德的“导游”。

2006年,文花枝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曹道云,男,56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我是一名公务员,把老百姓捧在手上,把老百姓举过头顶是我的信念,是我的承诺。

”曹道云坚守这种信念与承诺,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政事业默默奉献。

曹道云为实现诺言,在全区率先提出了“应保尽保,应帮尽帮,应业尽业”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救助与就业双向联动机制,使8000多名申请低保但有劳动能力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他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的思路。

在全区建立了18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和13家社区慈善超市,并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经常性捐助接收点和慈善爱心屋。

慈善帮困达到了10万余人次,募集善款2260万元。

曹道云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式”、“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功能输出式”等多种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建立了“十分钟为老服务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助托”等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

实施独居老人“守望工程”,为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

率先开展“扶手工程”,解决老年人上下楼梯难问题。

他还率先在公务员中建立以“助困、助老、助残、助医、助学”为主要内容的义工服务队伍,并实行公务员义工服务“一册通”,即公务员凭义工服务手册可以到本区57个义工服务点进行义工服务。

义工服务手册被老百姓称为“群众满意记录册”。

曹道云推出了“医疗拥军”措施,方便部队官兵就近看病,解决了军人子女读书难和军嫂安置难的问题。

他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免费为婚姻当事人提供婚前体检、子女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还建立了“离婚劝和”机制,接受劝和咨询的当事人,劝和率达到52%。

在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中,他在机关干部中实施了“五心工程”,即对最可爱的人要热心,对最困难的人要关心,对老年人要孝心,对年青人要育心,对民间组织的法人要诚心,提出了全面建设“百姓民政”的目标。

2004年普陀区民政局被评为上海市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普陀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

曹道云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得上海市民政系统第三届孺子牛奖金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