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34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财政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docx

《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docx

财政学

1、名词解释

1、财政:

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2、帕累托最优:

是指这样的一种状况,即当经济处于要改善社会中任何一人的状况时,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状况,或者说不存在当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时,其他人的状况不会受到损害的情况。

3、公共产品:

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

4、外部效应:

是指一个厂商或个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了损失或利益,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取得应有的经济报酬。

5、财政收入:

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依据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占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社会产品价值。

6、税收:

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7、税负转嫁:

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购进价格等方法,将其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8、税收资本化:

是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的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9、生产型增值税:

即在计税时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已纳税额。

收入型增值税:

即在征收时,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部分的已纳税额。

消费型增值税:

即征收时,允许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一次性全部扣除。

10、营业税:

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所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1、居民企业:

是指依照一国法律法规在该国境内成立,或者实际管理机构、总机构在该国境内的企业。

12、国债:

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13、购买性支出:

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即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组成。

14、政府采购制度:

就是政府为了从事日常政务活动或为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在利用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在财政监督下,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从国内外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一项财政制度。

15、社会消费性支出:

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等。

16、行政管理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17、社会保障:

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实施依据是社会立法,实施手段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18、社会保险:

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分配,筹集专项资金,对劳动者遇到伤、老、病、残时失去劳动能力,或是失业时给予的物质帮助。

国家预算:

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9、分税制:

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

20、财政政策:

国家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以达到发展、稳定、实现公平和效率、抑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的长期财政战略和短期财政策略。

2、选择题

1、财政概念包含以下具体含义: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财政的特征

(1)公共性;

(2)非营利性;(3)民主和法治性。

3、财政产生的两个条件:

(1)经济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

(2)政治条件:

国家的产生

4、财政的发展

(1)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国家财政收入和国王收入没有严格划分;采取实物形式;

(2)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国家财政收入和国王收入逐步分离;从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农业税成为财政主要收入;产生国家预算和国债;

(3)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

财政收支货币化;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

(4)我国社会主义财政:

从生产性投资为主转向非盈利性投资为主。

5、公共产品具有的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4)提供目的的非赢利性。

6、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

(2)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应有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即不具有排他性;

(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须付出代价或者只付出少量的费用;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7、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公共生产、市场提供;私人生产、市场提供。

8、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1表示绝对不平均,0表示绝对平均,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9、财政的“内在稳定器”:

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

10、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收入的形式:

税收收入(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债务收入(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广泛性)、政府收费(规费收入、公产使用费)。

(2)按收入的管理权限:

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11、研究财政收入的规模,不仅要研究其绝对量,更要研究其相对量。

12、税收的理解:

税收属于分配范畴、主体是国家、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13、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4、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不同:

首先,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前者负担重,后者负担轻;其次,在所得额级踞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

15、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

征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征税对象都要征税对象都要征税;而对有免征额的征税对象,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16、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

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从量税(车船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和部分消费品的消费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价外税(增值税、关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商品税、流转税、资源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

中央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地方税(营业税、屠宰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

17、税负转嫁的形式:

前转、后转、消转、混转、税收资本化。

18、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

50%、50万、80万。

P107

19、增值税征税范围:

销售货物和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视同销售货物、混合销售、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20、增值税税率:

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

P108

21、增值税起征点:

销售货物为月销售额2000~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150~200元。

22、消费税是建立在增值税普遍课征基础上。

消费税税目:

①烟;②酒及酒精;③化妆品;④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⑤鞭炮、焰火;⑥成品油;⑦汽车轮胎;⑧摩托车;⑨小汽车;⑩中轻型商用客车;(11)高尔夫球及球具;(12)高档手表;(13)游艇;(14)木制一次性筷子;(15)实木地板

23、营业税共设9个税目: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5%)、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娱乐业(20%)。

24、税率形式的选择: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

25、2008年1月1日起统一内外企业企业所得税。

26、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

27、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方式。

居民纳税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

个人所得税税目:

①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超额累进税率);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③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加成征收);⑤稿酬所得(减征30%,。

实际税率为14%);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28、国债的特点:

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债务人);安全性、流通性、收益稳定性(债权人)。

29、国债的偿还:

分期逐步偿还法、买销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调换偿还法。

30、财政支出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遵循定价交换的原则)和转移性支出;按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关系分类,分为经济建设费支出、社会文教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其他支出。

31、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

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

32、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成本收益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2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核心层)、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主要部分构成。

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33、社会保障的特征:

社会性、保障性、公平性、互济性、储存性、强制性。

34、财政补贴的特征:

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辅助性、专项性。

35、财政补贴分类:

按项目和形式分类财政补贴的分类: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房租补贴;⑤职工生活补贴;⑥外贸补贴。

按补贴的环节:

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分配环节补贴、消费环境补贴。

按补贴的经济性质:

生产补贴、生活补贴。

按补贴的内容:

现金补贴、实物补贴。

36、税式支出的形式:

①税收赦免;②纳税扣除;③税收抵免;④优惠税率;⑤延期纳税;⑥盈亏互抵;⑦优惠退税;⑧加速折扣。

37、国家预算的原则: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历年制:

中、法、意;跨年制:

英、美、日、澳)。

38、我国实行五级预算。

39、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3、简答、论述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中,对某些领域不能或很难发挥作用。

市场失灵通常表现在: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人都会希望由别人来提供。

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市场经济的生产者就不会提供公共产品,造成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厂商或个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了损失或利益,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取得应有的经济报酬。

外部效应的存在,与市场机制下的利益交换原则形成了矛盾。

由此就会导致人们只愿意从事具有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而不愿意提供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

(3)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由规模经济造成的,它的特征是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而递减,从而减少或者消除了竞争的机会。

一旦自然垄断形成,那么垄断者就可以通过限制产出而提高价格,并获得垄断利润。

(4)信息不对称: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商品市场、劳动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

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就会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途径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造成市场失灵。

(5)收入分配不公:

在市场机制下,收入的分配状况是由每个人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在生产上所能获得的价格决定的。

而人们的禀赋和财产占有状况不同,使得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存在很大的悬殊。

(6)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会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财政的职能(论述)

(1)资源配置职能:

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调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1、资源是有限的;2、可以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手段;3、由于存在社会的共同需要。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间配置手段——财政补贴、投资、税收;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配置;3、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4.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内部的配置。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

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即调节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

收入分配职能的必要性: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2.按劳分配不能完全保证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3.垄断的存在和经济机会的不平等。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1)税收调节;

(2)税负调节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1)征收个人所得税;

(2)转移支付制度;(3)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

(4)改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与能力。

3、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

1、税收;2、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3、公共管制。

(2)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

经济稳定的含义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稳定增长职能的内容

1、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

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应当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实行结余预算政策;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应当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使用赤字预算政策。

2、调节经济结构的平衡协调

经济稳定增长是以协调的经济结构为前提。

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的手段

1、通过财政内在稳定器实现社会稳定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简答)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决定财政,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具有基础性的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越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

(2)生产技术水平

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

技术进步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的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3)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

一是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二是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即剩余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4)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势。

实行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应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的份额将有所增加,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物价上涨率。

实行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物价的上涨率。

实行定额税,税收与物价没有关系,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情况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

4、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简答)

(1)效率标准:

是指政府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应以财政收入的增减是否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经济运行的协调均衡为标准。

资源利用效率:

财政转移资源所产生的预期效率应与企业和个人利用这部分资源所产生的预期效率进行比较,若国家使用的效率高,则可以通过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实现转移;否则应降低这一比例。

经济运行的协调均衡:

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时,财政收入规模应以不影响市场均衡为界限;当经济运行处于失衡状态时,财政收入规模就应以能够有效地矫正市场缺陷,恢复经济的协调均衡为界限。

(2)公平标准:

公平标准是指在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时应当公平地分配财税负担。

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要以社会平均支付能力为界限,具有相同经济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应承担相同的财税负担。

5、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简答)

社会产品按其价值构成可以分为补偿基金C、新创造价值V、消费基金M三部分。

M部分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C是指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部分。

C可以分为C1和C2两部分。

C1指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劳动对象的基金,即流动资金价值。

C2指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劳动手段的基金,即固定资产价值。

补偿基金C中的C1部分不能构成财政收入,C2可以构成财政收入,但数量有限,因此补偿基金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V是指国民收入中以工资形式支付给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必要劳动的价值,即新创造价值归劳动者个人支配使用的部分。

从个人货币收入层次看,V应留给劳动者个人,但为了维护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政府应采取税收形式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

从个人收入V的消费层次看,政府应该对个人收入课征所得税或对特定消费品课征消费税。

(3)M是生产领域中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社会产品的价值,即新创造的价值归社会支配使用的部分。

从M的特点来看,在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中,M表现为社会总产值扣除成本之后的余额,这就使它可能更多地由财政来支配。

从M的最终用途来看,在全社会内统一筹措、使用社会消费基金,在国民经济范围内统一调节积累基金,主要是通过财政分配来进行的。

所以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M部分,剩余产品价值M的扩大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最根本的源泉。

(4)综上所述,我国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包括C、V、M三个部分,其中C、V两部分可以构成财政收入,但是数量非常有限,只有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发展生产、降低消耗、保证劳动者个人收入相应提高的基础上增加M,这样国家的财源才能充裕。

6、税收术语(税制要素)

(1)纳税人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我国税法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按课税对象划分为五大类: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3)税率

税率是国家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的中心环节。

税率一般分为比率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比率税率就是对同一课征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累进税率是按课征对象税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

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纳税环节是指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转环节,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5)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

(6)减免税:

减税;免税。

减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减轻一部分税负。

免税则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免除全部税负。

(7)违章处理:

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包括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等。

7、论述商品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商品供给弹性是指市场供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上,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所导致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商品需求弹性是指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上,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化得百分比。

看图解说P91图及第一段。

商品供求弹性和税负转嫁之间的关系:

(1)商品需求弹性大小和税负向前转嫁的程度成反比,与税负向后转嫁的程度成正比。

即商品需求弹性越大,税负前转的量越小,税负后转的量越大。

反之商品需求弹性越小,税负前转的量越大,税负后转的量越小。

特别地,当需求完全由弹性时,税负将全部由供给方负担;当需求完全无弹性时,税负将全部由需求方负担。

(2)商品供给弹性大小和税负向前转嫁的程度成正比,与税负向后转嫁的程度成反比。

即商品供给弹性越大,税负前转的量越大,税负后转的量越小;商品供给弹性越小,税负前转的量越小,税负后转的量越大。

特别地,当供给完全无弹性时,税负将完全由供给方负担;当供给完全有弹性时,税负将完全由需求方负担;

(3)当商品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则税负由需求方负担的比例小于由供给方负担的比例,如果供给方是纳税人,税负只能实现较少部分的转嫁;当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则税负由需求方负担的比例大于由供给方负担的比例,如果供给方是纳税人,大部分税负的转嫁得以实现。

8、商品课征概述

(1)含义:

商品课税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2)普遍课税、隐蔽性强;

商品课税以市场交易行为为课税前提,只要有市场交易行为就要课税。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

因此,商品课税具有普遍性。

此外,被课税者很容易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又不直接感受到税收负担的压力。

(3)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商品流转额指商品销售收入或购进商品支付的金额,非商品流转额指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或者取得服务支付的金额。

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情况下,税额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高低及数量的多少。

(4)实行比例税率,计税简单;

(5)税收负担具有累退性。

商品课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其税负按消费或销售商品的数量比例负担,对于盈利率不同而销售收入相同的企业,会造成实际税负负担不均,即盈利水平越高税负越轻,盈利水平越低税负越重。

终上所述,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上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9、消费税征收范围:

(简答)

(1)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焰火等;

(2)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如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化妆品;

(3)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轿车、摩托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

(4)不可再生和替代的资源性消费品,如汽油、柴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

(5)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如汽车轮胎等。

10、资源税的特点(简答)

(1)只对特定资源征税;只是对部分矿产品资源和盐资源征税。

(2)具有级差收入税的特点;国家开征资源税,将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收入上的差异集中到国家财政来,平衡企业利润水平,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实行从量定额征税;

我国资源税以应税资源产品的销售量为计税依据,实行从量定额计税,有利于计征和缴纳。

(4)实行源泉课征;资源税规定在采掘或生产地源泉控制征收。

(5)资源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11、国债的功能(简答)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弥补赤字是国债的首要功能。

发行国债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发行国债的特点:

一是发行国债只是社会购买力从国债认购者向政府转移。

二是国债的认购者是社会上独立的单位和个人,资金来源比较分散,购买者的负担轻,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动员社会闲置资金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状况。

(3)调节经济运行

国债在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客观上发挥着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影响社会总供给关系、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在社会供大于求时,发行国债可以动员社会闲置资金,起到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作用。

在社会供给小于需求时,这种转移可以推迟企业或居民需求的实现时间,起到收缩社会需求、缓解供求矛盾的作用。

12、国债利率的确定主要的考虑因素

(1)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国债利率必须依据金融市场上各种证券的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