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03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2”习题集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解释第一次文代会、双百方针、八个京剧样板戏。

答: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

会议听取了郭沫若、茅盾、周扬等的报告。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文联及下属各协会。

本次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

(2)双百方针:

毛泽东于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发展文艺事业的方针,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具体内容为: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3)八个京剧样板戏:

指文革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八个京剧。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收获与意义有哪些?

答:

收获:

(1)听取了大会总主席郭沫若的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副总主席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傅钟总结军队文艺运动的报告《关于部队的文艺工作》。

(2)发表了《大会宣言》。

《大会宣言》指出,“五四”以来,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这个方针,更进一步地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合。

”确定《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3)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联合会下设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部门协会以及戏曲改革协会、曲艺改进会等组织。

其后,作为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刊物《文艺报》、《人民文学》也陆续创刊。

意义:

第一次文代会是会师的大会、总结的大会,在我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确定为文学艺术的总方针;它检阅了文艺队伍,团结了新老作家;标志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肇始。

3.从建国初的历次文艺思想斗争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

(1)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文艺思想斗争是必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特别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世界观的改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2)以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的形式和方法是错误的。

(3)必须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学术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

(4)必须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反对无限上纲和把文艺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

1.《创业史》的史诗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要点:

(1)内容上,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2)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特别是梁生宝这一新人的光辉形象。

(3)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

2.为什么说《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答:

要点:

(1)内容上写的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从其广度和深度看,具有史诗性质。

(2)人物是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形象,尤其是朱老忠。

(3)艺术上重视民族形式,如情节结构、写人手法、语言方面。

3.朱老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

朱老忠是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主人公。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他的典型意义在于,其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4.《青春之歌》与同时期的长篇小说相比,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

(1)结构上,运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纵深式的写法,单线发展,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全书,严谨而完整。

(2)人物塑造上,善用类比,有同类相比,有异类反衬。

(3)主观视角的采用。

(4)浓郁的抒情笔调。

5.林道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

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

她出生地主家庭,但追求自由民主。

她奋斗的历程中,曾有过三次决裂:

第一次是为了求个人解放而与封建家庭决裂,表明了她的觉醒;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与小家庭决裂、余永泽决裂,表明了她向往革命的进步性;第三次是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表明了她的成熟。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6.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何特色?

答:

(1)选材立意上,善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多写一些“家务事”、“儿女情”。

(2)塑造的人物绝大多数不是高大英雄,不是一出场就相当成熟的人物,而是在战争、生活中逐渐成长的人物,其中又大多是妇。

(3)情节结构上,舒缓自然,剪裁严密,没有闲笔。

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4)风格上,追求一种清淡纤巧、含蓄娴雅的抒情笔调,形成了被茅盾称之为“静夜箫声”的“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1.解释新民歌运动、第四种剧本。

答:

(1)新民歌运动:

1958年“大跃进”背景下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

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

它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而在创作上收获并不大。

(2)第四种剧本:

是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一类剧本。

刘川发文认为,当时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故提出“第四种剧本”,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其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

2.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有何特色?

答:

(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2)表现上有独特的角度和方法。

他不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作细致描述或雕刻精美的图画,而是从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方面,去思考、揭示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和道德情操的问题。

(3)诗中活跃着一个战士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他鄙弃“冷漠、寂静、安祥”,讨厌“可耻的衰退”,不希罕漫长而平庸的人生,而追求“沸腾的生活”、“作战般的工作”。

这其实是作者个性的写照。

(4)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

他写过“楼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民歌体(如《三户贫农的决心》《林区三唱》等)、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半格律体(如《白雪的赞歌》等)、自由体(如《致大海》)、散曲体(《将军三部曲》等),自由开放,不拘一格。

3.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一诗写了哪几层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

(1)1-6节:

写团泊洼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7-14节:

抒发生活在团泊洼的人们的心声。

15-21节:

抒发革命战士的心声。

22-23节:

点明团泊洼静中寓动。

(2)本诗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高压之下不屈服,并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的战斗豪情。

(3)本诗艺术上的特点是:

写景、抒情、言志熔于一炉;先抑后扬,以静显动,以无胜有,以小见大的手法;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气势浩荡,节奏鲜明;形式上采用“长廊体”,两行一节,集短为长,且一韵到底,音韵优美。

4.老舍《茶馆》一剧为什么被西方世界誉为“东方戏剧的代表”?

答:

要点:

(1)独特的艺术构思:

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以小见大”。

(2)新颖的结构形式:

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众多的人物组成若干幅时代剪影,又都与时代、主题发生联系。

(3)高超的写人手法:

采用“单纯个性化语言”;在冲突中塑造;选择人物的“闪光点”。

(4)悲喜交融的风格:

深沉的悲剧内容通过幽默的喜剧形式加以表现,“寓哭于笑”,在笑声中葬送了三个时代;剧作以讽刺为基调,但又有歌颂的成分。

5.老舍和田汉的剧作有何异同?

答:

(1)总体倾向上,老舍以现实主义取胜,田汉是现实主义中渗透着革命浪漫主义。

(2)构思上,老舍以人物取胜,“平中见奇”;田汉追求剧情的传奇性,“奇里求妙”。

(3)表现手法上,老舍以散文化的白描取胜;田汉剧作浸透着诗的抒情性,常以诗、歌、舞入剧。

6.简析杨朔散文模式的利弊。

答:

(1)利:

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劳动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

注重诗境的营造(采用托物言志、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

结构精巧,具有诗的韵律(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由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

语言精美,含蓄凝炼,音韵和谐(清新、绚丽、凝练)。

(2)弊:

缺乏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有粉饰生活的倾向。

构思模式雷同(物——人——理的三段结构)。

诗化描写的失真(一味追求诗化所致)。

第四章50-70年代台湾文学

1.解释《台北人》。

答:

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14篇,它们奠定了白先勇作为优秀小说家的地位。

其小说每篇独立成章,各篇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虽然题材不同,但大多数描写的是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是一曲曲旧制度衰亡的挽歌。

作者定名为《台北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台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他们没落的命运表现出悲悯和哀悼,从而充分揭示出“今不如昔”的感时伤怀主题。

2.以《游园惊梦》为例分析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色。

答:

白先勇小说的总特色是:

寓传统于现代,熔中西小说技巧于一炉。

(1)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

作品中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游》表现的是今昔盛衰之感、怀旧伤春之情。

(2)人物塑造上,较多地采用了以形写神的手法;同时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

如对钱夫人的意识流描写,在更高层次上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结构上,把传统的纵剖面和西方的横断面的写法结合。

如《游》在横断面的基础上也有纵的剖析。

(4)多种叙事观点的运用。

有全知的,有限知的,有作品中人物的。

(5)语言上,把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语言风格有机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的语言特色。

(6)风格细腻(描写逼真)、含蓄(韵味无穷)、深沉(有感染力)、优雅(给人美的享受)。

3.陈映真小说的特色怎样?

答:

(1)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导,适当吸收现代主义手法。

(2)结构上采用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手法,使作品形成多层次结构和多重主题。

(3)人物塑造上,既重视心灵开掘,又通过剖析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其独特性格。

4.余光中的诗《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有何象征意义?

答:

(1)《乡愁》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念家乡的爱国之情。

(2)诗中共有四个意象,既是心灵的表征,又是乡愁的象征。

邮票使人想到两地分离;船票暗示着隔海隔水;坟墓是永诀的标志;海峡使国土分离。

它们概括了诗人从童年、青年直到老年的大半生经历:

幼年思母,青年思妻,中年丧母,老年思乡。

5.分析郑愁予的诗《错误》。

答:

《错误》(1954)被台湾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第二节写“我”对她的想象:

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终于“我”回来了,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

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全诗共94个字,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

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

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

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其次是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

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6.梁实秋的散文风格怎样?

答:

(1)高雅:

高雅洁致,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充满书卷气而又超凡脱俗,不谈官场龌龊之事,不写淫秽之物,追求闲适随缘的高尚人生。

(2)精练:

短小精悍,题目简洁鲜明,开头开门见山,结构单纯,很少枝蔓,文字简朴,辞约意丰。

(3)幽默:

寓庄于谐,常在温和的调侃中,对人性的丑陋给予善意的揶揄与批评,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第五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

1.《酒徒》作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创新和开拓?

答:

(1)是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

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醒—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小说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

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幻象,构成虚幻情节。

(2)是诗和小说的混合物。

作者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发泄如火山爆发般的激烈情绪,便采用了跳跃性的和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

(3)小说的内在结构:

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构成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构成爱情线索。

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一次比一次沉重地把主人公推向绝境。

(4)小说结尾的象征意味。

结尾雷老太太的死是主人公绝境的象征;以“酒徒”在清醒和醉倒两种姿势中的不断交叉和反复,揭示香港人生存的某种本质。

2.金庸的新武侠小说“新”在何处?

答:

(1)主题新。

传统武侠小说多写个人恩怨、帮派争斗,表现忠、孝、仁、义的封建思想。

而新派武侠小说主要是通过武侠故事写社会,写历史、文化,写道德、爱情、宗教,进而写人性、人生、哲学。

它们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写武侠故事的狭小天地,和整个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使人看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内涵,表现的多是鲜明的现代意识,有的还表现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

(2)人物新。

旧武侠小说侧重写故事,以情节取胜;金庸的小说强调写人、写侠。

他认为,在小说里面总是人物重要,他写人物重在写出他们的人性和个性,其主人公不是忠君报国、除暴安良的理想化人物,而是充满人性冲突,具有多面性格的立体化形象,往往集武、侠、情于一体,在刀光剑影、森森杀气中,弥漫着友情、亲情、爱情等人之常情。

如杨过与小龙女,四离四合,生死无定,聚散无常,历经16年之久,对爱情始终坚贞不贰。

(3)手法新。

金庸小说突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写法,融合了中外小说、新旧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西方现代侦探小说、意识流小说、精神和心理小说以及电影等手法,多姿多彩,灵活生动。

他常用“化实为虚”的手法,将历史融入“传奇”,使历史背景与传奇情节巧妙地融合,达到亦真亦假、真假难辨的艺术境界。

他对武功描写别具匠心,使其雅化,能凸现人格,或表现哲学精神。

他小说的情节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

他的语言融现代汉语与明清白话为一炉,典雅蕴藉,又细腻流畅。

第六章1977-1989文学思潮

1.解释天安门诗歌运动、第四次文代会

答:

(1)天安门诗歌运动:

指1976年清明节前后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一场群众性诗歌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人民以诗歌形式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

它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广大人民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其诗体百花齐放,风格壮烈悲怆,语言朴素犀利,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浸透着中国人民渴望实现四化的现代意识,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

(2)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在会上的祝辞被认为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纲领。

其主要内容是:

肯定了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和成绩,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文艺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的发展道路和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方法。

本次文代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新时期的开始,对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新时期文艺与政治关系的争鸣结果怎样?

答:

1979年1月陈恭敏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进行质疑、辩驳,反对“从属论”(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和“工具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提出:

(1)恢复文艺的特性,反对把文艺变为政治的附庸;

(2)恢复文艺以审美为中心的多种社会功能,反对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3)恢复文艺与生活的联系,反对唯意志论干扰文艺。

从而为新的“二为”方针的提出作了舆论准备。

第七章80年代小说

1.解释《班主任》、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答:

(1)《班主任》:

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的短篇小说,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它通过两个中学生心灵被严重戕害和扭曲的事实,揭露了“文革”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心灵所造成的毒害,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2)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肇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其内容是揭露“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

代表作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3)反思文学:

当伤痕文学把“文革”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就随之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反思文学应运而生。

其起步的标志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

在创作上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有《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人到中年》等。

(4)改革文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以《乔厂长上任记》开先河。

从总体上看,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代表作还有《新星》、《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

(5)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主要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6)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崛起的文学思潮,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

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等。

(7)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其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文本特征上的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迷舟》、余华《现实一种》等。

2.什么叫伤痕文学?

它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何开拓性意义?

答:

“伤痕文学”概念见第1题。

伤痕文学的开拓性意义在于:

(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3)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3.什么叫寻根小说?

其局限性何在?

答:

“寻根小说”概念见第1题。

“寻根小说”的局限表现在:

①使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的理解也是狭隘的;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4.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怎样?

答:

(1)意识流手法的中国化。

在艺术形式上适当兼顾民族的和大众的审美习惯,不以“现代”排斥“传统”,而是积极寻找它们的契合点,将“意识流”小说的新枝嫁接在传统小说的根茎上。

在内容上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相适应,过滤了西方“意识流”小说那种专注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个案式的性本能的呈现,以及一些过于非理性的个人化、私人性的心理活动,代之以民族的苦难、个人的遭遇、历史的反思、时代的痛苦、灵魂的自省、追求的失落、摆脱负重的奋进、新矛盾面前的困惑、两代人的隔阂与沟通等等更具社会历史内涵和时代感的内容。

(2)隐喻和象征的结构。

这不仅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内涵、意蕴,丰富了小说的艺术素质,同时也带来了小说叙事方式的变化。

(3)喜剧性的幽默。

他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使小说充满谐趣与智慧。

(4)语言的立体化、多声部。

他通过自创新词、重新组词、长短句相间等方式,造成一种杂语喧哗的效果。

5.怎样理解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风格?

答:

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

其特点是:

(1)批判,但保持分寸;

(2)悲剧意识中渗透着喜剧因素;(3)内容上不求尖锐,但求深刻。

6.《人到中年》在艺术上有何创新之处?

答:

(1)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

基本用第三人称,又有主人公的意念及其身边人的回想。

(2)新颖的网状结构:

以主人公的病榻为中心,以人物内心活动为线索,将零碎的片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