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50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1.docx

方冬妮《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1

江西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方冬妮

准考证号:

201108091234

指导教师:

甲乙

 

2011年5月1日

目录

摘要……………………………………………………Ⅰ

关键词…………………………………………………Ⅰ

正文…………………………………………………………1

一、新现实主义与池莉…………………………1

二、女性意识的突显和发展……………………5

三、结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中文摘要

摘要:

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当中,池莉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个体。

在她的作品中,新写实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因素,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一种生活的本真状态、冷静的叙述态度,使她成为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她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但通观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女性主义激情燃烧着她,使她的“写实”、她的“客观”大大弱化,而理想和观念的表现却显著加强。

写实主义的池莉变成了女性主义的池莉。

本文将从新写实小说与池莉、池莉作品中凸现的女性意识两个重要方面对其小说的创作流变进行简论。

关键词:

新写实主义;女性主义;小人物;平民生活

 

简论池莉小说的创作流变

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中,池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个体。

在她的作品中,新写实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因素。

而同时身为女子的她,以其丰富的生活体验认识和奇特的布衣视角塑造了无数固执的女子生命形象充分张扬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

一、新现实主义与池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心中的现代化梦想被现实的生存状况冲击得七零八乱。

随着改革开放的窗口越来越大,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一地鸡毛”似的现实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惊醒了人们的美梦,也动摇了作家“宏大叙事”的根基。

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新写实作品适应了社会的这种变化,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也使得新写实小说逐步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

池莉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普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与世俗情趣,并用一种“还原生活”的新写实创作手法,将现实的生活道路改编成故事,进而使她的小说显示出真实的活力与魅力。

通过对当下个体生存状况真实、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在文学创作初期,池莉曾不断尝试各种文学体裁。

以1980年为界,在此之前,她的创作主要是诗歌,而此后主要为小说。

因此,她初期的小说更多地融入了诗歌的意象和境界,如《月儿好》、《少妇的沙滩》、《雨中的太阳》等。

在这个阶段,池莉是个写作的模仿者,没有自己的题材,更没形成自己的风格。

随着生活轨迹的变化,她的身份也不断转化:

从乡下知青到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医学院工农兵学员、武汉大学学生、杂志编辑等等。

各种不同的平民生活体验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同时也丰富了她的创作题材。

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之后,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内容:

当下人生的烦恼与苦闷。

带着一种“转向”的尝试,池莉写了《烦恼人生》。

这部作品的正式推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它的成功,无疑鼓舞了池莉写作的信念,同时也促使池莉反思自己以前的小说创作观念,并

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写作的题材:

平民的烦恼人生;及自己的写作信念:

为平民写作。

 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一种生活的本真状态。

池莉的这种观念与态度实际上也正是整个新写实作家群的观念与态度。

1.内容层面上,注重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池莉对平民生活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她的大部分作品描写的都是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写一些平常人生中的身边琐事:

恋爱、结婚、生子、上班、挤车、经济拮据、住房拥挤、夫妻间的矛盾争吵、同事间的勾心斗角、丈夫的移情别恋、妻子的不依不饶等。

她的作品总是有一条暗线贯穿,就是人生无尽的烦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

小说以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开头:

“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

”以后就以“流水帐”一般的形式描述了主人公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印家厚本是一个富有才华、热爱学习、能歌善舞、志趣广泛的青年,但恶劣的居住条件、拮据的经济状况、妻子的刻薄挖苦、孩子的抚养,等等,使他的一天不得不在一系列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如蝼蚁般忙碌着:

从早上的洗脸排队,厕所满员,挤公共汽车,到带孩子,乘江轮,吃饭,奔车间,评奖金,听训导,而在这一天的午夜时分,小说即将结束之时,他又得知借住的平房即将拆迁,而妻子的弟弟却又打算来度假……其中的感情纠葛也有对女徒弟一往情深表白的麻木和恍惚,和对昔日情人的痛苦和无奈的追忆……早已身心疲惫憔悴不堪,最后只有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苍白无力的古语当作“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

对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全部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我们很难找到情节的戏剧化、因果化,情节模式变成了以自然时间为序的纷繁扁平的日常生活,并且环环相扣、因果相应。

既未被理想化,也未被丑化,生活的24小时就是买豆腐、看孩子、送礼、上班、挤车、找保姆、换房子……我们可以想象,印家厚的明天、后天,乃至以后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烦恼”和不堪重负!

面对无奈的现实,他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只有在庸庸碌碌的世俗生活中消磨一生。

池莉以十分随意的口气告诉我们一种不容置疑的刻骨真实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现实主义和新写实的根本分歧:

传统现实主义注重社会的变革、历史的变迁,于是往往选择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宏大题材,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社会历史规律和生活本质的目的。

而新写实小说则相反,“拾你所遗,敬你所蔑,重你所轻”,堆砌生活的平庸和无聊,展示生活的琐碎。

新写实小说家企图在作品中保留生活的“原生形态”、“本来面目”和“纯态事实”。

他们认定:

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才是最重要的,而日常生活只能是庸碌庸俗的,这绵绵无尽的忙碌与庸俗填满了人生的时空;如此日常生活即“原生状态”的生活才是产生种种思想与感情的最根本原因。

于是作品中充斥着结婚生子、吃喝拉撒、住房、收入以及无休止的争吵……而没有了青春、诗意、英雄和伟大……

2.排斥典型化处理,表现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肢解小人物的人性世界

文学是人学,人物历来是小说创作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物塑造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向。

在池莉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没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她的文学始终根植于世俗男女的琐碎生活,她的小说选取特有的存于武汉底层的市井小民,或男或女,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

他们生活在社会中,努力适应着社会,然而由于自身的劣势,他们总是被生活扼住喉咙,发出的是咿咿呀呀的压迫之声。

他们被生活撵着旋转,疲于奔命,生活的烦恼使小人物暴露了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和工于心计,当自己的利益与别人发生冲撞的时候,他们给予的往往是幸灾乐祸的嘲弄和落井下石的伤害。

然而,他们并不是阴险心理的傀儡,他们也蕴藏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着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当现实的命运把他们彼此之间连在一起时,他们却又是另一番肝胆相照、相互帮助的温馨场面。

印家厚这个人物,既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也绝不是卑琐的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有时他显得没有男人的阳刚之气,一大早就辛酸地听着老婆恶声恶气,毫不留情的责骂:

“窝囊吧唧的,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算什么男人!

”没有房子、没有票子、没有位子的印家厚在生活的重压下,自己也觉得愧对妻子,难免底气不足只有选择了忍气吞声。

但在家中的印家厚与出了门的印家厚还是有区别的。

他使小坏,表现出好斗的一面,对人也常常动些歪心眼。

印家厚的生活单调古板,每天他都冒着被老婆知道后责骂的风险,只吃两角钱就能塞饱肚子的热干面,琐事缠身时,俨然就是一个“家庭妇男”;然而他在与小白等谈诗时,能以“梦”来写生活,显出了他也不乏浪漫情趣,尽管这浪漫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与悲凉。

他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不能改变现实更不能改变人生。

池莉对小人物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甚至达到了对他们灵魂的肢解,所以池莉的小人物哲学逐渐的“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达到了对小人物的解构。

在《预谋杀人》中的王腊狗为了“家仇”不择手段地抛弃妻子投靠军阀,做汉奸,诬陷栽赃,借刀杀人;《一去不回头》中的温泉为了争夺自己的所爱不择手段甚至使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段——玷污别人清白、把自己的所爱投入监狱,等其出狱后再与之结合。

《城市包装》中的巴音、《云破处》的曾善美、《小姐你早》中的戚润物、《一冬无雪》中的剑辉等,这些人物既有着灰色的人生和阴暗的灵魂,又有合理正当的人性欲求。

池莉的小说就是这样,一方面展示小人物在无奈的现实下的灰色人生和一颗颗阴暗的灵魂,另一方面又展示一种对抗窘境的生存意志和生命意识,充分挖掘出人的恶行中的一些合乎人性的正当需求,从而尽力呈现复杂的人性,使小说达到一种“人性的深度”。

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有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们没有生死离别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只能蜷缩在社会底层默默地隐忍着生活的一切。

虽然总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但小人物始终在不起眼的社会底层执着的坚守,顽强的挣扎。

他们有爱有恨,有善变的性情也有恒定的坚持,有对命运无常的感叹和无奈也有把握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小人物有自尊、有自知之明,但这背后也有深深地自卑感,他们放逐理想,消解崇高,常常不是主动的改造环境,而是被动的适应环境。

他们生活的理想简化为活着就好,但在应对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是能使我们感到这些世俗中饮食男女顽强的执着的生命力,他们面对生活的实际境遇,经受现实的冲击,却能以特定的方式应对生存的烦恼坚韧的活着。

这些小人物总在不尽如人意的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存活着,百折不挠。

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天生的具有开拓和进取的精神,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弄,渴望冲破世俗的羁绊,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然

而他们却始终摆脱不掉世俗生活打烙在自己心灵上的印记,他们有着劳苦大众的智慧和勤劳,然而他们也遗传了小人物的自私自利,软弱,庸俗和工于心计,这正是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标签。

二、女性意识的突显和发展

通观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它们中间似乎灌注着一股精神,那就是激荡在90年代的那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激情也燃烧着池莉,使她的“写实”、她的“客观”大大弱化,而理想和观念的表现却显著加强。

写实主义的池莉变成了女性主义的池莉。

实际上,女性意识一开始就蕴含于池莉的作品之中,只不过它被“新写实”“平民意识”的光环所遮掩,而不为人们关注罢了。

只能说在90年代以后池莉的女性意识有了由隐到显、由粗到细、由疏到密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成熟和完善。

1.母性意识的展现

在池莉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女人做母亲的种种烦恼和幸福。

无论是《太阳出世》还是《一冬无雪》都详细地描写了女性从怀孕、生产到抚育孩子长大的一系列过程,其深刻用意在于表现母性,赞颂母性。

《太阳出世》这部小说表面是讲生活的艰辛:

年轻的夫妻赵胜天和李晓兰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后,面对经济拮据、精神肉体上的煎熬等等困难,顽强自立逐渐成熟。

但小说的深刻用意却在于表现母性,赞颂母性。

李晓兰在为打胎走进手术室前的一刹那,一种伟大的母爱在心头升起,一种对新生命诞生的强烈憧憬鼓舞着她,她想:

“全世界困难重重,可婴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困难算什么!

”在李小兰心中荡漾着母爱,正是这种母性意识让她由一个穿着婚纱骂大街的不乏孩子气的青年变成了成熟的母亲。

母性的本能让她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更让她变得宽容变得文雅变得坚韧。

一个孩子的出生成就了一个母亲的成长。

中篇小说《你是一条河》更是展示和赞美母性的力作。

小说在广阔的政治历史背景上展开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命运。

村镇女子辣辣,丈夫早逝,30岁的她带着7个孩子生活。

辣辣的确有很多的缺点,恶毒卑劣、平庸粗俗、缺乏理性,

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粗野的甚至是愚昧的,以至于她“最有出息”的三女儿一上大学就以母为耻而不再认她。

这样的母亲与以往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种温柔细腻,纯洁善良的完美母亲确实有很大差距。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辣辣在被认为是一个“恶母”的同时,她的身上正闪现着一个“良母”的光辉。

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多大的困难,多重的打击,她都坚强的承受着。

不管面对的是什么她都以十足的母性,张开羽翼保护自己的孩子。

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她忍辱负重以身交换,偷偷出去卖血而不在乎得了浮肿病。

在那毁灭一切的自然灾害和政治灾害下带着孩子顽强地活了下来。

“她真是一条河,有河的宽阔,河的深广,能包容一切”

池莉用她独特的视角刻画着不同的母亲形象。

无论是李小兰,来双扬这样的“良母”,还是辣辣、张怀雅这样的“恶母”,都体现了池莉对母性和母亲这一永恒主题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

池莉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以母亲生活的种种状态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不同的母亲形象。

但她没有极端的褒“良母”贬“恶母”,而是十分辩证理性地审视“良母”身上的缺点和“恶母”身上的优点,从而看到了一个“良母”与“恶母”双重身份同时并存的真实的母亲。

审母意识和颂母意识在池莉身上得到集中体现,这是池莉完整母性意识不可或缺的两方面。

池莉把作品中的母亲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把她们还原到真实的生活里。

这样,池莉笔下的母亲形象也就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

在《让梦穿越你的心》中,“我”对于爱情有失望但更多的是希望。

对爱情的追求是充斥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和天真的幻想,所以这种爱情只能是梦,女人仍是现实中的女人。

因此,在《不谈爱情》中爱情便趋于现实。

爱的激情是短暂的,在恋爱的岁月燃尽后,爱情便在现实生活的颠簸中冷却转化为另一种情感。

而在《来来往往》中,爱情则萧瑟在婚外恋的旋涡中。

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爱情婚姻越来越脆弱,似乎已经不堪一击。

林珠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更是现代,“合则聚不合则散”。

而段丽娜则不然,她用尽手段,决不放弃婚姻,死死捉住以婚姻带来的对爱情的一丁点希望,于是她生存在不死不活的支离破碎婚姻之中。

可以说对爱情的追求是女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主题之一,而在爱情婚

姻中情感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却是女性一直在探索的迷思。

而池莉只是将这许许多多的女人的不同生活摆在了我们面前,偶尔流露几句不经意的评论,也似乎毫不左右读者的方向,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觅。

3.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1991年的《预谋杀人》开始,池莉的女性意识就进入了自觉的时期。

表现为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

她开始更多地反观男性世界,追究男性对妇女不幸应负的责任,并且对男性世界是否总能产生英雄表示越来越严重的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的女性,与男人一样平等地拥有自己的事业,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济基础。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许多男人还要求助于她们的才干。

她们具有了更加独立的人格、思想和行为准则。

这样,在客观上,就为女性对男性说“不”铺平了道路。

《预谋杀人》、《凝眸》和《滴血晚霞》3部政治历史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是对男性反观的开始。

小说中身为主人公的男性,都并非是什么“英雄”。

《凝眸》中的进步女青年柳真清去洪湖根据地投奔老同学、红军师长严壮父,在这里她也遇到了另一个老同学、左的路线的代表啸秋。

这两个男人都爱着柳真清,柳真清对他们也都寄予真情。

但是,在你死我活的“路线斗争”中,两个男人谁也顾不得爱情,顾不得柳真清,更顾不得老同学。

严壮父被啸秋残忍地杀害了,啸秋本人也不知所终。

终生不嫁的柳真清多年后才明白“严壮父不是为了她,啸秋也不是为她,男人们有他们自己醉心的东西,因此,这个世界才永无宁日。

”这种惊世骇俗的认识,表明池莉这时的女性意识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滴血黄昏》则进一步揭发那些迷醉于政治的男人们的丑陋一面。

被错整为右派的中学教师曾庆璜蒙冤受屈后,既不辩白也不反抗,而是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奴颜媚骨的人,千方百计向各方面讨好。

虽然在之后的政治风云中扶摇直上,几乎成为“时代英雄”。

但他最终落得的只是官场失意、父子反目、同僚落井下石的下场。

而《小姐你早》更是池莉对男人充满绝望的作品。

小说中的王自力简直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典型。

他利用国有公司的钱财供自己奢靡享受。

当他的丑行被妻子戚润物发现后,他居然毫无愧疚感,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入于夜总会。

作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戚润物,当发现自己丈夫的丑行之后,终于下了决心“不要这个男

人。

放弃这个男人。

打击这个男人。

消灭这个男人。

这就对了!

”女人也要活得很好,女人依靠的不是男人。

最终戚润物、李开玲、艾月这三个被男人伤害过的女人以她们的方式去复仇,不同于《云破处》那样通过消灭男人的肉体去复仇,而是拔除当代男权中心主义者的靠山——金钱!

要使他们重新“沦为穷光蛋”,“姐妹们”大获全胜,扬眉吐气报复了男人。

在报复的过程中女人找到了自我,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得以实践。

200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是池莉又一部高扬女性主义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曾芒芒由一个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纯情小姑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爱情、婚姻、生活的磨炼后,逐渐成长为一位独立主宰自己命运的女人。

在这篇小说里,女性同样有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同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再是依附于男人、听命于男人的奴仆!

池莉作品中的女性都是普普通通的女人,几乎都是丢在人堆里就找不出来的姑娘们。

正是对这些普通女人的成长的讲述才更使女性意识贴近生活、渗透生活。

池莉用她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心理个性和她们的生活质量。

 

三、结语

池莉的两重身份----新写实主义作家与女子作家,让她的叙述就像一把刀。

不仅剖开了生活,展示了生活的烦恼和杂乱;也雕刻出了女性的心理个性,寄予了她对女性自身生命价值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池莉.《池莉精品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曹文轩.《中国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汪泽.试析池莉近期小说的女性意识,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6期.

[5]刘川鄂.“池莉热”反思,文艺争鸣,2002年01期

[6]高乃毅.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7]穆迪.论池莉作品语言的“俗”与“雅”,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黄晓娟.简析池莉小说中人生哲学的升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第3期

[9]刘志友.论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5期.

[10]李强.从池莉的《烦恼人生》看新写实小说,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

 

致谢:

感谢甲乙老师,他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严格要求我的同时更给予我很多鼓励与支持。

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