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54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世纪的中国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章“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导言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学同样经历了一场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嬗变。

回顾20世纪的一百年史学,大体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成两个时期四大阶段。

前五十年可以以1919年的“五四”为标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

后五十午可以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成两个阶段。

一、20世纪初到20年代前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史学的嬗变从鸦片战争前后就显露迹象。

到19世纪后半叶,这一转化更加明显。

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全面转化则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深刻的历史意识、恢廓的历史视野、鲜明的时代精神、秉笔直书的品质、经世致用的意旨、重视考据的学风和丰厚的理论积累等。

二)中国传统史学嬗变的原因

1,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使传统史学已不能回答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史学变革的内因;

2,西方史学理论\特别是进化论史观的传入,是传统史学变革的外因。

三)新史学的创建

1,理论上,梁启超和章太炎等人的贡献。

2,实践上,夏曾佑等人的贡献。

总之,伴随着新史学思潮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应运而生,中国通史、民族史、思想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以及历史文献考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古典史学基本终结,史学走上近代化历程。

难点问题:

讲清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嬗变的原因。

重点问题:

分别论述梁启超和章太炎在新史学建立上的理论贡献和夏曾佑在新史学建立上的实践贡献。

二、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

至20年代以后,中国历史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中国史学在20世纪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

这也是中国历史学在本世纪的第一个繁荣期。

一)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1,史学观念的革新。

西方大量的史学理论传入中国,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广泛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去。

这为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转化,为新的中国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2,大量史料的新发现及其史料观的变革,为中国传统史学走向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3,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为中国历史学提供了新方法、新资料,并扩大了研究领域,使中国近代以来史学朝着科学化发展方面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二)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流派

1,实证史学流派(或称新考据学派)。

流派的形成、发展;

该流派的主要史学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

流派的主要史家;

该流派的历史地位。

2,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流派的历史地位。

3,相对主义史学流派:

讲清三大史学流派的基本史学思想及其相互间的异同。

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大陆史学研究的主导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也犯了许多严重错误。

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

1,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其次,中国史的重要著述大批涌现。

第三,开辟了中国近现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史等新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2,存在的问题。

首先,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干扰,史学界“左”的错误思潮不断发展,开展了一些错误或不当的批判。

其次,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惟一而排斥其他理论,而且在运用中出现教条主义和简单化倾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另外,现实政治大大影响了历史研究范围的进一步开和对外学术交流,使中国历史学孤立于世界史学发展的主潮之外。

二)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至1976年改革开放之前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历史学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影射史学”和“评法批儒”等使十年“文革”史学,完全偏离了作为一门科学所依据的轨道,完全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什么会在十七年出现问题,它与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受全面破坏是什么关系?

1976年“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

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经历了拔乱反正、自我反思和全面变革的新时期。

史学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与国外史学界的交流增多,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同时,中国史学因其存在的问题,也面临着危机和许多挑战。

一)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乱反正时期,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2,初步发展和变革时期,亦称新启蒙主义时期,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3,全面发展和变革时期,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二)新时期史学发展与繁盛的表现

1,原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热点问题的再讨论,新的史学问题讨论和争鸣不断,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研究不断深化。

2,史学理论的建设获得了很大发展,史学理论研究一度出现热潮。

中国史学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如文化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现代化史研究、地域历史文化及其比较研究等不断开拓。

4,考古学兴盛,古籍整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三)新时期史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新的史学体系、理论、方法还未得到稳定发展;

2,中国社会变革,使史学研究较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现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史学受到冷遇,面临危机。

3,80年代中期以来史学的“失范”和腐败现象愈来愈严重。

4,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史学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变革所取得的成就。

新时期史学发展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深层社会根源和思想学术根源是什么?

本单元学时分配:

4学时

复习思考题:

1,简述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基本内容。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史学繁荣的原因和中国史学的三大流派。

3,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

第二章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新史学

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新史学,是指由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科学实证为方法的史学变革运动。

科学、民主和民族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新史学的三大特征和精神。

它为此后中国史学的变革开辟了道路。

一、新史学形成的原因

清末民初时期新史学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

1,从内因看,是由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决定的,而这又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豆剖瓜分的民族危机分不开。

2,新史学形成的外部条件是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其史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分不开的。

其传播渠道有二:

一是,自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大批中国知识分子负笈海外,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是,通过西方传教士、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的宣传介绍,许多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撰写的各种史著(主要是外国史著)在中国纷纷出版和广泛流传。

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二、新史学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一)新史学的形成过程

1,胚胎萌发于洋务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史学。

2,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吸纳和宣传大体确立了此后新史学的发展道路。

3,到二十世纪初,新史学形成及其标志——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这一时期,以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外,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为代表的国粹派,以孙中山、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王国维、罗振玉等为代表的新考据学派,也都是新史学运动的主力军。

二)新史学的成就及其表现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新史学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

1,注重对西方史学理论(按:

这里的史学理论是指广义的史学理论,它包括历史理论和狭义的史学理论两个部分。

)尤其是史学方法论的译介、研讨。

2,新式史学著作的纷纷出版,主张用西方史学理论和体例来编著新的中国历史以为当时的史学界的共同追求。

3,发掘、整理和研究新史料,以及运用新史料来更科学与合理地解释和论证中国古史。

新史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哪些方面?

三新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

新史学既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又饱含以史学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清末民初到“五四”新文化时期新史学的基本特征。

一)新史学具有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史学的历史观是一种进化论史观,它反对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史观和返古史观,主张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认为史学旨在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寻求其公理和公例。

这体现了新史学的科学性。

2,它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编纂历史,这集中体现在史书的编纂和著述方法上。

二)新史学具有民主性。

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历史观上,新史学主张民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和圣贤史观。

2,历史撰述的内容必须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民族整体的历史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是,在历史学的功能和目的上,强调史学要为“开民智”服务,以史学来鼓舞国民起来参加革命斗争,为国家和民族变革服务。

三)新史学具有民族性。

新史学在近代兴起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要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可以说,民族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近代新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旋律之一。

新史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四、新史学的代表人物

一)梁启超(1873—1929年)与他的新史学理论

1,生平简历

2,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史学成就总述

3,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结与批判

4,对新史学思想与方法的介绍

1)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化观;

2)在解释历史进化的动因上,持以英雄史观为核心、而辅之以天运说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多元化的历史观。

4)对于历史学的价值和功用,认为史学可以使培养民众的民族爱国情感。

5)在史学研究对象上,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问题。

6)在研究方法上,其一,是把历史人物放到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

其二,研究历史要从整体出发;

其三,研究时注意“史学与他学的关系”。

7)关于史学的修养,认为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德、史学、史识、史才。

梁启超建构起了新的史学理论体系,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历史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

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

二)章太炎(1869—1936年)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2,史学思想。

1)对中国旧史家不识进化之理的批判;

2)推崇“通史”;

3)提出质变的历史进化观;

4)主张史学应当培养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史学成就。

1)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2)对诸子百家及学术史的研究。

章太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批判与总结,对当时及以后的思想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三)夏曾佑(1863一1924年)与《中国古代史》

2,《中国古代史》的史学成就及其思想。

1)在史学方法论上,《中国古代史》,于传统史书体例之外,另辟蹊径,采用了章节体,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历史编纂学的重大突破。

2)在历史观上,信奉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以之来考察和撰写中国历史,将梁启超的历史螺线上升说具体化。

3,《中国古代史》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深远影响。

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

1,新史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新史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为什么说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

4,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第三章中国现代的实证史学

实证史学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史学思潮和流派。

其所包含的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大家辈出。

该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史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实证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

一)形成和发展过程

1,王国维与以其科学的治史方法和突出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国实证史学的领军人物。

2,胡适为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创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对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使实证主义史学成为“五四以后史学上的一个主流。

二)实证史学的共同特征。

1,他们坚信历史学完全可以成为如同自然科学那样严谨的实证科学。

2,他们认为史学的任务就是史料的搜集、校勘、辨伪、整理和考订。

3,他们主张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为历史而研究历史,反对致用。

实证史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二、实证史学鼎盛的原因

一)主要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的时代的要求。

二)“五四”运动前后,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各种西学纷至沓来。

在如潮似水涌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潮和流派中,对中国史学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就是实证史学思潮。

三)实证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考据传统有相通之处。

他们把西方的学说与中国传统史学、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在中国现代史坛上影响颇大的一个流派。

什么是实证史学?

它与中国传统考据学有什么共同点?

三、实证史学的主要史家及其成就

一)王国维(1877一1927年)的治史方法及成就

1,生平简历。

2,学术研究之转向:

哲学→文学→史学

3,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即以传世文献资料与地下之考古资料互相印证、发明,以研究古史。

4,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殷周史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

一是对殷代世系的研究上;

二是对殷周的祀典及传统制度的研究。

三是对商、周和秦的都城迁徒的考证。

第二,在两汉研究上的成就。

第三,对敦煌写本文书研究的重大贡献。

第四,对西北民族史的研究。

5,其它方面的学术成就。

如何评价王国维在殷周史方面研究的史学贡献?

二)胡适(1891—1962年)的史学方法和成就

1,生平简历。

2,实验主义的史学方法。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这种治学方法体现了尊重证据、讲求实证的治学精神。

具体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源于物理学、化学研究的“科学试验室的态度”;

二是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的“历史的态度”。

3,存疑主义与疑古史学。

疑古与考信。

4,在史学考据方面的成就——《水经注》的考释。

怎样正确理解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论?

三)顾颉刚(1893—1980年)与“古史辨运动”

2,疑古思想对他的影响和疑古史学思想的形成。

古代疑古史学思想的影响;

近代学者疑古思想对他的影响;

胡适对他的影响。

3,疑古史观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三个意思;

打破古史中四个传统观念。

《古史辨》七册的出版。

4,疑古史学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多方面的学术成就。

边疆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

顾颉刚的疑古史观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四)傅斯年(1896-1950年)的“史学即史料学”思想和史学成就

2,史学思想。

主张建立科学的东方学;

“史学即是史料学”;

史学即是史料学的理论基础。

3,在史学方法上。

他把史料归纳为8对16种,将兰克治史方法与中国传统考证法相结合,总结出考辨、比较和由语言学入手辨析史料的方法等。

4,史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古史史实的考订与论证方面。

5,领导和组织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他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领导了殷墟考古发掘,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何理解傅斯年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思想?

五)陈寅恪(1890一1969年)和他的史学成就

2,治学态度和方法。

主张求真求实,重视以史料为基础研究历史,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与王国维比较接近。

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上,主张和当时历史环境诸因素相联系,以求历史的真实。

3,史料观的突破。

援诗证史,以诗释史,诗史互证。

诗史互证、以诗证史是他开辟的史学研究新方法。

还通过小说来了解社会背景,把私家小说提高到与官修史书同等的地位,大大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4,主要史学成就。

一是在周边民族研究上,致力于蒙古史研究和佛经的翻译。

二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研究。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的诗史互证、以诗证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上的意义。

六)陈垣(1880—1971年)的治史成就和方法

2,治学特征。

既无师承又无家传,被称为“土法为本,洋法为鉴”的史学大师。

治学特点被称为“竭泽而渔”,即对史料深挖穷搜以考证史事。

3,中国宗教史的重大成就。

着重宗教的发展、变化、衰亡的历史,不涉及宗教教义,研究范畴有历史上的古宗教、道教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每种宗教都有专门的著作。

4,在中国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许多奠基工作,包括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讳学,以及辑佚工作和工具书的绉纂等方面。

5,注意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来分析现实。

在抗战时期,通过史著阐发爱国主义思想。

陈垣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的两个方面。

6学时

1,实证史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实证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鼎盛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王国维的主要史学成就。

4,试析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

5,顾颉刚的疑古史观及其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

6,试析傅斯年的“史学即史料学”的思想。

7,陈寅恪的诗史互证、以诗证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观上有何意义?

8,试述陈垣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四章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是本世纪中国史学最有影响的史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既是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实证史学思潮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批判和继承的过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壮大,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发展

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上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创立打下的基础。

2,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历史研究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功,初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地位。

3,30年代,吕振羽、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的斗争,使唯物史观得到更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壮大和发展。

4,4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和深入,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走向成熟。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具特点

第一,坚信历史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所以是一门科学,既不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派所认定的科学方法,也不是相对主义史学派编造的各种唯心史观,而是由于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第二,主张理论和史料的结合。

首先,史学必须以史实作为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但与实证主义者不同,其目的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全面的占有、鉴别、处理和研究,去发现中国历史的真相。

第三,主张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可以将科学性(求真)与革命性(致用)完美地结合起来。

科学性,即是对历史真象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

革命性,即是用科学的结论指导人生、认清现实、预测未来。

强调史学的现实功用,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显著特征。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性与其它史学流派关于史学科学性的联系与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