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64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平行(否则读数是俯大仰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俯小仰大)

集气瓶

用于收集或贮存少许气体

不可用于加热

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3.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不能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

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4.药品的取用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贮存于广口瓶中,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贮存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药品时,取下瓶塞,倒放于桌上,瓶上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倒入。

5.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②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

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先预热,再用酒精灯外焰固定加热,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6.物质的称量

左物右砝,砝码用镊子夹取,药品不能直接放托盘上称量,精确到0.1g。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①将导管伸入水中,手掌紧握容器外壁。

②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是否形成一段水柱,如果有且形成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否则要查找原因。

8.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2)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4P+5O2点燃2P2O5

2.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药品选择原则:

1、在空气中可燃2、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3、生成物不是气体。

4.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二、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1.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气体成分

体积比%

性质

用途

氮气

78

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

氧气

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

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

0.03

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

二氧化碳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支持燃烧

作气体化肥、灭火

三、空气污染物

1.来源:

有害气体和烟尘。

2.防治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

3.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CO、SO2、NO2、O3、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

CO2不计入。

四、氧气(O2)

1.物理性质:

标况下,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固体或液体(都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①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②木炭燃烧

空气中:

发出红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气中: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点燃CO2

③铁丝燃烧

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点燃Fe3O4

注意:

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④硫的燃烧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点燃SO2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试验后,需向集气瓶中加适量NaOH溶液,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⑤镁条的燃烧

在空气中/氧气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的固体。

2Mg+O2点燃2MgO

⑥磷的燃烧

在空气中,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⑦氢气的燃烧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2H2+O2点燃2H2O

小结:

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3.氧气的制取

①工业上:

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不同,分离液态空气。

属于物理变化。

②实验室: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MnO22H2O+O2↑

2KClO3MnO22KCl+3O2↑

反应物状态

固体

固、液

固、固

反应条件

加热

不加热,常温下MnO2作催化剂

加热,MnO2作催化剂

收集装置

排水法(比较纯净)、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验满方法

1排水法:

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连续均匀冒出时,说明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否则未满。

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步骤

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后两手紧握试管外壁,有气泡冒出

装:

将药品装入试管

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定: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热试管底部破裂

点:

点燃酒精灯

先预热再用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收:

收集氧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要等到气泡均匀、连续放出时才能进行收集。

搜集满的气体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离: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若顺序颠倒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流,使热试管底部破裂

熄:

熄灭酒精灯。

 

④装置:

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4.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特点:

“一变两不变”。

一变: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两不变:

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五.物质的分类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H2O

氧化物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物质的构成

1.宏观组成:

元素,微观构成:

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4.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①已知电子层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②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情况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小于四个

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数

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余四个

容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8(氦为2)

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③离子

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

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形成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符号表示

2Al3+表示两个铝离子,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判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与原子的区别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

原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所带电荷数目=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

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分子、原子或离子。

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符号顶上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6.元素

①概念:

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③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列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铝。

④书写:

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一大二小。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

一种元素,一种物质;

微观:

表示一种原子,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Al:

表示铝元素;

表示铝这种物质;

表示铝原子;

表示一个铝原子。

※表示几个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它们对应的符号前加数字。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

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例如:

3H:

3个氢原子,4C:

4个碳原子,nFe:

n个铁原子2Ar:

2个氩原子。

当化学式前面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表示几个分子。

3H2O:

3个水分子,4SO2:

表示4个二氧化硫分子。

7.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7个周期,16个族。

8.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

同一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②由金属元素开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③同一周期(第一层除外)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递增到8。

④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理解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

1.分布:

海水占71%,淡水缺乏,分布不均。

2.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一方面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3.水体污染的来源: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4.水的净化

①水的净化方法(净化程度由低到高):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②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③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

滤纸破损;

滤液高于滤纸;

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④玻璃棒作用:

引流。

5.硬水和软水

依据:

是否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①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

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②鉴别方法:

加入肥皂水,观察泡沫的多少。

③转化方法:

煮沸(生活中)、蒸馏(实验室)。

6.水的组成

①电解水: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气体体积比为1:

2。

2H2O通电2H2↑+O2↑

实验结论:

水是由__氢元素_______和___氧元素__组成的。

②氢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点燃前必须验纯。

7.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固定,其化学式只有一个。

①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例如CO2表示: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②化学式的书写:

a.单质的化学式

稀有气体:

用元素符号表示,He。

金属和固态非金属:

用元素符号表示,S、P。

非金属气体: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数字,H2。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时,省略不写。

8.化合价

①化合价标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号在前,数字在后。

②元素的化合价有正,有负,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③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三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一五七氯都齐全,单质零价永不变

9.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和

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根据化学式,求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依据:

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

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

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

11.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方法:

十字交叉法:

“排标叉查”

步骤:

①排列元素: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②标出元素的化合价③交叉价数④检查代数和是否为零。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1.守恒原因: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2.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

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③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微粒的个数比。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

左边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标:

标明反应条件,标出生成物的状态,短线改为等号。

④查:

检查是否正确。

4.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①依据:

质量守恒定律

②步骤

设出未知量;

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已知量、未知量的对应关系量、列比例式,求出未知量,简明地写出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单质

名称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的固体

形似足球

物理性质

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不导电、不传热

很软、有滑腻感、有良好的导电性

优良的导电性

裁玻璃、钻头

铅笔芯、电极

超导、催化、材料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碳与氧气的反应

C+O2点燃CO2(氧气充足)

2C+O2点燃2CO(氧气不足)

3.还原性:

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

C+2CuO高温2Cu+CO2↑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CO2高温2CO

三、CO2和CO的性质

CO2

CO

无色、无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干冰易升华,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有毒。

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反应:

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可燃性:

2CO+O2点燃2CO2反应现象:

放出大量的热,产生蓝色火焰。

还原性:

CuO+CO加热Cu+CO2

毒性:

与血红蛋白结合

用于灭火、制作饮料、化工原料、气体肥料、

燃料、冶炼金属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1.CO还原氧化铜

实验现象: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

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2.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不断减少。

四、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3.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方法:

将制取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出现浑浊即为二氧化碳。

6.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7.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

CaO+H2O=Ca(OH)2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①清除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二、化石燃料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

①煤:

被称为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氮、硫、氧。

②石油:

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主要含有碳和氢元素。

③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

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

CH4+2O2点燃CO2+2H2O

乙醇(俗称:

酒精,化学式:

C2H5OH)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燃料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3.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①燃料中的杂质如硫燃烧等燃烧时产生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

②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产生CO;

③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及炭、尘粒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④煤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酸雨。

4.清洁能源:

乙醇、氢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