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068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docx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

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

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

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

“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

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总之,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的新教育运动和新学校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重新认识。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三、西欧新教育运动的基本理论

(一)爱伦·凯

瑞典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作家。

致力于妇女儿童运动,代表作《儿童的世纪》。

重视家庭教育,主张恢复妇女在教育子女(儿童)方面的权利。

倡导自由教育和建立儿童中心的学校。

宣称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二)德可乐利

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生。

早先研究特殊儿童问题,1907年在布鲁塞尔创办“生活学校”(隐修学校),积极参与新教育联谊会的创建。

教育代表作《德可乐利方法》。

注重本能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张学校应一方面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学校根据儿童兴趣设置课程,构建教学单元。

教育方法主要为观察、联想和表达。

教学方式为小组学习。

史称“德可乐利方法”。

(三)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教育代表作《教育与美好生活》。

主张和平教育,促进教育民主化、自由化和现代化,重视儿童的存在和个体的教育权利。

第二节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一、进步教育运动始末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1837—1902)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

赖斯(J.Rice)在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早年是一位儿科医生。

1889~1890年他到德国耶拿和莱比锡研究教育理论。

1892年回国后,他接受了《论坛》杂志的委托,撰写有关美国教育的文章。

为此,他访问了36个城市,与l200位教师交谈,发现了美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并予以揭露,引发了全国性的对传统教育的批评。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早期的进步教育家们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其中一些人如“有机教育学校”的创办者约翰逊和“道尔顿计划”的创立者帕克赫斯特等人,受到卢梭和蒙台梭利的深刻影响,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另一些人如“葛雷计划”的创立人沃特等则受到杜威的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

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

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

1919年,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的一位教师科布(S.Cobb)发起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

该协会后来改称美国进步教育协会(AmericanProgressiveEducationAssociation,简称PEA)。

1920年,协会提出了改进初等教育的七点目标,实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

即:

1.自然发展的自由;2.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3.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4.科学研究儿童的发展;5.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6.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学校与家庭应进行合作;7。

进步主义学校应当成为为教育运动的领导者。

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

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1905年,杜威来到该校。

那里聚集了许多著名学者,有历史学家孟禄(P.Monroe)、心理学家桑代克、社会学家拉格(H.Rugg)和课程理论家克伯屈。

到20年代末,进步教育协会几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代言人。

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协会的秘书处也移到该院。

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

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G.Counts)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

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

此外,从30年代初期开始,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

这种转变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亦称“30校实验”,1933~1940年)上。

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

进步教育还受到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的攻击。

1940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教育也进入它的尾声,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其原有的感召力。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

这一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尽管在1953年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但已没有实际意义。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

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亦更为复杂,不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

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从而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进步教育思想以及进步教育运动的看法褒贬不一,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学校教育的影响的估计也存在着很大分歧。

但是,进步教育无疑在西方教育史尤其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构成了重要的一章。

进步教育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它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上它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教育的目的?

学校计划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这些问题明确后,学校应该教什么?

“进步教育”作为一个运动已划上了句号,但作为一种思想,它仍然和当今美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区别于19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美国教育界各种教育革新努力的根本之外在于,依据对城市——工业文明本质的深刻认识,确立了以人(儿童和青少年)和人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策略。

进步主义教育家们意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果;机器对人的奴役,标准化所导致的个性的丧失,城市生活所产生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隔绝,等等。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创造了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产生了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政治模式,价值体系的深刻需要。

他们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改造与人性的改良是相互制约的:

人的改造是社会改革的基础,社会改造是人性改良的必要条件;社会改造以人的最大程度的解放为目的,而人的解放又是为着社会的进步。

正是由于认识到社会改革与人的改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步主义教育家一方面强调教育改革应与社会改革相协调,并成为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始终坚持以人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哲学。

巴茨(K.FreemanButts)认为,这种哲学在杜威的一段话中得到了最好的概括:

“自我活动的至高无上、一切力量的和谐发展、品格优先于知识、把真实的事物放在符号之前的必要性、具体先于抽象、遵循自然的顺序而不是人类习俗的顺序的必然性……”。

如果作更为具体的表述,那么可以看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原则包含了以下各个方面的内容:

1.对儿童一切能力或力量的关注。

“整个儿童”(thewholechild)的概念突出反映了这种倾向。

根据克伯屈的解释:

“整个儿童’这个概念含有实质上是一致的两种含义:

一种含义是我们希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忽视儿童生活的各种不同的方面;另一种含义是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作出正确反应的。

2.教师的作用是鼓励,而不是监督,劳伦斯•托马斯(LawrenceG.nlomas)分析说:

“在进步主义的观念中,教师仅仅是用他的高明和丰富的经验分析当前的情景。

……教师在作为舞台监督、向导和调度员上是十分重要的,但他不是唯一的权威。

3.学校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行,而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也不应通过记忆和推论进行。

杜威指出:

“实验科学的进步给传统的行与知的割裂和纯粹‘知识’的科目以最直接的打击。

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

事实的分析和重组是增进知识,增长解释能力和正确分类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人们如果想发现某种东西,就必须对事物做一点什么事;他们必须改变环境。

这是实验室方法给我们的教训,一切教育都必须学习这个教训’⑧。

4.互助的、热情的和人道的教室气氛。

5.更多的活动空间。

6.课程应适应每个儿童的成熟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创造力、自我表现和人格发展实现个别化。

7.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以便他们探索、操作,运用。

8.建立促进合作、共同经验的组织模式。

9.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观念,主张教育是实际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10.反对强制和严厉的惩罚。

由于确立了以人(儿童、学习者)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因而必然引起对教育制度中一切与此有关的方面的整体变革。

而正是这种整体的教育变革,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所真正需要的。

也正是由于倡导并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这种变革,才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强大的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美国教育的贡献首先在于,它强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教育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对美国教育的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就此而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构成了现代美国教育的重要开端。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为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设定”了起点,而且直接制约着这种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由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或涉及到了一系列教育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尽管运动本身解体了,但美国教育的发展却始终难以回避这些问题(尽管形式不同),并且不得不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

而当人们进行这种解答时,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事实上是在沿着进步主义教育家们为他们规定的道路行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的“钟摆”不管向哪个方向摆动,都没有摆脱进步主义的影响。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20世纪美国教育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对形成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美国教育中,进步主义教育家们曾经大力倡导的重视儿童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强调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鼓励探究和创造性的发展、对儿童权利的尊重,等等,都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

这种普遍性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美国学校之不同于19世纪美国学校的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学校和教室的氛围。

尽管进步主义教育所主张的儿童中心论遭到了指责,但他们所反对的权威主义却已不可能再统治美国学校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贡献之外,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促进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美国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杜威、博德、克伯屈等人之前,美国虽然在教育制度方面已逐渐摸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做法(如公立学校的创立、教育管理的地方分权、以税收维持学校、教育立法),但在教育理论方面,则主要受西欧的影响。

即使是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早期,西欧教育家的思想依然是主要的理论依据。

只是由于研究美国教育的特殊形势和特殊问题,加之受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美国•哲学、心理学发展的推动,才逐渐形成了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代表的“美国化”的教育理论体系。

美国也由教育理论的输入国变成输出国。

简言之,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构成了20世纪美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成为贯穿于这部历史的一条基本线索。

很难想象,一部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20世纪美国教育史,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世界意义。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本身是美国教育发展的产物,它所要解决的是美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它提供的解答也是美国式的。

尽管如此,这场具有浓厚本土化特点的社会运动却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意义。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世界意义,一方面是指它曾经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中国、苏联、日本和印度等国现代教育历史的重要篇章。

另一方面是指,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西欧新教育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

二、进步主义教育实验

(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Quincyplan)

帕克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1875~1880年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

1883~1899年,任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校长,继续在昆西的教育改革实验。

1901年,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

主要教育著作是《关于教育学的谈话》(1894)。

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

其主要特征是:

(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帕克受卢梭等人浪漫自然主义的影响,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唤起儿童学习的意愿,使他专心致志,而且能摒弃以往的抽象的、无意义的形式训练,并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

因此,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帕克说:

“教师的伟大工作是指导学生发现真理”,使学生养成探究、发现和使用真理的习惯。

在19世纪90年代,帕克发展了与杜威的友谊,并向他传播新教育的哲学思想。

在帕克去世以后,他的主要弟子之一库克(P.J,Cooke)将他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昆西教学法”。

(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Organicschoo1)

约翰逊(MariettaJohnson,1864—1938)是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07年,她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FairhopeSch001),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杜威把约翰逊的教育实验称做“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认为“约翰逊女士的根本原则就是卢梭的主要思想”。

①之所以称做“有机教育学校”是因为约翰逊借用了一位名叫亨德森的教师在1902年写的一本书中的术语。

亨德森提出需要“有机教育”,其目标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

约翰逊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

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

因此,她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调整学生的分班。

她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分组,称作“生活班”(1ifeclass),而不叫年级。

开始只有两个生活班(6~1l岁),后发展为六个班,学生年龄至18岁。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

活动扩大了儿童的视野,成为他们的知识的源泉。

这种活动必须继续在家庭里开始的自然进程。

儿童由于需要和兴趣主动地从事探索。

循着这种自然生长的途径,凭着儿童自己求知的愿望,再把他引导到读、写、算、地理等正规课程的学习。

强迫的作业、指定的课文和通常的考试都被取消。

约翰逊设计出以下活动代替一般课程:

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体育比赛以及画地图和地形等。

约翰逊重视社会意识的培养。

她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发展合适的社会关系应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应培养学生无私、坦率、合作等品质,以及能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

约翰逊反对放纵儿童。

在她看来,为使儿童以最有利的方式成长,纪律是必要的。

她主张应以一种平衡而有纪律的方式发展整个人的机体。

(三)沃特的葛雷制(Garysystem,Garyplan)

沃特(WilliamAlbertWirt,1874—1938)是美国教育家,葛雷制的创始人。

1907年,他被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教育委员会聘为公立学校的督学。

他把握良机,推行一种进步主义性质的教学制度,以“葛雷制”著称。

亦称“双校制”“二部制”(twoplatoonplan)或“分团学制”。

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做中学”为依据,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业为学校的课程。

他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

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

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

学术工作,科学、工艺和家政,团体活动以及体育和游戏。

沃特把葛雷学校称做“工读游戏学校”。

葛雷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制度而闻名。

为了减少学校经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以提高办学效率,沃特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制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和星期日,昼夜开放,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解决了葛雷地区学校少,供不应求的矛盾。

相对当时一般公立学校组织中的惊人的浪费来说,沃特的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

把儿童从早到晚留在学校,也可避免他们在街头巷尾的玩耍中沾染不利于健康和道德的不良习气。

同时,节省下来的钱被用于装备学校的工厂,聘请更多的教师开设正课以外的科目,以及支付特别增设的班级的费用。

葛雷学校还利用学校设备为成年人提供夜校专门课程。

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

它的课程设置能保持儿童的天然兴趣和热情。

它的管理方式经济而有较高的效率。

到1929年,美国已有41个州的两百多座城市的很多学校采用这一制度,成为进步学校流行最广的一种形式。

(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Daltonplan)

帕克赫斯特(HelenParkhurst,1887—1973)是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的创始人。

1911年在华盛顿州塔科马的爱迪生学校任教时,她曾拟定一个实验室计划,191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将该计划第一次付诸实验。

1920年,她应邀去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这个计划,不到一年,成绩显著。

帕克赫斯特遂将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

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

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

帕克赫斯特批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她提出以下主张。

(1)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即把各科一年的课程划分为分月的作业大纲,学生以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

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提前更换公约,能力差的学生不必强求一律。

(2)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

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

(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亦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它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20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在许多国家如英国、苏联流行一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帕克赫斯特还亲自于1924年和1925年分别到日本和中国介绍其方法。

道尔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并且,将教室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实际。

(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Winnetkaplan)

华虚朋(巳W.Washburne,1889一1968)是美国教育家,帕克的学生。

1919—1945年,任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的地方教育官员。

一上任他就从事教育实验。

1939~1943年,他担任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的主席。

主要著作有:

《使学校适应儿童》(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