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93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docx

届上学期补偿训练三师版

江夏一中2013届历史必修三小卷训练

(一)

班级姓名组卷人:

邓超

1.《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D.私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起促使百家争鸣思想局面产生,而士阶层的兴起,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希望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本题选B项。

2.从殷商的“宗天敬鬼”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这种国家政策的转变反映了

A.王权不再需要神化B.“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

C.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D.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殷商时期“宗天敬鬼”,没有突出对人的关怀;西周时期“敬德保民”,突出人的关怀,是早期人文主义的表现,故C正确。

A不符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B是在汉代董仲舒时期,“宗天敬鬼”是唯心主义,从“宗天敬鬼”到“敬德保民”不是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故D不正确。

3.《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兼容并蓄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产生的根源不同D.政治地位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从材料可以看出“私学文化”兼容诸子百家思想,“帝国文化”兼纳百家、融汇释道,故A不正确;“私学文化”其中一翼是民本思潮,“帝国文化”以儒学为正宗,而儒学包含民本思想,故B不正确;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都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故C不正确。

“私学文化”没有处于主流地位,而“帝国文化”以儒学为正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处于主流地位,故D正确。

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理学的核心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所以其根本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于此意相符的是C项。

A项仅仅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B项是明清批判思想家的主张;理学是宋代儒学的表现形式,儒学的统治地位在汉代已确立,故D项错误。

5.袁伟时教授认为:

“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

”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

A.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B.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C.应该批判地继承D.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

【答案】C

【解析】材料说“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并不是讲五常道德规范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规范和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排除A、B;“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不是说五常道德规范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排除D,选C。

6.梁启超说:

“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A.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B.经世致用的学风

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D.唯物主义的思维

【答案】A

【解析】考查明清思想批判。

《明夷待访录》的主题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符合梁启超维新运动的政治需要。

故选A。

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C

【解析】考查明清思想活跃的局面。

从材料的时间信息明清之际可排除AD两项,此时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虽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评,但他们并未脱离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故选择C项。

8.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他祟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

材料信息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智慧和道德的推崇。

故D项符合题意。

9.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10.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

彼得拉克曾这样讲过说:

“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宗教信仰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西塞罗和柏拉图分别是古代罗马和古代希腊的著名学者,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代指热衷于古代文化的人。

从材料信息可知,彼得拉克认为,当自己思考宗教时,自己仍然是基督徒,而不能与教会决裂。

故A符合题意。

人文主义者抨击救会的腐败,B项中“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与史实不符;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1.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

“我们越是加以思索,就越会在这里面发现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之间的不同。

在前者之中,一切都是用之于共同的利益;而在后者之中,则公共力量与个别力量二者是互为倒数的,一个的扩大乃是由于另一个的削弱。

”这不能说明卢梭

A.主张建立合理的国家B.认为国家应为多数人服务

C.反对君主专制国家D.主张无政府主义

【答案】D

【解析】卢梭在材料中通过对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的对比,反映了他主张建立自由国家,反对君主专制;国家应维护公共力量等。

联系各选项,D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

12.近代有一位思想家主张: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一观点表达了

A.人民主权的力量源泉B.社会契约追求的根本目的

C.三权分立的历史价值D.天赋人权体现的全部精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启蒙思想。

提取材料信息,要保障人的自由,同时还要有一种结合的形式,这一形式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13.“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

”超越主要表现在

A.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B.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D.追求现世的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

A、B是两者共同点,D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C是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14.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儒家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抓住这点即可。

15.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发展趋势是逐渐通俗化、大众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关,故③④正确。

16.2011年3月底,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

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材料反映了

①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

②商代文字书体灵活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③“后母戊”三字体现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

④商代社会重孝观念较为普遍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商朝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青铜器是商朝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的表现,又因商朝文字镌刻在青铜器陶范内相对于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相对比较流畅和便于书写,因此商朝司和后是同一字的一正一反两种写法给考古工作带来了难度正确;③虽然商朝文字亦是甲骨文,但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毕竟是商朝的特色故应该排除这个具有较强干扰性的选项,④应该是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汉时期,故应排除③④;此题正确选项是A。

17.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D.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答案】D

【解析】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也有书认为是伽利略)故A错误,分子生物学不是达尔文的成就,故B错误;进化论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故C错误,D正确。

18.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

“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

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

”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①抨击科学万能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张君劢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

根据材料的分析,张君劢反对一味向西方学习“炮利船坚”,反对“科学万能”,联系各选项,本题选B项,第③项认为科学一无是处材料中未反映。

1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

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

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英国的坚船利炮中清醒了,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机,自强御侮,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0.“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只有两件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代指西方的科学。

故选B。

21.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考查毛泽东思想。

把握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实质即可排除ABC,选择D项。

2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答案】B

【解析】考察党的主要思想的演变。

八大主要指正确地指出了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十二大强调走自己的路;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3.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

“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

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人人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D.人性解放的渴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出现的背景。

题目中的“忧郁”反映了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

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

24.“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

”此类美术作品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这是明显的抽象和印象派,注重在思想上。

A项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B项现实主义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D项现代主义是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25.下列新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向科学进军”②“科教兴国”

③“第二次绿色革命”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6.(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孟德斯鸩、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的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中国形象不断被西方启蒙文化利用,从宗教上的自然神论到无神论、宽容主义,从政治上的开明君主专制、哲人治国到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形象已经经历了宗教之争、哲学与宗教之争、哲学与政治之争、政治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问题与领域》

材料三: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

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结论?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及“争论结果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启蒙运动互借对方文化的异同。

(10分)

【解析】

(1)问实际上是回答:

与启蒙运动相比,为什么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

案?

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追求民主政治,与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展开斗嘴。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中国形象作为都走武器。

“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说明这一转变与欧洲人对中国了解深入有关,同时中国的现状与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相背。

(3)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中国不断向学习西方,东西方相互借鉴。

“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反映中国启蒙运动中矛盾冲突激烈,最终目的是挣脱传统束缚,追求独立平等。

这些现象同样也符合欧洲启蒙运动。

东西方受到的束缚不同,中国主要来自儒家思想中的礼教,欧洲主要来自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教会的神学。

同时随着欧洲对中国形象了解的深入,最终抛弃中国文化。

(25分)

(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成长,黄宗羲等受时代制约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

(3分)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孟德斯鸠等顺应时代,倡导科学和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构建了近代资本社会的理想蓝图。

(3分)

(2)背景: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分)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2分)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

(2分)

原因:

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

(3分)

(3)同:

借助对方文化为启蒙的武器;都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民主开明;挣脱传统束缚,追求思想解放;有利于各自的近代化。

(6分,任答三点即可)

异:

西方——西方要使人挣脱神的桎梏;理性批判并日益抛弃中国文化。

中国——中国要使人挣脱纲常的桎梏;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近代化日益深入。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

我们认为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

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督促国人:

“到东方去!

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

“到西方去!

”吴稚晖痛骂粱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

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思想界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2分)

观点明确,从三个以上层次、中西方对比角度论述,史实正确11—12分

观点明确,从三个层次论述,仅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史实正确,8—10分

观点明确,从两个层次论述、中西方对比角度(或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论述,史实正确,5—7分

观点明确,仅从一个层次、中西方对比角度(或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论述,史实正确,3—4分

没有观点,仅从一个层次或角度,史实正确,1—2分

观点一:

认为应该保卫中国文明完整性,反对科学与民主。

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爆发。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适合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民主政治不能有效制止战争。

思想文化:

中国儒家大一统、和为贵、求同存异等思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西方科学发展应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观点二:

主张中国应全面学习西方。

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阻碍经济近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败战乱不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

思想文化:

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等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西方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领先于中国。

观点三:

中国既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要学习西方的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1)从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和梁簌铭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颂扬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