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110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期末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Word下载.docx

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

那诗怎么收尾的?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物,就是芍药嘛!

”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

“你这一去,还会常回这边来吗?

”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

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地买到了《欧也妮·

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罄,但我买到了包括《大卫·

科波菲尔》等五种书,也非常高兴。

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期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人间正道。

我说:

“您那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另解,我现在越来越服膺啦。

开水泼不死真善美!

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

我现在住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一家,有了来往。

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我觉得口齿噙香。

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

“燕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

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

”“天坛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

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

”她告诉我,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

每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扇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

“那是我刚剪的扫晴娘。

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

”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

其实,用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

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

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到的电话,多是喜讯。

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告我张叔仙去。

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

我没有哭,因为我知道,他晚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

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氲出香气。

今年初春,我照例向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2016年4月30日

(取材于刘心武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售罄:

“罄”的意思是“剩余”B.不期而遇:

“期”的意思是“日期”

C.服膺:

“膺”读作yì

ngD.氤氲:

“氲”读作yūn

20.下列对作品中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还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B.《欧也妮•葛朗台》出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雨果的巨著《人间喜剧》。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一。

C.《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愿望。

D.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叙写了老板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由盛及衰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听了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认同。

C.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22.分析题目“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

(6分)

 

23.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有什么作用?

(5分)

24.文中写到了一些“雅人雅事”,这里“雅”的含义是什么?

请根据你的理解,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再举一例。

2018西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

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

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

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

“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

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

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

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

”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

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

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

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

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

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

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

他们说:

“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

”我只能报以一笑。

⑥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

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

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

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

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

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

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

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

出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

“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

”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

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

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

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

“你们老了,改不了啦。

”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

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

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

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

“你上来呀!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再喧嚣;

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

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嶙峋:

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贫瘠:

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立竿见影:

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萌动:

开始发芽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21.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文章第⑥段中说:

“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

”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3.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

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24.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2018海淀期末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把他送到树上去①——《树上的男爵》读后

①卡尔维诺在仰望一片茂密的树林时,发现粗壮杂乱的树干酷似一条条小路,树干之路幽暗、弯曲,当它们向四面八方延伸,一种神秘的难以勾勒的旅程也在空中铺展开来。

是光线的旅程?

是昆虫、苔藓或者落叶的旅程?

许多从事文学和绘画创作的人都可能产生诸如此类的联想,但卡尔维诺独具慧眼,他看见了别的,他在树上看见了一个人和他的家园。

那个人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去,树上跳动的人影,恰是作家守望的人物。

所谓灵感来了,很多时候说的是人物来了。

②有个人爬到树上去,不是为了狩猎和采摘,不是孩子的淘气,是为了在树上生活!

读者无法忘记《树上的男爵》这部小说,其实是无法忘记一个人爬到树上去生活。

爬到树上去的柯西莫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这样的人物设置至今令人震惊,它在文学史上闪着宝石般的光芒。

③《树上的男爵》出版于1957年,距离卡尔维诺的成名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发表正好是十个年头,与他的另一篇精彩绝伦的作品《分成两半的子爵》,则相隔五年时光。

④对于一位优秀的作家来说,青壮年期的十年时光应该是一段河流般奔涌的创作史,可以泛滥成灾却不允许倒流,而卡尔维诺似乎是在斜刺里夺路狂奔,背叛自己的同时也脱离了保守的意大利文学大军。

卡尔维诺脱颖而出之时正是意大利二次大战的疮疤渐渐结痂之时(他早已在《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中触及了那块溃烂时期的疮疤),战争年代他在破败的街道和酒馆中体会意大利的悲怆,和平年代里有闲适的心情观察祖国意大利了,结果他从树上发现了自己的祖先。

从开始创作就这样,卡尔维诺善于让人们记住他的小说。

五年过去后意大利贫穷而安详,卡尔维诺写出了《分成两半的子爵》,单就人物设置来说,已经抛弃了人们熟悉的模式。

⑤十年过后,《树上的男爵》应运而生,令人震惊的卡尔维诺来了。

他几乎让一个传统的小说世界都闪开了。

让亲人们闪开,让庄园闪开,甚至让大地也闪开,让一棵树成为一个人的世界,让世界抛弃孤独者,也让孤独的人抛弃他人的世界。

这是五十年代卡尔维诺对小说人物的设想,也是他文学生涯中一次最决绝而勇敢的小说实践。

⑥少年男爵柯西莫可以为任何一个借口爬到树上去,不一定是为了拒绝吃蜗牛。

反叛与拒绝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一样多,但卡尔维诺是处心积虑的,爬到树上去,爬到树上去——这声音是圣洁的,也是邪恶的,是人们能听见的最轻盈也最沉重的召唤。

不仅仅是为了反抗,也不是为了叛逆,当一个孩子任性的稚气的举动演变成一种生存的选择之后,这个故事变得蹊跷而令人震惊起来。

读者们大概都明白一个不肯离开树顶的少年身上隐藏着巨大的哲学意味,但每个人也都为卡尔维诺惊世的才华捏了一把汗,他怎么让这出戏唱完呢?

柯西莫将在树上干些什么?

柯西莫会不会下树?

柯西莫什么时候下树?

(大家都明白,柯西莫下树,小说也该结束了。

⑦卡尔维诺不让柯西莫下来,柯西莫就下不来。

柯西莫在树上的生活依赖于作家顽强的想象力和近乎残忍的幽默感。

如果说柯西莫在树上与邻居家女孩薇奥拉的糊涂的爱情还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他在树上与强盗布鲁基的交往进而产生友谊却让人猝不及防。

布鲁基强迫柯西莫给他找书看,而且不允许是无聊的书,他最后被捕的原因也是为了一本没看完的书,最奇妙的是布鲁基临刑前还关心着书中主人公的下场。

⑧卡尔维诺放大了柯西莫的树上世界,这个人物便像树一样长出许多枝条,让作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柯西莫在树上走来走去,从十二岁一直走到年华老去。

“青春在大地上匆匆而过,树上的情形,你们可想而知,那上面的一切注定是要坠落的:

叶片,果实。

柯西莫变成了老人。

”老了的男爵沿着树上的世界一直走到遥远的森林中,亲历了战争,最后见到了拿破仑。

小说结尾挫伤了读者的热望和善心,柯西莫没有回到地上来,垂死的柯西莫最后坐上了热气球……小说以奇迹开始,以奇迹结尾。

⑨最汹涌的艺术感染力是可以追本溯源的,有时候它的发源就这么清晰可见:

树上有个人。

在我看来,《树上的男爵》已经变成一个关于生活的经典寓言,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课堂式的问题,你觉得是哪一步棋造就了这部伟大作品的胜局?

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这么回答:

就是一步险棋,险就险在主人公的居所不在地上,而在树上。

⑩总是觉得卡尔维诺优雅的文字气质后隐藏着一颗残酷的心,细细一想便豁然开朗:

有时候一个作家就是统治人物的暴君,对待柯西莫这样的人,放到哪儿都不合适,干脆把他送到树上去!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发表在《小说选刊》中的“小说课堂”栏目。

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开始文学创作。

19.下列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脱颖而出(粉墨登场)B.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C.追本溯源(缘木求鱼)D.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把他送到树上去”,形象概括了《树上的男爵》在人物设置上的突出特点,也体现了本文与众不同的评论角度。

B.《树上的男爵》写的不是简单的反叛与拒绝的故事,而是关于生活的经典寓言,其中包含了卡尔维诺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深刻思考。

C.“宝石般的光芒”“精彩绝伦”“处心积虑”“近乎残忍”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卡尔维诺的作品赞赏之中不乏批评的态度。

D.第⑧段“小说结尾挫伤了……坐上了热气球”这句话,通过写读者阅读期望的落空,高度评价了《树上的男爵》结尾独具匠心。

21.根据第①段内容,简要回答哪些因素促成了柯西莫这个形象的产生。

(4分)

22.从第④段看,卡尔维诺的小说创作有哪些特点?

23.第⑤段说“令人震惊的卡尔维诺来了”,根据文意概括卡尔维诺“令人震惊”的原因。

24.本文的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对第⑥段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2018朝阳期末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①2015年冬天,初雪。

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②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

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

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

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

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顶桥。

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

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

“风啊,水啊,一顶桥”。

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

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

2007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

“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

”我揣测“木心也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

一些名篇,如《明天不散步》《哥伦比亚的倒影》,写得都异常,倒是《上海赋》,琐碎铺陈得淋漓尽致,算是能让人知晓许多上海旧事。

⑥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

揣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

“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

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

仅此而已。

⑧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

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

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⑨“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

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

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

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

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

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

传说有时候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

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

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

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

“木心是谁?

”转身走了。

木心是谁?

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拼凑起来,大抵如是。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后求学于杭州、上海,少时受教于夏承熹。

1946年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

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在林风眠门下学习中西绘画。

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生涯。

后因言获罪,被捕入狱18个月,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在狱中用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

1982年,前往美国,从此长居纽约。

抵美之后,重新开始密集写作,作品发表于台湾的文学刊物,获得专刊、专访的待遇,并结集出版。

从1986年到1999年,在台出版作品集十二种。

2006年,他79岁,其作品集首次于大陆出版,也是这一年,他离开美国,回到了故乡乌镇定居。

2011年,木心去世,从此转身也走不了了。

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

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

木心的特质是什么?

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

他的散文是当下散文界的一个异数。

大量生僻字、典故,倾泻而下,文白相杂,新意迭出,会让不熟悉的读者晕头转向。

童明曾评价:

“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

”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

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

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

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

某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着落地大书柜的小图书馆,坐在阶梯上,目光尽处,枯山水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年轮一圈圈。

图书馆里收藏木心阅读过的大量作品。

听说,木心小时候是在其远房叔叔茅盾的书房中开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

他的笔下,一会儿是琼美卡的小路,一会儿是哥伦比亚河边的倒影,一会儿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会儿又是盛唐的嘉峪关,欧风美雨,汉唐明月,衔接之处竟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觉得突兀,只剩下你的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

这种风格,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也很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