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233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D.中国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推动各国共同分享机遇、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

二、阅读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海底:

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垃圾场”

众所周知,以煤炭、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会制造出大量的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碳废气。

如果工业社会继续将二氧化碳废气排向大气或海洋,温室效应必将愈演愈烈,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也必将变本加厉。

由此,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为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寻找合适的“垃极场”。

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

他指出,水深3000米以下的海底,具备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物理条件:

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而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处于这种高压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即会很快液化。

而液态的二氧化碳密度高于水,因而不会上浮,自然也不会自储藏处逸出。

他还强调,为排除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二氧化碳废气还应该被深深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因为该处还可能是海底底层产生汽水化合物的地方,而注入深海地底的二氧化碳与其接触后,就会产生固态结晶体。

假若史拉格的理论能够成立,那么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就被全数排除了。

这是因为:

这种二氧化碳“垃圾场”不仅具有300米厚且充满孔隙的海底岩石的保护,而且在“垃圾场”顶端还将自行产生犹如密封圈的固体水化物.这也就为二氧化碳废气安全永久地停留在海底深处提供了双重保障。

尽管史拉格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但他断定付诸实施并无大问题,他解释说,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深入海底沉积层数千米以下。

此外,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如美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全国所有火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深深掩埋在200海里宽的领海水域的深海沉积层中。

虽说此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按照史拉格的说法,在最近数十年内,人类“必须”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深埋于海底,不然地球环境就可能发生“灾难性”污染,此外原有的掩埋废气、废油的垃圾场也早已不敷使用。

至于如何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他也提出了两种设想:

一是铺设一条自海岸通向深海底层的导管,将二氧化碳从陆地抽吸至海底;

二是将废气装入油轮,再从船上将之注入深海沉积层(油轮将石油自中东运往美国后的返程中,就可顺带将二氧化碳废气装船,再运往深海“垃圾场”)。

史拉格透露,他已计划与英国BP石油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作,不久之后就要展开第一次的海底现场实验,地点定在墨西哥湾。

二氧化碳废气将首次被注入海底沉积层,届时地质学家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安分”地呆在深海海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迄今为止,史拉格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上,但德国“欧洲大瀑布能源公司”已表示:

争取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在海底处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的“绿色火力发电厂”。

(选自光明网)

5.下列与“二氧化碳废气”有关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废气是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找到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合适的“垃圾场”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B.只有找到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合适的“垃圾场”,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才能被根除,温室效应才不会出现。

C.美国科学家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但目前还没有进行有关的实验。

D.如果二氧化碳废气没有一定的物理条件使它液化的话,那么它在水中就会浮出,也就不可能被掩埋在“垃圾场”里。

6.下列说法与原文信息不相符的一项( 

A.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深入海底沉积层数千米以下,这表明将二氧化碳废气掩埋到海底的设想付诸实施并无大问题。

B.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所以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空间。

C.如果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不深埋于海底,地球环境就会发生“灾难性”污染。

D.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可以用导管抽吸至海底或从船上注入深海沉积层。

7.联系全文,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研究怎样消除环境污染,使地球更清洁的任务越来越重。

B.按照史拉格的理论,如果将二氧化碳废气埋入海底不到300米深度,二氧化碳就有重新气化的危险。

C.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也许海底才是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最佳场所,这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共识。

D.史拉格与英国BP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做实验时,地质学家也将参与检验实验结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

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

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

每奏一事,世祖叹曰:

“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授提举诸路河渠。

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

至元二年,授都水少监。

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①,分掌测验推步②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

守敬首言:

“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③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

表石年深,亦复欹侧。

”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

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

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

十七年,新历告成。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

有言泸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

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

帝览奏,喜曰:

“当速行之。

”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

“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

”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

成宗谓宰臣曰:

“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

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

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选自《元史·

郭守敬传》,有删节)

【注】①日官:

古代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

②推步:

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

③天度:

周天的度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习:

学习

B.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行:

出发

C.既又别图高爽地图:

谋求

D.广五七十步不可广:

宽度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郭守敬严谨务实精神的一组是()

①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②面陈水利六事③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④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⑤俾守敬领之

⑥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⑥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荣,通五经”中的“大父”指祖父,“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守敬首言”中的“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新历法的制订由张文谦、张易主管,从下文看,郭守敬发表的意见被他们认可。

C.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创作简仪、高表等仪器和编成《授时历》是他的两大突出的重要贡献。

D.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守敬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的家学渊源、政府重视和他本人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翻译上文中的划线句子(10分)

(1)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3分)

译文:

(2)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2分)

(3)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5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指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简要说明。

答:

(2)《暮春浐水送别》一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简要赏析。

13.填空(6分)

⑴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消无双。

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

(2)《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生动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后收入(作品集名)。

[3]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情节、、,其核心是

《老人与海》塑造的古巴老渔夫(人名)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22分)

白痴

耿耕

⑴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一个少年站在十字路口中央,认真而坚定地指挥着车辆与行人。

⑵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少年,但多数人叫不出少年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个白痴。

除了上下班的高峰期,有警察站在路中间指挥外,其余的时间属于这个少年。

他指挥的手势和那些真正的警察一样,谁也不知他是怎么学来的。

⑶据说少年不会说话,所有路过十字路口的人都相信这点,因为他们从没有听那少年说过话,最多也就听见他嗓子里发出一个简单的音节。

⑷对少年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事,小城人已习以为常,也没有将少年当回事,因为他只是个白痴。

多数人会看着红绿灯,选择自己的停走;

少部分人大概是色盲,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自由穿行。

这让少年很是气愤,常常指着那几个不听指挥的人,从嗓子眼里发出响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只是一个音节,那就是一个“啊”字。

有些乡下来的或者从外地来的人,看着站在路中央的少年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少年的手势,选择穿越马路的时机。

这时,少年的脸上带着笑意,手势热烈地挥舞着,嘴里轻声地发出那个单音节,指示着行人的脚步。

其实少年站在路中央时,我们看不出他是个白痴,只会认为他是个认真的交通协管员。

⑸少年什么时候迷上指挥交通这个游戏的,小城人说不清楚,只知道他站在十字路口上已经有好几年了,所以他指挥的手势才会那么娴熟,这说明少年是知道学习这个事的。

⑹关于少年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一个版本传得最广。

说少年并不是天生的白痴,而是后天造成的。

故事是他五岁的时候发生的。

那是一个晚上,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横穿十字路口时,被一辆行驶的货车给撞飞了出去。

因为晚上和下雨的原因,路上没有行人,所以他和妈妈在雨水中躺了很久,而那辆货车早已不知去向。

等有人将他们送进医院抢救时,他妈妈没有再醒过来,而他醒过来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⑺那天,少年站在十字路口像往常一样,认真指挥交通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车的后座上带着一个孩子,在亮红灯的时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推着自行车在人流中穿行。

少年看着她大声地喊叫,脸涨得通红。

可那中年妇女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自己的行走。

路口那些等着过马路的人,也漠然地看着,因为这种情况他们已经见了很多,每回都有那么几个人,会在车流中穿过马路,显得那么有个性与勇气。

中年妇女已经穿行到了马路中央,少年还在那里“啊啊啊”的叫喊着,但他却不挪动一下自己的脚步,只是站在原地喊着。

中年妇女转头看了一眼少年那焦急的脸,露出一丝微笑,然后准备穿行另一条车流。

⑻这时,一辆轿车直直地开来,撞上了正在横穿马路的中年妇女,惊叫声与刹车声一起响起。

绿灯也在这时亮起。

路边那些要过马路的人,一下子围了上去。

有好事的人掏出手机,拨打着报警与急救电话,使整个现场一片混乱。

⑼少年呆呆地站在原来的位置上,脸色苍白,眼里含着一些泪水,大概这么站了几分钟后,他移动脚步,朝乱作一团的人群走去。

他艰难地挤进人群,站在正躺在地上呻吟的中年妇女身边,看着躺在地上已没有声音的孩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白痴。

⑽所有围观的人都听见了这两个字,便有些诧异地看着他。

他没在意那些眼神,似乎为了图自己快乐一样,对着躺在地上的中年妇女,一连说了好几遍白痴,然后掉头走出人群。

在这过程中,围观的人很自觉地给他让出一条道路,少年便默默地朝前走去,没有回头看一眼。

⑾在后来的日子里,走过十字路口的人,没有看到少年站在路口指挥交通,但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小说界》)

14.第⑷段中开始写少年“他只是个白痴”,后面又写“我们看不出他是个白痴”,是不是有些矛盾?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

(4分)

1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以“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开篇有什么作用?

(6分)

16.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17.有人说这个白痴少年不是白痴,你认为呢?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由。

六、语言表达及运用(14分)

18.古往今来,吟咏花草树木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来。

[3分]

19.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

(5分)

①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

②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创作并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③这本书是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写的。

④《瓦尔登湖》这本书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

⑤《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20.请根据上下文意,仿照画线语句,给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一位作家遇到一位房地产商人,房地产商人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作家回答说:

“我其实跟你是同行,只不过你为人们的身体建造遮风挡雨的房子,我为人们的心灵搭建憩息休整的空间。

后来,作家遇到一位厨师,他对厨师说:

“其实我跟你是同行,

,。

作家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他说:

“我父亲其实也跟我是同行,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伐木工人,老板给他一把利斧,他第一天砍了18棵树,老板说:

“不错,就这么干!

”工作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

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树。

工作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

“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

”工作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请以“生活中要注意‘磨斧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谗”应读chá

nC“晌”应读shǎngD“拓”应读tà

2.C(应为“缰绳”、“一钱不值”。

3.B(A“满城风雨”比喻事情传遍某地,到处议论纷纷,是贬义词;

C“惜墨如金”指一种简约的写法,不能用于说明鲁四老爷的顽固;

D“文不加点”指才思敏捷,一挥而就,含褒义。

4.D(A缺少动词,应在“完整”前加上“具有”;

B“安排”与“问题”不搭配;

C不合逻辑,“凡”和“不少”矛盾且有武断之意,应去掉“凡”字。

5.B(“才能”“才会”“根除”说法太绝对。

前一个分句只是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应该还有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其他污染源。

6.C(变或然为必然了,原文为“可能发生”。

7.C(夸大事实,“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共识”与原文不符合,科学家们应是“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

8.B(行:

巡行)

9.C(①表现他思维敏捷过人,②他向皇上陈述水利方面的六件事务,⑤是皇上的行为。

10.B(“‘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不合文意,“首言”是“首先提出重要意见”之意。

11.

(1)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的工具首先要有仪表。

(2)守敬于是详尽考正它的偏失而纠正它。

(3)第二年发大水,山洪往下灌注,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了人畜屋舍,几乎漫及行宫。

12.

(1)第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第二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此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13.寄言纨绔与膏粱《彷徨》人物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桑地亚哥

14.不矛盾。

因为对少年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事,小城人已习以为常,也没有将少年当回事,少年又不会说话,所以很像一个白痴;

然而少年的脸上带着笑意,手势热烈地挥舞着,站在路中央指示着行人的脚步,就像一个认真的交通协管员,因此说“看不出他是个白痴”。

15.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为下文描写白痴少年义务几年来在十字路指挥交通的行为埋下了伏笔,同时又赞扬了他的这种自发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6.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

并且以“白痴”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白痴”相呼应,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

同时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

17.此题是开放型题,根据文章信息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看起来像白痴,但我认为他不是白痴。

因为首先他指挥交通的手势和真正的交警一样,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模仿能力。

其次他能够识别红绿灯,并且几年来能够义务地准确地指挥行人过马路,这说明他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并且富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第三他还有丰富的情感,对于那些能够按照他的手势过马路的文明行为,他欢欣鼓舞;

对于牵着小孩的妇女冒险闯红灯的行为,他焦急万分;

对于那名妇女的死,他既伤心又愤怒。

所以,我认为他不是白痴。

示例二:

我认为他是白痴。

因为首先他不会说话,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

其次,他虽然会指挥交通的手势和能识别红绿灯,但这只不过是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智力因素。

第三他虽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焦急的声音,但这只不过是人本能的反应。

第四他虽然能够在那名妇女死后流泪甚至挤出白痴二字,但这可能是遗留在他脑海中的母亲车祸身亡的影子,不是他现在正常智力的表现。

所以我认为他是白痴。

18.略

19.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写成了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的《瓦尔登湖》

20.示例:

只不过你用五味调和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我用如花妙笔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只不过他用犁铧在土地上书写麦浪的诗行,我用双手在键盘上敲出思维的硕果。

【参考译文】

郭守敬,字若愚,顺造田邢台人。

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数、水利。

当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一同在州西紫金山学习,郭荣就让守敬跟从刘秉忠学习。

中统三年,张文谦推荐守敬去学习水利,郭守敬已表现出思维敏捷过人。

元世祖召见他,守敬当面陈述水利方面的六件事务。

每奏一件事,世祖就感叹称道,说:

“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

”于是授守敬为提举诸路河口渠官。

中统四年,加授银符,出任副河渠使。

至元二年,郭守敬被授予都水少监的职务。

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并绘图奏报。

当初,刘秉忠认为自从辽、金开始施行的《大明历》已有二百多年,渐渐地与历象不相符了,须加以修改,但他未将此事付诸实行就去世了。

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以后,世祖想采纳刘秉忠生前修改历法的建议,就让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南方、北方的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头观测推算,然后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主管此事,裁定奏报,左丞许衡也参与其事。

守敬首先认为:

“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的工具首先要有仪表。

现在用的司天浑仪,是宋代皇祐年间在汴京制造的,与此处的天度不相符,比量南北两极,大约差4度;

表石因年深日久,也有偏斜。

”守敬于是详尽考正它的偏失而纠正它,接着又另外选了一块高爽地,用木材修建了双重的棚,制作了简仪、高表,用来加以比照核实。

他又制作了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

又绘制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述众仪表互相参考。

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用王恂担任太史令,郭守敬担任同知太史院事。

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修订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可自永平驾船绕山而上到达开平;

有人说卢沟自麻峪可到寻麻林。

朝廷派守敬前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船,卢沟也不可通航。

守敬于是上奏有关水利11件事。

世祖看了奏章后,高兴地说:

“应当立即照此推行。

”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大德二年,世祖召守敬到上都,商议开挖铁幡竿渠,守敬上奏说:

“山上洪水每年频频暴发,非修建宽50步至70步的大渠堰不可。

”主事者吝惜工费,认为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了三分之一。

第二年发大水,山洪往下灌注,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了人畜屋舍,几乎漫及行宫。

成宗对宰臣说:

“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大德七年,皇上下诏朝廷内外的官员,凡年满七十的,都可以退休,唯独不许守敬退休。

从此以后,翰林院的太史司天官不能随意退休,成为定制。

延祐三攫,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