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28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docx

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2009安庆市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试卷分析

执笔、审稿:

陈信怀(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Ⅰ.命题说明

一.命题背景

2009年高考是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首轮高考,也是继2006年安徽省语文科首次自主命题后,首次命制新课程语文高考卷。

作为新课程高考的过渡期,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严格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和新颁布的2009年安徽卷《考试说明》进行语文试卷的命题。

根据市教育局的部署,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语文学科高考模拟命题研究组。

我们在认真研读新版《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理解,结合我市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命制了这套试题。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三.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阅读题,分值为66分,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两个模块;第Ⅱ卷为表达题,分值为84分,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个模块。

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四.命题意图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我们选择了《古琴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篇社科类文章,因为通过界定“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概念,我们大胆排除了科技说明文。

当然,有较强思想性的科普类文章也不容忽视。

2.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我们选择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散文《大地的语言》。

尽管目前大家热议“小说”,看好“小说”,作为安庆模拟卷,我们不敢贸然选择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本,选择保守,意在使我们复习备考的步子走得稳健些。

3.关于名篇名句默写,我们将其范围严格限制在《考试说明》圈定的基本篇目中。

至于名篇默写,我们将在下一次模拟卷中设置名篇和名句默写题二选一的形式,基本思路不变。

4.关于文言文阅读,我们选择《清史稿》中的《方以智传》,主要意图是要体现地域文化和安徽特色;原文有较大删改,符合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5.关于古诗鉴赏,我们选择宋代两位诗人吴惟信和陈与义的同一题材的两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是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一次尝试。

6.关于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命制了6道题,3道语言基础知识题,3道语言表达运用题,考查的侧重点依据《考试说明》有所选择。

7.关于写作,我们认为“话题作文当时体,至今已觉不新鲜”,而近年兴起的命题作文招致很多的非议,所以,我们选择走中间路线——“新材料+命题”的作文形式,意在拓宽我们的备考思路。

五.总体评价

遵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09年版)》和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200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的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以往的试题有所变化,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考查的特点。

1.符合现行中学课程的实际。

试题中涉及的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在必修教科书和选修教材的教学中皆有所体现。

2.遵循《考试说明》,蠡测试卷结构。

鉴于首次新课程高考,2009年安徽卷语文试题在借鉴山东、海南、宁夏卷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

征得教育部同意,在一年的过渡期中,安徽卷原则上不设置“必考题”和“必选题”两个模块,统一设置为必考题。

有鉴于此,安庆卷命题时按照Ⅰ、Ⅱ两卷四个模块组题,这套试卷,只是我们对新课程高考安徽语文卷的蠡测,真正的安徽语文高考卷,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3.研究试题特点,控制试题难易度。

新课程卷改变了以往试卷的结构样式,许多老师担心学生面对陌生的试卷手足无措,担心试卷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安排试题,学生做题时会乱了方寸。

我们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研读安庆卷后,发现安庆卷的特点之一是,整个试卷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进行结构,但四个模块内部是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进行结构的,这不能说是偶然巧合,应该说这是语文科命题的规律。

4.全面、综合地考查主干知识,凸现新增考查内容。

Ⅱ.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第I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道: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

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

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

李白有诗写道: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本题难度为0.74。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

“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逍遥,反对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错在“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有薛易简。

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本题难度为0.89。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

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换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项《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D项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为0.5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大地的语言

阿来

今天,在远离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嘘嘘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波,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向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原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刚刚生长出来时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

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

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

黍。

瓜。

麻。

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从井中汲水的人。

操耒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雌蕊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这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

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古老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

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

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

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

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为仍然维持和发展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

“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

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

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

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边漫步。

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

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

注:

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

【答案示例】

(1)表面上,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实际上,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换来的只是城市的繁荣和自己的落后。

(2)中国是农业大国,正是那些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农夫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农耕文明。

作者这样说,既是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也是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敬意。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为0.66。

5.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

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在淮阳土地上见到了大片农田和生长茂盛的庄稼,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联想到它伴随着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而联想到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因而产生忧虑。

以此为话题,引起人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重视。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为0.55。

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

【答案】大量使用比拟、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用词简洁、典雅,富于表现力;长短句交错使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为0.64。

7.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

当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

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民以食为天,有粮则稳,无粮则乱。

作者没有否定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他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要冷静地看待农业,土地、庄稼,永远是人类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资源。

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理性思维。

【命题立意】本题属于新增考查形式:

探究题。

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探究时,要结合文章语句,如“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本题难度为0.59。

二、古代诗文阅读(第I卷阅读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5小题)

(1)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暧暧远人村,。

(陶潜《归园田居》)

(5)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

(6)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1)任重而道远

(2)长河落日圆(3)柳暗花明又一村(4)依依墟里烟

(5)孤舟一系故园心(6)抱明月而长终(7)人比黄花瘦(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题难度为0.92。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方以智传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

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

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

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

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

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

变姓名,卖药市中。

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

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

固称疾,屡诏不起。

尝曰:

“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

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

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

“君岂曾识耶?

”曰:

“非也。

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

‘求忠臣必于孝子!

’如是者再。

某跪请故,上曰:

‘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

不孝若此,能为忠乎?

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

’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

”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

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与推戴功以致天下之士

B.吾其缁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求忠臣必于孝子亦将有感于斯文

D.而辟河南巡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两个“其”,都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A项两个“以”,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顺接连词。

C项两个“于”,第一个介词,从;第二个介词,对。

D项两个“而”,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递进。

本题难度为0.60。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方以智“不屈”的一组是

①以智怀血疏讼冤②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

③变姓名,卖药市中④固称疾,屡诏不起

⑤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⑥惟所择,以智趋右

A.①③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④⑤⑥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①只是为父申冤的举动;②方以智为崇祯帝尽忠的表现;⑤只能说明方以智作抉择时两难的心理。

本题难度为0.55。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

B.阮大铖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桂王在肇庆即位,提拔方以智为右中允。

罢相之后被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

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

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是清帅最后听任方以智做和尚。

本题难度为0.77。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

(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

【答案示例】

(1)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

(2)(我)听说新科进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

(1)重点考查“会”、“中”、倒装句式、省略句式;

(2)重点考查“系”、“日”、省略句式、感叹语气等。

本题难度为0.60。

(三)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3-14题。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13.这两首诗写景的顺序和角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都绘出了春天美妙的画面,但写景的顺序和角度不同:

吴诗先从视觉状梨花、杨柳,再从听觉摹笙歌、流莺;陈诗先从听觉交代市井声,再从视觉写晚日、杨柳。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或:

吴诗从“大”处落笔,写“游子”群体赏春的热闹场面;陈诗从“小”处着笔,写“我”所见所闻所感。

本题难度为0.53。

14.从总体上看,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同中有异,相同的是什么?

不同的又是什么?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相同点:

总体上看都比较明朗。

不同点:

吴诗情景合一,令人陶醉,感情更显欢畅;陈诗前两句感情凄苦,令人怆然,但后两句感情上扬,给人爽朗之感。

【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为0.52。

三、语言文字运用(第II卷表达题)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咀嚼/咬文嚼字魔爪/张牙舞爪抹布/转弯抹角

B.弹跳/弹冠相庆校勘/犯而不校臭氧/乳臭未干

C.提防/提纲挈领幽咽/狼吞虎咽角色/勾心斗角

D.地壳/金蝉脱壳否决/否极泰来扛荷/力能扛鼎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多音字读音的正确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各项读音:

A项,jué/jiáo,zhǎo,mā/mò;B项,tán,jiào,chòu/xiù;c项,dī/tí,yè/yàn,jué/jiǎo;D项,qiào,fǒu/pǐ,káng/gāng。

本题难度为0.60。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刺激消费,各大商场纷纷举行大幅降价促销活动。

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C.尽管易中天接受了余秋雨的教训,处事低调,出言谨慎,但批评的棍棒还是不期而遇。

D.开年大戏《走西口》的故事展开、细节设计、冲突设置丝丝入扣,创央视收视率纪录。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A项,“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语境不存在帮助别人的意思。

B项,“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

而语境所显示的是一种促使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的作用,可以改为“推波助澜”。

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本题难度为0.73。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不愿与美国发生新冷战和全面对抗,两国外交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市广电局宣布:

未来三个月将在市区全面落实和推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居民小区电视信号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病句(包括结构性病句和语义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