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370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江苏专用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

菏泽模拟)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

按照当地规定,这些余粮

(  )

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6.据史料记载:

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

7.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2011·

枣庄模拟)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9.(2011·

泰安模拟)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11·

菏泽模拟)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11.(2011·

东营模拟)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

13.(2011·

青岛模拟)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

“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

他们是什么人?

”苏联总理说:

“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1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5.(2011·

大连模拟)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

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16.(2011·

枣庄模拟)“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17.(2011·

济南模拟)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西方国家帮助制定。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苏共已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B.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C.美国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

D.苏联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

18.(2011·

青岛模拟)下列四幅苏联领导人物图像,在美国的《TIMEWEEK》中,被称为“冷战的终结者”的是(  )

A      B     C    D

19.(2011·

银川模拟)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20.(2011·

大连模拟)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

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20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苏俄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2分)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8分)

(3)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3.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的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到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后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后,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1)材料一、三主张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答案解析

1.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所有东西都收归国有。

]

2.B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

3.D [“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表明在党的领导层中理论水平低。

他们所学习、理解和接受的仍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之前的思想和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

4.D [苏联成立于1922年2月,当时新经济政策已经实施,规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自行处理。

5.D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经济,故这里的“学会做生意”,是指借助商品和市场的自由调节。

6.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定价并不考虑成本、原料、地区差异等各方面的因素,很显然是计划经济时代。

7.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特点。

C项是对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可以直接排除。

苏联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制度作保障。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排除A项。

这种体制的弊端也一直没有及时纠正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因此排除B项。

8.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产品相对过剩,这使得资本主义加大了对海外的商品输出,这是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

9.A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④的说法错误,可排除。

10.C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故④可排除,正确选项是C。

11.B [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

12.C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工厂不能辞退工人,而30年代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工人处境艰难。

到了60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弊端日益明显,而美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双方工人处境发生了逆转。

13.B [题干材料表明,苏联的核武器威力巨大,但国家计委“破坏力”更大。

这充分说明了苏联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A、C、D三项不符合材料含义。

14.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和材料信息“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和手段,刺激企业改革经营管理,与原题中材料所述吻合,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项。

据材料中“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排除A、B两项。

C项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革的史实不符。

15.B [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的信息,可知在考查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主义方向的改革。

16.B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公民社会”实质上要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17.C [苏联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内部原因,C项与事实不符,美国始终未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

18.D [注意题干中说“冷战的终结者”是指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结合图片中的各人物的英文名字进行判断:

A为斯大林、B为赫鲁晓夫、C为勃列日涅夫、D为戈尔巴乔夫。

19.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他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成效的主要原因。

所以把改革重点直接转向政治领域。

20.D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则主要起消极作用,故①正确;

苏俄新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故②错误;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起了一定作用,但二战后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故③正确;

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因素,故④正确。

21.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变化:

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

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苏俄当时的生产水平;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极为不满,频频发生暴动;

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影响: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赢得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

(1)问注意“余粮收集制”;

(2)问注意“冲击”和“围攻”的含义;

第(3)问注意新政是对自由放任政策的抛弃,加强计划调控,理解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的转变。

22.

(1)积极影响:

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负面影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

(任答两点即可)

23.

(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

时代背景:

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

国防力量薄弱;

粮食供应困难。

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

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实践效果: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

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

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

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及苏联历史的相关内容。

(1)问,材料从时代背景、实践效果等方面回答;

(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