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82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崔允漷怎样听评课文档格式.docx

为什么说把老师们害苦了呢?

第一,这个标准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我能不能上出这样的课呢?

我自己都上不出来,但许多学校就拿着这个好课的标准去套所有老师的课。

这个套出来,所有特级教师的课都有问题。

所以我说这是我犯的一个极大的错误。

好课评价不能这样来评,所以最近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03年我们到无锡旺庄中心小学,我们顾校长今天也在,我们在讨论好课的时候,我就提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就是在中国,不能回避考试,教学有没有效和考试有很大的关系。

考试是评价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学术性课程能回避考试吗?

当时是这么想的,网上也炒得很热,说“崔某人考核标准三条: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05年我又有一个进步,跟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讨论课堂教学底线,就是“课堂教学最不能犯的错误是什么?

”语文课不能犯的错误是什么?

数学课不能犯的错误是什么?

06年我又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前一段时间刚刚总结了几年来我们关于听评课的思考,所以我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最新的研究,甚至还没有发表——发表还要过5天,因为山东的《当代教育科学》整本杂志介绍我们听评课的研究,一共12万字,所以再过5天就会正式发表。

所以我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

那么,为什么会讲这个话题呢?

我想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的改革,因为离开教学的课程都是理想的课程,都是专家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主阵地还是课堂。

尽管我们新课程提出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是主阵地不能否认主阵地还是课堂。

因为小孩在学校里学习主要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

既然课堂变革那么重要,那么,什么东西会影响课堂变革呢?

我认为主要是两大类因素:

一类因素就是老师自己想变革,通过老师自觉地变革。

我们在座的老师,你自己的课堂想变化,那也会变的——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外部的因素,特别是听评课制度。

听评课制度不改变,我们中国的课堂很难改变。

所以我就研究听评课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的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听话,太把专家当一回事。

这个听评课怎么听、怎么评的,老师课就会怎么上。

所以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四百号人,为什么有四百号人呢?

就是因为有听评课啊。

如果没有听评课,我们要那么多人吗?

这个礼拜22号,我们也搞了一个听评课的会议。

我2001年到一所初中去听语文课,本来是下午报告,我的飞机早到,所以到了学校之后,校长一定要我去听一堂课。

我一到,上课铃就响了,我就从后门进去。

从后面看过去,这位老师已经在组织教学了。

当时给我第一印象,这个人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普通话也很好,教态也很自然,因为教龄有5年了,站在讲台上很像一个老师、教龄5年的一位女教师。

我就在后面听。

看她组织教学一结束,写出五个粉笔字,让我大跌眼镜。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鲁迅的《最先与最后》这样五个字,第一,这五个字大小不一;

第二,这五个字没写平,是斜的。

后来这个老师就不写板书了,全部用胶片投影,把这一课组织得也挺不错的。

下课后,校长一定要我评课,我说这个老师课上得不错,我没资格评课。

这位老师就站在旁边,她说:

“你这样大的专家来了,一定要给我多提批评意见。

”我一听这话就是假话,哪一个人上课希望别人多提批评意见呢?

所以包括我自己,我不希望别人多提批评意见。

我希望大家是实事求是的,最好提的这个建议对我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种意见,我才欢迎。

所以后来我说,这样吧,既然这位老师花了这么多时间做了准备,把这堂课贡献出来,把这个话题贡献出来,那么我们所有听课的人,8个人,包括校长、教研员,还有她的同行,即教研组的人,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发言。

我说,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前提,我愿意说几句。

后来又硬要我先说,僵持了一段时间。

我说,这样吧,我先说吧。

我说,这堂课总的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唯一遗憾的就是写了五个粉笔字。

假如这五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就更精彩。

这个老师知道了就说:

“是啊,我也知道自己粉笔字不好,所以我就写了一个题目,后面都用胶片投影来上课。

”那我说:

“你为什么要写五个粉笔字呢?

”她说:

“今天你们来肯定是要评课的,评课不是有条标准叫‘板书’吗?

我不写字,板书方面你们怎么评呢?

”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我的好课标准其中一条就是板书,所以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引起我的思考。

这个听评课制度必须要改变。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给大家讲讲我们这一阶段的研究。

我这个话题就是从一个案例出发,我们是如何听评课的,然后引出当前听评课的问题——因为今天上午有事,没有去听课,本来可以结合今天上午的课再讲讲,然后如何改变,我们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建构一个新的范式,如何建构。

我看许多人在抄上面的东西,你不用抄,你把我的名字加上“听评课”到各个网上去找,现在有好几篇,包括访谈、论文、ppt都有了。

我先讲一个案例。

现在许多专家一讲例子都是小学、初中的例子,我现在不讲小学初中,我就讲高中。

因为很少有人讲高中,我就讲高中。

第一个课例就是高中的生物课,主题就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上课的老师是陆老师。

听评课三个阶段,首先要有课前会议,然后到课堂去观察,最后课后会议,一步都不能少。

课后会议交流什么?

下面就是听课老师的观察报告,有7个老师加上上课的老师,课后有8个报告。

下面我把第二个课例给大家呈现一下。

《中国科学报》在今年的5月8号第5版就报道了我们这个课例。

这个上课的老师是屠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他的课。

他上课的内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是高中的内容。

那么是谁来听评课呢?

是刚才8个人组成的一个课堂观察小组。

课前会议要干什么?

11月8号开了一个课前会议,首先是上课老师说课。

说课要说什么?

我要上课老师5——8分钟把我的四个问题说明白。

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主题、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情况,要求上课的老师提供座位表,而且标出好学生坐在哪里,差学生坐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这节课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你的教学环节,你的教学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然后讲讲你的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你的创新之处在哪里,你的困惑在哪里。

这就是要求上课老师5——8分钟把我这几个问题说明白,让听观察课的人听明白。

课前会议结束后,就是上课的老师和听评课的老师一起讨论观察点——这堂课40分钟你要观察什么,然后是和上课老师互动,最后确定这一堂课的观察点。

这7个老师观察什么?

第一个吴江林老师,他是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说,他观察这堂课的目标实现,预设的目标有没有实现。

第二个老师曾超老师,观察对学生错误的指导,也就是说他主要观察课堂生成,因为学生的错误老师没办法预设,那么,老师是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当成课程资源。

第三个彭小媚老师主要是观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就是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

第四个余老师主要是观察教师的讲解效度,老师这堂课主要行为是讲授,你的讲授有没有效果。

第五个是观察学生的应答方式,即学生是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的,应答什么、如何应答。

第六个是观察教师的提问,对这堂课老师的提问进行分析。

第七个主要是观察教学时间的分配,高中一堂课45分钟是如何分配的。

这个就是课前会议要解决的,15分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接着上课的老师继续去备课,听课的老师要设计观察记录的工具,然后进课堂。

第二天进课堂首先要选择观察位置,你要观察什么就要选择什么样的位置。

一位老师观察目标达成的情况,所以他就坐在两个差生旁边,看看差生在这堂课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以这两个人为主来观察其他学生的学习,所以他不能坐在后面——坐在后面只能观察老师的行为。

我不知道今天各位听课的时候是坐在哪里的,你如果是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坐前面或者坐旁边,你不能坐在后面,你看学生看后脑勺,你怎么观察了,所以这是观察位置。

但是观察过程要注意些什么我就不讲了。

那么,然后是第二节上课,第三第四节课后又要做什么?

首先是上课老师的反思,上课老师的反思最关键的三点:

第一点:

目标达成,目标的达成跟生成。

第二点:

你的主要教学行为,比如这堂课主要是老师讲为主的,你自己反思这堂课的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三点:

教案的变化。

就是你教学设计的预设和生成(你原先是怎么设计的?

你在课堂里又生成了什么?

)就是教案文本设计(这原来是怎么设计的,到课堂里有什么变化。

然后其他的听评课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观察,要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

(一个老师一个老师的内容我不说了,因为是高中的,我只讲形式。

最后呢,听评课的人和上课的人一起达成这次活动的共识。

我们这次活动,听评课结束,有几点结论:

首先要分析成功之处,不要一上来先是像我们教研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来校本教研没话,现在教研中一轮到给同事提问题就特别兴奋,以为这样就是校本教研搞的好,这也是误导。

第二要分析的是这个老师的教学特色,一定要把课跟人一起来思考,此人就是上此课,你不要拿特级老师的东西来套这个老师的课,他上不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把人跟课结合起来思考,要分析他的个人特色。

第三要提问题,一堂课下来存在什么问题。

所以课后会达成什么结论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总结。

这样上课的老师就没多大压力了,这个是关于整个一个结构。

那么附件呢。

第一就是教案,他是上了四年的有经验的老师,我不需要他长篇大论,我希望他A4一张纸把教案写出来,不要写那么多,这教案写那么多干什么,教案写的字越多这个课堂生成就越少,这个有研究的。

然后就分析报告,也就是课后的分析报告。

第一个是上课老师的反思,这个是吴嘉林老师他主要是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他是如何观察的?

他从五个角度去观察这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这是一个工具。

然后下面就是他的分析报告,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进行分析报告。

第二个老师是观察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指导,那么他是如何观察的呢?

他的工具是什么呢?

这个就是他的观察工具,学生错误的类型,课堂的学生出现了哪几类错误,出现错误之后,老师什么反应,老师的情绪上什么反应,然后老师发生了什么行为,就这样三步来分析老师对学生错误的指导。

第四位是彭晓妹老师他是观察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他主要是观察两个东西,一个是老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图形,(生物有图形,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图)第二个就是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读文字。

报告五是专门观察教师的讲解效度,分两个,一个是行为,一个是程度。

然后是把讲解的方式跟有没有效进行观察。

这个是专门观察学生的应答,这个是专门观察教师的提问,这个是专门观察教学时间的分配,一堂课45分钟老师的时间分配情况。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就是内容,按教学内容来分,这个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第二个是按行为,就按课堂的教学行为来分,这个时间又是如何来分配的。

那下面都是他的分析报告。

这个就是我们最近做的课堂听评课的一个完整的课例。

那么这个课例看了之后,大家想一想跟我们平时的听评课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平时的听评课有什么问题?

关于这次课例的一个程序和结构性的东西在《中国教育报》07年5月8号第五版报道过的。

那么我再讲一讲大家平时听评课时经常听到的一些话,就是听评课语录。

A老师:

教务处通知请教师本周四交听课记录。

B老师:

我还差两节呢,明天去听你的课。

这是每个老师学校里有规定的。

一个学期12节课,16节课,有的甚至20节课。

还没完成任务,那么就随便听吧。

你既然跟我讲话嘛,那我明天就来听你的吧。

A老师下星期要开公开课了。

B老师说:

“啊,我去听什么呢?

C老师说:

“去了再说吧。

”还有评课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假如这堂课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怎么上,这句话是正确的废话。

第四个为什么说它是废话分析给大家听,几年来A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什么什么的问题,今天这堂课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这个往往是组长总结时经常讲的话,这堂课技能训练具体到位等等,课堂有效教学时间长,如果能让学生多参与一点就更好了,这堂课可以打90分。

我想问你,我为什么跟100分差10分?

差在什么地方?

你能不能告诉我?

评课的老师能不能告诉我?

那个老师95分,我更想问你,我和那个老师差5分,差在什么地方?

我自己感觉这课比他还要好,为什么差5分?

能不能告诉我?

没人告诉我。

所以说这种数字是一点都没有意义,因为没办法解释,没办法解释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

我认为当前的听评课,总共有三大类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那么专业的事情做得很不专业。

听评课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但是我们具体做的时候很不专业。

为什么说不专业?

第一,简单处理。

听评课是非常专业非常复杂的事情,课堂相当得复杂,但是我们做起来很简单。

第一种简单就是单一目标,就是我99年设想的构建一个好课标准,拿这个好课标准去打分,到后来就是为了那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没有办法解释的,而我们经常这样做。

第二种就是单方关注。

我们太关注老师的行为,其实听评课主要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不是关注老师的行为,所以对上课的老师压力很大。

往往评上高级之后,比如说小高,比如说中高以后,一般都不愿意上公开课。

为什么?

因为上公开课太累了,上了一堂公开课就象生了一场大病,还要彩排五六次。

所以,谁愿意上公开课呢?

第二,又要冒风险。

因为现在好课标准谁都不知道,所以尽管我花了极大的努力上的课,最后还有问题,就是冒风险。

那么评上高级了为什么还要去上课呢?

为什么还要去冒风险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太关注老师的行为,我们把方向搞错了,听评课就要看学生的学习。

第三个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错误类推。

什么叫错误类推?

第一,推门听课。

推门听课就属于很容易犯错误类推。

因为推门听课偶然性太大,比如说:

我今天到这里来上课,本来我是准备昨天晚上要好好备课的。

结果呢,昨天碰到几个老朋友酒喝多了,课没备,今天来上课了,运气不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是我运气不好。

校长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我平时上课都这样,其实这是偶然性,我平时上课不是这样的,我平时上课还是蛮认真的。

那反过来也是这样的,我平时上课不怎么认真备课,就是今天课备得很认真,正好中奖了,校长推门进来了。

所以这个是推门听课很容易犯的错误。

就是举一节课来类推。

第二种类推举一节精心打造的好课来类推其他课。

比如说我们锡师附小的老师在崇安区PK拿了第一名,到无锡市PK,拿了第一名,再到江苏省PK,又拿了第一名。

你以为这个老师平时上课都是这样的?

平时上课不是这样的,平时是家常课,这个是表演课,两回事,不要以为这个老师拿了第一名平时都是好课,不是这样来类推的。

第四个很容易犯的简单化处理,就是现在许多所学校,特别是小学在做秀。

做什么秀呢?

请家长来评课。

你把老师当什么东西呢?

他们是专业训练出来的,你把卖小菜卖苹果的人请来评课,是很荒唐的事情,绝对不能干这种傻事。

校长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家长只能有什么权,不能有什么权,这个要清楚。

让家长了解我们老师是如何辛苦,老师是如何爱学生的,让他来观摩,不能让他来评课。

让家长了解老师多么辛苦,早上那么早起来,开家长会的时候也要让家长那么早起来,让他们知道我们老师每天都那么早上班,你家长是什么时候上班的?

不要把老师当什么东西都不如,谁都可以来对老师的课进行评课。

这个是我们自己不把自己当一回事情。

老师是专业人员,人家受过专业训练的,所以不能做这种傻事情。

但是我们现在许多学校,家长的权利放得太大,老师那么认真准备的课,他那个卖小菜的今天请他来家长会,请他来观摩,他对老师的课也是在闹事。

不给他机会。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现在的听评课,绝大多数是任务取向,给老师规定,一个学期必须要听几节课,发统一的听课笔记。

结果导致许多人就坐在自己的办公室抄听课笔记,造听课笔记。

抄听课记录,造听课记录。

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就是被学校逼出来的。

平时听课有些课没多大效果的一定要我听,浪费我时间,我只能坐在教室里花5分钟把这个听课笔记抄完就行了。

(对不对,只能这样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行为就是任务取向。

我们总以为听总比不听好,听多总比听少好,听得越多越好,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在座的学多女教师女校长,炒菜水平是怎么提高的?

第一要看菜谱,第二要去请教会烧菜的人,第三自己要反思。

你这个烧菜水平才会提高。

并不是说炒菜不会炒的,多炒几次就会炒了,不一定的。

你如果不反思不请教不去读书,炒来炒去就这个水平,炒到最后只有你自己吃人家都不想吃。

炒菜是门艺术,听评课也是门艺术。

不要以为多炒几次就会炒的,听评课也是这样。

所以不要用任务的取向来解决听评课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教育的专业,专业品性就是合作。

《中国教育报》5月8号对我一个长篇的访谈:

合作是教师的专业品性。

但是我们听评课不合而作。

何以见得,往往有这样三类人,分工比较明显。

一类人,今天他去听课,听课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评课。

所以自己很少上课,到处评课,走到哪里评到哪里,成了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去上课。

第二类人,听课不为评,听课就是为了模仿,这是新教师。

我这个内容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怎么上,而我看看陈老师怎么上的,马上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听课就是为了模仿。

仿课专业户。

第三类,听课不为什么。

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是一个学期20节课吗,任务要完成的,听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

这就是当前听评课存在的问题。

那么专业的事情,做得如此不专业。

那么今天大家都培训过了,下次听评课一定往专业的方向去思考,怎么做得更专业?

那么我们怎么思考呢?

我是这样思考的,首先要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用专业的思维来思考听评课的问题。

那么思维方式怎么转变呢?

第一个转变需要从简单走向复杂,因为听评课是决策,听评课是实践,不是理论,不是做研究,这是两回事。

做研究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不讲的话没办法研究。

但是我们决策的时候,就是简单问题要把它想得复杂一点,所以这是两种逻辑,不能把它混在一起。

会做研究你叫他去搞行政不一定能搞的好的,而反过来讲他实践能力很强,行政能做的很好,但是他去做研究也不一定行的。

所以这是两种思维。

那我们的听评课是实践是决策,所以要从简单走向复杂。

我们以前太简单,比如说,把复杂的课堂就是分解成十五个指标,这个就是我99年的事情,太简单,就像把2分解成1加1。

但是做研究就必须要这样做的。

比如说,我们要研究人,那么复杂的一个东东,我们必须要把他们分为“生加心”,才有生理学、生物学,才有心理学。

这就像要把一头活猪,进行解剖,解剖后分为猪头、猪脚,那么研究猪头又是一门学问,研究猪脚又是一门学问。

做研究就必须要这样的。

我们以前就是拿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听评课的问题。

其实,我们把一头猪进行了解剖,分为猪头、猪脚,再把它们合回去,它就不是猪啦!

所以,这一分解之后,损失了好多东西。

我们听评课也是这样处理的,所以,这问题就来啦!

怎么用复杂的思维呢?

我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叫好课?

我说,好课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好课是多样的。

所有的老师都能上出好课,不要以为好课就是上不出来的专家脑子里的课,这是绝对错误的,所有老师只要经过努力,都能上出好课。

第二是统一性。

统一是两个基本点。

第一个点,就是课程标准,达到国家预设的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

国家叫我教勾股定理,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都认识勾股定理,理解了,能举例说明,能论证勾股定理,我就已经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拉,这还不是好课吗?

第二个基本点,就是不能违反教学底线。

比如说,我们锡师附小,语文老师坐下来讨论,语文课最不能犯的错是什么;

数学教研组坐下来讨论,我们锡师附小数学课最不能犯的错是什么。

只要不违反教学底线,但到国家的课程标准,这个课就是好课。

当然,如果国家规定,80%的人要掌握勾股定理,你是特级教师,你的课可能有98%的人能举例说明;

我是新老师,可能只有81%的人能举例说明。

但是,我和你一样,我和你的课都属于好课。

第二, 

复杂思维就是把整体跟部分共同决定系统。

就比如,我们分解一头猪,分成猪头和猪脚,这是研究所必须的,但是我们在思考课堂的时候,又必须要想到一头活猪,不能只看猪头猪脚。

因为,你分解的时候,猪头不是猪,猪脚不是猪啦!

我们既要看猪头,又要看猪脚,更要看一头活猪,这叫复杂思维。

就是说,把一个整体分解成部分后,决定系统的不是部分、不是整体,而是整体和部分共同决定系统。

这个就是现在听评课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自主制个体性。

第三个是自主制的问题,关于自主制个体性的问题,因为这个课是老师上出来的,我们大家知道人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自主制,所以对一个老师的缺点不要死死揪住他的缺点,因为许多问题他自己也明白,比如说,比如说这个我很明白自己,我就是最没信心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对自己的普通话一点都没信心,而且还有语言障碍,不太善于跟陌生人打招呼。

所以你说要让我的课上出很会表演的课我上不出来,对不对,我自己也知道,这个就是自主制的因素,许多问题,但是我一点一点在努力,我没有去集中地强化我的普通话,我这样放在历史的角度来考虑,我现在的普通话比我十年前的普通话要好多了。

这个就是靠我自主制作用嘛,对不对,老师的许多的问题都是靠自主制解决。

第四个问题是个体性的问题。

就是说,一定要把此课与此人结合起来的思考,就他这个老师他只能上出这样的课,我前几天去听小学数学一堂课,这个数学老师是个男孩30多岁了,教龄也是七八年了,他的课其实这个老师一堂课三大问题预示的问题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理性,结构非常清楚,但是他的课就是比较闷,没有激情,老师上课没有激情,所以许多评课的人就对他讲,你上课什么笑容那么少呢,你为什么表现那么紧呢,其实这个老师他只能上出有逻辑的课,他不能他没有能力表演,表演不是他的强项。

所以你这个课不跟这个人结合在一起,你这个分析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们在评课的时候一定要求要此时此地就此课与此人的对话,评课一定要此时此地就此课与此人的对话,不要漫谈,不要过多的类推,一定要有针对性。

这个教学是艺术,我们整天说教学,什么叫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就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那么多老师在搞,我自己也搞教学研究的,我就劝你千万不要太迷信专家,这话什么意思,那么多人在搞教学研究,谁揭示出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什么,谁揭示出来的,有没有呀,我到现在也搞不清什么是教学规律,尽管我也是吃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