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201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docx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学生用剖析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IPC)”

有害生物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即3R”问题

可持续植物保护或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SPM)

与农作物病害有关和比较重要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真菌的有性繁殖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3个阶段

孢子的形态特征是鉴定植物病原真菌和识别真菌病害的重要依据。

细菌的组成: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受原核生物侵害以后,在外表显示出许多特征性症状。

细菌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细菌病害还有如下特点,

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

二是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粘、似水株状的菌脓;

三是腐烂型病害往往有恶臭味。

植物病毒(Plantvirus)是仅次于真菌的重要病原物。

线虫的形态结构

植物病原线虫体细长,圆筒状,表面光滑,头尾稍尖。

虫体长一般为0.3~1mm,宽0.015~0.035mm。

多数线虫雌、雄同形,少数雌、雄异形。

44页

(一)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45知道,小题

卵→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的生活史

植物病原线虫都是专性寄生的,少数寄生在高等植物上的线虫也能寄生真菌,可以在真菌上培养。

考试

植物寄生线虫具有一定的寄生专化性,

植物病原线虫致病性:

必考46

直接造成损伤和掠夺营养。

通过食道腺分泌的各种酶或毒素,引起寄主植物的各种病变。

侵染造成的伤口还可引起真菌、细菌等其他病原生物的次生侵染,或作为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介体造成复合侵染。

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诊断

•线虫对植物的危害,除以吻针造成对寄主组织的机械损伤外,主要是穿刺寄主时分泌各种酶和毒素,引起植物的各种病变。

•主要症状有生长缓慢、衰弱、矮小、色泽失常、叶片萎垂等类似营养不良现象;局部畸形,植株或叶片干枯、扭曲、畸形、组织干腐、软化及坏死,籽粒变成虫瘿等;根部肿大、须根丛生、根部腐烂等。

•诊断和线虫病害和鉴定线虫时,一般可在植物受害部位,特别是根结、种瘿内分离出线虫,然后进行镜检。

•寄生性植物:

植物大多数都是自养的。

但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少足够的叶绿素而营寄生生活,称为寄生性植物。

•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大都是高等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能开花结籽,俗称寄生性种子植物。

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与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比较

 

半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性种子植物

可否进行光合作用

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寄生程度

只需从寄主植物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半寄生)

依靠寄主植物供给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全寄生)

代表植物

桑寄生

菟丝子和列当

菟丝子:

防治病害措施:

采用清洁种子,制成生物制剂,人工拉丝防除

非侵染性病害及其病因

•营养失调

•温度和湿度(水分)不适

•土壤次生盐渍化

•有害物质

 

昆虫(insect或entoma):

3对足和2对翅

v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v

(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并明显地集合成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v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一、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

总体而言,昆虫纲的繁盛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种类最多。

(2)数量最大。

(3)分布广泛。

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昆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动物界最繁盛的类群,是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历史久远。

(2)有翅善飞。

(3)相对体小。

大部分昆虫的个体较小,只需少量的食物便可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对营养的需求,同时也便于其隐藏。

(4)繁殖力强。

(5)食性广泛。

(6)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第三节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v一、有害昆虫

v

(1)农业害虫。

v危害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害虫通称为农业害虫。

v

(2)卫生害虫。

v

 

v复习思考题:

v昆虫纲的主要鉴别特征有哪些?

v昆虫纲繁盛有哪些表现特点?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v昆虫的益与害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六章

v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个体发育特性的科学。

v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各发育阶段的习性及行为等。

v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v一、两性生殖

v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中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由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每粒卵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因此又称为两性卵生。

v两性生殖与其他各种特殊生殖方式的本质区别是,卵子只有接受精子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减数分裂);而雄虫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细胞。

v二、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v

(一)孤雌生殖

v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称单性生殖,是指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v一般又可分为偶发性、经常性和周期性孤雌生殖3种类型:

经常性孤雌生殖的特点是,雌虫在正常情况下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如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

周期性孤雌生殖,如许多种蚜虫从春季到秋末,没有雄蚜出现,行孤雌生殖

v

(二)多胚生殖

v多胚生殖(polyembryony)是指1粒卵能发育成2个以上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胚生殖多见于膜翅目中的部分种类。

v(三)胎生

v有些昆虫(如高等双翅目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自母体所产出的是后代的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viviparity)。

v(四)幼体生殖

v一些昆虫在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

 

v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3个连续的阶段,

v即胚前发育——生殖细胞在亲体内的发生与形成的过程;

v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卵裂到发育成幼虫为止的过程;

v胚后发育——从幼体孵化开始发育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过程。

v一、卵期

v对于行两性生殖和卵生的绝大多数昆虫来说,卵是个体发育的第1个虫态。

卵期的发育亦即胚胎发育。

卵自母体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叫卵期(eggstage)。

v卵有基部和端部之分,其端部常有贯通卵壳的卵孔,是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

v二、幼虫期

v昆虫的幼体从卵内孵出到发育为蛹(全变态类)或成虫(不全变态类)为止的发育阶段.

v大多数植物害虫的危害期多在幼虫期。

v

(一)孵化

v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叫孵化(hatching)。

v

(二)幼虫的生长与脱皮

v昆虫幼期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称为脱皮(moulting)。

v根据昆虫脱皮的性质,可将脱皮分为3类:

幼期伴随着生长的脱皮叫生长脱皮;

v老熟幼虫或若虫脱皮后变成蛹或成虫的脱皮叫变态脱皮;

v因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增加的脱皮次数叫生态脱皮。

v

通常情况下,幼体每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脱一次皮,虫体的大小或生长的进程可用虫龄来表示。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v1.原足型幼虫(protopodlarvae)2.多足型幼虫(polypodlarvae)3.寡足型幼虫4.无足型幼虫

v三、蛹期

v蛹(pupa)是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特有的静息虫态。

v蛹的生命活动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但其内部却进行着将幼虫器官改造为成虫器官的剧烈变化。

末龄幼虫脱最后一次皮变为蛹的过程叫化蛹(pupation)。

自化蛹至羽化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蛹期(pupastage)。

根据翅和触角、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上,以及这些附属器官能否活动及其他外形特征,可将蛹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3种类型

v四、成虫期

v成虫(adult)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高级阶段,具有判别系统发生和分类地位的固定特征,是完成生殖和使种群得以繁衍的阶段。

成虫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围绕着生殖而展开的。

v

(一)羽化

v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emergence)。

成虫自羽化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adultstage)。

v

(二)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

v1.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生殖器官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存在着性二型现象(sexualdimorphism)。

如:

蟋蟀、螽斯、蝉的雄虫有发音器官;

v2.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身体大小、体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polymorphism)。

v多型现象有不同的成因,昆虫本身的遗传物质、激素动态和外部的气候条件、食物等是造成多型现象的主要原因。

v如鳞翅目昆虫中的色斑多型现象常随季节变化而产生,

v稻飞虱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出现长翅型个体,而在有利环境条件下则出现短翅型个体。

v在社会性昆虫中,不同的类型间不仅形态有别,而且其职能与行为也有相应的分化..如蜜蜂,蚂蚁

v(三)性成熟和生殖力

昆虫生殖力的大小既取决于种的遗传性,也受生态因素的影响。

v

第三节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v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v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变态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v一、不全变态

其特点是,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如蜻蜓目

二、全变态

其特点是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

第四节昆虫的生活史

v一、昆虫的世代

v昆虫由卵(或幼虫和若虫)发育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或生命周期(lifecycle),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世代历期。

通常以卵或幼体产离母体作为世代的起点。

昆虫由卵(或幼虫)产离母体发育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这种昆虫的寿命(life-span)。

v二、昆虫的生活史

v

(一)昆虫的化性

v通常情况下,昆虫在1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和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这一特性称为昆虫的化性

如,一代性,二化性,多化性.,部分化性(两年以上才完成一代)

v

(二)昆虫的年生活史

v生活史(lifehistory)是指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个体发育过程。

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annuallifehistory);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史,称为代生活史

第五节昆虫的习性和行为熟悉两个概念,例子

v昆虫的行为和习性是其生物学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v习性(habits)是指昆虫种或种群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

v如夜蛾类昆虫一般都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v天牛类幼虫都有蛀干习性,

v蜂类昆虫都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指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

一.休眠和滞育

v昆虫的停育可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种状态。

v休眠(dormancy)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虫便可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因此,休眠是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暂时性适应。

v滞育(diapause)是指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

v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这些昆虫在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状态,而且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v引起昆虫滞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照、温度和食物等,其中以光照的作用最大,温度次之。

二、昼夜节律

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交配、取食和飞翔甚至孵化、羽化等,都与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即与昼夜的交替相吻合,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

v三、食性了解

v根据所取食的食物性质,可将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4类。

v四、趋性和假死性

v趋性(taxis)是指昆虫对外界因子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其中趋向活动称为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

v昆虫的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等。

v不少鞘翅目的成虫具有假死性,如猿叶虫、金龟子、象甲、叶甲等..假死性是昆虫逃避敌害的一种有效方式。

v五、群集、扩散和迁飞了解

v扩散(dispersal)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通常也称为蔓延、传播或分散。

v昆虫的迁飞通常是有规律的

v六、拟态和伪装了解

v七、社会行为:

白蚁、蚂蚁、蜜蜂等

v复习思考题:

v昆虫主要有哪些生殖方式?

它们各有何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v昆虫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各有哪些特点?

幼虫和蛹各有哪些类型?

v掌握昆虫的变态类型及其特点。

v理解并熟记下列名词概念:

孵化、幼虫期、龄与龄期、蛹期、羽化、成虫期、产卵前期、补充营养、雌雄二型、多型现象、生殖力、世代、生活史、休眠、滞育、食性、趋光性、趋化性、假死性、群集性、扩散、迁飞、拟态、保护色。

第七章昆虫的分类

昆虫分类学(insettaxonomy)是研究昆虫的命名、鉴定、描述及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科学

v物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阶元,很多相近的种集合为属,很多相近的属集合为科,依次向上归纳为更高级的阶元,每一阶元都代表着一个类群。

v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一类昆虫,它们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他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种的命名通常采用双名法(binomen),即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有时还附上命名人的姓。

v学名在印刷时多用斜体,属名的第1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字母和种名、亚种名均小写;定名人用正体,第1个字母大写。

v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type)。

考试

v在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

v另选出的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

v一种昆虫的名称采用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叫优先律(Priority)。

第二节植物昆虫中的主要类群

昆虫纲的分类主要依据翅的有无及其特征、变态类型、口器构造、触角类型以及化石昆虫等,

一、直翅目

v中至大型。

v口器咀嚼式。

v触角丝状或剑状,单眼2或3个。

v前翅狭长、复翅、革质,

v后翅膜质,能作扇状折叠。

v后足多发达、适于跳跃,或前足为开掘足。

v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

腹末有尾须1对。

v雄虫大多能发音。

不全变态。

v多数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

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

v多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植物的重要害虫。

二、缨翅目

v通称蓟马,体微小型。

考试

v触角6~9节,丝状或念珠状。

v锉吸式口器。

v翅狭长,翅脉稀少,周缘具长缨毛。

v足末端具泡状中垫,爪退化。

v产卵器锯状、管状或无。

v过渐变态。

v很多种类行孤雌生殖。

v多数植食性,危害植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少数为肉食性,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

三、半翅目

v通称蝽。

必考

v体小至中型,

v刺吸式口器,喙3~4节。

v触角丝状,3~5节。

v有或无单眼。

v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

v跗节一般3节。

v前翅为半鞘翅。

v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v渐变态。

v大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的幼枝、嫩茎、嫩叶和果实,少数种类捕食其他害虫。

四、同翅目熟悉蝉,虱,蚜科

v小至中型。

v刺吸式口器,喙3节,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v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v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

v不同类群体形变化很大,繁殖方式各样,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也有卵生和卵胎生。

v不少种类为植物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多种病害。

五、鞘翅目

v通称甲虫,体微小至大型。

v前胸发达,背板高度骨化。

v口器咀嚼式;

v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或11节;单眼。

v前翅鞘质,盖住中后胸和腹部中胸小盾片多外露;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

v跗节多为5节或4节。

v全变态。

v幼虫寡足型,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

v蛹多为裸蛹。

植食性种类多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也有的危害贮藏农产品。

此外,还有肉食性、腐食性及少数寄生性种类。

v步甲科:

前口式

5.瓢甲科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

六、鳞翅目

v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

考试

v主要特点是:

体、翅被有鳞片或鳞毛;

v触角有丝状、羽状、球杆状等;

v口器虹吸式。

v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

v成虫一般不危害植物。

v幼虫口器咀嚼式,绝大多数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钻蛀茎、根、果实,或潜食叶肉,或危害储藏的粮食等。

v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

v蝶类和蛾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蝶类触角球杆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背,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球杆状,形状不一,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放体侧,夜间活动。

(考)

v

七、膜翅目考试

v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体微小至中型,少数大型。

考试

v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v翅膜质,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翅脉特化,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

v腹部第1节多向前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常收缢成细腰,形成腹柄。

v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

v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

v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常呈锯状或针状,有的变为螫刺。

v全变态。

v幼虫通常无足,体软而色淡,但也有少数种类(叶蜂类)具3对胸足及6对以上腹足。

蛹为裸蛹。

食性复杂,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种类,以有益种类为多。

八、双翅目

v具膜质翅1对,翅脉简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v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

v前、后胸小,中胸大。

v全变态。

v主要包括蚊、虻、蝇3类。

v幼虫均为蛆式,食性复杂,植食性种类可蛀果、潜叶或造成虫瘿;

v腐食性或粪食性种类取食腐败动植物体和粪便;

v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和其他小虫;

v寄生性种类可寄生于昆虫或家畜体内。

v复习思考题:

v1.物种的概念是什么?

何谓双名法、三名法和优先律?

v2.掌握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

v3.掌握植物昆虫中重要目、科的主要鉴别特征。

第一节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气候条件不仅直接影响昆虫本身,而且对其他环境因素也有很大影响。

▪气候因子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光、气流、气压等,其中以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

▪①最适温区。

一般为20~3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大,寿命适中;

▪②高适温区。

一般为30~40℃,③低适温区。

一般为8~20℃,

▪昆虫在发育起点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并不死亡,而是因温度降低呈昏迷状态,当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到适宜温区后,仍可恢复生长发育或繁殖等生命活动,但若持续时间过长,则有致死作用,该温区称为停育低温区。

▪如果温度再继续下降,昆虫的体液即会析水结冰,从而引起组织或细胞内产生不可复原的变化而死亡,该温度范围称为致死低温区。

考试

(二)适温区内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在适温区内随温度的升高昆虫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即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而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时间则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即发育时间与温度呈反比。

温度与昆虫发育速率或发育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有效积温法则来表示。

▪有效积温法则(lawofeffectivetemperatureaccumulation)是指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并且完成这一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

▪许多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通常不是0℃,而是0℃以上)称为发育起点。

▪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的累积值称为有效积温(以日度为单位)。

▪用公式表示为:

▪K=N(T-C)或N=K/(T-C)

▪式中:

K为有效积温,为一个常数;N为发育历期(天数);T为平均温度(观测值);C为发育起点温度;(T-C)为逐日的有效温度。

▪发育速度(V)是发育时间(N)的倒数,如果将式中N改用V,上式可写成:

▪V=(T-C)/K或T=C+KV

有效积温法则可用于预测害虫的发生期、推测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代数和地理上的可能分布界限等。

各种昆虫及其虫态的发育起点(C)和有效积温(K)值,可根据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发育速度的观测值,采用统计学上的“最小二乘法”求得。

(三)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可能生殖的温度范围内,生殖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温度过低常会影响成虫性腺发育或不能进行交配活动而产卵量减少;温度过高常引起不育,特别是雄性不育。

▪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在适温范围内,昆虫的各种活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昆虫的飞行活动对温度的反应更为敏感。

二、湿度和降水

▪昆虫的体壁或卵壳也可自环境中吸收一些水分。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就某一种昆虫而言,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可因湿度条件而偏移;同样,适宜的湿度范围也可因温度条件而偏移。

四、光

昆虫的可见光范围与人的不同,昆虫能见的光在250~700nm之间,即可见紫外光,而不可见红光。

因而可利用昆虫对光波的选择性灯诱杀害虫

▪五、风

▪风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但对昆虫的迁飞扩散影响很大。

有观察表明,昆虫在微风时,常逆风飞行,当超过一定风速时则顺风飞行。

第二节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生存、繁殖和种群数量动态的生物因子主要是食物和天敌。

与非生物因子相比,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有4个明显的特点:

①非全体性。

②密度制约性。

③相互性。

④不等性。

第三节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土壤温度,2.土壤湿度3.土壤的理化性质

▪复习思考题:

▪1.温度、湿度、光和风等气候因素分别对昆虫有哪些影响?

▪2.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子是如何影响昆虫的?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预测

第一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是寄主植物与病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progress)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寄主到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简称病程(pathogenisis)。

一般将侵染过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