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244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如何看世界文档格式.docx

  ?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是因为经济学家看世界的方式和常人不同,也与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和政治学、法学不同,经济学家有一套自己的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了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提高了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这里,我们就先说说几个经济学家的特殊思维方式吧,它们有助于矫正甚至可以颠覆你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势。

〖KH*3/4〗

  第一个是边际考虑。

  边际原本是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

  在经济学上,边际的意思是"

最后的"

,或者"

新增加的"

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

  最后的一个和新增加的一个,都是边际的一个。

比如现在一共有99个东西,第99个是最后一个,它是边际的一个,而第100个,是新增加的,或者将要增加的,也就是边际。

  边际意味着微小的变化,所以,最后的一个,与新增加的一个,相差非常小。

它们引起的变化的差异也非常小。

在数学上,这叫"

连续"

  可能有人说,第99个和第100个可能差的非常多,那是单位太大的缘故,只要不断缩小单位,一定能做到相差非常小。

  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将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覆水难收。

我们不必总是记挂过去,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比如今天晚上要举行足球比赛,可是临近比赛的当口,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有两种情况:

一是,你已经买了票,票价还不便宜,500块钱一张,是你近半个月的工资,而且不能退票。

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比赛,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说自己买了票后去看的可能性,比别人送票的更大些。

  也许你真的这样想,可是你这样做是不理性的。

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今晚是否去看比赛的决策的影响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看比赛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为什么?

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在经济学上这叫"

沉没成本"

,即一旦支出就无法收回的成本。

你晚上是不是去看比赛,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进行边际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

  在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收益都是看比赛带来的愉悦感,新增加的成本都是淋雨带来的不舒服。

如果你觉得淋雨不算什么,只要能看到比赛就高兴,则不管你是自己买票还是别人送的票,都会去看;

反之,则不会去。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不要再考虑买票的钱,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经济学认为,某种要素的贡献,也是由其边际的一单位的贡献决定的。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是关于农民种粮食的。

  假定只有一亩地,如果一个人种,可以打1000斤稻米,但是两个人却不会打2000斤,只能打1800斤,三个人只能打1900斤,等等。

想想,如果是1万个人,能打多少斤?

  0斤!

因为1万个人一块上去会把土地踏平的。

  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规律,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第三个人没有第二个人打的多,依此类推。

总之,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打的多。

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做"

边际产量递减"

,也就是说新增加的人所增加的总产量越来越少。

  边际产量递减,没法证明,但是也不能推翻,它是个公理。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产量不递减,那就是递增或者不变。

我们看看这是否可能。

  如果边际产量不变,那就意味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永远与前一个一样多,那我只要用一亩地,就可以生产出养活全中国人需要的粮食,只要不断地增加农民就行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更不用说递增了。

  回到问题上来。

如果有100个人来种这一亩地,那么每个农民应该得到多少工资,也就是多少稻米呢?

因为每个农民并没有差异,所以他们得到的稻米应该是一样多的。

农民得到多少,取决于农民的劳动贡献有多大。

  那么,这个贡献是第一个人的产量1000斤,还是所有这100个人的产量总和的平均数,抑或是其他呢?

  不可能是1000斤,因为一共也没有这么多的稻米。

  所以,一般人会说是平均数,也就是把所有100个人的产量加起来,除以100。

这似乎有道理,既然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多,当然得是平均数。

  不能给农民这么多!

因为每个人拿走平均的产量,农民就把所有稻米都拿走了。

土地的主人不会同意。

  每个人到底能分得多少稻米,必须进行边际考虑。

也就是看最后一个人,即第100个人的产量是多少。

比如是10斤,也就是说,由于增加最后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是10斤,这个产量就叫"

边际产量"

  经济学家说,每个人应该获得的稻米就是这个边际产量,即10斤。

因为每个人劳动的贡献只有10斤!

  最后一个人对粮食的贡献只有10斤,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吧?

那我说,每个人,包括第一个人的劳动的贡献也只有10斤。

你信不信?

  首先,稻米能生产出来,不仅仅靠农民的劳动,还要有土地,因此,稻米是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

土地对总产量也有贡献,产量不全是农民的贡献。

  其次,如果让第一个农民最后一个来,他能打的稻米也只能是10斤,而不再是1000斤;

让最后一个人第一个来,他打的稻米也将是?

1000?

斤,而不再是10斤。

原来的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惟一的原因在于他是第一个来的。

第一个来的和最后一个来的,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是:

第一个人自己用1亩地,而最后一个人只能用1%亩的地!

  因此,第一个人打的稻米多,是因为他用的地多;

最后一个人打的少,是因为他用的地少。

他们交换位置后,打的一样多。

这说明,他们劳动的贡献是没有差别的,都是10斤。

  农民应该按照自己劳动的贡献分得稻米,也就是每人10斤。

  剩余的稻米都是土地的贡献,在第一个人的1000斤中,有990斤是土地的贡献;

在第100个人的10斤中,土地的贡献是0。

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土地的边际产量也递减。

  剥削是什么呢?

就是地主给农民的粮食还不到10斤,低于农民的贡献。

  从小到大,很多人养成一个观念,那就是:

粮食完全是农民打出来的。

边际原理告诉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土地不但有贡献,而且仔细想想,我们能吃到粮食,是劳动的作用更根本还是土地更根本?

显然是土地!

离开了土地,本事再大的农民,也生产不出粮食来;

而没有劳动,土地自己也能长出粮食来,人类的祖先就是靠着土地的自然赐予过活的。

  有人还说,农民的劳动是最值得尊重的,因为它最辛苦。

但是辛苦不是值得尊敬的理由,至少不是惟一的理由。

创造新世界的劳动,也许不那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尊重,比如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劳动。

  记住,是最后一个人的产量决定所有人的产量和工资,不是第一个人的产量,也不是平均产量。

这就是边际决定的原理。

  这是大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里讲的。

  再举一个例子。

假定一个农民某年生产了五袋粮食,他要安排这五袋粮食的用途。

他一定是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安排。

  第一袋,用于吃,这个对他最要紧。

  第二袋,用于增强体力和精力。

  第三袋,用于酿酒,因为他要喝酒。

  第四袋,用于养家禽,因为他要吃肉,但是吃肉没有喝酒重要。

  第五袋,用于养鹦鹉。

因为他觉得他能想像的用途,都已经有了安排,实在找不到什么别的可以安排的了,想了很久,才想起这种用途。

  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这种有用是主观上的有用。

经济学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

我们消费就是为了获得效用,而且是最大的效用。

  与边际产量递减类似,效用也是递减的。

以上边的例子来说,第二袋粮食的效用比第一袋小,第三袋比第二袋小,依此类推。

第五袋粮食的效用是最小的。

这叫"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个公理,不能证明,但可以说明。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那就是边际效用不变或者递增。

  以吃馒头为例,假如边际效用不变,也就是后面一个馒头,永远跟前面一个一样好吃,那会发生什么?

我们将永远吃下去,永远吃不饱!

更不必说边际效用递增了。

  认可了边际效用递减,再看上边的例子。

  第一袋粮食对农民的效用最大,如果让他卖,他要收取最高的价格,比如100元;

第二袋对他的效用要小一些,他能接受的价格也低一些,比如80元;

依此类推,第三袋是60元,第四袋是40元,第五袋对他的效用是最小的,如果让农民出手,只要20元就可以。

  如果他要出手全部五袋粮食,每一袋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那这个价格是多少呢?

是100元,还是80、60、40、20元?

  是20元!

为什么?

  假设这个农民很不幸,丢了一袋粮食,请问,他要放弃哪种效用?

是不吃饭,还是不喝酒,抑或是其他效用?

对了,是放弃养鹦鹉。

也就是说,丢失的那一袋粮食对他的影响,或者他所失去的效用,就是养鹦鹉给他带来的快乐。

所以,这袋粮食只值20元。

  问题在于,养鹦鹉的这一袋粮食,不是五袋中特定的一袋,而是其中的任何一袋。

所以,当他有五袋粮食的时候,每一袋都仅仅值20元。

  如果他又丢了一袋,他失去的就不是养鹦鹉的效用,而是吃肉的效用了。

所以,当他有四袋粮食时,每袋粮食就值40元了。

  依此类推。

当有三袋粮食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60元;

当有两袋时,就值80元;

当只有一袋粮食的时候,这个价格就是100元了。

所以,当有五袋粮食的时候,每袋粮食的价格由第五袋的效用决定;

有四袋的时候,由第四袋决定,等等。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由最后的一袋决定每袋的价格,也就是边际决定,而不是平均决定。

这个道理和所有农民的工资由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也就是边际产量决定是一样的。

  这很像中国人说的,物以稀为贵。

遗憾的是,咱们的老祖宗,只知道物以稀为贵,却不晓得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也难怪,经济学家找到这样清晰的思路,也用了差不多100年。

从1776年亚当·

斯密写《国富论》提出类似的问题开始,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个叫卡尔·

门格尔的人写了《国民经济学原理》,这个问题才获得圆满的解决。

  卡尔·

门格尔(KarlMenger)1840年生于奥地利,先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学,1867年在克拉利夫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门格尔当过经济新闻记者,1873年起任维也纳大学法学教授。

他还担任过奥地利王储鲁道夫的私人教师,直到1889年王储自杀。

  门格尔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特别善于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经济问题,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与英国人斯坦利·

杰文斯和瑞士籍法国人列昂·

瓦尔拉斯,各自独立地发明了边际效用概念和理论,他们被称为"

边际革命三杰"

边际革命,将经济学研究从只关注供给,转而关注需求;

从只研究客观因素,转向研究主观因素,为建立更为科学的价值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奠定了现代经济学基础。

边际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学最有力的思维方式之一。

  1871年,门格尔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从而无争议地开创了经济学的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直到今天还有重大的影响。

门格尔之后,奥地利学派的一代代领军人物都大名鼎鼎,比如边际革命第二代的领袖人物,奥地利学派的干将庞巴维克,对边际效用决定原理的阐述清澈如水,他的利息理论也独树一帜;

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有《社会主义》等名著出版;

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甚至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法律立法和自由》、《致命的自负》、《自由秩序原理》,每本都是经典大作。

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被称为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保护神。

  门格尔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教师,他讲课从来不看讲稿,除非要引?

用什么证据;

他的语言出神入化,据说连最笨的学生也能听懂讲课的内容,如果学生是聪明的,则能从门格尔的讲授中悟出深意。

因此,门格尔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经济学的第二个独特思维方式是机会成本考虑。

  成本是每个人做事时都会考虑的因素,收入减去成本才是利润。

可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成本,与一般人说的成本差别甚大。

  一般人头脑里的成本概念是会计成本,也就是做账用的。

会计成本有几个特点:

第一,会计成本是直接的成本,即实际发生的成本,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

第二,会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

  但是经济学家说的成本却很不一样。

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只有一个,那就是"

机会成本"

,在所有经济学的书里,成本的概念一律是指机会成本。

  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可以配置到不同的用途上去,投到一个用途,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用途。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就是由于做这件事情而放弃的其他用途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的价值。

  说起来拗口,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比如一笔资金,100万,这是一种资源,它可以投到5个项目上去。

比如,我们把它投到了第一个项目上,那么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成本是什么呢?

不是第一个项目花的钱,即100万,那是会计成本,而真正的成本是放弃的另外4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比如第五个项目的价值最大,是500万,那第一个项目的成本就是500万。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也就是根本没有发生过,也跟该事情没有直接关系,这跟会计成本完全不同。

  相应地,经济学的利润跟会计利润也就有很大区别。

会计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经济成本,也就是减去机会成本。

  再举例说明。

假如你原来在一个政府部门上班,每年有10万收入。

现在,你决定下海经营一家餐馆。

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1万,会计成本是10万,包括买菜、买肉、员工工资、税收和各种其他费用。

你的会计利润就是:

  11万-10万=1万。

  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你没有赚钱,反而赔了钱,至少赔了9万。

因为你想,如果你的时间不是用于开餐馆,而是继续在政府部门上班,你就会有10万元,现在你只有1万元,所以,你至少赔了9万元。

  问题出在你少算了成本,不能只算买菜、买肉等的成本,为了开餐馆,你放弃的收入也是成本,而你没有算上。

  所以,做事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边际好处和边际坏处在哪里相等。

在此前,应该继续做,因为做的话,你的净好处,即好处减去坏处,就增加了;

在此后则应该减少做,减少才会使你的净好处增加。

这样你的利益才会达到最大化,相等于吃饱了又不难受。

虽然你想都吃下去,但是,你不应该如此,因为全吃下去,会把你撑死。

现实中,确实有撑死的人。

这些人只看到吃饭的好处,忘记了坏处。

  均衡是一种暂时的静止状态,静止意味着事物让自己的某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会稳定一段时间。

  人们常常嘲笑老年人保守,害怕变化。

其实,害怕变化是人的普遍特征,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当人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紧张,行动失据,遭受损失。

人们买保险,就是花钱买确定性,买个平安,可见人们喜欢的是确定性,否则不会花钱买保险。

  而均衡就是一种稳态,一种确定,因为至少暂时不会变化。

只有当事情处于不变状态时,人们才有机会观察、认识它们。

如果事情从不停下来,变化无常,要认识它们是困难的。

  均衡还意味着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是一点一点发生的。

比如人类在进步,可是进步是一点一点进行的。

马歇尔教授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他的学生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这对师徒,合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经济学体系),他有一句名言,就是:

自然不能飞跃。

不能飞跃的意思就是变化比较慢。

因为有不同的力量在影响着事物的运动,而且方向是不一致的。

  假如你熟悉的一个人,今天和昨天的样子差距太大,你就会认不出他来,幸亏我们变化得比较慢,才相安无事。

  均衡也是一点一点达到的,这是边际考虑的结果。

经济学上把前边说的边际好处叫边际收益,边际坏处叫边际成本。

均衡是人们不断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结果。

  消费者购买的最后一单位商品,就是让自己花的钱所损失的效用和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商品,是让自己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那一单位。

这个听起来很玄乎,看了后面章节的内容就明白了。

  均衡也意味着各种力量达到一种妥协。

我们做事情,就是考虑各种因素,求得一种均衡的、让各方都接受的结果,这样大家才会相安无事。

如果不能做到均衡,事情就不会结束。

就如谈判,难就难在各方利益的均衡,必须作出妥协才能有结果。

  均衡对我们的启发是,为了达到有意义的结局,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能顾此失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