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246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docx

家庭系统排列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

第一章引言

独特的心理疗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快淡漠,尽管我们渴望安全和信任,但没有什么能够长久。

现在终于来了一个指明方向的人,一个在所有的个人悲剧和不幸中寻找原因和价值的人。

超乎一般意义地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它肯定会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我们自己的命运达成一致的强烈渴望。

而另一些人认为,海灵格是一个保守的、家长式的人物,他的理论只是一些小把戏而已。

因为海灵格在南非做过很长时间的传教士,这段经历佐证了这种意见。

他是离开教团之后进入了心理治疗这片新天地的,把它作为新的使命性领域。

《现代心理学》杂志(1995年第6期)的前言标题就是《圣经式的心理治疗》,把他说成是一个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施行“神术”的“古鲁”。

按照海灵格的观点,我们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自由。

如果我们的行为毫无拘束,那不是自由,那是目无一切。

行为的自由只能在一定的系统范围(家庭)内才能完成。

如果谁轻率地抛弃家庭并对此不闻不问,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患重病而死,或自杀,或患上某种慢性疾病。

而这个丈夫也许不再能建立满意的、长期的夫妻关系。

这种轻率的离去对家庭而言无异于一种犯罪,并势必留下相应的后果。

海灵格提到弗里茨的完形祈祷,“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至于你会怎样,不关我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

”海灵格对此的评论是:

“在这里,责任被否定掉了,后果被推到别人身上。

我称此类自我实现者为可恶的心理富翁。

海灵格一再强调,他并没有创立学说或理论,他只是一个现象学家。

他只观察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去研究当事人的观点和解释,或者去进行理论创新。

海灵格说,这些现象所提供的并非客观真理或不可推翻的法则,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海灵格对观察和感觉也有所区分。

缺乏整体前提下的观察会导致片面的认知。

当人们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往往只获得一些局部细节。

相反如果我观察时对细节并不太注意,同时我正做着其他事情,可能我会忽略了某些细节,却抓住了本质和核心。

这种海灵格所描述的感觉只有在你无目的地自觉自愿地面对来访者时才有可能发生。

这样才能在双方之间建立起一种具有尊重和距离的心灵沟通。

人来自于家庭,家庭赋予人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家庭关系把人卷入某些不幸事件。

在海灵格看来,没有比家庭更重要的了。

因此,心理治疗师应成为患者的家庭成员之一,例如让自己模拟患者的父亲或母亲,这比什么都重要。

海灵格对家庭有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尊重父母在他看来特别重要。

父母对海灵格是如此重要,使得他从不对他们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这样的态度让人感到惊讶,因为我们已习惯于把所有的过失统统推给父母。

甚至在心理治疗中医生也常常与患者站在一起反对父母或其中之一。

海灵格否定那种“你必须摆脱你的父母”的观点。

这在他看来荒唐透顶,因为“孩子怎么能够摆脱自己的父母呢?

他或她是自己的父母啊!

当然海灵格并不否认,巨大的不幸有时源于家庭。

他不是鼓励当事人发泄对其父母的愤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当事人遭受更大的痛苦。

海灵格的办法是使当事人重新拥有纯朴的父母和儿女亲情。

如果一个人因家庭而产生痛苦或因此患病,那并不是因为某个家庭成员的缘故,而是因为在一个家庭里,遭遇的不幸会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

在海灵格的研究中,家庭被视为一个人们并不能轻易摆脱的系统。

我们的父母也有父母,他们可能来自曾经有过磨难的家庭。

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现在的家庭。

如果家庭曾经有过什么不幸的话,老少几代都会受到影响。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这种交织的相互影响,重新唤起纯朴的家庭亲情。

什么是好的心理疗法

海灵格认为,心理治疗师应尽快退出,也就是说治疗期限应短些,这才是最好的有效心理疗法。

梦通常表现做梦者的潜意识,而家庭系统排列再现的是家庭系统的潜意识。

所有的代表都谈了他们的感受之后,心理治疗师便开始调整家庭成员的位置,直到每个人都感到满意为止,整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即是为当事人,也是为整个家庭服务的。

心理治疗师根据家庭成员的有声和无声的反应获得信息,身体作出何种反应?

手势和脸部表情传递了什么信息?

令人惊奇的是海灵格能根据各种身体信号十分迅速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调整最终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人们可以从代理家庭成员脸上的喜悦和放松的身体姿势中看到。

系统排列师如果发现当事人把整个排列过程仅仅视为一种游戏时,便应立即中止活动。

缺少参加者必要的认真态度时必须中止活动,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健康和疾病,而且常常涉及到生与死。

尽管如此,在海灵格的工作坊上可以常常听到笑声。

严肃认真和高度紧张须不时地得到松弛。

海灵格非常善于在休息时通过笑话来调节气氛。

在海灵格眼中,如果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取得了成功,那么它就超越了所有其他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礼物——一种恩赐。

海灵格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让当事人感觉到那份来自自己家庭的亲情。

在海灵格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治疗,而且是一项化解矛盾的工作。

通常,心理治疗师会认为自己对当事人很重要,而海灵格认为,与当事人的家庭影响相比,治疗师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而对于“作出决定”一词,他认为医生是不自量力的。

患者往往宁愿忍受而不愿行动

许多身患重病的当事人很难鼓起勇气说出心理治疗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能够解释疾病原因的话语。

海灵格认为他们宁愿忍受而不愿行动。

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这样一种隐密的想法,它对爱的理解是:

“爱就是我将成为像我父母一样的人。

”或“我将做像我父母一样的事,像他们一样去生活,这就是我作为子女对他们的爱。

”人们还有这样的隐密想法:

通过他的痛苦和死亡可以拯救他人,即他们死了,别人将会过得更好。

这种想法既隐密又天真,因为不需要行动,他们听任命运的摆布,相信所有幸福来自痛苦。

而说出原因需要勇气和行动:

“我要活下去,我相信你们会为我祝福。

”与上述的隐密的想法相比,这是一种虔诚的行动并具有深刻的意义:

他们不再认为自己的痛苦有拯救他人的力量,他们开始面对现实,面对现世和来世的不同。

那些在讲述他们不幸和痛苦时露出骄傲和灿烂笑容的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将自己与某种未知的家庭不幸连在一起。

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以告别自己的童年心灵作为代价。

家庭系统排列的效果

心理治疗师阿尔布雷希特指出,重要的是当事人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家庭系统排列的一次经历上,而是让排列产生的图像在日常生活中伴随自己。

不能天真地认为家庭系统排列转眼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求当事人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始终从健康的角度出发。

如果人们在内心深处走向家庭系统排列的最佳位置,那么存在于家庭中的问题也能得到最好的解决。

家庭系统排列的影响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有一个容纳万物的地方。

它超越了时间。

在我看来生活如同一座金字塔,上面尖尖的塔顶是生命终结的地方。

在那容纳万物的深处,未来与过去合二为一。

那里只有空间,没有时间。

有时会出现人们的内心与这一深处相通的时候,这时人们便意识到他本来意识不到的东西,如秩序,那些原来不被人认知的秩序,这时心灵开始感受到一些更加伟大的东西。

心理治疗师对家庭系统排列所展示的结构有影响吗?

总的来说,在每次家庭系统排列中看到的并非整个事实,而是事实中的一个部分。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非常认真地对待展示的内容,似乎除了认真没有别的了。

在下一次家庭系统排列中这种事实可能稍加改动后重新展示,并且同样认真对待。

谁要是认为他可以抓住事实,那么接下来他肯定会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原来的事实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东西是:

无所畏惧。

他需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即使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如果缺乏这种勇气,家庭系统排列的参与者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位心理治疗师不能胜任这一事实,并且使他们的感觉受到限制。

尽管心理治疗师有不足之处,但家庭系统排列的结果绝不是毫无根据的。

如果治疗师不够大胆,那么排列尽管不能完全展现事实真相,但部分真相的展现也有助于对当事人的治疗。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我用圆形彩色纸板,上面标上表示目光方向的箭头。

来访者可以站到纸板上面。

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轮流站到圆盘上,以便去亲身体验这一家庭系统排列的感受。

显然这种家庭系统排列的形式与集体家庭系统排列有所不同,但用这种方法也能对家庭系统进行调整,并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前提是:

必须把心中的秘密全部说出来。

只要参与者认真对待,便很快会获得一份真实的体验。

第二章如何处理好家庭亲情关系

联系

家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最大的,一开始是父母亲的家庭,后来是我们和伴侣共同建立起来的小家庭。

我们的良知把我们与我们出生的家庭联系在一起。

我们与家庭始终联系在一起,甚至与那些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人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还得具备一个条件:

他应该爱并且尊敬自己的父母。

否则他怎么能帮助他的当事人去爱并且尊敬其父母呢?

对家庭成员的感情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父母与孩子或者说孩子与父母是不可分离的。

尊重与父母的感情联系特别重要,而父母也必须意识到这种联系。

在与来访者的接触中我发现,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并不总是与心灵深处的相吻合。

我们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孩子把这种联系视为爱和幸福,这与孩子在家庭中如何成长或者夭折无关。

这种爱是第一性的,也可称原始之爱。

秩序

在家庭中,这种秩序是通过“时间”,通过先来后到的规则建立起来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先来后到的意义处处可以体会到。

秩序同样也要求那些死去的私生子或生下来就离开人世的孩子也能被正式接纳到家庭中来。

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合理标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认为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

如果第二个妻子嫉妒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那么这种自然顺序也会遭到破坏。

对于丈夫来说,这些孩子始终排在第二个妻子的前面。

妻子只有满足于自己的二等公民现状,才能使婚姻幸福,因为她没有嫉妒的权力。

平衡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才有可能不平衡,因为父母主要承担了给予的角色。

将来孩子再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继续传给下一代,到那时这种供求关系才能达到平衡。

一种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求平衡供求关系,同时要求接受方回报给予方的应该多一些。

这样给予方付出的将会更多,婚姻或伴侣关系会因此更加和睦更协调。

这种供求关系越好,双方也就越幸福。

然而这也会产生一种让有些人感到害怕的影响:

感情联系的加深。

谁如果主张自由,他对供求投入的份额就不会大。

一个人如果认为他不需要获取,只需要付出,他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而且很快会感到孤独。

婚姻或伴侣关系不可能长期承受这种不平衡。

关系破裂是想象之中的事。

有人拒绝接受,常常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和自由,但内心又往往感到不平衡。

原谅是对待过失的一种错误方式

原谅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请求原谅同样是十分糟糕的事情。

原谅妨碍双方的平等相处,造成了上下之间的落差。

良知的作用

在感情联系方面,我么所体验到的清白是对家庭的归属感,有罪是对家庭关系的摆脱。

我们所体验到的感情联系方面的罪过是一种严重的罪过。

在供求平衡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清白是一种无拘无束和轻松自在的感觉,而有罪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秩序问题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有罪与清白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

在认为秩序是现行规则的情况下,清白便是忠诚和认真,有罪则是逾越和害怕惩罚。

海灵格说,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通常长久不了。

良知的局限

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最善意的良知酿成的,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

化解矛盾,促使和平的善必须消除那些良知由于对群体的感情联系强加给我们的限制。

家族良知

我们所出生的家族与我们的命运无可分割地连在一起。

我们常常因凭个人良知作出判断而与家族良知发生冲突。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因此而起。

Yanlacan)

家族良知是一种隐蔽的深层良知。

这是一种家族所有成员的秩序和平衡意识。

我们都被家族良知卷入了他人的罪过、清白以及他人的思想情感之中。

所有被家族排斥在外的、被错怪了的、被遗忘了的和死于不幸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与我们连在了一起。

如何摆脱重大不幸事件的牵连

家族良知给予所有人同等的归属权。

摆脱重大不幸牵连的关键是恭顺和爱。

第三章父母和孩子

基本原则

尊敬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治疗的核心所在。

儿女是否尊敬他们的父母,其结果总是反作用到儿女们自己身上。

谁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谁也就拒绝了他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他的父亲,是他的母亲。

只有首先接受父母身上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才有机会得到发展。

谁如果极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在他身上就会缺乏最重要的东西。

他会感到空虚和失落。

对父母的排斥越强烈,对自己的惩罚也就越严厉。

接受父母

接受父母首先要做到恭顺,一种对通过父母获得的对生命这一礼物伟大意义的恭顺。

对父母的恭顺和尊敬同样意味这与生命和命运的协调一致,对此还包括生命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以及家庭对我的影响。

人们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他想象跪在父母面前,伸开双臂,手掌朝上,然后说:

“我敬仰你。

”接着站起身,凝视父母,感谢他们赋予你的生命之礼物。

有些人认为,对父母的这种无限制的接受可能会因其父母的个性问题、过失或生理方面的问题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便丧失了完全接受父母的机会。

我们没有对父母评头论足的权力。

因为父母走到一起的结果,即孩子,与父母的善意或者恶意并无任何联系,这是超越道德的感情联系。

接受父母只能以恭顺为前提。

谁在接受父母方面不挑不捡,最终反倒不会继承父母亲有问题的地方,而更多的是那些好的方面。

有一种拒绝父母的特殊形式是提要求。

其实谁提要求,谁就是在拒绝接受,就是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的表现。

如果他想接受父母给他的东西,他就必须放弃要求。

许多人不愿放弃,因此,他们也就很难摆脱他们的父母。

如果有谁想象着自己的父母在过去应该好一些或者还可以为他做些什么,他就失去了接受根本性东西的机会。

接受具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特点:

分离。

谁在接受,谁同时也在说:

你们已经给了我很多了,够了。

剩余的我自己来吧,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这样的态度让人自立。

海灵格认为,接受是一种恭顺之举。

在他眼里接受与接纳有很大的不同。

接纳中包涵着某种仁慈,而接受是指我赞同真实存在的东西。

这种接受超越道德,无善恶之分。

如果某人有一个当妓女的母亲,并且在心里对她说,即使你是妓女,我也视你为我的母亲,那么他就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

如果他说:

虽然你犯了很多的错,但你仍然是我的母亲。

这样说同样不行。

只有孩子满怀深情的对母亲说:

我接受真实的你。

你是我真正的母亲。

这才是真正的接受。

如果他对母亲的职业感到痛苦,他就无法真正走到她身边。

他必须克服这种痛苦,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

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常常只看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表面。

人们通常把气出到父母身上,而并不注意隐藏在深处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原始之爱。

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缄言:

“冲着你父亲发火吧!

”“离家出走,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在主管上,来访者尽管认为这种行为使他有一种宣泄之感,从长远看却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他很快会感到沮丧。

如果当事人在心理治疗前就开始感到沮丧,在治疗中又把气全都撒在父母身上,这样他就再次吧父母从自己身边推开,他的情况可能会更糟。

对父母的接受,这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具有一种神奇的效果。

最重要的话要用当事人的母语来说,作为心理治疗师必须注意这一点。

由于父亲受到儿子的完全排斥,儿子便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

在恨与鄙视的后面显然还有对父亲的深爱。

当当事人用母语对自己的父亲说:

“亲爱的父亲,我现在和你一样”,这是他能清楚地感受到这句话对他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富有疗效。

如果孩子因学费问题或其他的要求埋怨自己的父亲,这样做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孩子将对这种越权行为付出代价。

受到虐待的孩子也必须百分百地去接受他们的父母,这是为了他们能够去走自己的路。

仇恨和报复就有很强的束缚力,而如果我们爱谁,谁就会还我们自由。

如果孩子钦佩他们的父母并能体验到父母的了不起,那么在孩子身上才能形成一种安全感。

如果孩子被迫承担起父母安慰者的角色,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对于这种自然秩序的颠倒孩子是无能为力的。

孩子不幸地陷入这一境地并不得不承担其后果。

当父亲或者母亲能够从孩子那里得到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东西,这时便会出现这种对自然关系的颠倒。

在父母面前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是孩子。

现在我已成年,我和父母处在了同一位置。

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不能颠倒

如果晚辈要给予长辈什么,而不是晚辈从长辈那儿接受什么,那么家庭中的整个供求关系就被打乱了。

如何对待属于父母的事

任何由父母赢得的功绩或遭受的损失都属于他们自己,与孩子没有关系。

这方面的东西包括,科学发明、嘉奖、债务、牵连、疾病或残疾。

对于所有这一切,孩子的参与都是间接的。

遗产也属于父母个人的事情,他们可以把它留给儿女们,也可以不留。

谁从父母那儿得到遗产,他应该高兴并作为馈赠收下。

因遗产而引起的争吵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

没有一个子女能对此提出任何要求。

从心底里承认你已经得到了你应该得到的,你的父母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处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的权力。

谁对遗产问题想得越少,谁就越有精力干自己的事,而且在管理和增加个人财富方面常常会更加得心应手。

子女必须照顾年迈的父母

如果做儿女的向父母保证说在父母将来贫困和年岁大的时候会照顾他们的,那么父母会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

照顾父母的通常是排行最小的那个孩子,因为他所得到的不仅仅来自父母,而且来自哥哥姐姐。

孩子必须照顾父母,这种观念许多孩子根本没有。

已经成年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时,他们马上会感觉到自己又回到5~7岁的童年时代,而父母一看到他们的孩子也总觉得他们仍然是小孩子。

对此解决的办法是告诉父母:

“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将尽所能照顾你们。

”这样孩子便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殊问题

私生子——新家庭优先权

如果一个已婚男子与情人生下了孩子,那么他必须结束原有婚姻并与那个情人共同生活。

新家庭比原有家庭更有优先权。

这对原来的妻子自然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但按照海灵格的经验,别的办法会更糟。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

离婚意味着夫妻关系的结束,但并不是父母关系的结束。

如果你妻子要求离婚,最好的办法是表示同意。

这样至少能挽救父母关系。

最好的办法是父母离婚后定期讨论所有重要的子女教育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义务上他们仍然是父母。

继父继母无权干涉非亲生孩子的教育问题。

离婚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些都是父母之间的事。

孩子不应介入其中。

通常父母让孩子替自己作主时,孩子会不高兴,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敢做敢为。

孩子必须容忍离异父母选择的配偶,当然孩子可以不爱这个新的配偶。

收养的孩子

在养父母家庭,只有孩子的亲生父母从一开始就受到尊重,收养孩子的事才能成功。

轻易收养孩子会带来恶果。

如果不把孩子的事告诉父母,养父母的一方常常会因此失去配偶或孩子。

轻易收养孩子还会造成养母怀孕和堕胎。

教育原则:

父母应有权威性

有个小男孩在客厅里用勺子泼茶水玩并不时去拽母亲的长发。

“克里斯,如果你再不住手,瞧我怎么收拾你!

”母亲喊道。

孩子老实了半分钟,然后他微微一笑,又开始泼他的茶水。

“克里斯,住手,我在说你呢!

孩子停了停,以便半分钟之后故伎重演。

“要我跟你说多少遍,真受不了你!

”母亲的声音变得又高又尖,表情变得像个孩子,就差没有哭了。

“你在不住手会让我发疯的。

求求你了!

孩子似乎对母亲的苦苦央求无动于衷,而且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残酷”?

作为一个静静的旁观者,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心痛,而是几乎整个身体都在痛。

过了一刻钟功夫,母亲终于——尽管晚了一些——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她严厉地说: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

我再说一遍,回你自己的房间去!

孩子根本不当回事,继续玩他的“心理游戏”。

这时母亲不由分说一把抓住拼命想挣脱的儿子,把他送进自己的房间。

大人之间终于可以继续谈话了。

半小时后母亲再去儿子的房间。

克里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紧紧地抱住自己的母亲。

此后孩子的表现极其可爱,这一幕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从他的心灵深处真正喊出的是他的需要,他真正需要的是母亲的坚强有力,他想看到一个有能力进行制止的母亲。

孩子只有体验到父母的伟大和坚强,他们才会有安全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于孩子即使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值得。

如今父母越来越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因此孩子变得越来越了不起。

因此对于孩子折磨父母,惹父母生气这种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这种恶作剧其实只是一种求助的呼喊:

“什么时候你们才能懂我真正想要什么呢?

”父母应该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到底谁说了算。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母亲对孩子太放纵了。

让孩子及时知道规矩还是必要的,这样他们好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父母常常暗暗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做出越轨的事情。

如果一个从不做越轨之事,这对父母和孩子都不是什么好事。

而如果什么都允许,如反权威教育,那么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捣乱,我们可以肯定,孩子还有他们的另一面,用爱去做的一面。

疏通堵塞了的情感通道

第四章男人和女人

真正的男人和真正的女人

真正的男人和真正的女人很难找到,能找到好男人和好女人就足够了。

仅仅为了找到“理想中的伴侣”是不够的。

爱情不仅需要激情,还要有“脑子”。

海灵格认为,没有脑子的爱情必然失败。

看来海灵格对于浪漫和激情一点兴趣也没有。

爱情离开了对秩序的尊重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关于二次婚姻)

婚姻关系的失败常常在于人们不愿意承认秩序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最浪漫的爱情也不例外。

如果爱情损害到其他家庭成员,这种爱情便很难持久,肯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失败。

恰恰这种题材成就了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男女主人翁生活在甜蜜的幻想之中,在那里只有他们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家族成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伴侣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来访者父母家庭的系统动力的影响。

什么使男人成为男人,女人成为女人

根据海灵格的观点,男人有了妻子才称其为男人,而女人有了丈夫才称其为女人。

男女双方互相吸引,都想使对方成为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这就是爱情。

如果双方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走到了一起,那么这种婚姻就会失败。

这些原因有:

经济上的照顾,生活上的舒适,有人为自己做饭洗衣,不用为吃穿发愁,情趣相投,宗教信仰或者想让对方成为孩子未来的父亲或母亲。

只有在心灵深处能够与自己的父亲取得一致性的男人通常才能赢得真正的婚姻。

对于女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是指自己的母亲。

如果拒绝父亲,就等于压抑了自己身上的阳刚之气。

女人对男人的尊重少于男人对女人的吗?

女人通过怀孕和分娩的经历感受到了她们自己的特殊意义。

从生物学角度看,她们担当着比男人更为重要的角色。

男人没有这些深刻的经历,因此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确保他们的男子汉风度。

夫妻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

“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或“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死给你看!

”这就是一种违反夫妻平等性的做法,其结果丈夫肯定会离开妻子。

要求别人不断关心自己,这是一个孩子的要求。

能否让对方保持原样也是涉及平等性的一个问题。

性行为

在海灵格看来性行为高于爱情,因为不管性行为的发生是出于爱还是仅仅出于性欲,都会导致怀孕。

如果女人怀过男人的孩子,那么这种关系是抹不去的,尽管意识不愿承认。

昔日情侣的影响

男女关心一旦确定便很难重新抹去,即使日后彼此分道扬镳并重新择偶。

离过婚或经历分离的人只有在内心“处理”好了与第一个伴侣的关系,才能与另一个女人或男人成功地结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一个嫁给第二个丈夫的女人必须尊重她的第一个丈夫。

她必须全部接受第一个丈夫赠送给她的东西。

而且夫妻双方都得承担各自的那份罪过。

这个女人的第二个丈夫当然也可以做些对夫妻双方有益的事。

他可以从内心对妻子的第一个丈夫说:

我在你付出的代价之上拥有了这个女人。

我尊重这一切,你是第一位的,我是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