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246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山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啼:

叫。

  2.山郭:

靠山的城墙。

  3.酒旗:

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南朝:

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

“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

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

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

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

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

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秋夕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乐游原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乐游原:

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不适:

不悦,不快。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

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

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动征铎(音夺):

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

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

大铃。

  2.槲(音弧):

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

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

驿墙:

驿站的墙壁。

驿:

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

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

野鸭。

回塘:

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唐代诗人、词人。

商山:

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

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

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

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元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

一年过去了。

  3.屠苏:

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

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

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泊:

停船靠岸。

  2.瓜洲:

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钟山:

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数重:

几层。

  6.绿:

吹绿了。

  7.还:

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梅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凌寒:

冒着严寒。

  2.遥:

远远的。

  3.为:

  4.暗香:

指梅花的幽香。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望湖楼:

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

遮盖,掩盖。

  3.跳珠:

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

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附: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

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

奇妙。

  4.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

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惠崇《春江晓景》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惠崇:

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

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

晓:

早晨。

  2.蒌蒿:

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

芦笋。

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

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

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西林:

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

  3.此山:

指的是庐山。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

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示儿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示儿:

给儿子们看。

  2.但:

只。

  3.九州同:

祖国统一。

  4.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

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

你的父亲。

  [作者简介]陆游:

(1125-1210),南宋文学家。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

“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解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在一个秋夜里,天快亮时,走出篱笆门,碰上一阵凉风,眼望北国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将晓,快要天亮了。

篱门,用竹条编织的门。

迎凉,遇到一阵凉风。

也有解为乘凉的,不妥,因为“秋夜将晓”,秋季天气转凉,不是乘凉之日。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宗光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

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

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

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小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泉眼:

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

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

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

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

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