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257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院肾病科常用方剂表Word文档格式.docx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消食和胃

食滞胃脘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11、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益智仁、川萆薜、石菖蒲、乌药、茯苓、甘草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真元不足,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1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1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1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山药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

亦治小儿脾疳。

1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清茶

疏风止痛

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16、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7、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

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18、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当归、黄芪

补气生血

血虚阳浮发热证。

19、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阴虚火扰之盗汗。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20、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宣降肺气,祛痰平喘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21、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2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乌梅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

23、二妙散《丹溪心法》

黄柏、苍术

清热燥湿止痒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24、二至丸《医方集解》

女贞子、旱莲草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老人、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头旋眼黑,下体痿软。

25、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黄芪、甘草、白术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26、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温热经纬》

滑石、绵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27、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28、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29、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泻火解毒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3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梗、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1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欬嗽气喘。

2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

3、凡感岚瘴不正之气者。

32、济川煎《景岳全书》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老年肾虚。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3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34、理中丸《伤寒论》

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1、脾胃虚寒证。

2.阳虚失血证。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或病后多涎唾;

或小儿慢惊等。

35、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中阳不足之痰饮。

36、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

滋阴补肾

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38、六一散《伤寒直格》

滑石、甘草

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3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肝胆实火上扰;

或湿热下注。

40、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

41、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

温经解表

伤寒少阴证。

4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

43、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44、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虚热肺痿。

45、暖肝煎《景岳全书》

当归、枸杞、茯苓、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肝肾虚寒证。

46、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伤食,嗳气有腐食气。

4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48、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祛风化痰止痉

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49、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川芎二分,酒洗、蔓荆子三分,碎、生姜

祛风胜湿

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50、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51、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

52、桑菊饮《温病条辨》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苦梗、甘草、苇根

宣肺止咳、疏风清热

风温初起。

53、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

轻宣温燥,凉润止咳

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54、芍药汤《保命集》

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大黄、黄芩、肉桂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55、生脉散《医学启源》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56、失笑散

蒲黄、五灵脂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用于小肠气及心腹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

57、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攻逐水饮

1.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2.其人汗出,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而里未和。

  3.邪热内蓄,有伏饮者。

58、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59、水陆二仙丹《洪氏经验集》

芡实、金樱子

益肾滋阴、收敛固摄

肾虚所致的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以及小便频数、遗尿等症。

60、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甘草、茯苓、白术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61、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热毒炽盛之脱疽。

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62、四逆散《伤寒论》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63、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干姜,附子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64、四神丸《证治准绳》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红枣

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不思饮食,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65、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

补血调血

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66、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生姜、大枣、肉桂

降气平喘,引火归元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68、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白蒺藜、当归、赤白芍、川芎、丹参、枣仁、茯神

平肝宁神,和营养血

内伤后头晕胀痛减而来除,又兼目眩昏花,心悸不安,夜寐不宁等症者

69、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白术、芍药、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7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7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

温脾汤主治,脾阳不足。

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72、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温脏驱蛔

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或久利不止。

主治伤寒,下痢腹痛,久痢,诸药不愈;

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

亦治劳疟;

寒热劳疟久不愈,形体羸瘦,痰结胸堂,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愈。

73、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74、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甘草

通阳利水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

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75、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

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7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芍药、地黄、丹皮、犀角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77、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用于治疗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78、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

理气解表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79、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薄荷、白芍、生姜、茯苓、柴胡、白术、甘草、当归

健脾养血,疏肝理气

肝郁血虚脾弱证。

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80、小柴胡汤《伤寒论》

人参、甘草、大枣、半夏、黄芩、柴胡

和解少阳

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81、小蓟饮子《济生方》

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尿中见血,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

82、小建中汤《伤寒论》

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

温中健脾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

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83、小青龙汤《伤寒论》

五味子、白芍、生姜、甘草、细辛、半夏、桂枝、麻黄

解表溢饮

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8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清泄肺热

肺热喘咳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8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桔梗、牛膝、赤芍、当归、川芎、生地、甘草、柴胡、枳实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

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86、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当归、生地、枸杞、肉桂、麦冬、川楝子

滋补肝阴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并治疝气瘕聚。

87、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栀子、大黄

泄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发黄。

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88、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

89、右归丸《景岳全书》

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

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90、玉女煎《景岳全书》

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胃热,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

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9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防风、黄芪、白术

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易感风邪;

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92、越鞠丸《丹溪心法》

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

行气解郁

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六郁牙齿痛,口疮,或胸满吐酸,饮食少思;

妇女思想无穷,所欲不遂,带脉不约,发为白淫。

93、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温阳利水

阴虚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无力等。

9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类中风。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

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

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95、止嗽散《医学心悟》

桔梗、甘草、白前、橘红、百部、紫菀

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外感咳嗽。

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9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消滞利湿,泄热通便

湿热积滞内阻。

胸脘痞闷,下痢或泄泻,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沉实。

97、炙甘草汤《伤寒论》

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2.虚劳肺症。

98、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滋阴清热利水

水热互结,邪热伤阴所致的发热,渴欲引水,或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大怀熟地、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