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280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瑰宝.

除了审美价值而外,中国古代文学也有着它突出的认识价值.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的一个部份,深刻,生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它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中国文学在文字发明和使用前就已产生了.其源头可上溯至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在每个时代中,"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明清之小说.概而言之,其文学成就体现在诗歌(诗,词,曲),散文,叙事文学(戏曲,小说)三个大的领域.

中国是一个抒情诗的王国,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是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可上溯及至迟在公元前六世纪编定的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则是《楚辞》.诗的形式有四言诗,杂言诗,五七言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卜辞与稍后的钟鼎铜器铭文.《尚书》的问世,标志着散文的形成.此后出现了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秦汉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与骈文两大类.中唐古文运动确定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统地位.

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上溯至上古神话传说与史传文学,而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影响到后代的笔记小说.到了唐代,作家有意创作小说,传奇小说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在宋元说话艺术基础上,产生了白话长篇与短篇小说.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宋金时代,成熟于元代,元有杂剧与南戏,元代是杂剧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传奇戏曲大力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文以载道"

的教化传统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思考题

黄宗羲《诗历匙辞》说: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情性,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试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体会和认识.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和法律一样,是一种社会规范,对对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设计.不过,伦理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它以追求人的道德自觉为最高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中国社会生活中,道德的影响是大的.中国文化的

普遍信念是"

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深远.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

三不朽"

思想:

太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也说过: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君子谋道不谋食"

.孔子认为人类应有三种伟大德性,即知,仁,勇"

三达德"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以知,仁,勇为核心的道德论,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记・中庸》: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三德之中,以仁为根本,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其基本意思是"

爱人"

.三达德后来衍为仁,义,礼,智,信,汉董仲舒称为"

五常"

唐韩愈称"

五德"

宋代程朱理学称为"

五性"

五伦"

.

在今天,经过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依然有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如"

仁,义,礼,智,信,尽管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也含有普遍性和超时代性的意义.在今天,爱人民(仁),明正义(义),有礼节(礼),辨是非(智),守信用(信),还是必要的(见张岱年《文化与价值》).

儒家思想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重大,其中尤以孔孟"

仁"

学为基础.

仁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也是儒家伦理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其本意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内省),提倡忠恕之道.孔孟仁说是其主体和基础.孔子仁学内容主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弟等,"

是其基本思想.孔子提出"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仁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与爱心,又是一种忠恕之道,具有宽容忠恕的精神.并且,孔子的仁学是建立在"

亲亲"

的基础上的,故他认为爱有等第与差等("

爱有差等"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他的仁说中,认为"

仁也者,人也"

(《孟子・尽心下》),即仁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

仁人志士"

自当具备所谓"

四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性善是天赋予人的本性,是"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离娄上》),主张要"

扩充善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即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于社会,推广于宇宙万物(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

天人合一"

之境.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个时代都有具体不同的道德规范,但同时每个时代都有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传统美德即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具有延续性的道德.

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实现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仁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是各种伦理道德的总原则.在中国文化中,"

与"

人"

道"

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而"

的核心是"

仁爱的起点和根本是亲亲,即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谦和好礼:

礼是仁德推衍到社会,并在各种人伦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规范的总称.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6.修己慎独:

慎独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旨在启发培养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道德实践中的自觉性,能动性.语出《中庸》,即要求每个人在道德修养和实践中严于律己,坚持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

7.见利思义:

义利关系处理的原则.

8.勤俭廉正;

9.笃实宽厚;

10.勇毅力行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为什么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远古宗教:

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鲁迅说: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间风俗习惯的联系尤为紧密,从而成为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门径.

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宗教观念.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其二是战国至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庄子》,《列子》等对神仙生活,仙家世界有着动人的描绘:

服气辟谷,长生久视,白日飞升.为时人所乐道.秦皇帝曾几度巡视天下,专为寻求不死药,还不断遣方士入海寻找仙山.汉武帝亦好神仙,慕长生.统治者的好尚和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后来的道教也从中补充了自己的法术成份,宗教宗旨也受到影响.道教与其它宗教不同,是一种乐生,重生的宗教,以追求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

其三是产生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初为讲求"

君人南面之术"

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倡言"

黄老"

传习"

黄老道德之术"

者"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故称.战国末,黄老学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及最商统治者多受其影响.黄老学为后世道教奠定了哲理基础.两汉之交,佛学始传入中国,客观上对道教形成有刺激作用.最终道家创始人老聃被神圣化,宗教化,黄老之学的学术气息荡然无存,演变为宗教性质的"

黄老道"

.成帝时甘忠撰《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传黄老道术.顺帝时山东有于吉得"

神书"

170卷,实际上是于吉整理各类黄老道书而成,号《太平清领书》,后世称为《太平经》.后为张角所得,据之创立了最早的道教派别"

太平道"

2.道教的形成:

原始道教有三支,其一是张陵创立的"

五斗米道"

(即天师道),其二是张角创立的"

其三是以魏伯阳为代表的金丹道.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中的丹鼎派.他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方术与神学纳为一体,将道教丹鼎,符水从理论上纳为一体,从而确定了神仙理论体系.北魏道士寇谦之和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在整顿和重建道教组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寇谦之调整改善了道教与皇权的关系,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他改革后而成的"

新天师道"

一度成为北魏国教,称北天师道;

陆修静广集道书,总括道教义理,倡导斋仪科范,其倡导的以斋仪为修道本的天师道,称南天师道.道教在唐代地位最高,皇帝认老子为先祖,加尊号为"

太上玄元皇帝"

极力扶持和利用道教,使之成为皇族宗教.唐宋时,南,北天师道等道教派别合流形成以讲究符0为主的"

正一道"

.唐宋之后,道教又出现了一大派系"

全真道"

.全真道兴起于金朝统治的北方,传说始于"

五祖"

即东华子,正阳子,纯阳子,海蟾子,重阳子,实际为咸阳王重阳(重阳名中孚,0,曾中武举,40岁于终南县南时村建"

活死人墓"

穴居修道.门下有马钰,孙不二,郝大通,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丘处机等七真子).他主张三教平等,注重清修,是对唐宋以来道教的一大改革,后来丘处机嗣教,成吉思汗令其掌天下道教,故元代全真道盛极一时,与正一道为当时两大派别之一.

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

它源于先秦老子,不过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教化,神学化.道教认为它是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道教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因其无名无形,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老君为"

的化身.道教的最高目标是"

得道成仙"

认为通过修道而人可返本还原,与道合一,修炼成仙方法因不同派别而不同,概而言之,以内外金丹为主要,外丹即以铅汞为原料炼丹药,服之以求长生,内丹不假外药,以人体之精,气,神为三宝,进行内部修炼而实现不老.此外,符0派,正一道则认为符0咒语,科仪羰醮可以禳灾求福,祛病延年.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自从传入中土以后,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最终与中国传统相融合而成为中国化的宗教.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合,南北朝开始迅猛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期我国内地佛教进入极盛时期,印度佛教于公元十三世纪时绝灭,而中国佛教则如日中天,辉煌一时.

1.佛教的创立与流传: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485),其生活年代大致与孔子同时.

据传他创立佛教,是有见于世间的苦难与社会的黑暗,他于菩提树下静思49日,终觉悟成佛.从此,人们称他为佛陀(简称佛),即真理的觉悟者,又称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信徒们称他为世尊,佛祖.中国农历四月初八为佛之诞生日,十二月初八为佛之成道日,二月十五日为佛之涅般日.

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佛教处于原始阶段,教

内团结,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本一致.后

来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发展阶段,至

十三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和密教自身的粗浅,

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灭了.

传入我国内地的为大乘佛教,传入西藏的是密教,

称藏密.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一般以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国的使节伊存向博

十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中国最早的确

切文献记载.佛教最早在上层社会传播.汉明帝夜梦

天降金人,遂遣使西域,抄回佛经42章,名《四十二

章经》,延请西僧到洛阳,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

―白马寺.

东晋南北朝时,佛教进入高速发展期.佛教在这

一时期的中国化进程加快,从而增强了生存能力,动

荡的局势又给佛教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尤其是统治

者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佛教迅猛发展.其主要体现在

朝廷扶持,寺庙广建,僧尼巨增,高僧辈出等方面.南北朝时都有皇帝倡导信佛.如后赵石勒请西僧佛图

澄,后秦姚兴请西僧鸠摩什,梁武帝萧衍还狂热信佛,不仅著书立说,阐释经律,而且还四次舍身同泰寺

.北朝北齐时僧尼竟达400万人之多,寺院200万所,是见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最高僧尼数.隋唐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鼎盛期.隋朝二帝致力于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炀帝自称"

菩萨弟子"

自度僧人1620个.唐朝国力强盛,三教并重,利用国家财力,物力,人力进行译经,求法,建寺等活动,不仅使汉地佛教极盛一时,而且推动了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有寺院数千所,僧尼50余万,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当时高僧辈出,派别林立.当时汉地佛教出现了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这八宗的兴盛正是中国佛教极盛的体现.其中,禅宗是中国僧人独创,中土产生的佛教宗派.

2.佛教的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由"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组成."

四谛"

为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为佛教全部教义的总纲.谛,为真实不虚之义.四谛由苦,集,灭,道组成.苦,即"

人生皆苦"

除了生,老,病,死诸苦外,还有"

求不得苦"

(人生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痛苦),"

爱别离苦"

(与亲爱的人生离死别之苦),"

怨憎会苦"

(由怨憎引起的种种痛苦),"

五取蕴苦"

(因执着于把五蕴和合之虚空当成真实存在所造成的种种痛苦.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灭,即"

入灭"

涅般"

指脱离人生苦海而达到的超脱彼岸.集,本义为"

招集"

集合"

指招致苦难的原因.道,即脱离苦海的方法."

是八种通往涅般境界的正确途径与方法,实为道谛之发挥,称为"

八船"

八筏"

.后来高僧佛学家把"

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为戒律,定即禅定,专注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慧即智慧,是洞察宇宙人生一切实相,断绝无名烦恼的智慧.戒,定,慧三学概括了学佛修行的全部内容,三者扩展为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

菩萨行"

即六度.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是佛教宇宙观,人生观和宗教实践的基本理论.因,即原因,缘是关系和条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由一定原因和条件结合而成,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原先比较重视个人的解脱,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由注重个人修行发展为强调"

慈悲普度"

故后来的佛教称大乘,贬抑地称原先的佛教为小乘.大乘,小乘的区别反映在教义教理和持戒修行上.如在对待佛陀上,小乘虽有神化倾向,但保留了佛祖身上的历史痕迹,而大乘则把佛陀神化,甚至提出佛有三世十方的说法.又如在追求理想的境界和目标,小

乘重视自度(自觉),即自我解脱,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理想,而大乘则重视度他(觉他),即普渡众生,

以修持成佛为终极目标.儒学与儒教儒学并不是宗教,但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承载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较强的宗教功能,故人们称之为儒教,尤其是魏晋以来,因儒学以礼教为核心,故称儒学为名教或儒教.

1.儒学的天道观具有宗教色彩:

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思想的延续和总结,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神观也影响到了原始儒学.孔子伦理思想中极力强调"

人为"

注重"

人事"

但也主张"

听天命,敬人事"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表明他并没有全然抛弃"

天命"

(孔子的天命也含有自然和人伦社会关系的必然性),也承认天命的存在,只不过在人神关系,人鬼关系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了汉代,从儒学被作为意识形态正统以来,天神观被进一步发挥,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理论进一步把"

天"

神化,人格化,儒学的宗教色彩得以大大强化而使儒学神学化,宗教化.

2.儒学的修养理论也具有宗教色彩:

在儒学的修养理论中,强调人的"

善性"

善端"

源于"

把人伦道德归诸"

认为善是人先天的秉赋.

故其所倡导的"

养气"

内省"

复性"

即是宗教式的主观内省方法,即带有宗教色彩的修行方法.

3.宋明理学具有一定宗教功能:

理学是宋明时代融摄佛道,冶三教于一炉的新儒学.理学,缘于宋儒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抛弃传统的

训诂,义疏,直接从儒家经典中阐发义理性命(即指人的本性及其根源),故又称"

性理之学"

简称"

理学"

.宋

儒认为他们的学说是经孔子,子思,孟子等一代代传下来的,他们以继承孔孟道统相标谤,故称其为"

道学"

.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先有"

宋初三先生"

孙复,胡援,石介开理学先导,继而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的思想基础和基本范畴,成为理学之宗主,再有张载,程颐程颢完成理学的系统化,南宋朱熹集大成,历史上把以二程,朱子为代表的理学一派称为"

程朱理学"

而与之对立的有以宋代陆九渊,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

心学"

."

又叫"

良知之学"

为理学一大流派,它主张以人"

心"

为宇宙本体(程朱理学以"

或"

理"

为宇宙本体).程朱理学以"

作为宇宙本原,认为它们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他们把古代最普遍的一些范畴诸如气,物,天,心,道,性,天命等用"

贯穿起来,纳入"

的范畴,提出"

理外之事则无"

天下只有一理"

又认为"

是客观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还把这一哲学命题引入人性论和修养论,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致使理学具有较强的宗教禁欲主义的色彩.宋明理学融摄佛思想,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的"

心性"

学说.作为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

天理"

天道"

本心"

良知"

等,吸取了隋唐佛教的"

佛性"

论,从而使宋儒之"

心性义理之学"

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

其次,由于宋明理学把心性本体化,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由"

修心养性"

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

明心见性"

主张用整体直观的方法来把握本体.理学家们所极力提倡的主观内省,"

主静"

居敬"

半日读书,半日坐禅"

等,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色彩.

此外,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旨归在于"

存理灭欲"

致使理学具有较强的宗教禁欲主义的色彩.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原始儒家

2.原始道家

3.中国佛学

4.宋明理学

关于原始儒家:

1.代表人物

2.儒家经典

3.原始儒家的精神:

创造性的生命精神;

仁爱精神;

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精神

关于原始道家:

2.道家经典

3.关于"

4.原始道家的精神

中国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的精神:

强调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精神上的某种自由,解脱,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而且,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宋明理学:

融摄佛道,冶三教于一炉,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张扬道德理想与道德理性,突显人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力量,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到本体论的高度,注重气节操守的培养,要求发奋励志,树立庄严伟大的理想人格.

第二节中国哲学的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