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3022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 思维Word文档格式.docx

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或称之为思维操作。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分析是把部分做为整体的部分,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才有方向。

综合是通过对各个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分析又是综合的基础。

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

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的、的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概括有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之分。

一般认为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

这种概括水平相对较低。

高级的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

三、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家、作家、设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

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五)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思维的概念、特征及其思维的过程,还介绍了思维的种类。

小问题:

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解决的方法,这种思维称作―――思维。

第二节 

表象

教学目标:

掌握表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特征;

了解其在思维中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表象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是表象的脑机制。

1、什么是表象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例:

走过绿意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走过绿意(钢琴曲):

让我们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沿着林间的小路 

走过草地,走过树林,享受绿色的宁静,放松身心.听小鸟的歌唱,享受娴静惬意的时光穿过树林,看那远山的绿.白云蓝天.呼吸清新的空气.来水边欣赏湿润的绿,空气中有着丝丝凉意,阳光穿过绿叶的缝隙撒在身上暖暖的,使人感到太阳的威力.

表象分类

从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如:

母亲的笑脸

•听觉表象如:

吉他;

北京欢迎你

•运动表象如:

运动员,舞蹈的动作

从创造程度划分

•知觉表象如:

错觉图片

•记忆表象:

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如:

朋友的笑容

•想象表象:

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形象如:

鬼神、猪八戒

遗觉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称为遗觉像。

•遗觉像是记忆表象的特殊形式,它几乎与直接感知事物时具有鲜明和生动的形象一样,似乎是与感知觉一样,但它则不是感知觉。

•儿童容易出现遗觉像。

2、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

人脑中产生某种事物表象就好像直接看见或听见某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例如:

遗觉象树的表象

•知觉形象鲜明生动;

表象形象暗淡模糊

•知觉形象持久稳定;

表象形象不稳定,易变化

•知觉形象完整;

表象现象不完整

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特征即事物的大概的,粗略的形象。

大象的表象

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好像人们对外

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心理旋转实验实验材料:

不同旋转角度的字母R,有的正写,有的反写

3、表象的脑机制

目前关于表象脑机制的研究,主要考察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相同的脑机制

•毕斯阿克等人(1978)关于单侧空间忽视征患者的知觉和想象

•Kosslyn等(1993)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研究表象的定位

4、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1、动物的概念

2、概括中心思想

A:

阅读课文,直接概括

B:

阅读课文的同时看一张有关的图片

C:

阅读后,口头描述故事情节,也就是引起表象

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如:

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学几何问题设计师设计图纸

第三节 

想象

掌握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特征;

了解其综合过程。

重点是想象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是想象的综合过程。

1、什么是想象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听音乐,看小说时的想象影视创作的想象

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形象性

•新颖性

2、想象的功能:

•预见

•补充知识经验

•代替

•调节

3、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原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粘合:

就是把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和特征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猪八戒,美人鱼,水陆坦克等

夸张:

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大人国,小人国,千手观音,九头鸟等

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文学和艺术创作(刘姥姥,阿Q等)

联想:

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4、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浮云;

梦;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

药物幻觉(大麻,迷幻药等)

有意想象:

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发型设计;

沁园春.雪的想象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景观;

人物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电影,文学人物塑造

•幻想:

指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积极的幻想、消极的幻想

第四节概念与推理

掌握概念的含义及其概念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概念形成实验研究的内容;

掌握几种推理形式的含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概念的含义及概念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几种推理的含义及其推理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解释。

难点为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

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如“玫瑰花”是一个概念,“花”、“植物”、“生物”也是一个概念,它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

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但是,概念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示,同一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二)概念的种类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等。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概念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自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出来的。

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即在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贮存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一层的各概念共有的特征,贮存在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

层次网络模型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因此对说明概念间的关系还有其不足的一面。

(二)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是由波纳等人提出的。

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

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等。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

但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三)原型理论

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

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例如,在家具概念中,椅子与沙发被评定为最典型的成员,而柜橱的典型性较低。

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被称为原型。

从概念结构来讲,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的。

原型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的。

因此原型理论关于概念结构的观点只适用于部分概念。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习到某种概念的过程。

由于自然概念形成涉及到许多因素,而且它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用实验手段研究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可能的。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心理学家设计了人工概念,并对人工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它可以简化概念研究的进。

赫尔首次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无意义音节给它们命名,如用00代表“氵”Ser代表“歹”,Li代表“力”等(材料见表7-1)。

表7-1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配对学习的方法,将汉字与某一无意义音节配对呈现。

实验程序是,用12个汉字组成一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共12个单元,每次呈现一个单元的刺激,直到被试自动将偏旁与无意义音节联系起来为止,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同时排除了无关的因素。

如沛、泳、沈等字都叫00,因为它们都是用“氵”作偏旁,概念“氵”与00建立起联系就说明形成了概念。

继赫尔之后,很多心理系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50年代以后,在概念形成的研究中,人工概念的研究占主导地位。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对所要形成概念的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所要形成概念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里伯等人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

里伯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Bruner等)

保守性聚焦(conservativefocusing)

冒险性聚焦(focusgambling)(博弈性聚焦)

同时性扫描(stimultaneousscanning)

继时性扫描(successivescanning

四、推理

推理是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下面主要介绍有关演绎推理的一些研究。

(一)三段论推理。

它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例如,下面有4个三段论式:

1.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因而所有的A都是C;

2.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是C,因此,所有的A都不是C;

3.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C都是B,因而所有的A都是C;

4.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

这4个推理可用下列图形来表示。

图7-7说明三段论例1-4各种可能意义的图解图见

从图解中看出,上述4个论断中只有第一个推论是正确的。

但实际上,许多人认为这4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这说明推理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

在推理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结论?

下面是两种不同的解释。

气氛效应理论:

武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将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来讲就是,两个全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全称的结论;

两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

同样,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的结论。

理解前提错误:

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例如,要求从下面两个前提和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所有的学生都是青年人;

一些青年人是球迷;

因此

(1)所有球迷都是学生;

(2)没有一个球迷是学生;

(3)一些球迷是学生;

(4)一些球迷不是学生;

(5)上述结论均不正确;

被试通常选择了错误的结论(3)而不是正确的结论(5)。

原因就是被试错误地理解了全称肯定前提,把“所有的学生”与“所有青年人”等同起来,认为逆转也是成立的。

由于对大前提作了错误的解释,因而判断结论(3)是正确的。

查普曼等人的这种观点称为换位理论。

(二)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如,A>

B,B>

C,所以A>

C。

休腾洛切尔等人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空间系列进行操作,即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一些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垂直排列或自左至右的水平排列。

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三)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倾向。

•以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为例。

在实验中,他给被试看四张卡片,卡片的一面写有字母,另一面写有数字,见图7-8。

同时,主试给被试提出一个规则:

“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偶数”。

要求被试说出为证实这一规则的真伪,必须翻看哪些卡片。

•图7-8选择作业的刺激卡片

•根据这一实验,沃森等人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被试有一种强烈的对规则的证实倾向。

这是一种偏离逻辑规则的倾向。

•对证实现象的解释:

卡片选择作业中的错误与实验材料的性质有关。

由于实验采用可抽象的、人为性的材料,因而导致了错误。

如果把卡片的内容换成试述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率就会明显升高。

例如,格瑞格的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了一面写有下列内容的卡片(图7-9)。

要证实的规则是:

“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的年龄必超过19岁”。

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与被试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有高达74.1%的被试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概念的含义,种类,概念结构的理论;

还介绍了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概念形成的理论;

讲述了推理的含义、种类及其推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推理现象及其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小问题:

三段论推理中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有那些?

第五节问题解决

要求掌握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是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人们把人类问题解决过程和计算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类比,并用计算机模拟了人类问题解决的行为。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

2、操作系列性,即问题解决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3、操作的认知性,即问题解决时所进行的操作活动需具有认知的成分。

(二)问题的种类

•1.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根据在问题解决时,问题解决者是否有对手,可分为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在解决对抗性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的问题是指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3.根据在问题解决时,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问题又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纽威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策略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它的基本步骤是:

①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②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③实现子目标,④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以河内塔问题为例(图7-10):

•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

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3上,且仍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

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

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但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2.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例如,人们要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是在地图上先找到目的地,然后查找一条从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

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三、问题解决中知识的作用-专家与新手

•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上、以及知识组织方式上的不同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一)专家与新手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德格鲁特在一系列著名的实验中,比较了国际象棋大师和普通棋手的差异。

在研究中,给象棋大师和新手看实际比赛的棋局各五秒钟,然后打乱棋子的位置,让他们重新恢复棋局。

象棋专家正确恢复棋子的数量是20-25个,而普通棋手只有6个。

但当看随机排列的棋局时,他们恢复棋子的数量没有差别,都是6个。

•彻斯等人利用“组块”的概念解释了上述结果。

即专家与新手相比,记忆存贮的信息量大,存贮的熟悉的棋局模式多,这些差别决定了专家与新手棋艺水平的差别。

(二)专家与新手知识组织方式的差异

•专家与新手在组织知识的方式上可能也存在着差别。

蔡等人对专家和新手知识组织的方式进行了研究。

在实验中,他要求专家和新手对24个物理问题进行分类。

结果发现,新手往往根据问题的表面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而专家则根据问题的深层结构进行分类,即把解题时运用相同定理的问题归为一类。

这表明,新手分类时,容易受问题表面形式的影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