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10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doc

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

(2005-2020年)

泰顺县发展和改革局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二OO五年八月

目录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条件 1

(一)发展现状 1

(二)环境机遇 3

二、产业布局总体思路 4

(一)指导思想 4

(二)规划原则 5

(三)总体目标 6

(四)阶段目标 7

三、三次产业布局总体框架 8

(一)培育一个综合中心 8

(二)推进两条产业发展轴 8

(三)构筑三大特色产业区 9

四、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12

(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 12

(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 12

五、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15

(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 15

(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 15

六、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18

(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 18

(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 18

七、产业布局规划保障措施 21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宏观调控 21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22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快产业发展 22

(四)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23

附图:

泰顺县产业布局总体框架示意图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泰顺县实现经济快速起飞、建设总体小康,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顺应经济起飞阶段产业发展和合理布局规律,立足泰顺资源区位条件,为更好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编制《泰顺县产业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了泰顺县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原则,并着重对主要产业发展和布局进行了初步规划,力求加快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进程,谋求资源产业效益最大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规划基准年为2004年,近期2010年,展望2020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条件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75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5115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9元。

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看,主要呈现以下两大新的格局。

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01-2004年间,分别年均增长12.0%、11.8%,分别比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1.9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增加值分别达到6.13亿元、8.68亿元,工业经济增长尤为显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达到3.6亿元,明显高出“十五”预期目标,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增加值年均增长2.7%,达到2.95亿元,未实现“十五”预期目标,农业总产值基本保持稳定,仅达到3.8亿元。

另一方面,从空间分布看,沿52、58省道的部分乡镇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空间分布呈“东南强、西北弱”和沿交通干道集中的特点,仕阳、三魁、雅阳、彭溪、龟湖、南院等东南部乡镇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县65%以上,沿52、58省道乡镇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县72%以上,且空间集中趋势日趋明显。

“十五”时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难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三农”问题较为严重。

2004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115元,仅相当于省、市平均水平的22.3%和27.8%,人均工业产值不到3000元,仅相当于省、市平均水平的5.8%和6.7%,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49元,其中60%的乡镇低于2500元,农民增收渠道十分狭窄。

二是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亟待培育新增长点。

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部分支柱产业已经面临资源瓶颈,产值扩张速度将逐步放慢,还没有出现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农业增长缓慢,支柱产业市场规模扩张不快;服务业主要满足县域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带动力强的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较为滞后。

三是空间结构有待优化,亟待培育经济重镇。

沿52、58省道已经成为全县经济、人口集聚中心,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仍然过于分散,各乡镇综合实力没有显著性差别,理论和实践证明,经济强镇和经济重镇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亟待培育以经济重镇为中心的经济高地,带动辐射全县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我县公共财政实力薄弱,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特别是骨干交通网络和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发展环境改善,同时,体制机制不顺、人文素质较低等软环境也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较弱,综合环境也难以达到大规模引进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要求,无法形成大发展格局。

(二)环境机遇

今后一、二十年,长三角处于人均GDP4000-10000美元阶段,将顺利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过渡,以上海为龙头的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竞争力将更为强大。

浙江省提出以环杭州湾地区为龙头,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形成“一域四核三带两翼”的空间发展架构,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速度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温州市提出发展“活力温州”、建设“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拉开城市框架,构建温州大都市区,市内各县(市、区)主动调整功能定位,明确发展重点,主动融入到温州城市经济圈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中。

今后一、二十年,我县仍然处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有望于2020年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分析国内外及区域环境,泰顺县有三大加快发展的机遇。

一是发展生态产业机遇期。

人均GDP1000美元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启动点,人均3000美元是生态产业发展的爆发式增长期,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性食品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消费主流,生态休闲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绿色农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绿色农产品出口前景看好,我县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多样化的小气候环境及丰富的生物资源,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发展面临更好机遇。

二是应接外部产业机遇期。

“十一五”时期,温州市区及周边较发达的县(市)产业发展模式将加速转变,逐步实现从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向城市经济模式转变,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产品将面临更大的转移压力,依托城市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成为主要调整方向之一。

我县58省道改造将在“十一五”初期完工,纳入全省骨干交通网络的高速公路也将启动建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时空距离将大为缩小,有利于我县应接外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但在国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县应接外部产业转移也面临较大挑战。

三是融入区域发展机遇期。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将成为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十一五”是全市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期和挑战期,鳌江流域以及内陆山区半山区面临较好的加快发展机遇期,利用周边县市加快发展契机,主动衔接周边地区发展,以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培育为重点,主动融入区域协作分工体系,更快更好地推动泰顺发展。

二、产业布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扣“一县四基地”建设战略目标,抓住58省道改建契机,树立空间梯度开发理念,集聚利用要素资源,推动中心城市及特色强镇优先发展,成为全县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适当开发周边优势特色资源,形成以重点城镇为中心的资源综合开发体系;立足资源区位特色,主动融入区域协作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和合作交流功能,逐步构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并重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全县迅速起飞发展,增强“生态小康县”的产业支撑能力。

(二)规划原则

1、区域协作原则。

立足浙南闽北,强化交流与合作,与沿海发达地区优势互补、协作发展,融入周边县(市)区产业组织体系,构筑范围很大、特色更强、规模更大的生态产业区。

2、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协调原则。

一方面要强化生产要素往重点乡镇集聚利用,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增强重点镇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下山脱贫需要,合理安排人口的空间配置。

3、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原则。

一方面要强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保护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强化交通区位及经济基础较好,且不属于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地区加快发展。

4、品牌战略原则。

充分利用全县“生态品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产业规模发展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区域、产品、企业等多层次品牌,推动全县产业从低层次、数量型的向深层次、效益型转变。

5、有效调控原则。

在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整合、资源保护与开发、时序统筹、招商引资等全局和战略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引导全县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

(三)总体目标

加快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和资源开发机制体制环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交流工作,进一步强化接受外部产业转移能力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能力,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推进劳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休闲旅游业为先导、传统资源型工业和应接型产业为支柱、绿色农业为基础、劳务经济为补充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1、壮大县域经济规模

——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发挥旅游先导作用。

突出旅游资源优势,立足浙南闽北,面向华东沿海,树立旅游精品名牌,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半径,构建与周边县(市)协调的旅游网络,快速提升泰顺县生态旅游业形象和影响力,成为温州、浙闽乃至更大范围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旅游先导作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在成为先导产业的基础上成为主导产业。

——建设“产业转移应接基地”,培育发展主导动力。

发挥52、58省道及复线交通区位优势,切实做好产业应接基地水、电、路、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产业应接平台,努力应接外部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扶持重点乡镇“两头在外”工业发展,把应接外部产业转移培育成全县加快发展的主导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基地”,提升传统产业层次。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组织培育、社会化服务平台构建为抓手推动本地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外部先进资源壮大提升改造竹木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和小水电等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

2、扩大县外影响能力。

大力提升“劳务经济”为“业主经济”,努力壮大在外泰顺人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同时强化在外泰顺人回乡创业政策引导作用,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发展异地产业经济。

(四)阶段目标

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为主线,以52、58省道沿线重点乡镇为载体,加快产业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层次分明、主导产业突出、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体系。

本规划实施各阶段的主要发展指标见下表:

主要指标 2004年

(亿元) “十五”前四年年增长(%) 2010年预测值(亿元) “十一五”年均增长(%)

1、生产总值 17.75 11.9 37 13

2、第一产业增加值 2.95 2.4 3.5 3

3、第二产业增加值 6.13 13.9 15 16.2

4、工业增加值 3.6 15.7 10 19

5、建筑业增加值 2.53 7.9 5 11.5

6、第三产业增加值 8.68 14.7 18.5 13.2

7、三次产业结构 16.6:

34.5:

48.9 9.5:

40.5:

50

8、工业总产值 10.3 14.5 31 20

9、农业总产值 4 2.5 5.1 4

三、三次产业布局总体框架

泰顺县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呈“一心两轴三区”格局:

以罗阳为中心,形成县域综合经济中心,分阶段推进52、58省道及复线发展主轴、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段)发展次轴建设,以县域交通干道为纽带,以重点镇为中心的区域性交通网络为支撑的三大特色产业区。

(一)培育一个综合中心

包括罗阳、岭北、仙稔等乡镇。

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业、壮大工业经济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交通道路设施建设,提高集散流通能力,加快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协调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为全县生产生活服务的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教医疗、邮电通信、中介咨询等服务业,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加快周边景区开发,努力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同时,发挥周边山地资源优势,有选择性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旅游业;加快竹木制品工业小区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二)推进两条产业发展轴

以罗阳为中心,利用52省道、58省道及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段)两条对外交通干道联系纽带作用,按照资源禀赋及周边区域发展特征,根据建成时间顺序,分阶段建设两个产业发展轴。

“十一五”要着重利用58省道改造带来的机遇,灵活应用“点轴”理论,加快交通干道沿线重点乡镇优先发展,引导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主动应接外部产业转移,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建成全县经济主轴,通过南北纵向的文福线、泶院线辐射周边地区。

适时启动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段)沿线特色资源开发,通过高速公路建成后带来的沟通作用,快速启动周边区域生态产业发展及重点乡镇建设,成为中部的生态产业轴。

(三)构筑三大特色产业区

1、东南新兴产业区。

包括雅阳、泗溪、柳峰、松垟、九峰、横坑、峰文、三魁、泗溪、彭溪、月湖等乡镇。

总体特征为:

交通区位突出、开放前沿阵地、旅游资源丰富。

主要任务:

构筑以重点镇为中心的应接型工业发展体系和休闲旅游业发展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发展,壮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成为县域经济增长高地和县域经济集聚洼地。

第一,以彭溪、月湖、泗溪、三魁等地为重点,加快产业承接平台建设,并在沿线条件较好地区及干道出入口适当布点,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三魁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服务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构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成全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和贸易流通中心;彭溪、月湖组成的彭月产业应接基地以应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人口集聚规模。

第二,加快承天氡泉、九峰山风景区、泰顺廊桥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积极组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工作,充分挖掘传统民俗、历史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第三,强化三魁、雅阳、泗溪等重点镇建设,三魁镇要建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强镇,并完善与经济强镇功能地位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网络,雅阳镇要以面向商务旅游、观光休闲等旅游为重点,新建一批旅游项目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建成全省较具特色的旅游度假休闲基地,泗溪镇要依托周边的人文基础,加大古廊桥、古民居及红军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重点修建泗溪姊妹桥,建设廊桥文化旅游区,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成独具特色的古文化旅游区。

2、南部特色资源开发区。

包括泰顺西南的南院、仕阳、龟湖、洋溪、洲岭、雪溪、万排等乡镇。

总体特征:

经济基础扎实、矿产水电资源丰富、浙闽边界区位。

主要任务:

整顿提高矿产经济发展水平、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水资源资源开发和水电工业发展,挖掘浙闽边界区位潜力,适时启动区际旅游资源开发,以标准化农业基地建设提升传统农业,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矿产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区域。

第一,强化产业发展,整顿矿产无序开采、低效加工状况,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提高叶蜡石和建筑石料等非金属资源开采加工规模和技术水平,建成省内重要的叶蜡石综合开发基地和温州市重要的建筑材料开发基地。

第二,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以优势农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快标准化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第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强化生态建设。

第五,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开发形成的湖面景观,适时启动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泰顺以及浙江南部与福建旅游体系衔接的重要节点。

第六,加快仕阳特色强镇建设,完善与周边乡镇及58省道复线相连的道路交通网络。

3、西北生态产业区。

包括泰顺西北的飞云江源头及珊溪水库库区周边乡镇,主要有碑排、竹里、黄桥、司前、峰门、百丈、筱村、包洋、新浦、联云、翁山等乡镇。

总体特征: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资源。

主要任务: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适当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强化下山移民工程,构建与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第一,以水源保护为重点,依托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撑,以人口“内聚外迁”为突破口,强化农村及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第二,发挥特色山水及自然生态优势,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连接道路为轴线,适当开发乌岩岭、飞云湖景区旅游资源,与百丈漈-飞云湖景区形成更大范围的旅游组织体系,推动旅游业发展,同步规划污染防治和水源保护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发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努力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林果、绿色蔬菜、绿色粮食、禽畜养殖等绿色农业基地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构建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泰顺生态农业大县建设。

第四,完善司前、筱村等重点镇公共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旅游接待设施,提高经济集聚能力和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强化司前竹木制品加工园区发展和筱村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以司前重点镇为中心,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布局体系。

四、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

以市场为向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名优茶、绿色蔬菜、毛竹产业、畜禽养殖等优势农业,努力培育特色林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增长点,加快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信息中介、农业大户等有效载体,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积极完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农副产品加工业以三魁、罗阳、司前为重点,雅阳等乡镇为补充,三魁成为辐射全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罗阳主要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竹木制品及玩具,司前发展竹木制品业,雅阳主要发展茶叶深加工业,同时结合农业基地建设适当布局农副产品加工点。

农业服务业以罗阳为中心,三魁、筱村、仕阳、雅阳、泗溪等重点镇为支撑,其它乡镇及中心村为基础,形成集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种子种苗供应等为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

另外在罗阳、三魁、雅阳等重点镇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及农业物资配送点、农产品物流点等,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检测网络,确保产品质量。

(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

1、茶叶种植业。

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业,强化技术进步和推广,完善茶叶品种繁育推广体系,优化茶叶品种,扶持一批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努力培育一批知名特色品牌,提高“三杯香”等茶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和布局,巩固和完善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逐步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茶叶的种植面积。

加快雅阳、柳峰、松洋、彭溪、月湖、三魁、大安、西溪、洲岭、仕阳、雪溪、东溪、龟湖、筱村、罗阳、仙稔、百丈等乡镇茶叶生产基地建设,2020年前,实现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亩,90%以上为无公害生产,茶叶年总产量达4000吨,总产值达3亿元。

2、经济林果业。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林果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加快林果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步伐,优化林种、果品结构,引进、推广效益好的新型果品,走林果结合、种养结合、立体生产、综合经营的路子,因地制宜的把山地开发与调整林果业结构、改造低产低值林果用地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杨梅、猕猴桃、板栗、柿种植面积,近期着重加快仙稔、南院、筱村、新浦、泗溪、东溪、罗阳、司前、百丈等乡镇林果种植基地建设。

2020年前,林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产量达5万吨,产值上亿元。

3、蔬菜种植业。

加大蔬菜种植业科技投入,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大棚种植技术,优化蔬菜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山蔬菜、野菜等优质蔬菜品种,加强市场风险研究,及时调控种植、生产、销售环节,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快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完善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仕阳、筱村、新浦、司前、雪溪、罗阳、泗溪、三魁、仙稔、南院、下洪、东溪、柳峰、西洋等乡镇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及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前,蔬菜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达1万亩,高山蔬菜2万亩,总产值突破1亿元。

4、畜禽养殖业。

加大养殖科技投入,选配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和先进实用养殖技术,大力发展食草型、瘦肉型无公害畜禽品种养殖,着重发展奶牛、瘦肉型猪、山羊、长毛兔、山地鸡等优良品种养殖,严格禁止在禁养区内养殖,调控和优化非禁养区,加快畜禽养殖基地建设,重点加快仕阳、泗溪、三魁、柳峰、大安、西溪、南院、仙稔、下洪、新浦、筱村、龟湖、雪溪等乡镇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2020年前,畜禽养殖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

5、中药材种植业。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中药材业做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合理开发、有效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壮大地方“特”、“优”药材品种,加快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步伐,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贸工农一体化水平,加强药农种植、管护、采收、加工规范生产培训,加快规模化的GAP药源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引导,逐渐把中药材生产引导到标准化生产的轨道上来,形成温州市薏苡、太子参、白术等三大药材规模种植基地,重点加快仕阳、龟湖、雪溪、万排、东溪、洋溪、柳峰、彭溪、月湖、泗溪、筱村、南院等乡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2020年前,总面积达2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

五、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

坚持走生态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竹木制品加工及玩具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矿产开采加工业、水电工业等传统产业,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和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应接外部产业转移以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及支柱产业,协调城乡建设以及劳务经济发展,继续支持建筑业发展,形成传统资源型工业、应接型产业协调并进,建筑业为补充的第二产业发展体系。

结合城镇体系结构调整以及城乡一体化要求,在强化沿52、58省道复线的司前、罗阳、三魁、仕阳、彭溪、月湖等重点乡(镇)产业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水电和矿产开发布点,支持资源特色较为突出的其它地方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及工业小区建设,促进工业集聚规模发展,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主要行业发展与布局

1、外部应接型产业。

通过委托加工、转移应接两种主要渠道加快我县“两头在外”工业发展:

发挥政府、协会的引导作用,扶持打火机、眼镜、剃须刀、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我县建立委托加工合作方式,大力发展家庭组装生产为主的来料加工业,重点扶持一批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专业镇;发挥58省道改造带来的区位优势,在分水关至三魁沿线乡镇适当进行工业布点,着重建设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工业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泗溪产业应接基地(工业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和彭月产业应接基地(工业用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适时启动雅阳特色礼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着重引进服装服饰、礼品加工、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金属制品、玩具加工制造等产业。

2、竹木制品加工业。

以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调整竹木加工结构,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产品,重点扶持发展竹胶板、竹制日用品、木制小家具、玩具等。

优化配置加工资源,扶强扶优,优势互补,引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