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14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doc

6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高校大学城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摘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校区的热潮。

老校区的扩建以及新校区的建立对其周边区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该论文主要就经济、资源配置、房产及商业、地方农业种植业以及地方人气等几个方面做了一定调查及分析,并针对某些方面的改善提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城周边经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影响

1引言:

各高等院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已达到相当规模,其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校区的热潮,建设大学城。

大学城这一概念源于国外,但国外视其为高等教育的自然现象很少有专门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掀起大学城建设热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城进行了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规划的角度对单个大学城的规划布局进行探讨;

(2)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将“大学城”作为一种单纯的高等教育现象,探讨大学城出现的背景以及发展模式等;(3)从地理学角度探讨大学城的区位选择以及对其所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4)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大学城建设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影响针对以上研究方向,我们就从以下方向分析一下其具体影响。

2大学城概述

2.1大学城概念西方国家的大学城主要有2种发展模式:

自然型和规划型。

而我国的大学城多数是近十几年来政府规划形成的,分为城市边缘区模式、卫星城和城内城3种发展模式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学城的定义。

文章侧重于把“大学城”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包含了科研院所、以及一定比例的产业及居住等用地主体,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集聚空间。

2.2我国大学城的特点

2.2.1边缘区型大学城内部相对比较孤立。

基于建设成本与集聚效益的考虑,大学城的选址多趋于原本高校密集的大城市的边缘区。

目前,我国边缘型大学城的建设方向呈现出以高校为主体,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其内部的生产条件较好,但一些大型超市、休闲娱乐场所、公共交通等公共生活设施配套不完善。

造成了大学城内部缺乏公共交流空间,居民之间日常生活往来

较少,城内孤立化现象比较明显。

2.2.2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我国大学城建设的主要特征。

我国大学城普遍采用了“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参与”的经费筹措方式。

但是,入驻大学城的大学新校

区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高校向

银行贷款大约为1500~2000亿元。

2.2.3 大学城用地规模偏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许多大学出现了用地紧张的局面。

于是一些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大学城(表1)。

由表1可见,我国大学城的用地规模明显偏大。

相比之下,国外著名的哈佛大学校园占地1.5平方公里,耶鲁周边环境加市区校园的面积约3.2平方公里。

我国部分大学城规划建设统计表,大学城名称所在城市(区)规划面积/km²

广州大学城广州市番禺区43

仙林大学城南京市仙林新市区47

松江大学城上海松江区10

西部大学城西安市长安区25

江宁大学城南京市江宁区27

福建大学城福州地区闽侯县10

龙子湖大学城郑州市郑东新区22

重庆大学城重庆市沙坪坝区22

二者是否协调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与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集聚-扩散”、“支持-带动”是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动态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基本模式。

大学城是城市产业扩散的结果,但其发展离不开城市边缘区的集聚支持。

大学城入驻城市边缘区固然可以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但是也应注到二者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应遵循系统分析、全面协调、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从科学规划、节约用地、设施共享等方面采取措施,做好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工作。

3经济方面的影响。

3.1对校区消费的拉动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力量,而目前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呈递减趋势,这是

因为我国中的大部分是以居民储蓄的形式存进银行,导致边际储蓄率日趋高涨而高等教育消费具有独特的卖方市场性质,最易于引导巨额储蓄向消费领域分流,从而充分挖

巨额储蓄中蕴藏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潜力同时,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形成了一高校集聚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

城市经济个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无疑成为高新园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日常生活消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按照包括住宿费在内的日常生活消费统计,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支出约万元,按照这个数字估计,这些高校的在校生每年为新园区带来的经济增长约为几亿元,再加上教职工及其家属的个人和工作消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学术交流科技洽谈人才招聘以及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都给高新园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这也是许多宾馆酒店餐饮店都坐落在各大高校周围,高校附近的超市水果摊等生意红火的原因所在这些消费群体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园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消费开始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目前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已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状况,而愿意不惜重金为自己或子女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教育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校的学生,每人每年学费按元统计,其教育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就有余亿元。

3.2对校区投资的拉动

高校的集聚可以为其周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企业依托大学,立足市场,将大学的科技智力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而研究型大学则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供与时俱进的科研成果,所以能够真正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动力源泉,支持企业发展。

企业给高校及其周边地带,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科学发展模式,从而

进一步推动了园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年,高新区财政收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区市县第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有利于引进高质量人才和先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实行走进日本引进印度携手韩国的发展策略,推动了大连市软件产业的发展高新园区的高校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的集聚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也吸引了众多高新科技企业入驻。

3.3对政府支出的拉动

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年,地方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亿元同时,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也已列入财政支出范围目前,高校区大学生中有万余人是贫困生,占近的比例,其中有近万人是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下的特困生。

为此,政府建立了各种基金,设立了政府奖学金和生源地贷款项目等据统计,每年政府共向名应届生发放了助学金,向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发放了万元政府奖学金。

市属高校已有多人按国家助学贷款新的运政策获得了贷款,累计贷款额达多万元。

在对人才的资金支持上,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特殊人才进行签约,以及给部分优秀的学生给予创业上的补助。

4对人员配置以及就业问题的影响(拉动内需,扩大就业)

极化效应是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边区域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的过程。

从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来看,大学城的建设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武汉经济联动发展。

据北京大学丁小浩等研究,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因为扩招了48万人,所带来的高校部门最终需求的增量为48亿元。

据测算,扩招48万后,增加的最终需求总量近57亿元,由此带动国民经济总产出近130亿元,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就业机会26万人次[。

这也说明大学城通过扩大消费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

大学城的建设对当地的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刺激拉动作用,给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众多商机,在大学校外随处可见的各类服装店,餐饮店,旅社,小商品超市店,这让他们有了“第二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当然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也为在校大学提供了校外锻炼的机会,他们可以打工可以自己开店等等,锻炼了自己又增加了收入。

这将极大的刺激区域的房地产业、餐饮、交通、教育、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当地的村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当地经济。

同样在大学城建设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增加了众多的就业务工机会,推动了周边城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学校食堂职工,全校的保洁员,物业管理人员,校区维修人员等全部来自于当地的城镇,这样的就业机会无疑吸收了周边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大量就业岗位将使得当地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有效的优化的配置,缓解众多进城务工人员对市区的冲击及影响作用,这样就使得很多村民“两边靠”既工作了又不耽误在家的农活,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

5对环境以及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大学城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边缘区的环境形象,提升文化品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环境生产力已成为构成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良好的区域环境是开发区能否吸引资源的关键之一。

大学城周围的地价将上涨,城郊失地农民可采多种方式(如出租,代建等)盘活土地资源,取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并且失地农民可利用征地补偿,在大力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利用土地优势、人力优势、区位优势、高校扶植、政策优惠等条件发展集体、体经济。

在校外众多商品房的出租,在给当地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镇、

县的税收等起到很好经济效益。

大学城内的低建筑密度,多样化建筑风格以及开阔的空间大大改善了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

西部大学城因集聚了一批全国知名高校所形成的光环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长安区吸引了许多高新企业的入驻。

学城周围的地价将上涨,城郊失地农民可采多种方式(如出租,代建等)盘活土地资源,取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并且失地农民可利用征地补偿,在大力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利用土地优势、人力优势、区位优势、高校扶植、政策优惠等条件发展集体、个体经济。

在校外众多商品房的出租,在给当地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镇、县的税收等起到很好经济效益。

大学城的建设给当地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即交通设施。

6对城镇人气居民文化的影响

大学城可以说是大学的联合体,其建设运营将带动着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可以看出区域以高等教育作为主导产业,所以社区文化品位较高,人员各方面素质较高,这就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这一区域呈现出高品位的学术文化氛围、多样的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改进城镇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大学城建设带动当地科学文化、教育环境的发展,大学城容纳了来自国内外数万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科研机构、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环境艺术等将兴旺发达,这将极大地升当地的文化氛围、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城郊农民的后代可以得到良好的高素质的熏陶与教育。

合理的资源配置有效地利用,使这一区域人气十足,各种设施的建立使用等,将会实现郊区生活大学化与大学生活社会化相融的趋势。

6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然,大学城给我们带来不少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6.1治安问题

大学城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由于这里在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人员,给大学城的治安

稳定提出了挑战,大学城其开放性,人员教育背景的不平衡性等,极易导致公共安全问

题,故应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创造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环境。

6.2协调发展问题

从长远来看,一个成功的大学城能够促进城市边缘区的发展。

但反过来,大学城的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市边缘区的综合环境。

因此,实现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以拓展双方的发展空间是大学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边缘区的必然选择。

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其目标是促进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资源顺畅流动,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大学城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城市边缘区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实现二者的协调、整合,促进共同发展。

6.3房价上升加剧

高校周边住房市场需求旺盛,必然会带动房价的上涨而这种旺盛的需求除了有内因

的存在,还与开发商的对楼盘的包装和定位有关我们可以发行在琳琅满目的房产广告中:

大部分都提到了高校环顾左右繁华与书香相融借用名校效应为楼盘贴金来提高房价,是不少房产营销商选择的策略而与名校相伴正好符合了教师企业白领等人群对高校周边住房市场的需求房价就在消费者和开发商的追捧中上涨这样就导致存在着不顾及低收入人群利益,抬高的现象目前国家已经出台有关政策进行限制,但这远远不够,宏观调控中应该规范开发商的夸张性宣传,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开发商也应适当关注中低收入者,开发低价位的楼盘,解决住房供给结构性矛盾。

6.4盲目开发

盲目开发使房屋空置率提高,供需不平衡加剧目前校园周边地区近郊随着学校的发展,地段渐渐升值开发商在其准入门槛较低时就已经进入其周边住房市场,迅速的占领了地盘,越来越多的住房在高校周边林立有效需求不足而供给过剩,导致大量房屋空置虽然高校周边房需求高,但是相对于社会大多数人的购买力以及消费水平,供给依然大于需求综观宏观调控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与不足的有效需求并存过剩的总量供给与不足的有效供给并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根本上来说,宏观调控应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可以通过加大土地价格和转让的透明度,合理控制地价来达到控制房价的目的地是房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通过控制开发成本,将地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地稳定房价投资性需求增多,助长房价,不公平消费加剧高收入者购入第二套第三套房用于投资的现象,无端助长了房价收入比过高的矛盾他购入的房子既非用于自住,则必然要用来获利,手中的房子越多,利润空间就越大,这种增大的利润空间又是由高房价支撑,房价越高,利润越丰厚结果,将是住房分配的空间被不断压缩,不公平

6.5消费加剧

针对住房投资引起的住房价格上涨,可通过限制期房转让实行实名购房严格税收征管等措施加以遏制同时,要尽快实现商业银行间住房贷款信息联网,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制止利用银行贷款投机购房行为,消除炒作心理预期的不良影响

7提出相关建议

7.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大学城与市区的互动大学城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要通过与外界的不断交流才能产生社会经济效应。

因此,城市边缘区应着力加·83·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7卷强设施建设,促进大学城与城市的互动,保证大学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性和及时性。

交通是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

因此,要优先完善边缘区的交通设施。

具体地,应增加大学城与市区联系的公共交通的数量,增设公交线路的条数,以降低大学城与城市互动的通勤成本。

7.2对大学城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鉴于国内大学城的特点,我国大学城的建设既不能

照搬国外的经验,也不能盲目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建设。

(1)用地规划方面:

要完善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和整理工作。

重点加强对大学城自身土地需求的科学预测,降低土地开而不发,数量减少等开发区建设对土地资源的不良影响。

要严格审批制度,避免大学城规模的趋大化;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布局规划方面:

大学城内高校的空间布局应注重学科联系、资源整合和设施共享。

对于高校与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之间的布局,要注重增强其经济技术联系。

总之,要积极做好布局规划方面的工作,寻求大学城的合理空间组织模式,使大学城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带动城市边缘区的发展。

(3)管理规划方面:

大学城的主体是高校,并非商业。

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监督,防止以大学城的名义进行土地的商业开发。

同时对于大学城内潜在的“城中村”,既不能任其无序发展,也不能强制拆除。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规划进行改造,使之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8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通过其溢出效应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这些效应通过其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进出口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体现出来,带动了大学周边科技园的建设,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企业经济的发展态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尽可能降低大学城带来的弊端,充分应用其优势,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肖玲.大学城建设对广州城市发展的促进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

499-503.

[2]田银生,宋海瑜.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发展———以郑州龙子湖大学城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21

(1):

28-29.

[3] 任春洋.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4):

90-94.

[4]黄德军.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中心商业区业态趋势分析[D].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05:

40-45.

[5] 高相铎,李诚固,高艳丽,等.西部大学城对未来西安市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5,20(5):

6265.

[6] 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6,26(3):

482-485.

[7] 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133-134.

[8]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西安年鉴2002,2003[Z].西安:

西安出版社,2002:

2003.

[9] 李昌霞,肖勤,曾刚.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建设对周边地区开发的促进作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3(6):

73-76.

[10] 王建平.我国高校新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思考———以郑州市高校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

43-44.

[11]聂明华.试论大学城对周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6061.

[12]崔鹃.武汉市高校周边住房市场之实证与理论分析.商业,2008

(2):

36.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西部大学城为例李元青,薛东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13]浅谈大学城对其周边城镇区域经济的影响——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个案李丽娟

[14]张幼铭孟东军陈肖峰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