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2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上岗证题库.docx

动物上岗证题库

(请用修改格式或把修改处用色彩显示出来)

(上岗题库)第二部分,单选题,A,B,C,D四个答案中选一。

1.实验动物行业从业人员均应参加由地方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组织的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专门考试,(A)后方

可获得从事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资格,也才具有申请实验动物专

业技术等级考试的报名资格。

0

A合格B培训C从业D考试

2.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A)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1.1.1

A动物实验B动物福利C3RD生物医药

3.()是活的“精密仪器”。

A1.1.1

A.实验动物B.实验用动物C.动物试验D.小鼠

4.实验动物(B)和动物实验的规范化研究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特点。

1.1.1

A疾病B标准化C大鼠小鼠D健康

5.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专门研究(D)。

1.1.1

A实验动物标准化和法制化B实验动物法制化和实验方法规范化

C所有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D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6.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的

基础支撑条件,因此,什么研究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特

点。

(B)1.1.1

A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B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C动

物实验新方法D实验动物质量控

7.下列不属于实验动物学科研究领域的是(D)。

1.1.1

A实验动物饲养繁殖管理B动物实验方法的规范C实验动物质量监

测D实验动物作为其他用途的驯化

8.实验动物学科的实验动物领域,围绕着实验动物种质培育、保存、

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饲养繁殖与管理、质量监

测、疾病防治、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等领域开展有关研究,最终达

到的要求是(C)。

1.1.1

A为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动物供应

B保障动物种群维持和不断增加实验动物品种

C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D为科研提供经济实惠的实验动物

9.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的

(B)。

1.1.1

A组成部分

B基础支撑条件

C研究内容

D基础研究方法

10.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专门研究。

(C)。

1.1.1

A实验动物B动物实验

C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D所有用于实验的动物

11.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属于实验动物学科的那一方面领域

(A)。

1.1.1

A实验动物B动物实验

C实验动物新种培育

D动物实验规范化

12.实验动物学科两个领域中的实验动物方面的各项研究是为了保证

现代生物医学的实验研究可以获得质量可靠、来源充

足、经济、安全、方便使用、符合各种实验要求的(C)。

1.1.1

A动物模型

B标准化动物模型C标准化实验动物

D各类可用动物

13.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的

(B)。

1.1.1

A理论学科B应用学科

C基础学科

D生命学研究学科

14.实验动物学科的动物实验方面实验动物作为研究的(A)。

1.1.1

A材料或模型

B内容

C目的

D方法

15.国内通常所说的“实验用动物”特指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

地方标准但又用于各类实验的动物,以示与实验动物

的区别。

因此,实验用动物(A)包括实验动物。

1.1.2

A不B也已经C部分D可以

16.相对于“实验动物”,“实验用动物”这一概念只表明该类动物的

(D)。

1.1.2

A质量属性

B使用规范性

C来源

D用途属性,

17.广义实验用动物与狭义实验用动物的关系不正确的是(D)。

1.1.2

A广义实验用动物包括狭义实验用动物

B二者都包括用于实验的野生动物C二者都包括用于实验的经济动物

D二者都包括实验动物

18.国内通常所说的实验用动物特指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

标准但又用于各类实验的动物,一下那类不属于此范

畴(D)。

1.1.2

A普通级小鼠B实验用家畜

C实验用野狗D清洁级小鼠

19.广义的实验用动物包括(B)。

1.1.2

A所有动物

B用于各类实验的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其它动物。

C各类家畜

D所有人工饲养的动物

20.相对于“实验动物”,“实验用动物”这一概念只表明该类动物被

用于实验这一用途属性,不表明该类动物的(D)。

1.1.2

A质量属性B动物来源

C使用的规范性

D质量属性及其使用的规范性

21.目前国内通常所说的实验用动物特指(A)。

1.1.2

A狭义实验动物

B广义实验动物

C实验动物

D所有用于的动物

22.关于实验用动物和实验动物描述正确的是(D)。

1.1.2

A二者均为按标准人工培育的B二者的遗传背景都是明确的

C二者均有适用的法规和质量技术标准

D广义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

23.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取得的检定或安全评价结果和所生产的制品

(B)。

1.1.3

A结果部分有效,制品不得使用

B结果无效,制品不得使用

C结果部分有效,制品可酌情使用

D结果无效,制品可以使用

24.我国对不合格的实验动物以及不属于实验动物的各类实验用动物

的使用规定是(D)

A可以使用。

1.1.3

B预实验可以使用

C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

D明确禁止使用

25.我国对不合格的实验动物以及本不属于实验动物的各类实验用动

物的使用,是通过哪一项法规予以明确禁止的。

1.1.3

A《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B《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C《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D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26.下列哪类动物能称为实验动物(C)。

1.1.3

A从实验动物生产者获得的有合格证的动物

B为科学实验而购入的动物

C为教学演示而购入的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的动物

D从野外捕获经过人工干预驱除了其携带的相应微生物和寄生虫,并

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27.实验动物广泛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B)。

1.1.3

A其他相关领域B其他科学实验

C其他所有领域D其他相关学科

28.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在遗传背景上的区别是(D)。

1.1.3

A实验动物遗传背景明确实验用动物遗传背景不明确

B实验动物是遗传限定动物实验用动物均没有遗传限定

C实验动物遗传基因高度均一,实验用动物不要求

D实验动物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实验用动物没有这方面要

29.我国对实验动物定义在法规层面的规定出自(D)。

1.1.3

A《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B《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C《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D《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30.关于实验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1.1.3

A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是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可用于科学实验

B各个相关领域均可使用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可以用于各个相关领域

C各个相关领域均可使用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可以用于各个相关领域

的科学研究

D实验动物是人工饲育、遗传背景明确的,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

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是实验动物

31.下列对于实验动物定义的表述正确的是(B)。

1.1.3

A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

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动物

B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

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C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

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D经人工饲育,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

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取得的检定或安

全评价结果(D),所生产的制品不得使用。

1.1.3A不确定有效B视同

有效C有效D无效

33.《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由以下哪个机构发布:

B1.1.3

A.国务院

B.国家科委

C.全国人大

D.行业主管部门

34.实验动物是按照遗传学原理,经过人工培育,对其基因进行限制,

具有的特点是(A)

A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

1.1.4

B遗传基因高度均一

C动物对实验反应一致

D动物各项生理状态一致

35.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可以理解为(D)。

1.1.4

A清除动物体内所有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B清除动物携带的可致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C保证实验动物健康

D根据实验动物的等级排除该级别实验动物不应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

36.实验动物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是指(C)。

1.1.4

A遗传基因高度均一

B实验动物产地清楚,母代可查

C按照遗传学原理,经过人工培育,对其基因杂合性进行限定

D必须要有谱系记录

37.下列那些表述不能作为实验动物的特征(D)。

1.1.4

A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

B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控制

C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

D应用范围广泛

38.对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控制正确的理解是(C)。

1.1.4

A可以用任何方法驱除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B消灭实验动物携带的所有微生物和寄生虫

C通过环境控制避免实验动物接触该等级实验动物禁止携带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

D人工免疫的方法是控制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常用方法

39.实验动物人工饲育强调的是(C)。

1.1.4

A纯手工饲养

B对实验动物饲育过程中的人工干预

C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的控制

D保障实验动物繁育正常

40.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存在着明显区别是由

于(C)。

1.1.4

A其来源不同

B其饲养方式不同

C其用途不同

D其管理模式不同

41.实验动物是广义的实验用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为满足科学

研究需要而人工定向培育的(A)。

1.1.4A标准化动物B模式化动物

C实用性动物

D专用动物

42.下列对实验动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1.1.4

A实验动物是广义实验用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群体B实验动物的遗传背

景明确,遗传基因高度均一

C实验动物的应用范围明确

D实验动物必须是人工条件下饲育的

43.根据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我国将实验动物划分为四个

等级:

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无菌级动

物和(B)。

A悉生动物1.1.4

B普通级动物C近交系动物

D封闭群动物

44.自然环境中不存在(C)。

1.1.4

A可用于实验研究的动物

B实验用动物

C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D健康动物

45.不同遗传背景的实验动物对同一实验处理的反应性可能是不同的。

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结果的相对均一性和可比性,必

须限定动物的(B)。

1.1.4

A基因纯合性B基因杂合性

C基因稳定性D基因均一性

46.实验动物工作的主管部门是(C)。

1.1.4

A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畜牧养殖业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科技行政主管部门

D所有与实验动物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

47.实验动物扮演着人类不可替代的替身角色,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

用的(B)。

1.1.4

A研究手段

B活的精密仪器

C研究方法D研究工具

48.我国政府对实验动物实行许可证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实验动物

实行统一的法制化管理和(C)。

1.1.4A标准化管理B规范化管理

C质量标准控制D质量认证控制

49.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标准由

哪一部门统一颁布,并强制执行。

(B)1.1.4A国家科技行政主管部门B

国家技术监督主管部门

C实验动物管理部门

D实验动物质量监督部门

50.对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人工控制不仅可起到预防

人畜共患病的目的,也可保证(A)。

1.1.4A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B得到预期实验结果C实验结果的可控性

D实验顺利进行

51.在实验动物繁育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实施监控因为(A)。

1.1.4

A自然状态下,动物会受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的感染。

由于

所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与致病性不同,动物的健康状况也会不同,必然会

影响研究结果

B自然状态下,动物会受到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等的感染,影响动物

健康,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

C自然状态下,动物会受到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等的感染,增强了动

物免疫力,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D自然状态下,动物会受到各种微生物、

寄生虫等的感染,减弱了动物免疫力,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

52.活体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特点在本质上是由什么决定的(B)。

1.1.4

A动物个体差异

B动物的基因

C动物健康状况

D动物所处的环境

53.非实验动物转化为实验动物必须经过(D)。

1.1.4

A手工培育B人工选择

C定向选择D人工培育

54.标准化的人工环境条件,是实验动物生产繁育和实验使用的(C)。

1.1.4

A一类人工环境条件

B良好的人工环境条件

C必要前提条件

D选择性前提条件

55.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以及其它用途的动物在什么层面有着本质

上的区别(C)。

1.1.4

A饲养方式B遗传背景

C法规和技术

D繁育方式

56.我国近年来实验动物工作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制和技术上的

保障是(D)。

1.1.4

A实验动物实行许可证制度

B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制度

C实验动物法制化建设和国标的建立D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特有的管理

模式

57.实验动物是广义的实验用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为满足科学

研究需要而人工定向培育的(C)。

1.1.4

A模式化动物B

高质量动物C标

准化动物

D健康动物

58.活体动物,除了遗传基因对其有本质性的影响外,对其影响较为

明显的因素是(C)。

1.1.4

A种间差异B个体差异

C生存环境

D动物的社会地位

59.实验动物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的特定的环境是指

(C)。

1.1.4

A人工环境B普通环境

C标准化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

60.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不包括(D):

1.2

A.比较医学、

B.动物实验伦理学、

C.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

D.药理学

61.现代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B)。

1.2

A.19世纪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62.实验动物生物学是研究(D)品系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规律的一门

基础学科,也是实验动物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1.2.1

A.杂交系

B.近交系

C.突变系

D.不同种属、不同品种

63.对实验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是现代实验动物科学至关重要的(D)。

1.2.1

A.应用性研究

B.开发性工作

C.推理性研究

D.基础性工作

64.实验动物的生物学不同种动物或同一种动物不同(A)之间对同一

实验处理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1.2.1

A.品系

B.个体

C.性别

D.实验室

65.由于不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种动物或同一种

动物不同品系之间对同一实验处理可能产生不同的

(B)。

1.2.1A.

环境效应

B.生物学效应

C.反馈效应

D.累积效应

66.实验动物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般生物学特性、解剖学

特点、生理学特点、(D)等。

1.2.1

A微生物B病理变化规律C疾病D正常生理生化指标

67.由于不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种动物或同一种动

物不同品系之间对同一实验处理可能产生(),因此,对实验动物生物

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B1.2.1

A.不同的免疫应答

B.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C.相同的生物学效应

D.相反的免疫应答

68.实验动物的生态环境是泛指生物机体外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总和,

包括非生物性与(D)性因素。

1.2.2A遗传B物理C非环境D生

69.生态环境,泛指(C)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总和。

1.2.2

A.地球

B.生物机体内

C.生物机体外

D.微小环境

70.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实验动物赖以生存的(A)及其相互关

系规律的科学。

1.2.2

A.一切外在的客观条件

B.营养物质条件

C.温度环境条件

D.生理条件

71.实验动物的培育过程一般都是在(C)中进行的。

1.2.2

A.未经控制的天然环境

B.完全的自然环境

C.人工控制下的最适环境

D.普通的周围环境

72.实验动物不断从人工环境中进行(A)交换,构成与环境条件的对立

统一关系。

1.2.2

A.能量与物质

B.信息与能量

C.信息与物质

D.信息与技术

73.实验动物的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性因素与(D)。

1.2.2

A.偶然性因素

B.人为因素

C.自然性因素

D.生物性因素

74.实验动物的培育过程一般都是在(A)的最适环境中进行的。

1.2.2

A.人工控制下

B.保持原有品系

C.治疗和预防

D.培育新品种

75.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利用(A)原理,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生物技术

手段,研究和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和规范的动物品系和各类模

型动物的科学。

1.2.3

A.遗传调控

B.遗传变异

C.遗传物质

D.遗传细胞

76.实验动物(D)学是利用遗传调控原理,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生物

技术手段,研究和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和规范的动物品系和各

类模型动物的科学。

1.2.3

A微生物

B营养C

生物

D遗传育种

77.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利用遗传调控原理,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生

物技术手段,研究和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和规范的动物品系和

各类(D)的科学。

1.2.3

A.杂交动物

B.纯种动物

C.模式生物

D.模型动物

78.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利用遗传调控原理,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生

物技术手段,研究和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C)动物品系和各类模

型动物的科学。

1.2.3

A.近交的

B.封闭群的

C.新的和规范的

D.丰富的

79.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利用遗传调控原理,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生

物技术手段,研究和控制动物的(D),培育新的和规范的动物品系和各类

模型动物的科学。

1.2.3

A.生理特性

B.环境条件

C.繁殖周期

D.遗传特性

80.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利用(A)原理,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生物技术

手段,研究和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和规范的动物品系和各类模

型动物的科学。

1.2.3

A.遗传调控

B.遗传变异

C.遗传突变

D.遗传丢失

81.实验动物的(D)是实验动物最本质和内在的属性。

1.2.3

A.环境控制特性

B.药物敏感特性

C.微生物学

D.遗传特性

82.实验动物(A)学是研究实验动物不同种类、不同等级、不同发

育时期、不同生理状态的营养需求、营养摄入、营养物质利用及其相互关

系的科学。

1.2.4

A营养B

生物C

育种

D生态

83.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验动物需求,制定全价的营养配方,生

产各种标准化的饲料,同时进行(C)。

1.2.4

A.体重监测

B.生化指标监测

C.营养学监测

D.遗传学监测

84.实验动物(C)被满足的水平,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

繁殖、抗病力、实验结果。

1.2.4

A.群体数量

B.雌雄比例

C.营养需求

D.活动空间

85.由于不同品种、不同品系、不同等级、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验动物

对营养的需求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实验动物需求,制定(A)

营养配方,生产各种标准化的饲料,同时进行营养学监测。

1.2.4

A.全价的

B.富含维生素的

C.富含矿物质的

D.全脂的

86.由于不同品种、不同品系、不同等级、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验动物

对营养的需求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实验动物需求,制定全价

的营养配方,生产各种()的饲料,同时进行营养学监测。

A1.2.4

A.标准化

B.富含维生素的

C.富含矿物质的

D.全脂的

87.研究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的特性以及对(B)的影响和对实验

动物从业人员的危害性,是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之一。

1.2.5

A.环境条件

B.实验动物

C.实验结果

D.繁殖力

88.研究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的特性以及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和对

(B)的危害性,是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2.5

A.环境条件

B.实验动物从业人员

C.实验结果

D.物种进化

89.探讨预防、检测、净化和治疗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疾病的方

法与措施,是(B)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2.5

A.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

B.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

C.实验动物生物学

D.动物实验伦理学

90.研究实验动物(A)的特性以及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和对实验动物从

业人员的危害性,是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2.5

A.微生物、寄生虫

B.解剖学

C.组织学

D.遗传与变异

91.23.实行对实验动物(B)的质量监控,对实验动物质量做出规范性

的评价是实验动物科学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1.2.5

A.实验替代方法

B.微生物与寄生虫

C.实验动物福利

D.正常生理生化指标

92.实验动物(B)是研究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的特性以及对实验动

物的影响和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危害性,探讨预防、检测、净化和治疗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疾病的方法与措施的一门科学。

1.2.5

A饲养和繁育学

B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

C畜牧学

D生物医药科学

93.实验动物疾病包括(C)性疾病、营养性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

病以及环境和饲养管理不当所导致的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