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卫生学重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28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少卫生学重点.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少卫生学重点.doc

儿少卫生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儿童少年卫生学:

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研究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卫生措施,使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目的:

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提出相应的里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利用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为儿童少年实现社会化,提高身心发育和健康水平,维护终身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象:

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年龄:

0~25岁;重点:

中小学生,占全国人口1/3以上。

4、儿少卫生学与临床儿科的异同

共同点:

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不同点:

研究对象:

0—25岁,重点人群暑7-18岁;出生-14岁(18)以前。

研究内容:

着重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与儿童身心发育潜能的发挥;着重与个体儿童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儿少卫生学与儿童保健学的异同

共同点:

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不同点:

研究对象:

0-25岁;0-14岁;

重点人群:

7-18岁;7岁以下。

6、服务体系

妇幼卫生部门:

负责6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负责学校卫生监测。

卫生监督部门:

负责妇幼卫生及学校卫生监督。

7、研究内容

(1)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a.身体发育:

由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共同构成;b.心理发育:

涵盖认知、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气质、个性、性格、行为等非智力因素;c.影响因素:

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疾病、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d.营养与体育锻炼:

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

(2)疾病预防:

a.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防治近视、龋齿、沙眼、贫血、脊柱弯曲异常、肥胖、高血压、糖尿炳;b.新发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防治/建立应急反应机制;c.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和监测:

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意外事故、自杀、网络成瘾;d.成年期疾病在儿童期的预防: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卫生部近日公布了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为城市居民前3位死因,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目前最沉重的经济负担。

(3)针对儿童少年常见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a.针对儿童开展行为指导;针对青春期少年开展心理咨询;b.对心因性紧张、神经官能症等开展以心理支持和行为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教育等措施;c.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情绪宣泄、择业、休闲活动等指导,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4)教育过程卫生:

科学用脑,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5)学校健康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教育,包括性教育和爱滋病教育等;与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相关的营养、生活方式等专题教育。

(6)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8、儿少卫生学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掌握坚实的学矛卜基础知谚

熟悉至自身领域需求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熟悉法律.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9、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是儿少卫生学的两大基础学科。

10、儿少卫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学生生长发育水平迅速提高;

(2)警惕“现代文明”对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

儿童耐力素质停滞或下降;学生营养状况的“双峰现象”;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心理行为问题增多。

11、营养不良: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以及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造成。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生长:

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变化。

2、发育:

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改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3、成熟:

生长、发育过程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基本达成人水平。

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4、成熟水平或称之为成熟:

是指特定的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对发育水平,即当时的发育水平与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5、生长发育可塑性:

生长发育可塑性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的内外环境及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意味着生长发育的状态可以被生活经历塑造。

生长发育的可塑性还表现为神经发育的可塑性,即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对神经活动及环境改变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应答反应。

6、体格发育:

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7、纵向测量:

3岁前:

身长、顶臀长、坐高;

学龄期:

身高、坐高、上肢长、下肢长、手长、足长等。

8、横向测量:

包括围度和径长。

常用的围度测量指标有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大腿围和小腿围等;

常用的径长测量指标有肩宽、骨盆宽、胸廓前后径、胸廓左右径、头前后径、头左右径。

9、重量测量:

重量。

10、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1)Quetelet指数:

或称为身高体重指数,与人体充实程度有关。

(2)Kaup指数:

或称为体质量指数(BMI)。

BMI较敏感的反映人体的胖瘦程度,与皮脂厚度相关性亦较好。

(3)Rohrer指数:

用(W/H3)×10^7表示,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

(5)腰臀比:

即腰围/臀围,是反映体型的指标。

腰臀比又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腰臀比越大,心血管疾病、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越高。

但儿童少年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腰臀比与疾病的关系可能并没有在成人中的预测意义那样明显。

(6)腰高比:

即腰围/身高,在儿童少年时期相对稳定,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糖耐量异常以及糖尿病等疾病风险要强于BMI和腰臀比。

11、体能发育指标

体能:

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12、生理功能指标

心血管功能测量指标是在一定负荷下人体心率、脉搏、动脉血压的变化。

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

呼吸频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

肌力发育测量指标有握力、背肌力等。

13、运动能力指标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通过运动,可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等)的协调性。

人的运动能力与生理功能紧密相关,难以截然分开。

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

每一种运动的特征均可用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来反映。

力量指标有俯卧撑、引体向上、屈臂悬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掷铅球、手球掷远、投垒球等。

耐力指标有适合于小学生的50m×8往返跑,大中学男生的1000m跑、大中学女生的800m跑;台阶运动试验和最大耗氧量、游泳、自行车、摔跤、篮球、足球、排球等。

速度指标有短跑、球类、游泳、滑雪、击剑、武术等。

灵敏性指标有10m×4往返跑、反复横跳、蛇形运球、平衡木、技巧运动等。

柔韧性指标有立位(或坐位)体前屈、俯卧上体上抬等。

14、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

(1)肺活量体重指数用肺活量/体重表示,反映每kg体重的肺活量(ml)。

(2)布兰奇心功指数(Bl)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表示。

Bl考虑了心率和血压因素,因而较全面地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3)日本台阶指数上、下台阶持续时间(秒)×10072×(2、3、4分钟前30秒脉搏之和)。

15、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认知能力指标、情绪状态指标、个性发育指标、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16、认知能力指标

(1)感知能力: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速度知觉、肌肉用力感、动觉方位感等。

(2)记忆与注意能力:

记忆能力指标有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注意能力指标有集中注意能力、注意广度、注意力分配等。

(3)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4)执行功能:

主要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性控制以及认知转换三个要素。

17、情绪状态指标:

焦虑、抑郁、恐惧、偏执等是常见的不良情绪状态指标,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界定是否有某种不良情绪状态。

18、个性发育指标:

个性是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常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指标,反映人的个性倾向性;用能力、气质、性格等指标,反映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19、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而需要的心各种适应性改变,作出相应的行动。

可用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指标,反映其社会适应能力。

20、研究目的:

作为群体儿童健康状况的指标综合评价儿童健康水平,供决策部门参考;研究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资料可作为制定学校设备、教学、体育卫生标准依据之一。

21、研究内容:

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

22、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2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24、生长发育的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量的积累和功能成熟。

25、群体儿童少年的生长轨迹现象:

是指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26、个体儿童少年的生长轨迹:

既与遗传有关,还受疾病及其治疗、营养、体力活动、情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7、追赶性生长:

当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受到疾病、营养、心理应激等因素作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发育迟缓,一旦这些影响因素解除,机体表现为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并具有生长发育强烈的倾向。

这种在阻碍生长发育因素解除后出现的加速生长现象称为“追赶性生长”。

这种追赶性生长,也是生长发育连续性的重要表现。

28、不是任何疾病都能赶上生长,这取决于:

病因;疾病持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如果病变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一些重要内分泌腺,病变比较严重或体内代谢平衡长期不能恢复,就不能赶上生长;是否在关键生长期抓紧治疗。

29、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生长发育不只是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发育阶段。

每一阶段有它的特点独立于其它阶段。

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育准备了物质基础,任何阶段发育障碍,必然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30、2~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6岁前是社会化行为的关键期;平衡能力在6~8岁发展最快,灵敏性和柔韧性在10~12岁发展迅速,速度在14~16岁发展最快。

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寺点和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时间表

31、产前期:

胎儿阶段;婴儿期:

生命头1年;幼儿期:

生命第2~3年;学前期:

3~6岁;学龄期(童年中期):

6岁至青春期开始;青春期:

10--19岁;青年期:

15~24岁。

32、发育任务: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avighurstRJ(1972)提出,在一定的年龄段,个体的心理行为成熟程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些发育任务是特定年龄的基本任务,既是教养目标,也是判断发育水平的依据。

33、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发育过程是按一定程序由先到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这一过程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34、动作-语言发育和线性生长规律:

在婴幼儿期,粗大运动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即所谓的头尾发展规律;同时,粗大动作和精细运动遵循近侧发展规律,即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的精细动作后发育。

35、头尾发展规律:

是胎儿期和婴幼儿期身体比例发育快慢的规律。

发育是从头、上肢、躯干、下肢,从上到下发育。

36、正侧发展规律:

发育是从身体的正中向侧面发展。

婴儿动作发育是由身体正中向侧面发展。

37、婴幼儿动作发育:

头-颈-躯干-腿足;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38、向心规律:

是童年期和青春期形态发育的顺序。

即四肢先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39、青春期发育顺序:

足-下肢-上肢-躯干。

40、Scammon把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生长分为四种模式

(1)一般型:

出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以后稳步增长,二手期第二次突增,然后再度减慢直到成熟。

包括全身肌肉、骨骼、主要脏器、血流量等。

(2)神经系统型:

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在胎儿期到6岁前。

(3)淋巴系统型:

胸腺、淋巴结等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头10年生长非常迅速,12岁达成人200%,以后逐渐萎缩。

(4)生殖系统型:

在生后第一个10年内,几乎不发育,到第二次突增开始以后才迅速生长。

第二章儿童少年身体发育

1、体格发育:

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2、体格发育的阶段:

第一年长究增期、相对稳定期、第二年长突增期、生长停、滞期。

3、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

4、第一次生长突增高峰:

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身长在胎儿4-6个月生长最快,27.5cm;体重在胎儿7-9个月增长最快,2.3kg。

5、第二次高峰:

青春发育早期(女10岁,男12岁)

6、生长长期趋势:

是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当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时,表现为正向增长;发生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生活水平下降时,表现为停滞甚至下降。

7、身体比例变化

第一类反映身体各横截面指标的相互芳系,如:

身高、胸围指数(胸围/身高)、肩盈宽指数(肩宽/盆宽)、BMI等。

第二娄反映个体下肢长度和线形高度(如身高)间的比例关系。

坐高/身高指数、下肢长指数Ⅰ、下肢长指数Ⅱ。

其他指标如腰臀比.腰高比等。

8、体能:

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EJ常工作和学习而石感到疲劳/同时有条力能充分享受一多卜周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

9、体能分类:

健康相关体能、运动机能相关体能。

10、健康相关体能:

体成分、心肺功能、柔韧性、肌力、肌耐力。

11、体成分:

人体组成成分一用来描述人体中脂肪、骨组织和肌肉组织占人体总质量的百分比。

12、心肺功能:

心、肺及循环系统能够有效地为肌肉提一劈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的能力。

13、柔韧性:

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J展能力。

14、肌力:

人体的每块肌肉和肌群都能够得到均衡、适度的发展,以满足身体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能力。

15、肌耐力:

一块肌肉或肌群在一定时同内进行多次重复收缩或维持一定用力状态的持久能力。

16、运动技能相关体能

广义上的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是指运动能力,如爆发力、速度、耐力、敏捷和柔韧等。

狭义上的运动相关体能是描述运动员身体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

不同体能指标在石同年龄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如心血管和肺功能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有明显的生长突增表现;而心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18、体能发育的阶段性

①男孩6~14岁,女孩6~12岁是快速增长阶段。

②男孩15~18岁、女孩在12~15岁是慢速增长阶段,大约85%的女童在这一阶段运动能力发育停滞或下降。

③恢复性增长阶段,仅女性在16~18岁有这一阶段。

④稳定阶段,男性为19~25岁,女性为19~22岁。

19、体能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机体整体协调趋势下存在着不同部分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青春期,四肢的肌肉发育早于躯干,躯干大肌群早于小肌群发育;整体上大肌群的肌力发育比身高落后8-10个月,小肌肉落后12~16个月;全身肌肉的协调一般在青春后期才会

逐渐完善。

20、体能发育的性别特征:

男、女开始体能差异不大,但随着年龄越大性别差异越大。

不同体能指;际的一眭别差异表现不同。

某些体能发育指标性别差异以青春期发育的开始成为的“分水岭”。

21、WHO关于5~17岁儿童少年体力活动建议

体力活动包括家庭,学j支和社区环境内的玩耍、游戏、.体育运动、交通往来、娱乐、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等。

22、WHO关于5~17岁儿童少年体力活动建议:

为增进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夕.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夕建议:

①5~17岁儿重少年应每无累积至少60min中等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②大于60min的体力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效应。

③大多数日常体力活动应该是有氧运动。

④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高强度体力活动,包括强壮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

23、身体成分:

简称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于化学生长范畴。

24、体成分模型:

两成分模型;最初由BehnkeAR等人于1942年提出体脂重(FM)、去脂体重(FFM)。

25、体成分发育的年龄特征:

脂发育的年龄变化、瘦体重发育的年龄变化、其他体成分年龄性别特征。

26、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

体脂发育的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童体脂均出现下降。

进入青春期,对于女童主要是大量FM的增加。

总的来说0-20岁女童体脂含量均高于男童。

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前就己表现出来。

进入青春期,男童睾酮分泌使得肌肉、,脂肪增加,进而上身皮下及内脏脂肪蓄积形成“苹果样”或“机器人样”体脂分布,即中心性体脂分布。

女童由于雌二醇分泌促进周围脂肪沉积,主要是臀部皮下脂肪蓄积而形成“梨形”或“女机器人样”体脂分布。

27、生命早期脑发育

胎儿期的最后3个月和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被称作“大脑发育加速期”。

28、髓鞘化: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一种被称作髓磷脂的蜡性物质,征单个神经元周围形成一层髓鞘。

目的在于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从而使大脑与身体其他不同部分的信息沟通更为高效。

29、童年期脑发育:

细胞增殖、移行和分化;功能的复杂化和专门化30、童年期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

早期经验的严重剥脱以及不良的教养和生活经历,对儿童脑发育都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害。

改善童年期营养保健、教养环境,早期诊断发育性损伤,给予功能性训练等,可以很好地修复已经损害的功能,减少不良预后。

31、青春期脑结构与功能发育:

青吞期大脑灰质容积下降,白质容积升高。

同时,特定脑皮质如额叶、顶叶和颞叶部位灰质含量下降。

32、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青春期前,额叶、前扣带皮质的认知控制功能还没有成人完善,皮质下中枢(纹状体、,杏仁核等)功能活跃,两者发育的不平衡易导致青少年发生冒险行为和健康危害行为。

青春期(尤其早期)大脑多巴胺系统发生实质性的成熟转变。

大脑皮质成熟的时间顺序与心理行为发育相一致,即个体较早进人青春期,但社会认知及应对能力的准备还不充分,形成身心发育的失匹配状况。

第三章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

1、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即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年龄的阶段性。

2、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包括认知、语言、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认知:

指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5、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力及思维等方面。

6、感觉:

是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脑中产生的关于它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分视、听、嗅、味和皮肤觉等五类。

7、知觉:

是物质在脑中的整体直接反映,比感觉更进一步。

它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形成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8、视觉

2个月左右的婴儿视觉集中明显

形成,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色彩鲜明发亮的物体上,尤其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并能追视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

4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出现辨色视觉。

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

2~3岁已能正确辨别红、黄、绿、蓝四种基本颜色并出现双眼视觉。

9、到2岁以后,听力已经很灵敏,几乎达到成人水平。

10、味觉:

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11、皮肤觉:

最发达的是触觉,痛觉、冷觉、温度觉逐渐产生并发展。

12、知觉: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够辨别大小,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方位。

13、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

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

15、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16、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期会对大的声音或者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是最原始的初级注意。

婴幼儿期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学龄前期依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

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

学龄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情绪色彩逐渐减弱。

17、记忆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

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识记成分在逐渐增加。

学龄前期:

记忆的有意性发展开始明显。

学龄期:

有意识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期:

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

1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9、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0、思维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

思维主要是直接行动思维,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触及的具体事物,而不能离开动作本身去思考。

幼儿期:

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阶段。

学龄前阶段:

儿童的思维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而学龄前晚期,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龄期:

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

青春期:

少年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逻辑推理能力加强,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形成假设并根据假设进行推理。

21、想象:

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2、表象:

是指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人脑中出现,具有直观形象性特征,反映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或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种归类了的事物形象。

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3、想象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

1~2岁的婴幼儿出现想象的萌芽。

24、言语:

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

25、婴幼儿的言语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言语发展的准备期(从出生到1周岁);单词句时期(1~1.5岁);多词句时期(1.5~3岁)。

26、前言语阶段: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27、10~15个月间一般每月平均增加1~3个新词,18个月以后的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提高到每月25个左右,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的现象,被称为“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