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41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docx

高考语文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汇编

一、古代官职

(一) 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制。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 常见的官名释义

皇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来源:

Z§xx§k.Com]

太上皇:

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

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爵位:

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驶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属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物,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握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

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

隋代设置太医属,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其“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

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都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

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

》“顔太师以兵解”,颜真

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师衔,故称。

za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封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

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

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淮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

记》: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

礼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

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逐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

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如《训俭示康:

》“参政鲁公为谏官”,“鲁

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如《谭嗣同传》: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

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如《谭嗣同》: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如《谭嗣同传》: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

设置御史大夫,职权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监都御史。

再如《记王忠肃公翺事》: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翺当时任督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哭路人马。

”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

如《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

的最高武官。

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相如为上大夫。

”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

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如《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原来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如《〈指南录〉后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五人墓碑记》: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如《张衡传》:

“順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编修,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如《出师表》: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韩愈曾先后任职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如《出师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谭嗣同传》: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如《荆

轲刺秦王》: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此指宫廷侍卫。

《张衡传》:

“公车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军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 尹:

参见

“令尹”条。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如《鸿门宴:

》“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如《陈涉世家》:

“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如《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因此世称“藩镇”。

如《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如《梅花岭记: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

又称。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

花源记》:

“及郡下,昳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扶

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如《赤壁之战》: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之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如《登泰山记》: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如《孔雀东南飞》: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

“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如《促织》: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中书省管

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侍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

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

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

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

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例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

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例如:

举其偏,不为党。

(《左转-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

拜:

授予官职。

例如:

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

郎中。

(《张衡传》)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例如:

延长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第6页共21页

第7页共21页

(《元史-贾鲁传》)

除:

任命、授职。

例如: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

授予官职。

例如:

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例如: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例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例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

免去,解除官职。

例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来源:

学科网]

黜:

废掉官职。

例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

罢免。

例如: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

削除。

例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

升官。

例如:

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

在原官上提拔。

例如:

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例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

一般指提升。

例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

进用。

例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例如: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

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迁高管钱。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例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降职。

例如:

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放:

驱逐,流放。

例如: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

降职。

例如: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一旦

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

官。

(《新唐书-裴延龄传》)

出、出宰:

离开京城外调。

例如: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韩愈《县斋读书》)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例如:

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

徙:

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如:

徙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

变换官职。

例如:

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转:

调动官职。

例如:

在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

补:

补充空缺官职。

例如:

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

改任官职。

例如: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出:

京官外调。

例如:

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

兼任。

例如: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摄:

暂代官职。

例如: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

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例如: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

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

领:

兼任。

例如: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行:

代理官职。

例如:

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

代理、暂任。

例如:

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

暂代官职。

例如: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

高位兼低职。

例如:

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

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

辞官居家。

例如:

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

辞去官职。

例如: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宋史.包拯传》)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如:

永和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例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上书。

乞身:

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例如:

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暴君恩便

乞身。

(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

请老:

吿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

例如: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左传.襄公三年》)

移病:

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例如:

使匈奴,还报。

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

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8.其他 [来源:

学科网ZXXK]

视事:

任职。

例如:

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下车:

官史初到任。

例如:

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

《后汉书.

刘宠传》)解褐:

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

例如:

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

阶段检测一古代官职

1.下列各项有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的爵位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些爵位除了同姓王侯外,其余多是因为事功和世袭而封的。

B.礼部”管理全国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代职位中有一些逐步演化为虚衔,例如“太师”“太保”等,没有具体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吏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负责给皇帝讲学。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职位,是秉承君主主旨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D.刺史本是中央的官员,东汉以后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太守、知州、县藤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来源:

Z。

xx。

k.Com]

A.参知政事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

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范仲淹曾任此职。

B.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一般是满足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兼任,汉人不能任职。

C.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徙,左徙的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和后世的左右拾遗相当。

D.侍郎原来是指宫廷近侍,唐代成为六部尚书的副职;郎中原先是宫廷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

太尉是宋代最高一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

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

的幕僚[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里胥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B.三省中有决策功能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他们负责讨论、草拟、审查、颁发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C.古代的官名有的职位变化很大,例如令尹在战国时候的楚国是最高军政长官,明清是期指的是县令。

D.古代的降职可以称“除”“谪”“贬”“黜”“左迁”,古代代理官职可以称“摄”“署”“代”“权”。

二、科举、教育

(一)科举前选拔官员形式

类别

释义

察举[来源:

学+科+网Z+X+X+K]

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

举。

由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