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419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学年高一学业水平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多糖、蛋白质、核酸是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其中构成多糖的单体为单糖,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据此答题。

【详解】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A错误;

B、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酸,B错误;

C、淀粉属于多糖,构成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C正确;

D、糖原是动物多糖,是由葡萄糖组成,D错误。

故选C。

4.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这三种细胞器都有()

A.少量DNAB.能量转换的功能C.运输蛋白质的功能D.膜结构

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

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

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少量DNA,而内质网中没有DNA,A错误;

叶绿体和线粒体能进行能量转换,而内质网不能进行能量转换,B错误;

叶绿体和线粒体不能运输蛋白质,内质网可以运输蛋白质,C错误;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两层生物膜,内质网具有单层膜,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比较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再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5.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40分钟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

细胞膜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

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CD错误,B正确。

6.透析袋通常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

现将3%的淀粉溶液装入透析袋,再放于清水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0min后,会发现

A.透析袋胀大B.试管内液体浓度减小

C.透析袋缩小D.试管内液体浓度增大

【答案】A

水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且总是由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

渗透发生的原理是:

(1)具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根据分析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并且在半透膜的两侧有浓度差,所以水分子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所以水会进入透析袋内,导致袋内水分增多,透析袋胀大,而淀粉不会从袋内出来,所以试管内依然是清水,浓度不变。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分析清楚该装置是一个渗透装置,再结合渗透作用的条件判断水分子的流动方向。

7.嫩肉粉可将肌肉组织部分水解,使肉类食品口感松软、嫩而不韧。

嫩肉粉中使肉质变嫩的主要成分是

A.淀粉酶B.蛋白酶C.DNA酶D.脂肪酶

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蛋白酶对肉中蛋白质进行部分水解,使肉类制品口感达到嫩而不韧、味美鲜香的效果。

【详解】肌肉组织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嫩肉粉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蛋白酶对肉中蛋白质进行部分水解,使肉类制品口感达到嫩而不韧、味美鲜香的效果。

8.《晋书·

车胤传》有“映雪囊萤”的典故,记载了东晋时期名臣车胤日夜苦读,将萤火虫聚集起来照明读书的故事。

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淀粉B.脂肪C.ATPD.蛋白质

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成光能、电能等。

【详解】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一般不作能源物质。

故萤火虫尾部可发光,为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TP,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ATP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红枫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

低温造成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

A.叶黄素B.花青素

C.叶绿素D.胡萝卜素

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

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等其它色素及糖分等营养成份。

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罗卜素、花青素就会表现出来。

【详解】决定树叶颜色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当叶绿素比较多的时候叶子是深绿色,比较少的时候是嫩绿色,花青素多了就会发红,发紫。

叶绿素的形成主要与光照有关,而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说明叶的色素中最易受低温伤害而被破坏的是叶绿素,故选C。

10.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详解】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

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成熟的生殖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通常,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A.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B.形成纺锤体

C.核膜、核仁消失D.着丝粒分裂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正确;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能形成纺缍体,B错误;

C、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有核膜、核仁的消失,C错误;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消失,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

12.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该细胞处于

A.有丝分裂中期

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据图分析,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

13.同源染色体是指()

A.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

C.形态特征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D.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形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条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条染色体,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一般相同,但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其形态、大小和结构也相同,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

14.四分体是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一对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四个染色单体

B.互相配对的四条染色体

C.大小形态相同的四条染色体

D.两条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4条染色单体,称为一个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四个染色单体,A正确;

B、C.一个四分体只含有两条染色体,B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的四条染色单体不能称为四分体,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掌握四分体的概念,确定其中的数量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A.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

C.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D.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维持了亲代与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稳定;

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结合在一起,使子代具有亲代双方的优良特性,有利于物种适应生存环境。

【详解】由分析可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重要作用,即C正确。

16.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

对本实验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

B.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S型菌落出现

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

D.本实验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

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是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本实验通过加蛋白酶和DNA酶解去相应的物质,将DNA、蛋白质分开,用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正确;

B、甲组是混合培养,乙组是出去蛋白质后再混合培养,均能发生转化,但转化率低,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B错误;

C、乙组实验中加蛋白酶处理后,培养皿中有S型菌落,则说明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

D、丙组实验中加入DNA酶后,没有S型菌落,说明DNA

结构被破坏了,若是结构完整,则有S型菌落,进一步对照说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

17.大麦品系Ⅰ的麦穗性状表现为二棱、曲芒;

品系Ⅱ的麦穗性状表现为六棱、直芒。

研究人员将品系Ⅰ和品系Ⅱ杂交,F1麦穗性状全部为二棱、曲芒。

F1自交,得到F2,统计F2麦穗性状,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此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麦穗性状

二棱曲芒

六棱曲芒

二棱直芒

六棱直芒

统计结果

541

181

177

63

A.二棱对六棱为显性性状,曲芒对直芒为显性性状

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F1产生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种类均为4种,比例均为1:

1:

1

D.F2中二棱曲芒的个体占9/16,其中稳定遗传的占3/4

根据亲本二棱曲芒和六棱直芒杂交后代都是二棱、曲芒,可知二棱对六棱为显性,曲芒对直芒为显性,设二棱用字母A表示,曲芒用字母B表示,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

3:

1,可知F1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abb,据此答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二棱对六棱为显性性状,曲芒对直芒为显性性状,A正确;

B、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

1,和为16,由此可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

C、F1产生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种类均为AB:

Ab:

aB:

ab=1:

1,C正确;

D、F2中二棱曲芒的个体(A_B_)占9/16,其中稳定遗传的占1/9,D错误。

18.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

男孩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祖父为色盲。

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A.祖父B.祖母C.外祖父D.外祖母

试题分析:

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红绿色盲男孩

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妈妈(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但是妈妈正常,所以妈妈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已知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外祖父给妈妈的一定是XB,则妈妈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母(XBXb)。

考点: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19.下列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主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苷酸通过肽键互相连接B.A与T配对,C与G配对

C.DNA分子的两条链方向相同D.碱基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内侧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A错误;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B正确;

C、DNA分子的两条链方向相反,C错误;

D、碱基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

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详解】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A正确;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B正确;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1.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

A.细胞体积小B.单细胞C.没有核膜D.没有DNA

真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

纤维素和果胶;

真菌:

几丁质;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

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遗传物质

DNA

举例

蓝藻、细菌等

真菌,动、植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详解】由分析可知,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核膜,即C正确。

22.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处理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B.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

C.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D.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

【详解】A、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A正确;

B、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B正确;

C、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

D、采用快速短跑时肌肉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D错误。

【点睛】

23.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A.蛋白质和DNAB.DNA和RNA

C.蛋白质和RNAD.DNA和脂质

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是极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

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详解】由分析可知,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24.生物进化

证据是多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A.化石证据B.胚胎学证据C.比较解剖学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

故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

【详解】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

这些证据(包括分类学、遗传学上的证据)的证明面都比较窄。

因此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

即A正确。

25.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

A.是DNA母链的片段B.与DNA母链之一相同

C.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D.与DNA母链完全不同

由于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所以DNA复制完毕后,得到的DNA子链不可能是DNA母链的片段,A错误;

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完毕,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B正确;

U是尿嘧啶,只存在于RNA分子中,DNA分子中没有,C错误;

由于复制是以DNA的双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D错误。

DNA分子的复制

26.下列各对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C.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D.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详解】A、狗的短毛和狗的长毛是相对性状,A错误;

B、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是相对性状,B正确;

C、豌豆的红花和白化是相对性状,C错误;

D、羊的黑毛和羊的白毛是相对性状,D错误。

27.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

A.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B.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D.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基因与DNA分子、染色体、核苷酸的关系: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