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427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5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工程环岛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文档格式.docx

根据工可确定的隧道以及路线方案,通过地质钻探,查明本工程所处范围内的地质结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的具体范围、性质等,并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隧道设计、施工、试验研究提供准确、完整的地质参数。

甲方委托设计单位,提出勘察技术要求如下:

1、钻孔数量及孔深要求

环岛路隧道共布置107个钻孔,我院负责的该段布置钻孔50个,钻孔位置图详见《环岛路隧道钻孔布置图》。

本隧道钻孔要求进入中风化岩深度5-8m,或进入微风化岩3-5m,并注意区分孤石和基岩。

2、钻孔取样

所有钻孔均需全孔段取芯,并采取原状土样、原状砂样,钻孔取样间距不大于2米。

为防止较薄的软夹层漏失,中间若遇有土层变化,应立即加密或调整取样间距。

应保证砂性土原状样的质量和采样率,原状砂样应不少于50%,即取样孔中砂样至少每隔一个原状样。

砂样若有漏失,应立即补取原状样(或扰动样)。

3、地质勘察成果要求

(1)、工程地质勘察任务的依据、目的和要求,以及本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2)、阐述隧位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类别和规模、特征。

(3)、说明试验和分析的方法及其依据。

(4)、查明本工程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的结构类型、基础类型、地基处理方式、埋深等现状,尤其应查明隧道靠海侧护岸抛石基础的分布情况,以便合理确定基坑围护方案。

(5)、调查、收集本路段工程影响范围地下设施资料,如本路段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地下管线及其它设施,应详细查明其空间分布情况和形状。

(6)、根据查明的地质条件,对环岛路隧道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场区稳定、不良地质现象、地震、特殊性岩土,以及不良地质的防治措施。

(7)、推荐各个土层单元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主要包括:

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天然孔隙比、渗透系数、固结度、稠性界限(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快剪和固结快剪抗剪强度指标(粘结力、内摩擦角)、无侧限强度、压缩系数、内摩擦角、各单元土体天然地基容许承载力、岩石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钻孔桩侧极限膜阻力、各土层压缩模量及标贯指标。

(8)、推荐基础持力层,并对基础结构形式、地基处理方案和桩基施工方法提出建议。

根据揭示的不良地质条件,结合不同的基础形式,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

(9)、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隧址区的潮汐、潮流、波浪等海洋水文情况;

测定地下水位,调查水位的变化及与邻近地表水体的补给关系,分析地下水、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确定土层的渗透系数。

(10)、原位测试与取样:

所有钻孔的取样及标贯测试间距按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

(三)勘察依据

根据上述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下列有关规范、规程执行: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064-98);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四)工程资料收集、分析、评价及利用情况

自建国以来福建省地质局对厦门岛范围组织进行过多次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对本区域的地质工作主要以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为目的,本次隧道勘察所收集、参考的前人研究成果报告主要有:

1、《厦门幅区域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

2、《厦门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

3、《厦门市工程地质普查报告》1:

5万

4、《厦门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

5、《厦门岛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报告》1:

1万等。

根据对前人有关隧址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断裂构造等资料进行仔细的研究,现场进行核实,并与本次勘察的钻探、地质调查成果综合比较、分析。

这些前人研究成果具鲜明的目的性和侧重点,其成果主要为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普查,尽管其属普查阶段且比例尺均较大,但其在区域地质、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对本隧道工程都不失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五)勘察方法和质量评述及完成的工作量

根据甲方的委托和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及钻孔布置图,我院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踏勘和组织施工。

本次勘察我院共投入工作技术人员8名,共投入6台次钻机设备和若干测量等设备,依照相关规范及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较圆满地完成本次勘察工作,所获得的成果报告能满足设计、施工的要求。

本次勘察采取的主要勘察工作方法和完成的勘察工作量如下:

1、勘察工作方法

(1)、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主要沿隧址区并向外围延伸约300~500m的范围内进行,所采用的地形图(底图)由甲方提供,精度为1:

1000。

本次勘察地质调查及测绘工作主要是根据搜集的资料及详勘钻探等资料,进一步了解隧道沿线的地质岩性、构造发育情况、边坡等的情况。

(2)、勘探点测放:

本次勘察钻孔坐标及孔口高程由我院测量组根据机场附近的测量控制点B6(X=2716337.078,Y=463480.155、H=6.028)、B7(X=2716506.532,Y=463670.067、H=6.91)进行引测,属92′厦门坐标系及85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1956黄海高程基准+0.078m)。

(3)、钻探、取样:

本次勘察钻探孔数量及孔位由设计单位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布设。

钻孔主要沿拟建物两侧布设,共布钻孔50个,钻孔编号“ZKxx”。

钻孔间距一般约30m。

勘探深度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的有关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综合确定。

钻孔孔深要求钻孔孔底标高应进入中风化基岩5~8米,或进入微风化基岩3~5米,如遇孤石,则应钻穿孤石,并进入完整基岩5米。

钻探设备采用XY-100型液压钻机,φ127mm口径金刚石钻头单套取芯钻进,套管或泥浆循环护壁的施工工艺,终孔直径为75mm。

岩芯采取率:

粘性土类大于85%、砂类土大于45%、强风化岩大于65%、中~微风化岩均大于80%。

本次勘察岩样主要在碎块状强风化-微风化岩的岩芯中采取;

原状土样主要在填筑土、淤泥质土、残积砂质黏性土中采用厚壁取土器重锤少击法采样(其中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法采取);

原状砂样主要在砂混淤泥层中采用专门取土器重锤少击法采取;

扰动土试样主要在砂层的岩芯中采取;

水样采用纯净玻璃瓶在钻孔中采取,并加入大理石粉,48小时内送样做水质分析试验。

岩芯摆放整齐,并按回次标签标示,终孔后拍照保存。

(4)、标贯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主要在填筑土、砂层、残积砂质黏性土及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土状或砂砾状)中进行,测试间距约2m,试验方法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并严格按照有关规程操作。

对未到达30cm、标贯击数大于50击,停止锤击,记录实际贯入度与实际锤击数,内业整理换算成30cm锤击数。

当折算锤击数大于200击,以N>

200击表示,标贯间距视取样间距确定,即取样后即进行试验。

所有标贯击数均未作杆长校正。

(5)、室内岩、土、水试验:

本次勘察岩土水试验工作均委托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土工实验室进行,所有采取的试样均当天采取当天集中送达实验室,以保证试样能及时开土试验,及时完成试验项目。

试验操作过程严格遵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试验项目以常规、颗分为主,扰动土试样加做休止角试验,软土加做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

岩石试验中强风化岩(碎块状)进行点荷载试验,中-微风化岩分别进行饱和及干燥状态下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试验;

水质分析的项目为PH值、游离CO2、侵蚀CO2、总碱度、碳酸根、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总硬度等。

2、完成工作量

环岛隧道勘察外业工作自2008年2月22日始至同年3月11日止,外业钻探历时19天,共完成工程地质钻孔49个。

其中应说明的是,由于受场地地物影响,本次勘察ZK101孔无法入场施工。

本次勘察隧道段共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如表1: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表1

序号

勘察项目

勘察内容

单位

工作量

1

勘探

钻探

49

钻探总进尺

2297.3

2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778

3

取样

取原

状样

薄壁样

28

厚壁样

164

原状砂样

32

扰动样

155

取岩芯样

94

取水样

4

常规土工试验

224

颗分试验

328

压缩试验

324

三轴UU剪试验

12

直剪(快剪)试验

219

渗透试验

64

密度试验

/

水质简分析

岩石试验

点荷载试验

18

抗压强度试验

76

抗剪断试验

5

测量

测放勘探点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厦门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

厦门本岛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北、西北部较为平坦,东南部多山,最高的云顶岩海拔340m,属丘陵山地。

拟建工程起始于环岛路机场段,后整体向北东向穿行,至集美大桥。

本隧道工程位于厦门本岛东北部滨海潮间带滩涂地貌区,后经人工回填造陆,目前现场地均为陆域。

(二)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跑道东侧,场地原始地貌为滨海潮间带滩涂,后因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需要被人工回填造陆(填料主要为填砂及部分填筑土),场地现地面整体较平坦开阔,现地面标高一般在4.5~6.0m间。

根据现场调查,拟建工程场地东侧沿造地边缘均修筑有直立式护岸,护岸高约10m(护岸顶设计高程为+5.5m,护岸底设计高程为-3.0m~-6.0m),为预制沉箱加预制消浪块的组合护岸形式,现整体完整坚固未见损坏。

其中拟建隧道工程K1+820-K2+200段距护岸较近约15-20m,K2+200-K2+560段距护岸较远约20-40m。

另外,由于回填造地工程尚未完全竣工且拟建场地部分地段被利用作为集美大桥机场隧道建材或施工器材堆放点,场地现状较为复杂,其中K2+120-K2+260段隧道右幅堆放大量的海砂;

K2+420-K2+560段分布有大量钢筋、护筒及大量块石等物。

场地环境情况详见《钻孔位置平面图》。

(三)水文、气象

1、气象

拟建场地区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暖热湿润;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

多年平均气温为20.9℃,极端最高气温38.5℃(1979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2.0℃(1957年2月12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83.4mm。

降雨主要集中在3~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5~8月降雨量最大。

多年平均雾日数22d,年最多雾日数36d,年最少日数8d,全年以3~4月雾日最多,月平均雾日5.4d,沿海地区多以平流雾为主,多发生在夜间和凌晨,一般日出后即消散。

工程区全年常风向ENE向,出现频率19%,次常风向NE向,出现频率13%。

受季风影响,1~3月以东北风为主,4~6月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7~9月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10~12月以东北风为主。

场区每年7~10月常受台风影响和袭击。

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

据1949~2000年资料统计,52年中热带气旋共出现344个,平均每年6.7次,最多年14次(1961年);

最大风速≥24.5m/s,共出现212次,平均每年4.2次,瞬间最大风速可达60m/s(5903号台风)。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3~8月空气湿度较大,达到80%以上,11月较干燥,相对湿度仅为69%,年日最大可达91%。

全年均可出现雷暴,全年平均雷暴天数约44.8d,每年的3~9月较多,其中尤以8月为最多,平均为8.8d,初雷最早在1月,最迟在4月。

2、海洋水文

(1)潮汐

拟建工程海域的潮汐类型属正规半日潮,对岸边冲刷力较强,工程区域潮汐特征值,可参考厦门海洋站的潮位资料来分析,详见表2:

厦门海洋站潮汐特征值(基准面:

1956年黄海高程系)表2

潮汐特征测站

厦门海洋站

最高潮位(m)

4.54

最低潮位(m)

-3.30

平均高潮位(m)

2.47

平均低潮位(m)

-1.41

最大潮差(m)

6.92

最小潮差(m)

0.99

平均潮差(m)

3.98

平均海平面(m)

0.35

平均涨潮历时

6小时08分

平均落潮历时

6小时18分

(2)潮流

进入厦门港域有两股潮流,一股通过嵩鼓、厦鼓水道,经西港的主航道到达宝珠屿附近海域,然后分成进入马銮海堤以东和集美海堤以西的两支流;

另一股是通过五通~澳头断面进入同安湾,在鳄鱼屿附近分成两支,一支进入同安湾顶海域,一支进入集美海堤以东海域。

落潮时两股流基本是沿进入的路径退出。

同安湾的潮流属规则半日潮流,潮流的旋转率都很小,属于往复流。

涨潮流流速一般小于落潮流速。

该海域平均大潮最大流速一般小于40cm/s。

同安湾口水平方向上存在着北进南出的余流环流,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上出下进余流环流。

在集美海堤附近余流从上到下均是朝湾口。

年平均海平面变化不大,但月平均海平面随季节变化显著,多年平均海平面最大值出现在10月份,最小值出现在4月份。

海水表层年最高温度31.6℃,年最低温度10℃,平均温度21.3℃,与气温相近。

(3)波浪

工程所在的海域受大、小金门岛的掩护,外海产生的大浪难以影响到工程海域,对工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波浪为当地的风成浪,尤其是台风影响时形成的风浪。

(4)海域沉积

近40年来,拟建场地区域内兴建了码头、海堤和成片的滩涂围垦,导致该海域水动力的变化,根据海底地貌的性态特征及其冲淤变化趋势,拟建场地所处的海域属水下潮流浅滩淤积区。

本区域所在的高集海堤东侧至大离亩屿海域淤长显著,根据1938、1954、1975年海图对比,该海域水深减少1~2m不等。

根据210Pb测定,淤积速率为7cm/a,此外根据微古生物揭示,拟建区域0~219cm的粉砂质泥系建堤后的沉积。

(四)区域地质背景

厦门处于“闽东燕山断坳带”东侧与闽东沿海变质带相接的中部。

规模巨大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岛内的基本构造格架。

本隧道位于厦门岛东北部,据《厦门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本场地属相对基本稳定亚区。

该区经历了燕山期与喜马拉雅山期两期构造运动。

燕山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伴随酸性岩浆大量侵入,后期继续性比前期有所减弱的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则在前期形成的岩体中产生不同规模的断裂,并伴随有小规模的岩浆活动沿断裂贯入,形成中性、中酸性岩脉。

从区域资料分析,外围主要受三条断裂带控制:

NNE向长乐~南澳断裂带、滨海断裂带和近EW向南靖~厦门断裂带。

受其影响,区内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以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断裂、裂隙走向主要呈NNE向、高角度产出,并伴随较多的辉绿岩脉侵入,晚更新世以来运动逐渐减弱,形成了本区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沉积环境,本次勘察未见活动性断层和新构造活动痕迹,场地构造条件稳定。

三、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勘区范围内地表均被第四系土层覆盖,现将勘区内各地层从新至老分述如下(其中应说明的是,本报告各地层编号系根据整个隧道工程揭露的地层编制,部分地层有缺失):

1、人工填筑层(Q4me)①:

(1)填筑土(Q4me)①1:

褐黄、褐红等色,成分较为单纯,主要由粘性土回填而成,拟建场地大部分地段钻孔有揭露,厚1.8~5.0米左右,松散-稍密状,属新近回填,填龄约1年。

(2)填砂(Q4me)①2:

灰白、灰黄色,成分主要由中粗、砾粒石英砂颗粒回填而成,泥质含量约占10-15%不等,拟建场地各钻孔均有揭露,厚度变化较大为5.8-14.6米,整体呈松散状,属新近回填,填龄约1年。

(3)块石(Q4me)①3:

灰白色,该层拟建场地仅ZK66、ZK84孔有揭露,整体呈夹层状分布于填砂层中,厚度为1.8-4.2米,成分主要由花岗岩块石回填而成,块径约20-40cm不等,间隙冲填砂,属新近回填,填龄约1年。

2、第四系海积层(Q4m)②:

(1)淤泥质土(Q4m)②2:

灰、灰黑色,成分主要由淤泥质粘、粉粒构成,含有机质,软-流塑,饱和状,具腐臭味。

层顶标高为-10.32~-6.17米,层底标高为-12.79~-8.05米,层厚约0.8~4.4米,该层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83MPa–1,属高压缩性土。

(2)砂混淤泥(Q4m)②3:

灰、灰黑色,成分主要由中、粗砂颗粒构成,淤泥质含量约占25-30%,松散,饱和状,具腐臭味。

层顶标高为-10.27~-5.88米,层底标高为-12.54~-9.20米,层厚约1.5~4.4米,平均标贯击数N=8.9击。

3、残积土(Qel)④:

(1)残积砂质黏性土(Qel)④2:

黄褐、灰黄、浅灰等花斑色,可塑状为主,夹10~20%的石英砂颗粒。

系花岗岩强烈风化残留而成,成分主要为长石风化而成的粘粉粒和石英颗粒及少量云母碎屑组成,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大而风化减弱、强度增高的趋势。

平均标贯击数N=22.7击,平均压缩系数a1-2为0.317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该层层顶标高-12.79~-8.77米,层底标高为-22.67~-12.51米,层厚变化较大为0.8~11.3米。

属特殊性土,具有遇水软化而使强度降低的不良特性。

(2)脉岩残积黏性土(Qel)④3:

褐黄色,可塑状为主,系辉绿岩强烈风化残留而成,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风化而成的粘粉粒组成,该层在垂直方向上亦具有随深度增大而风化减弱、强度增高的趋势。

平均标贯击数N=23.8击,平均压缩系数a1-2为0.385MPa-1,属中等压缩性土,该层层顶标高-12.51~-9.31米,层底标高为-19.61~-16.57米,层厚7.1~7.2米。

该层整体呈脉状穿插于花岗岩残积土中,属特殊性土,具有遇水软化而使强度降低的不良特性。

4、全风化岩⑤:

(1)全风化花岗岩(γ)⑤1:

褐黄、灰黄、灰白色,硬塑-坚硬土状,成分以长石和石英为主,长石基本风化为粘土,含有少许暗色矿物,钻孔岩芯呈土状及饼状,该层层顶标高-22.67~-8.05米,层底标高为-28.60~-10.25米,厚0.8~9.7米,平均标贯击数N=40击。

(2)全风化辉绿岩(βμ)⑤2:

褐黄色,坚硬土状,成分以斜长石为主,斜长石基本风化为粘土,含有少许暗色矿物,钻孔岩芯呈土状及饼状,该层层顶标高-24.52~-9.61米,层底标高为-28.42~-13.66米,厚2.2~6.1米,平均标贯击数N=43.4击。

5、强风化岩⑥:

(1)强风化花岗岩(砂砾状)(γ)⑥1:

褐黄、浅灰色,中粗粒结构,成分主要为未完全风化的长石和石英颗粒及少量云母碎屑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岩芯极破碎,呈砂砾状,为散体状结构,RQD指标为0。

手搓易散,平均标贯击数N>

50击,力学强度较高,但如遭受长时间的浸水仍会较快软化而使强度降低,该层层顶标高-44.17~-10.25米,层底标高为-48.71~-21.58米,层厚约0.4~28.0米,该层在场地钻孔揭露地段内,未发现有软弱夹层、洞穴及临空面。

(2)强风化花岗岩(碎石状)(γ)⑥2:

褐黄、浅灰色,成分以长石和石英为主,岩石结构破碎,钻孔岩芯呈碎块状,属镶嵌碎裂状结构,RQD指标为0。

该层层顶标高-48.71~-18.32米,层底标高为-57.66~-18.82米,层厚约0.3~9.1米,该层在场地钻孔揭露地段内,未发现有软弱夹层、洞穴及临空面。

(3)强风化辉绿岩(土状)(βμ)⑥3:

褐黄色,原岩矿物中斜长石部分风化变异,成分主要为未完全风化的斜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岩芯极破碎,呈坚硬土状,RQD指标为0。

50击,力学强度较高,但如遭受长时间的浸水仍会较快软化而使强度降低,该层层顶标高-28.42~-13.66米,层底标高为-40.12~-26.31米,层厚约3.1~15.9米,该层在场地钻孔揭露地段内,未发现有软弱夹层、洞穴及临空面。

(4)强风化辉绿岩(碎石状)(βμ)⑥4:

褐黄色,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岩石结构破碎,钻孔岩芯呈碎块状,属镶嵌碎裂状结构,RQD指标为0。

该层层顶标高-35.70~-26.31米,层底标高为-41.60~-33.71米,层厚约5.9~11.5米,该层在场地钻孔揭露地段内,未发现有软弱夹层、洞穴及临空面。

6、中风化岩⑦:

(1)中风化花岗岩(γ)⑦1:

灰白、褐黄、浅肉红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和石英为主,含少许黑云母矿物。

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柱状为主,部分地段可呈碎块状,原生节理面有铁、锰质浸染现象,岩芯锤击声较清脆,较难击碎,RQD指标约40-60%。

该层层顶标高-47.20~-21.95米,层底标高为-49.47~-24.35米,层厚约0.6~4.0米,力学强度较高。

该层在钻孔揭露地段内未发现有软弱夹层、洞穴及临空面。

(2)中风化辉绿岩(βμ)⑦2:

灰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

含少许黑云母矿物。

岩芯呈短柱、碎块状为主,原生节理面有铁染、锰质侵染现象,RQD指标约20-30%不等。

该层层顶标高-45.70~-27.13米,层底标高为-50.0~-32.99米,层厚约1.0~8.2米,岩面起伏大,以岩脉的形式产出,分布不具规律性。

7、微风化岩⑧:

(1)微风化花岗岩(γ)⑧1:

灰白、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