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320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案1.docx

《宏观经济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案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案1.docx

宏观经济学案1

宏观经济学案例

一、80年代阿根廷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80年代,阿根廷年通胀率平均达到450%,1990年初之前的12个月其通胀率更飙升至20000%。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只是避免通胀吞噬一

切。

一位阿根廷商人约格这样描述道:

通胀使你终日战战兢兢。

我们公司所在的产业只能给你4天到5天的赊账。

人们不再关心生产力乃至技术,保护你的流动资产比包括技术在内的长期目标更重要,尽管你希望两者兼顾。

这是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恶果,即货币疾病。

你的钱分崩离析,将像癌症。

你得过且过。

当通货膨胀率超过每天1%,你别无选择。

你放弃计划,只要可以支撑到周末就会感到满足。

然后我就会待在公寓里阅读有关古代板球比赛的书籍。

人均而言,目前我们比1975年贫穷25%。

真正的受害者是你看不见的穷人、老人和年轻人。

他们被赶出大型火车站......那些人是阿根廷生活中的弃儿,像大海的浪花。

阿根廷的高通胀终于出现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

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的梅内姆宣布了反通胀计划。

此外,它还支持许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包括在1991年初任命由哈佛大学培养的经济学家卡瓦洛为经济大臣。

在90年代初期,通胀已降为每年30%左右。

二、外汇储备多,是好事也是坏事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曾载文说从1989年以来,全球外汇储备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5万亿美元。

在这7年里发展中国家的储备几乎增加了两倍。

在新兴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外汇储备具有爆炸性,超过了1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二。

这一增加似乎是财政强大的标志,在很多情况下它的确反映了较好的经济绩效。

然而,如果一家公司在银行中大量存款而不是投资者将其还给股东,它肯定是管理不善。

同理,一国的经济也可能因外汇储备过多而遭受报失。

文章认为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要付出两项代价,一是外汇储备一般被投入获利较少的美国政府证券中。

就中国情况而言,与其从海外借款所付利息相比,它的储备金所获得的收入少得多,从而给经济造成净亏损。

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也是反映了政策过于保守;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管理不善。

二是中央银行大量收购外汇必然使货币供给量猛增,因而有刺激通货膨胀的危险。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任何非洲国家,储备的增加都会受到欢迎。

但是在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中国、中国台湾省、巴西和日本,投资者和纳税人则应当考虑一下,储蓄的归宿是中央银行的金库而不是富有成果的投资,这样做对不对呢?

你是如何看待

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的?

三、乘数效应的威力

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评论家们在指责政府采取的经济增长措施颇不得力的时候必须三思而行。

毕竟.如果乘数效应足够大的话.一项微不足道的措施亦将保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繁荣

回想一下,在1992年初,美国总统选举处于白热化阶段,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关于如何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分歧尤为突出。

当时.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7000亿美元。

为了下面说明方便,假定这个数字离充分就业下的GDP还差2%,即还差140亿美元。

布什总统在他1月28日所作的国情咨文中首先发难。

他指示联邦政府机构加快各种联邦开支项目。

例如在6个月内用100亿美元来修筑道路,进行公共设施建设。

同时他还宣布了联邦政府的减税政策,预计在6个月内会有120亿美元投入刺激经济增长。

上述措施无须经过国会的批准.可由总统立即执行。

布什总统还进一步要求国会通过一系列税收减免的措施,包括对房地产投资者的税收鼓励政策、对首次购房者的税收信贷、对资本利得的税收减免以及其他的各类政策。

总统还敦促国会于3月20日前通过该项议案。

据最乐观估计,该议案可为刺激经济增长投放500亿美元。

假如乘数是2,经济将会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然而,以现实的眼光来看,许多措施收效甚微。

例如,扩大政府的花费规模,虽然意味着近期花费水平会提高,但是将牺牲未来的花费。

税收信贷政策会暂时为纳税人带来少量的现金盈余,而当税单到期时,纳税人将面临更沉重的负担。

由于这些措施只是短期有效,因此实际上它们收效不大。

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同样具有争议性,毕竟房地产投资者或资本利得的收益人没有什么理由比其他纳税人得

到更多的税收优惠。

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虽然愿意通过布什提出的议案.但对该议案做出了重大的修改。

规定税收优惠政策只能给予年收入在7万美元以下的纳税人.而其余的

纳税人必须交纳更高的税额。

这项修改后的议案虽然提供42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在乘数效应的影响下应该足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但是由于同时导致600亿美元的税收增加而使该措施归于无效。

3月20日,国会将修改后的议案交予布什总统,布什总统很快就像他一直威胁要做的那样,否决了这议案。

在这场政治游戏中,双方都在阻挠对方政策的实施,而又同时在指责对方的不合作。

但经过观察,任何一方似乎都未能提出能够促使经济发展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可行的方案。

在这里,即使存在乘数效应也无济于事。

四、8次降息历程

1996年5月1日 央行首次降息,居民消费倾向也很快上升6. 6个百分点。

股市一个历时超过两年的大牛市从此拉开了序幕。

1996年8月23日 央行第二次降息。

对沪深股市带来新的刺激,并在当年年底冲上了历史的高峰。

1997年10月23日 央行第三次降息,之后发行的两个长期品种的国债异常火爆。

1998年3月25日 央行第四次降息,为国企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

1998年7月1日 央行第五次降息,降息幅度高于前次。

1998年12月7日 央行第六次宣布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它使股市在1000点之上企稳。

1999年6月10日 央行第七次降息。

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的最后一次降息。

为股市的"5·19"行情做了铺垫。

2002年2月21日 央行赶在马年股市开市之前送出利好消息。

五、只有实行鼓励消费政策才能达到适度消费目标

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适度消费政策,即在宏观调控中努力保持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快速增长,消费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不超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从长期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必须坚持适度消费政策。

但是,"九五"后两年和"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一时期促使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

通过数量模型测算,如果影响消费的各项政策不作重大调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自发走势仍将继续下行。

根据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目前已经达到严重低水平的客观现实,如果我们继续实行目前的适度消费政策,政策作用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磨损,其实际效果将可能是消费不足。

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继续下降,这将影响整个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影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因此,我们认为,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实行鼓励消费政策,在宏观调控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使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使政策作用虽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磨损,但最终将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

我们这里所说的"适度消费"目标是建立在对"适度消费"动态、辩证认识基础上的,"适度消费"的本质应当是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使消费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到"九五"后两年和"十五"时期,适度消费的目标是促使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回升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水平。

第一步目标是使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62%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50%的较低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应当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当前可供选择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

1、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4、取消抑制消费的过时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5、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6、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六、肯尼迪的减税政策

1963年美国的失业率似乎停顿在5.5%这样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高水平。

而10年前,失业率是2.8%。

属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地消费。

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他们相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将导致产量的增加而价格并不上升。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均衡点处在总供给曲线的相对平坦的部位。

所以总需求曲线的增加将主要地转换为产量的增加,而价格水平并不提高。

我们已经知道产量的增加意味着就业增加。

肯尼迪顾问们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

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的水平。

另外,从1964年到66年实际GDP以令人注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肯尼迪减税政策的成功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伟大成就之一。

七、里根经济学及其后果

在当罗纳德·里根总统1981年1月宣誓就职时,美国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但通货膨胀率似乎总徘徊在19%左右。

新总统宣称用一整套称作“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改变现状。

开始,情况的确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但不是里根总统所期望的方式。

当通胀率在1982年显著地降至4%,达到10年终的最低点时,经济发生严重衰退,成为大萧条后最糟糕的一年。

当1981-1982年的衰退达到谷底时,失业率接近11%,金融市场混乱,“萧条”再度进入美国词汇。

美国政府的巨额预算赤字可能比上一年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

1982-1983年冬天开始的经济复苏是我们历史上最强有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失业率稳定地下降了6年,最终停在低于5.5%的水平上。

同时,通胀缓和。

所有这些为乔治·布什取代里根,继续里根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经济舞台。

布什总统很不幸,好时光没有继续下去。

在他上任后不久,通胀有所加速,经济增长开始不稳定。

1990-1991年,美国经济突然滑入另一个衰退,据说这是海湾战争前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引起的。

尽管1990-1991年的衰退相对缓和,但是到了1992年总统大选年的时候经济还没有恢复。

事实上,乔治·布什在职期间,是美国经济在二战后增长最无力的4年。

这一事实没有逃过候选人比尔·克林顿的眼睛,他抨击1989-1992年无生气的美国经济表现。

许多观察家相信薄弱的经济是乔治·布什连任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八、绿色”GDP

传统的GDP衡量不排除污染成本和向森林这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也不对耗尽了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收费”。

一些评论家认为如此一来,GDP高估了经济福利。

美国政府曾采取一些试验性措施来纠正这些因素的影响。

此项研究的第一阶段就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现象。

统计学家估价了1958到1991年美国年矿产资源存量,目的是测算消费量。

尽管美国经济在这33年中使用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统计学家们发现被证实的资源供给几乎没有下降。

这是怎么回事?

当然从纯粹物理学角度这是不可能的。

美国1991年的地下矿藏储量当然比1958年的少。

然而同一时期里,新的矿产资源不断被发现,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原先难以得到的或不经济的矿产资源变得可供利用。

考虑到上述因素,被证实的储备在33年中并没有下降。

因此,对矿产资源消耗的调整就几乎不对官方的GDP数据产生任何影响。

九、美国三次需求管理(1964-1984)

政府可以用税收和其他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私人支出决策。

因为美国消费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消费者成了具有诱惑力的研究对象。

1964年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个好年份。

他们年复一年的宣称消减个人所得税是刺激经济的一个绝妙高招。

但政府对他们的呼声充耳不闻,直到肯尼迪总统接受他们观点中的基本逻辑,事情才有所改观。

肯尼迪德后继者约翰逊促使国会立法。

1964年减税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支出,结果很成功。

消费者的反应像书中所预期的那样,经济快速明显地改善了,经济学家们心满意足的笑了。

第二次试图刺激经济的重大减税行动远不如前一次成功。

1975年春,经济跌入谷底,福特总统和国会达成了一项临时减税方案以刺激消费支出:

它们返还了每一个纳税人在1974年前交纳的部分税款,并降低了1975年的所得税率。

然而,消费者没有花掉多余的钱,而是将它们存入银行,给了总统和国会的一腔热情以沉重的打击。

里根总统1980年当选时,它首先做的事就是促成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消减个人所得税的法案。

从1981年到1984年,税率下降了约23%,消费支出的增加或多或少与经济学家预期一致,因而维持了80年代长期的经济扩张。

十、美国新经济

上个世纪末,最令经济学界关注的无非是出现在美国的“新经济”现象。

对于究竟何谓“新经济”,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但关于“新经济”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看,新经济表现为:

生产率的进步使美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强劲增长。

据有关方面统计:

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的2.5%、1997年的2.6%,猛增到1998年的3.8%,这一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预测的2.25—2.5%的增长速度。

(2)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看,新经济表现为:

美国经济近年呈现出低通胀率与低失业率同时并存的“新景象”;即使是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

1996年至1998年,美国失业率从5.6%下降到4.3%。

而与此同时,通胀率却从1996年的3.3%,下降到1997年的1.7%,又降至1998年的1.6%。

(3)从经济增长的源泉看,新经济表现为:

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标准化及网络经济。

据此,某些乐观主义的经济学家宣称:

经济周期已经“死”了!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

在他们看来,“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美国的经济结构,使得美国经济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并且这些“新的特征”已超出了“旧经济学”的局限,使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理论已无法对“新经济”的出现给出合理的解释。

十一、美经济结束10年增长 正式贴上“衰退”标签

(新华社2001年11月27日电)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今年3月份起就已经陷入衰退。

全国经济研究所虽然是个非官方研究机构,但被公认为是美国经济周期起止日期的裁定者。

因此,上述决定意味着美国经济已被正式贴上了“衰退”的标签。

全国经济研究所下属的经济周期日期确定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的经济活动于今年3月达到高峰,这“标志着增长的结束和衰退的开始”。

最近这一轮经济增长从1991年3月开始,历时整10年,超过了60年代创造的8年零10个月的历史记录,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

由于前两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高利率、股市下滑和能源价格暴涨等原因,美国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急剧降温。

“9·11”恐怖袭击事件是最终将美国经济推进战后第10次衰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全国经济研究所认为,在恐怖袭击事件之前,美国经济下滑的程度非常温和,因而还难以定性为衰退。

“恐怖袭击事件无疑加重了经济的收缩,因此可能是将经济推进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战以来美国发生的前9次经济衰退的平均时间为11个月,其中最长的16个月,最短的5个月。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同步下滑,加上美国国内存在的经济失衡,不能排除这次经济下滑比目前预计的程度要严重的可能性。

但如果美国不再遭受到严重的恐怖袭击或其它冲击,按历史标准来衡量,这一次衰退属于“温和”程度的可能性仍相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