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440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调研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把“防止”改为“预防”。

C.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集中首次展示了我国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把“集中”和“首次”的位置对调。

D.随着近四十万辆共享单车“涌入”广州,使市民对单车的日常停放需求显著增加。

删去“随着”或“使”)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健康饮食,一要保证食物多样性,营养均衡;

二要适当摄入粗粮和果蔬。

B.春天到了,这些花呀,草呀,风呀……等都在天地间自由地奔放着生命。

C.谈到如何有效提高自己薄弱学科的成绩?

小黄认为自己已有周详的计划。

D.“不。

”他蹲下身来,仔细看看那只老鼠,摇摇头说:

“这是一只旅鼠。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将于8月中旬在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你的朋友小东将从外地来广州参加这一盛会。

(1)请告诉小东从广州南站如何打成打铁到广交会展馆(地铁琶洲站B出口)。

(3分)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羊城书展”做宣传。

(2分)

与名著漫步书展同行博览群书为伴携经典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善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旨也。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辈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瓢箪屡空,晏如也。

D.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E.东皋薄雾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F.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

③,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4分)

[说明:

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

经典诗词,传诵千古,总能给人带来正能量。

杜甫《望岳》中的①“,

”抒写了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②“?

”高唱出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爱国誓言。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5)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5分)

三、(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11分)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以致书以观与朱元思书B.以中有足乐者不亦乐乎

C.益慕圣贤之道道渴而死D.计日以还以衾拥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年幼时勤奋学习,用借书、抄书、按约定还书的方法克服了因家贫无书可读的困难。

B.作者在求学过程中,虚心请教,对老师的态度十分恭敬,但他也敢于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

C.作者在深冬时节外出拜师,不仅路途艰辛,而且生活艰苦,旅店主人每天只提供两种食物。

D.这篇赠序中,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是为了告诉马生学习的道路困难重重。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掣”是什么意思?

“归客”指的是谁?

(2)划线诗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10小题,39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16分)

端午节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又称端午、端阳、天中节等。

《风土记》云:

“仲夏端午。

端,初也,又农历五月称为端。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初五日遂成为端午节。

关于端午的来历,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远古时代,祖先们认为人是从图腾来的,在一种图腾符号下是一家人,进而把原始个体合成氏族,图腾符号就成为一个民族最初的凝聚力的标志。

所以,每年五月初五,他们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边扔到水中献给图腾神,一边自己吃。

最后还在击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作竞赛游戏,给图腾神取乐,也给自己取乐。

另一说法与伟大的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这一高官。

但是,在顷襄王时期被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陷害,流放到江南。

他经洞庭湖沅水到辰阳、淑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今湖南阴县汨罗,因悲愤交加,于农历初五投江殉难。

以后每到此日,百姓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

说到吃粽子,秭归(屈原的家乡)自古至今传诵着一首歌谣《粽子歌》: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

”这首歌就是屈原的真实写照。

粽子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性格;

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据说古时候并不是做成粽子,而是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之,后来为了不让蛟龙夺走给屈原的祭品,人们就以五彩丝线和树叶绑系。

汉魏时期,已盛行端午吃粽之风。

唐宋时代,粽子成为节日和日常的美味食品,以端午使用最为普遍。

宋代已用艾叶裹米。

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粽馅品种繁多,沿袭至今。

龙舟竞渡是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后,人们争相捞救他而传下的习俗。

竞渡前,必先“祀神演试”。

娟说在汨罗江畔,人们先到屈子庙朝拜,祭毕开始龙舟比赛。

一声炮响,龙舟上便鼓乐大作,身着一色服装的划手随即使出吃奶的力气,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拼命划桨,船只便如离弦的箭向前驶去。

船上结彩张旗,锣鼓喧天;

两岸人头攒动,鞭炮齐鸣。

划手的呐喊声,河边观者的助威声,响成一片,声势浩大,甚为壮观。

龙舟竞渡也是一种消灾辟邪的活动,人们期望通过激烈的龙舟竞赛,将瘟神送走,以求未来的生活无病无痒,幸福平安。

端午的习俗除吃粽子、龙舟竞渡外,还有斗百草、喝雄黄酒、插艾叶和菖蒲、挂香袋等。

端午斗百草活动由来已久。

早在夏代,就有到蕉叶山间采草药以祛疾治病的习俗。

在采草药之际,有了郊游踏青的习俗。

人们拈花捻草,嬉戏竞斗,斗百草习俗便自然产生了。

隋唐以后逐渐流行,直到南朝时期,端午期间踏青斗草同采艾、采草药是相一致的。

不过后来,踏青、斗草各成为单独活动。

踏青演变成城市达官贵人和文人的郊游,斗百草则主要是儿童的娱乐。

至于喝雄黄酒、插艾和菖蒲等习俗,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道理。

雄黄是一种药材,有解毒杀菌的功效,民谚曰: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中药书云:

“五月五日饮雄黄酒,可祛百疾。

”端午那天,大人喝雄黄酒,小孩则将黄酒涂抹在耳、鼻和前额处,以驱毒祛病。

泉州一带,大人还把“香袋”(缎制绣囊,入以香料)佩在小孩胸前以除五毒。

民谚“端午插艾”是指在们或窗上悬艾、菖蒲或有绿叶的榕枝,这是利用其药性驱毒。

民间有对联为证:

“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除邪保平安。

此外诵读伟大诗人屈原的经典诗文,也成为端午节的活动之一。

“春光虽去还复来,忠魂不眠千古存”。

如今端午节不仅纪念古人、圣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赋予旧传统习俗以新的内容。

让人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享受节日的乐趣。

(选自《五月五,龙船鼓,满溪路》,有删改)

链接一: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摘自《端午的鸭蛋》,有删改)

链接二:

龙舟竞渡,广州人称“扒龙船”,是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而且在广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

1994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为龙舟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海珠桥到人民桥的主将河面上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活动这一天,广州城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游客前来观赏龙舟比赛,可同时参与“洗龙舟水”“尝龙舟宴”“挂香囊”等多项民间习俗活动。

(摘自《广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有删改)

链接三:

中国吉祥文化源远流长。

追求幸福,祈望平安的吉祥意识产生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

先民们对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冲忙迷惑和畏惧,需要借助某一物或神帮助自己面对严酷的大自然,驱鬼逐妖,消灾灭害,包邮平安。

现在,吉祥文化仍然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不同的节日当中。

它以各种仪式、符号、吉祥物驱邪纳吉,承载人们祈福的净胜需求,成为人们为界精神,、向往美好的重要方式。

(摘自《端午节习俗和吉祥文化》,有删改)

13.下列对端午起源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初五日遂成端午节。

B.端午源于百姓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来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端午源于人们为了将瘟神、疾病送走,以求未来的生活无病无痒,幸福平安。

D.端午源于古代的吴越民族——龙图腾团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取悦图腾神。

1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艺的一项是()(3分)

A.端午吃粽之风盛行于唐宋时代,明弘治年间已开始用艾叶裹米,粽馅品种繁多。

B.端午斗百草和踏青活动由来已久,在南朝成了达官贵人和儿童喜欢的娱乐活动。

C.端午喝雄黄酒、插艾叶、悬菖蒲和贴五毒习俗都有解毒杀菌、驱毒祛病的功效。

D.端午节不仅传承传统文化,而且能让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节日的乐趣。

15.下列对材料中赛龙舟习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赛龙舟前必“祀神演试”。

据说汨罗江边,人们到屈子庙朝拜完才开始龙舟比赛。

B.龙舟竞渡是广州市端午节最大的活动项目,又称为“扒龙舟”,具有悠久的历史。

C.农历五月初五被广州市政府定为龙舟节。

这天,市内各大河面上都有龙舟比赛。

D.每年对龙舟竞渡活动会吸引大批群众前往观看,观众席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16.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7.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端午节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23分)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毕淑敏

儿子比我高了。

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

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

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

”我说。

“噢,这感觉就是病了。

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

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

”他问。

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

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

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

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

“生病还得学吗?

这不是已经病了吗?

”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找你。

”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终于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

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面对疾病。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

你们早晚反正会回家。

”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

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

”他说。

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

“正是。

”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

×

医院。

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

“什么本?

”他不解。

“就是病历本。

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

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

叫你化验时就到化验室去,要先划价,后交费。

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你不要说了。

”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我的心立刻软了。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

“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

他挣开来,说:

“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

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教他独自去看病。

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

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

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

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

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

不过,也没有什么。

”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有胜于无。

(选自毕淑敏《你要好好爱自己》,有删改)

18.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6分)

事件

“我”的心情

儿子感冒发烧

后悔、自责

儿子看完病回到家

19.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0.从儿子看病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22.你认同文中母亲的做法吗?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述理由。

第三部分写作(共60分)

五、(1小题,60分)

23.请以“小事不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600字以上。

②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参考答案:

1.B

A执拗(niù

)C匀称(chè

n)D合辙押韵(zhé

2.D

A沧海桑田B贮蓄C藏污纳垢

3.C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4.B

B否定不当,修改:

去掉“防止”或者“不”

5.A

B去掉“…….”C“?

”改成“,”D“摇摇头说:

”改为“摇摇头说,”

6.

(1)从广州南站乘地铁2号线到昌岗站,同站换乘开往万胜围方向的地铁8号线到琶洲站,从B出口出。

(2)博览群书与名著为伴漫步书展携经典同行

7.

(1)DF【A.“不知其旨也”应为“不知其善也”;

B.“五月人辈忙”应为“五月人倍忙”;

C.“瓢箪屡空”应为“箪瓢屡空”;

E.“辉”应为“晖”】

(2)山光悦鸟性;

老木沧波无限悲;

黄发垂髫;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尽长江滚滚流;

落红不是无情物。

(3)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1)通“攀”,牵,引。

(2)靠近。

(3)用鞭子打。

(4)情趣。

(5)坏,耽误。

9.B【A.书籍;

古代的一种文体B.快乐C.学说;

在路上D.连词,表目的;

介词,用】

10.

(1)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2)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11.A【B.“但他也敢于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向老师提出疑难,询问道理C.应为两餐食物D.“是为了告诉马生学习的道路困难重重”错误】

12.

(1)拉,扯;

武判官。

(2)运用了情景交融手法,茫茫雪原下,不见友人,只见马蹄印,表现了诗人无限惜别和惆怅之情。

13.C解析:

第四段“龙舟竞渡活动也是一种消灾辟邪的活动,人们期望通过激烈的龙舟竞赛,将瘟神送走,以求未来的生活无病五羊,幸福平安。

”可知C端午节源于此错误。

14.D解析:

A第三段“汉魏时期,已盛行端午吃粽之风。

”,故“盛行于唐宋时期”错误B原文第六段“踏青演变成城市达官贵人和文人的郊游,斗百草则主要是儿童娱乐。

”C原文雄黄酒可解毒杀菌、驱毒祛病,插艾、菖蒲驱毒去邪,并未说有杀菌之效。

链接一贴五毒并未言其有C项功效。

15.C解析:

链接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海珠桥道人明桥的主将河面上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选项“市内各大河面”与原文不符

1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船只比作离弦的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端午龙舟的速度非常快,表现了龙舟划手的卖力和龙舟比赛的激烈。

17.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

端午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吉祥意识。

18.①担心②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③欣慰

19.前一个“生病”不仅指的是疾病,更指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后一个“生病”指的是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苦难的能力,即自立自强、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20.①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文中“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表明儿子意识到自己大了,不愿意接受妈妈的爱抚。

②勇敢果断,儿子明白妈妈让他自己独立去看病的意图后,尽管发着烧,依然勇敢果断地决定自己一人去看病。

2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在儿子独自去看病后,感到时间难熬、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22.(观点开放题)例:

我认同文中母亲的做法,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导致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没有自强自立的能力,也影响了孩子全面发展。

因此,我认同文中母亲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能力的做法。

23.小事不小

范文1:

一件小事,其实往往会包含大智慧、大道理,但也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失去很多,在我的生命中,这种小事发生过一次。

那年我还很小,小到不懂得守信,我所错过的好朋友苏钥也很小,小到不懂得原谅。

那是一个天气阴沉的午后,天空上的乌云飘的很低,把整面天遮得密不透风,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

我用手涂掉玻璃上的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