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440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7.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地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K值就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有效措施

C.对于家鼠的控制,应采取硬化地面、投放鼠药等措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K值以下

D.该曲线与“J”形曲线相比,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如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等

8.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食草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各项调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为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是株/m2),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

(2)在某一时刻有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一所示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

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点时,该田鼠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行动,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

有人尝试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始捕鼠,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快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

该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

10.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n=________。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的含义为________。

(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

种内竞争最激烈是在_________段;

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_________点之前;

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________点。

(3)下图中甲曲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

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_________导致的。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度中等。

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A错误;

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正确;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2.A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S”形增长,难度中等。

a到b点种群数量增长快,c点时种群数量仍处于波动之中,A错误;

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B正确;

cd段围绕最大值上下波动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C正确;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来源于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3.B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以及种群的数量特征,难度较大。

从图中可知,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少,该田鼠种群增长不是“S”形增长,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A错误;

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R<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B正确;

若该种群在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由于不知道该年出生的个体数,因此无法计算该种群的该年出生率(出生数/总数),C错误;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a、b两点时R>1,对应的年龄组成应该均为增长型,D错误。

4.C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度较大。

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A错误;

甲种群在0~t3段,Nt+1/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错误;

乙种群在0~t1段,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正确;

甲种群在t3后,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5.D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难度中等。

de段田鼠的数量接近K值,此时需要大量食物,所以曲线中de段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A正确;

J形曲线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S形曲线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所以两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表示环境阻力大小,B正确;

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使田鼠的K值下降,即使e点向下移动,C正确;

人工灭鼠时要将田鼠数量控制在c点以下,避免种群大量增加,D错误。

6.D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波动和下降,难度较大。

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形式增长,A错误;

a~b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因此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在不断变化,B错误;

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K/2点之前(低密度时期)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C错误;

一般K值越大,相应的环境越适合种群生物生存,所以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正确。

7.C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S”形曲线以及应用,难度中等。

K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A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有效措施,B正确;

通过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放鼠药等措施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使家鼠数量控制在K/2值以下,可控制鼠害,C错误;

“S”形曲线形成的条件是受食物、空间资源以及天敌的限制等;

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足的理想条件下,生物可以“J”形曲线增长,D正确。

8.B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难度中等。

从第1年至第3年期间,λ的数值接近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错误;

由于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当λ>1时,种群数量增长,在第4年初到第五年末,λ开始时大于1,后来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

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错误;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值,D错误。

9.

(1)样方法随机取样(N1+N2+N3+N4+N5)/5

(2)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a×

(1+m)nC标志重捕法捕鼠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在K/2水平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3)B草场退化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数量的变化,难度中等。

(1)对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所用的调查方法应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是株/m2),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N4+N5)/5株/m2。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

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

(1+m),则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

(1+m)n。

图中实线表示S形曲线,表示实际增长情况,其中C点表示K/2水平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

(3)由图二曲线可知,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即不能超过B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草场退化。

10.

(1)2n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deab

(3)等于被淘汰的个体数(或:

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营养物质缺乏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模型的构建以及增长曲线的分析,难度中等。

(1)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呈指数增长,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n=2n。

“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上图所示的S形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

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内竞争最激烈,对应的是图中的de段;

害虫治理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消灭,因此,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a点之前;

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图示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

35分钟)

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C.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D.为使结果更准确需要在取样前轻轻震荡几次,并且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A.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

B.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C.用滤纸吸去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入计数室内

B.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底部时才能观察计数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环境资源有关,与种群密度等无关

D.培养过程中定期调节pH至最适范围,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的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6.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

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1mm×

1mm×

0.1mm)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B.培养初期由于种内斗争激烈,酵母菌数量增长缓慢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寻找菌体数量适中的小方格计数

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

106个/ml

7.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8.某小组开展探究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准确的种群数量

B.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相同

C.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无需进行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D.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

*9.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血球计数板都有_____个计数室。

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

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1中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______个。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______。

(4)该学习小组同时做3组实验,分别测得三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实验数据如下:

(单位:

万个/mL)

实验组别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第一组

25

35

150

400

600

800

第二组

45

160

420

820

第三组

140

380

700

780

请将该学习小组采集的数据适当处理后,如图2曲线图形式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10.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0

B

5

C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lmm×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

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___个。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D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实验,难度中等。

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A错误;

培养液应滴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错误;

对于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错误;

为使结果更准确需要在取样前轻轻震荡几次,并且多次计数取平均值,D正确。

2.B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难度中等。

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A正确;

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前,应先将锥形瓶振荡摇匀,B错误;

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正确;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正确。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难度中等。

高倍镜下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A错误;

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B正确;

种群数量与环境资源和种群密度都有关系,C错误;

由于培养瓶的空间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

4.B解析:

本题考查酵母菌的培养实验以及结果分析,难度较大。

根据题意即题图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A正确;

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B组种群数量最多,说明B组温度可最适合,B错误;

三种曲线的最大值不同,且B组曲线的最大值最大,说明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其中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C正确;

三组种群数量从开始时就发生变化,其中C组开始时种群数量就开始下降,可能是初始供给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D正确。

5.C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步骤,难度中等。

葡萄糖可以为酵母菌提供能量,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保证酵母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

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后,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D正确。

本题考查运用薛小波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难度较大。

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减少,所以种内斗争不激烈,但是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酵母菌数量增长较慢,B错误;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将其进行稀释后再计数,C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计数室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24个酵母菌,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25×

24÷

(1×

0.1×

10-3)=6×

106个/ml,D正确。

7.D解析:

本题考查酵母菌的技术,难度中等。

一块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平台上有多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又有多个中格和小格,A错误;

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

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小方格,B错误;

未进行染色处理就直接进行计数,会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均计数在内,导致计数结果高于实际值,C错误;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

8.D解析:

本题考查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以及结果分析,难度较大。

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估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大约种群数量,此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于酵母菌数量多,这种方法不能精确计数全部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A错误;

据图分析可知,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也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异,B错误;

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属于前后对照,无需进行对照实验,但需要同一时间不同实验者用同一菌液同时计数,进行重复实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

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