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44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

P2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

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

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

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

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

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

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

中国?

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

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愿。

3、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

收入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4、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

泯灭传统的优秀文化。

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

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

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

(一)经济增长的衡量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

(二)经济发展的衡量P3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

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

1、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2、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3、识字率;

4、健康水平;5、就业状况。

五、洛伦兹曲线

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直线OL。

六、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P3

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

该指数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

2.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

(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

(5)职业教育入学比例;

(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

(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

(9)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

(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

(11)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数;

(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

(13)能源消费(折合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

(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

(15)人均对外贸易额;

(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其中,

(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

3、人文发展指数

最有影响的发展度量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umenDevelopementIndex),它是由联合同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其后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

这个指数也是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

4.其他量度指标

(1)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法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

这种主张被称为“基本需要思路”或“基本需要战略”。

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labor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Blanchard)的定义,基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满足基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生设施、运输、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服务,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

健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个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P4

(3)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从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再到“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小康社会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已有统计数据中的现成指标,或经过简单换算就能得到的指标,以体现指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统计年鉴》的现成指标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

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发展经济学兴起以前的经济发展思想P6

(一)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

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

主要思想有:

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

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

即“配第——克拉克命题(法则)”。

(二)重农学派:

魁奈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

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

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

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

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

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三)亚当·斯密

他是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

他认为,经济增长一旦开始,便会持续地进行,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停止,经济发展也会停止。

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

确实,他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四)大卫.李嘉图(D.Ricardo)

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

经济剩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

经济剩余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2.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不同于斯密的经济理论之处,在于他把研究的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

3.关于报酬渐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渐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

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渐减,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不能扭转报酬渐减的趋势,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

工业生产报酬渐增,农业生产报酬渐减。

在所有土地都被耕种之后,农业报酬渐减的趋势将压倒工业的报酬渐增的趋势,结果,从某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步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4.和斯密一样,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贸易自由。

5.和斯密一样,认为资本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五)约翰.斯.穆勒(J.S.Mill)

1.穆勒的经济理论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以及萨伊与马尔萨斯、西尼尔等人的学说的系统综合,但是,他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一些特殊论证。

穆勒也探索了静止状态的问题。

他认为,当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把经济增长推向高水平阶段时,由于人口增长的约束,经济出现了静止状态,但“一个高发展水平的静止状态,比任何其他状态都令人高兴。

2.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

一类是生产的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另一类是分配的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

这成为在增长的同时解决收入分配与不平等问题的理论基础。

3.他把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这些至今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

(六)“静态的插曲”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几乎在经济思潮的主流中完全消失了,正如迈耶(G.M.Meier)所说:

“经济思潮出现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

”这种情况的出现,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StaticInterlude)。

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

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从主流经济学消失的一个世纪之中,有两位经济学家是例外,他们是马歇尔(A.Marshall)和熊彼特(J.A.Sehumpeter)。

1.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

他对经济发展问题也有论述。

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

他认为,工业方面的报酬渐增趋势会压倒农业方面的报酬渐减趋势,从而不会出现对经济增长的障碍。

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以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把公私资金用于教育是否明智,不能单以它的直接结果来衡量,使大多数人有比他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将是有利的。

他说:

“依靠这个手段(教育投资),许多原来会默默无闻而死的人就能获得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所需要的开端。

而且,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塞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之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十万人的劳动那样多。

马歇尔对经济发展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

经济发展是渐进的、和谐的和经济利益逐步分润到社会全体的过程。

这一看法成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观点。

2.熊彼特

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他所说的静态的循环周流)的一种突破。

突破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

“创新”的间歇出现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他认为“创新”是一种“内在的因素”,从而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的一种变动。

可见,熊彼特比较强调发展的内因作用。

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P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战后经济重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使了三种早期关于发展问题著作的发表,即斯塔利(E.Staley)的《世界经济发展》,曼德尔鲍姆(K.Mandelbaum)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sn)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

通常认为,这三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但在1943年至1947年发表上述三种著作,虽然开始涉及了经济发展问题,论证还很不系统,很不全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发展经济学。

1950年前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形成了发展中国家。

摆在这些国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

如何谋求经济发展?

什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什么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障碍?

这些问题要求经济学家作出专业性的解答,所以必须建立专门的发展经济学。

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发展经济学演变的第二阶段。

8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P8

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法:

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或“资本第一主义”;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工业化论”或“工业化第一主义”;第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计划论”或“计划第一主义”。

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反“单一经济学”的倾向P9

2.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grandtheory),这些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

P10

3.内向发展战略倾向P10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P10

1.对经济计划化的得失重新评估,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

2.对农业的偏见受到纠正

3.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受到强调

总之,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计划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还是在农业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都可以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这被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TheNeoclassicalResurgence)

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影响下,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改弦更张,纠正了畸重畸轻的政策,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积累,转而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作出了重大改革,由不同程度计划管理下封闭式的进口替代,迈向市场经济开放模式下的对出口的鼓励。

这样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如“东亚奇迹”。

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固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新特点P11

1.在新古典主义复兴浪潮的冲刷中,人们又逐步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在一些根本问题有可推敲之处,由此而兴起号称“新制度主义”的经济学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

首先,新古典主义以单个消费者或厂商为分析单位,而事实上个人或个体的偏好是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引导的,他们并非只做所喜欢做的事情,也做在一定制度结构下不能不做的事。

因此,经济理论的基础必须与制度相联系。

其次,新古典主义把人当作孤立的、自利的个体,而事实上个人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组织和制度制约的,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不应当建立在不可靠的个人偏好的基础上,而应当建立在制度结构的基础上。

再次,新古典主义的世界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有交易成本的世界,这也就决定政治、法律的制度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

再其次,新古典主义基本上不涉及国家问题,或者暗含假定国家不过是约束个人的某种行政体系,而事实上国家能有效地界定并强制执行产权,从而大大地推进经济绩效。

最后,新古典主义不重视制度变迁,至多把制度变迁看成一种外生变量,因此,它可以解释经济绩效的静态与比较静态的变化,但无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而事实上,动态的经济发展是以制度变迁为契机的。

总之,新制度主义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浪潮中是逆流而上的,在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不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只是着重效用、财富、效率、均衡、货币、成本—收益等范畴,而是把视野扩大,强调政治、法律、历史、组织、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非经济因素,并提出产权、契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新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的传统,因此,有人称之为“亚当.斯密的复兴”。

2.应该对政策措施的变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作出研究,而且还应看到政治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现象比经济市场更为突出,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高,就努力使政治行为内生化。

3.在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路。

这些国家在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利与金钱相结合的腐败现象——寻租行为。

相应地,在20世纪80年代,“寻租”理论得到推进。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市场经济还有待于培育,有序的、公平的市场竞争还未形成,法制还不健全,一些人更容易凭借权力攫取经济利益,或凭借权利而索取贿赂。

在“看不见的脚”的践踏下,“看不见的手”是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权力进入市场所引起的问题,其咎不在市场。

显然,寻租理论已不是一种纯经济分析,而是联系制度、体制、政治因素来考察经济问题的,它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新思路,号称新增长理论。

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结果。

新增长理论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

新增长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派生出新贸易理论。

它的创新意义在于:

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之从完全竞争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出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相一致的理论,使贸易理论有了新的突破。

从而消除了比较优势与收益递增的矛盾。

新增长理论的蕃衍过程中,滋生了一种新的概念——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替代,其影响要比200年前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替代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生产率大大提高。

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或“夕阳产业”,将促进其改造,使经济效益大大改进。

从增长的来源看,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一般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

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总之,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第三阶段——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来临,而新增长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出现并成为这一时代具有重要内容的新理论的,它受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5.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对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研究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思路之处是:

第一,新古典主义思路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是短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则是长期的,不是这一代的而是下一代的,甚至是更下一代的。

第二,新古典主义思路偏重于纯经济分析,可持续发展研究则有广阔得多的视野,考虑范围涉及到非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观念、新贸易理论、制度安排(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绩效比较研究)等等。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增长的历史比较分析、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四种思路

掌握新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

2.教学重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3.教学难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

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模式P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