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471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

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

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

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

(1)空间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

(1)基本理论:

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

(2)应用理论:

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

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人地协调论

相同

(1)人地相关

(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

(1)人地互为因果

(2)或自然论因果观

(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

响,人是最关键因素。

(2)人地对立统一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拉采尔地理决定论

(1)直接生理影响

(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

(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

评价:

(1)进步意义:

反种权,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现实意义

(2)消极方面:

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

(2)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

(3)新的研究内容何方向。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

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三个阶段:

包括地理繁荣阶段;

否定人文地理阶段;

人文地理的复兴。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环境(地质时期、纯自然环境)

现代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个层次的综合:

(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

(2)区域综合研究(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

(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相同

(1)否定人地关系

(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

差异

(1)地理环境为因了人类社会为果

(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发展为果

(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

白吕纳的观点:

(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

(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

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3)或然论的因果观。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自然地理背景、具象材料、非具象材料和氛围四个部分。

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类型。

二、解释题1、文化景观:

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2、文化地理学:

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

3、形态文化区:

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1、功能文化区:

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

区。

2、文化: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4、制度文化:

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5、精神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6、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

上形成协调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附着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四个组成要素

(1)自然地理背景

(2)界象材料(3)非界象材料(4)氛围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五个方面:

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区、文化综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

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景观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扩展扩散: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四、分析题

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形式文化区的特点

核心区:

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相对来说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外围区:

在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边缘区:

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

功能文化区的特点

中心:

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

功能联系:

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

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

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

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

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

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

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

第三章

1、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因素因素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3、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4、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商品零售额等经济指标。

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雨量来实现的。

二、解释题

1、人口分布:

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2、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3、胡焕庸线:

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4、人口算术密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用每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表示。

5、比较密度:

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6、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越国界改变住所并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自然因素:

五大资源,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

历史和政治因素:

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分布特征:

极不平衡

一般规律:

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高海拔、湿热、干旱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东西差异:

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

沿海与内地的差异

垂直差异:

低地指向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

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

发展中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经济空间分布的协调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

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

国际难民增加:

政治难民、生态难民

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

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

主要人口迁入区:

北美洲、大洋州

主要人口迁出区:

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主流

第四章

一、填充题

1、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环境自净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年龄和性别。

3、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

和种族等。

4、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两种。

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二、名词解释

1、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

2、人口转变:

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3、人口构成:

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4、人口年龄构成:

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

5、人口性别构成:

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

人口高速增长;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

后果:

(1)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南北冲突尖锐;

(2)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和模式

加速增长阶段(AG)

负增长阶段(NG)

高速增长阶段(HG)

减速增长阶段(DG)

波动增长阶段(FG)

持续增长阶段(SG)

原因:

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表现:

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日趋显着

问题: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人口迁移特征:

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

人口分布特征:

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

人口发展特征:

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高出生、高死亡

长期缓慢增长

波动性增长:

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

原始阶段:

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

中间过度阶段: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现代阶段: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1、以具体的区域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与:

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人口的自然构成:

人口的社会构成:

人口性别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文化构成:

人口政策:

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2、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意义。

意义: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制定,对人口转变的影响

第五章

6、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

A.资源短缺B.人地矛盾尖锐

C.人口素质下降D.营养不良

二、填空题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被人们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3、从人类时空关系来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满足后代人需要且

既符合局部利益又符合全球利益的发展。

4、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最重大的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5、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资源供需总量不平衡和资源供需空间不平衡。

6、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环境系统本身自净的能力降低,有害物质增多。

1、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可能;

既满足局部人口利益又不损害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1、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

3、土地荒漠化:

人类不合理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地退化。

4、自然资源:

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

1、如何理解资源问题?

包括短期资源问题:

资源贸易上的冲突引起的暂时性资源短缺。

长期资源问题:

可再生资源再生速度和能力下降;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地区差异:

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贫困、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需求,大量消耗资源。

3、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从要素构成,包括土地、森林、海洋、水、气候、矿藏等。

从经济利用,包括可重复利用(耗竭性、非耗竭性)不可重复利用。

从持续性,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

1、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人口数量方面:

人口基数庞大;

劳动力就业压力持久;

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增长;

流动性民工潮的冲击。

(2)人口质量方面:

教育投入不足,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

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

城市迅速发展。

2、人类对资源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充分重视资源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1)合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能力。

(2)寻求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和措施。

(3)寻求公正解决资源实际调配和交换问题的共同原则和途径。

3、资源危机论和资源无限论各自观点如何两者有何共识?

1、试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2、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基本原则:

(1)发展的原则

(2)平等的原则(3)均衡的原则(4)多样性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类型发展目标发展模式

贫困型脱贫只污染不治理、大污染小治理

温饱型巩固脱贫、谋求发展边污染边治理

小康型中等持续发展小污染大治理

高度型高级持续发展不污染只治理、能优化

3、什么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在持续发展研究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

既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

既满足局部人口利益又不损害全球利益的发展。

现实背景: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力生存空间的多维有限性,人力社会发展重要的转型期。

地理学优势:

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教育。

4、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1)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人口过度增长;

经济高速发展;

环境破坏、生态污染;

资源的有限性;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我国的资源问题:

(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2)后备资源不足;

(3)原材料进口量不断增加;

(4)资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5、综合福建自然、人文、经济的发展特点,试述21世纪福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

福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粮食保障困难

(2)水土资源不合理利用;

(3)矿产资源缺乏;

(4)环境污染,志破坏(5)海洋资源不合理利用。

措施和原则:

(1)保护耕地;

(2)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3)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4)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4)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建立节约型清洁生产体系;

(6)完善政府的调节机制;

(7)综合调查,评估海洋资源,有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