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485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doc

1.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

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

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服务进行连续的和全方位的管理,最终符合临床要求。

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A)

4.危急值(criticalvalue):

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decisionlevel):

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

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6.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常用于贫血诊断并判断程度

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cellvolum,PCV),又称红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8.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count,Ret):

晚幼红到成熟红之间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体稍大,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胞质兰色网状结构,共4型,网状结构越多,细胞越幼稚。

Wright染色嗜多色性红细胞。

用于贫血诊断及预后观察。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

是红细胞通过仪器内计数小孔时,因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得到一个相应的大小脉冲,脉冲信号经计算机统计处理获得的RDW值,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0.白细胞绝对值(absolutevalueofWBC)

11.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count,DC)

12.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

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间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上。

13.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

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直径小于6微米,厚度增加大于2.9微米,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14.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erythrocyte):

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红细胞或者多染色性红细胞。

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多见。

15.高色素性红细胞(hyperchromicerythrocyte):

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16.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凝集而形成的,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17.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body):

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微米,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18.卡-波环(cabotring):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狂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19.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rocyte):

正常成人在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

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

造血,如骨髓纤维第4其它,如骷髅转移,严重缺氧等。

20.中毒颗粒:

(toxic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呈深紫红或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

21.空泡(vacuoledegener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22.杜勒小体(dohlebodies):

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圆形或梨形呈现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um,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

23.核变性(degeneratioofnuceus):

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严重感染,急性中毒会出现。

24.棒状小体(auerbodies):

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

是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25、异形淋巴细胞(atypicallymphocyte):

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1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

有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三种。

增多可见于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有关等。

26、核左移(nuclearshifttoleft):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

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27、核右移(nueclearshifttoright):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越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

28.分裂池(mitoticpool)

29.贮备池(storagepool)

30.边缘池(vesselwall)

3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3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eteESR):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各种炎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等可引起病理性增快。

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可以引起血沉减慢。

33.骨髓穿刺(bonemarrowpuncture)

34.骨髓增生程度(proliferativedegree)

36、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stain):

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应用骨髓涂片按一定程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查方法。

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化学成分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

37、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stain,POX):

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释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3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alkalinephosphatasestain,NAP)

39.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

40、骨骼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

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骼出现病态造血。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有形态异常。

41、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

是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

42、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

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43、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

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44.束臂实验(capillaryfragilitytest,CFT):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CRT),通过给

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组,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若出血点增多见于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血管血友病。

45.血块收缩试验(clotretractiontest,CRT):

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

减低(<40%)见于低纤维蛋白血症、多发骨髓瘤等,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XIII缺陷症等。

46.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cellratio,P-LCR)

4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

延长见于FVIII、IX、XI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48.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等。

49.凝血时间(clottingtimeCT):

静脉血放入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内源凝血系

统的凝血过程。

50.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

51.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assay,FBG):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死等,降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

52.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time,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延长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53.D-二聚体(D-dimerD-D):

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

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5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assay,FBG):

于受检血浆中加入FDPs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FDPs浓度超过或等于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

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FDPs含量。

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5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protamineparacoagulation,3p):

受检血浆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此则为阳性。

56.原发性纤溶(primaryhyperfibrinolysis)

57.继发性纤溶(secondaryhyperbrinolysis)

58.血型(bloodgroup):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搞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

59.ABO血型物质

60.(血型)天然抗体(bloodgroupnaturalantibody):

是由一种无深邃的抗原刺激而产生。

在自然界非血型抗原

所特有。

61.(血型)免疫抗体(bloodgroupsubstance)

62.交叉配血(crossmatching):

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称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配血。

保证输血安全。

63.成分输血(componentbloodtransfusion)

64.随机尿(randomurine):

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

65.餐后尿(urineaftermeal):

通常在午餐后2h收集的尿标本

66.新鲜尿(freshurine)

67.多尿(polyuria):

24h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均可见多尿。

68.少尿(oliguria):

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

69.无尿(anuria):

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

70.肾前性少尿(prerenaloliguria):

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不足

而出现少尿。

71.肾性少尿(renaloliguria):

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72.肾后性少尿(postrenaloliguria):

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73.暂时性多尿(temporarypolyuria):

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

74.血尿(hematuria):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75.肉眼血尿(grosshematuria):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76.镜下血尿:

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77.均一性血尿(homogenicityhematuria)

78.非均一性血尿(heterogeneityhematuria)

79.肾小球源性血尿(glomerularhematuria)

8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non-glomerularhematuria)

81.血红蛋白尿(hematoglobinuria):

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82.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

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主要见于挤压综合症、缺血性肌坏死。

83.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84.乳糜尿(chyluria):

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85.乳糜血尿(hemotochyluria):

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同时混有血液。

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86.脂肪尿(lipiduria):

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

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

87.脓尿(pyuria):

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加热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盂肾炎、膀胱炎。

88.菌尿(bacteriuria):

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云雾状。

加热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盂肾炎、膀胱炎。

89.蛋白尿(proteinuria):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90.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proteinuria)以清蛋白为主,:

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

91.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iveproteinuria):

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几乎均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92.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原发性肾小球损害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损害疾病均可见。

93.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proteinuria):

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后。

94.混合性蛋白尿(mixedproteinuria):

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

95.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

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

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等。

96.本周蛋白(bence-jonesprotein)

97.组织性蛋白尿(histicprotienuria):

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98.假性蛋白尿(falseproteinuria):

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见于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等。

99.糖尿(fasleproteinuriapseudoproteinuria):

尿粮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

分为血糖增

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其他糖尿、假性糖尿。

100.肾性糖尿(renalglucosuria):

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及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101.酮尿(ketonuria):

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

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也可因为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102.尿比密(urinespecific):

是在4C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可粗略判断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103.红细胞淡影(bloodshadow):

低渗尿中红细胞因吸水胀大,并可有血红蛋白逸出,呈大小不等的空环形

104.脂肪颗粒细胞(fattygranulecell):

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胞质中充满脂肪颗粒,观察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105.管型(cast):

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106.透明管型(hyalinecast):

由T-H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正常0~偶见/LP,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等可见增多。

107.细胞管型(cellularcast):

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108.颗粒管型(graularcast):

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于T-H蛋白上而成,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开始时多为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

粒碎化为细颗粒。

分为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和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等)

109.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tubularepithelialcellcast):

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

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操作时出现。

110.红细胞管型(redcellcast):

红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

111.白细胞管型(whitecellcast):

白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112.混合管型(mixedcell):

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113.蜡样管型(waxycast):

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或浅黄色蜡烛状。

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114.脂肪管型(fattycast):

因管型中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椭圆形脂肪小球而得名,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115.宽幅管型(broadcast)由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不规则,易折断。

常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

116.细菌管型(bacterialcast):

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的管型,见于感染性疾病。

117.结晶管型(crystalcast):

含盐类、药物等化学物质结晶的管型。

118.微量清蛋白尿(tracequantityalbuminuria):

在无尿路感染和心衰竭的情况下,尿中有少量清蛋白的存在,浓度在20~200ug/min的亚临床范围,称为微量清蛋白尿。

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也可见于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等。

119.滤过钠排泄分数(fractionalexcretionoffiltratedsodium.)

120.亚硝酸盐试验(nitritestest)

121.柏油样便(tarrystool):

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122.白陶土样便(acholicstool):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b:

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124.脓血便(stoolwithbloodandpus):

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或脓血便。

125.隐血试验(occultbloodtest):

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出血,通过试剂来判断是否有出血。

对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126.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erstal)

127.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

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128.黄变症(xanthochromia):

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的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脑脊液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而呈黄变;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呈黄变症。

129.pandy试验:

即蛋白质定性试验,脑脊液的化学检测方法,生理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甚微,病理情况下会增加。

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质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此法较敏感,当总蛋白量超过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