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52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doc

当代大学生中国革命精神认同研究

——基于安徽大学本科生的调查

【摘要】中国革命精神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启迪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资源。

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此总体认同度较高,鲜有赞同“革命精神已经过时”的看法,但对中国革命、建设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及其相应的革命精神的了解缺乏明显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对革命精神具体内涵的认同呈现出多元化与时代性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调查

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特殊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缔造新中国的思想支撑,也应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其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还是当前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资源,对引导个体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激励与启迪作用。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了解及认同现状,2012年4月26、27日,我们在安徽大学本科生中进行了大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知晓度与认同度问卷调查。

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与填写质量,结合安徽大学学生自主选课的实际,我们采取课堂分发问卷的方式,并与部分接受调查者就有些问题进行一对一交流。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部分问卷偶尔出现漏填题情况,考虑到问卷题量非常大,不影响统计分析价值,故视为有效样本)。

一、样本构成描述

安徽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设有26个院(系、部),77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生2万余人。

此次回收问卷200份,有效样本200份,约占全校本科生数的1%。

其中女生120人,男生80人,各占总样本数的60%和40%。

从专业分布看,大文科类学生127人,占样本总数的63.5%,大理科类学生73人,占样本总数的36.5%,基本覆盖全校非艺术学的所有门类院系。

从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来看,党团员占96.5%,其中中共党员13人,共青团员180人,非党团员7人,占总样本数的3.5%。

从生源所在地来看,安徽省学生约占70%,外省学生多来自河北、山东、吉林、广西、江浙及两湖地区。

总体上看,样本覆盖面较广,涉及不同专业与年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革命精神知晓状况的分析

(一)认知渠道

信息来源与认知渠道,不仅直接影响到公众了解信息的客观真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的认知偏好。

为此,我们针对白求恩、雷锋、张思德、王进喜、焦裕禄等典型人物,以及五四运动、井冈山斗争、长征、南泥湾、愚公移山、“神六”载人航天等典型事件,分别设置了问题,接受调查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据实选择了解途径。

表1:

您若知道´´´,您还记得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吗?

(不知道的不填)

典型人物

知晓途径

白求恩

雷锋

张思德

王进喜

焦裕禄

王杰

欧阳海

刘英俊

听故事

应答数

17

----

----

----

----

----

----

百分比

8.7%

----

----

----

----

----

----

课堂听讲

应答数

140

166

92

136

64

7

6

百分比

71.4%

86%

69.2%

72%

32.7%

31.8%

31.6%

电影(电视剧)

应答数

5

5

11

11

36

4

2

百分比

2.6%

2.6%

8.3%

5.8%

18.4%

18.2%

10.5%

广播电视新闻

应答数

0

1

----

----

30

----

----

百分比

0

0.5%

----

----

15.3%

----

----

读书

应答数

31

15

26

38

63

5

6

百分比

15.8%

7.8%

19.5%

20.1%

32.1%

22.7%

31.6%

报纸杂志

应答数

0

1

0

4

1

2

1

百分比

0

0.5

0

2.1%

0.5%

9.1%

5.3%

网络信息

应答数

0

0

1

0

----

----

----

百分比

0

0

0.7%

0

----

----

----

从长辈听来的

应答数

0

----

----

----

----

----

----

百分比

0

----

----

----

----

----

----

手机信息

应答数

3

0

----

----

----

----

----

百分比

1.5%

0

----

----

----

----

----

参观展览

应答数

----

----

----

0

----

----

----

百分比

----

----

----

0

----

----

----

知识竞赛

应答数

----

5

----

----

----

0

0

百分比

----

2.6%

----

----

----

0

0

街头宣传标语

应答数

----

0

----

----

----

----

----

百分比

----

0

----

----

----

----

----

其它

应答数

0

----

3

----

2

4

4

百分比

0

----

2.3%

----

1%

18.2%

21%

注:

表中“----”表示本题中无该选项。

后同。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来看,对白求恩等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涌现的模范人物,大学生了解渠道主要集中在课堂上。

以“课堂上听老师讲的”方式知道白求恩、雷锋、张思德、王进喜均在69%以上,其中在课堂上知道雷锋的比例更是高达86%。

即使是在知道王杰、欧阳海和刘英俊的人数总体偏少的情况,统计显示,课堂上听老师讲授这一渠道也排在首位。

此外,“读书”是大学生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第二大主渠道。

通过电影电视剧了解则再次之。

对中国革命中五四运动、井冈山的故事、长征、南泥湾等典型事件的了解方式,与对典型人物了解方式大致相当,课堂同样是大学生了解革命典型事件的主渠道。

从被调查者关于“您若知道白求恩,您还记得大约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吗”这类问题的回答来看,作为当前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进程中的典型革命人物与革命事件的课堂主渠道,主要集中于高中以前阶段,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只有极少数人在知晓时间上选择了“大学”,而对雷锋的知晓时间则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如表2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基本与我国家现行教育内容的安排次序相吻合。

表2:

您若知道´´´,您还记得大约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吗?

(不知道的不填)

知晓时间

典型

人物(事件)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记不清

白求恩

应答数

2

179

16

2

0

----

百分比

1%

90%%

8%

1%

0

----

雷锋

应答数

44

152

1

0

0

----

百分比

22.3%

77.2

0.5%

0

0

----

张思德

应答数

3

97

29

5

0

----

百分比

2.2%

72.4%

21.7%

3.7%

0

----

王进喜

应答数

0

86

99

10

0

----

百分比

0

44.1%

50.8%

5.1%

0

----

焦裕禄

应答数

0

73

96

20

0

8

百分比

0

37.1%

48.7%

10.1%

0

4.1%

王杰

应答数

0

4

2

5

1

----

百分比

0

33.3%

16.7%

41.7%

8.3%

----

欧阳海

刘英俊

应答数

0

7

4

7

2

----

百分比

0

35%

20%

35%

10%

----

南泥湾

应答数

8

71

43

5

3

18

百分比

5.4%

48%

29%

3.4%

2%

12.2%

井冈山

应答数

4

72

108

8

0

----

百分比

2%

37.5%

56.3%

4.2%

0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调查显示对如何知道“神六”载人航天事件,选择“广播电视新闻”的人数为154,占总样本数的77%,其次才是“课堂”,25人,占12.5%(如图1所示)。

图1:

您是怎么知道“神六”载人航天这件事的?

(不知道的不填)

这一统计结果表明,大众传媒是大学生了解当前新闻人物及事件等信息的重要渠道。

但这能否说明大众传媒,像广播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信息,可以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对大学生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影响力?

我们分析认为,不能如此乐观。

因为广播电视新闻与课堂讲授,虽属不同的传播渠道,但就二者的内容编排而言,受众并无多大的选择性,受众的在场即意味着信息的获取。

相比较而言,报刊杂志与网络信息则更能体现受众的偏好与主体性。

而从接受调查者的情况看,大学生鲜有选择报刊杂志,尤其是网络信息,作为对中国革命、建设进程中的典型人物与事件了解的渠道,即使是较近发生的“神六”载人航天事件,也是如此。

这并不是说,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中缺乏关于革命人物及革命事件的内容,相反,在多元信息面前,大学生更趋向于选择阅读了解自身关注的问题。

(二)认知状况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突出体现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之中,同时又是对这些典型人物与事件的概括、凝练与提升。

为了更多维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知晓状况,我们分别就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及相应的革命精神设置了问题,如“您知道白求恩吗”、“您知道白求恩的事迹吗”、“您知道白求恩精神吗”。

从问卷设置的具体问题统计看,大学生对于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的一般知晓度较高,而对有关人物与事件的具体情况及相应精神则普遍低于前者。

以雷锋为例,对“您知道雷锋吧”,选择“知道的”195人,达97.5%,对“您知道雷锋的故事或事迹吗”与“您知道雷锋精神吗”,选择“知道”的分别为128人、139人,占64%和69.8%,约30%左右的人选择了“知道一点”(如表3所示)。

这一趋势在涉及更为具体的人物事迹与历史事件内容的问题上同样得到了体现。

如:

“您知道毛泽东主席给雷锋的题词吗”,选择“知道”的不足一半,选择“不知道”与“记不清”两项人数之和为106,占53%;对“您知道延安发生的什么事情(多选)”,备选事件中,选择“延安整风运动”与“毛泽东从延安出发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人数均为151人,并列第一,占总样本数的75.5%,127人选择了“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占总样本数的63.5%,而对“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写了《西行漫记》”,选择的人数则仅为62,占总样本的31%。

表3:

关于雷锋、雷锋事迹及雷锋精神的认知状况

知晓状况

认知内容

知道

知道一点

不知道

应答数

百分比

应答数

百分比

应答数

百分比

您知道雷锋吧?

195

98%

----

-----

4

2%

您知道雷锋的故事或事迹吗?

128

64%

71

35.5%

1

0.5%

您知道雷锋精神吗?

139

69.8%

60

30.2%

0

0

此外,统计显示,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建设事业进程中的典型事件与不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及其相应革命精神,总体了解情况也不均衡。

大学生对白求恩、雷锋、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王进喜、杨利伟等人物知晓度较高,而对王杰、欧阳海和刘英俊,选择“知道”的人数仅为5人,约占总样本数的2.5%。

总体上看,虽然有184人(占总样本数的92%)选择“听说过”革命精神,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各种革命精神,大学生的知晓度分化较大。

对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精神,大学生较为熟悉,而对古田会议精神、张思德精神、太行精神、红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则较为陌生(如表4所示)。

联系前文提到的,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学以前的课堂之中,大学生对古田会议精神、红安精神及红旗渠精神等与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安排有关。

对于持续入选小学教材《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主人翁张思德的精神,知晓度较低,我们分析认为主要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重点与教学安排相关,张思德的事迹一般只作为《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写作背景加以介绍,而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则是课程重点,这强化了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理解,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精神与张思德的直接关联性。

表4:

关于井冈山精神等不同历史时期各种革命精神的知晓状况

知晓状况

认知内容

知道

模糊知道

不知道

应答数

百分比

应答数

百分比

应答数

百分比

井冈山精神

126

63.3%

----

----

73

36.7%

古田会议精神

26

13.1%

----

----

173

86.9%

遵义会议精神

125

62.8%

----

----

74

37.2

南泥湾精神

82

41%

----

----

118

59%

抗战精神

174

87%

----

----

26

13%

白求恩精神

62

31.2%

116

58.3%

21

10.5%

张思德精神

28

14.5%

84

43.5%

81

42.0%

延安精神

70

35.3%

111

56.1%

17

8.6%

太行精神

27

13.7%

43

21.8%

127

64.5%

红岩精神

119

59.8%

----

----

80

40.2%

西柏坡精神

73

36.5%

----

----

127

63.5%

红安精神

37

18.6%

----

----

162

81.4%

沂蒙精神

52

26.1%

----

----

147

73.9%

红旗渠精神

26

13.1%

44

22.2%

128

64.6%

雷锋精神

139

69.8%

60

30.2%

0

0

焦裕禄精神

102

51.3%

83

41.7%

14

7%

孔繁森精神

120

60%

----

----

80

40%

“两弹一星”精神

157

79.7%

37

18.8%

3

1.5%

“抗洪抢险”精神

134

67.7%

53

26.8%

11

5.5%

载人航天精神

143

74.5%

----

----

49

25.5%

改革开放精神

141

70.5%

47

23.5%

12

6%

三、革命精神认同状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关于革命精神对当今党和国家建设意义的认同度

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发展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是党战胜困难、实现革命胜利乃至建设成就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如何看待革命精神对当前党和国家的价值与意义,是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重要侧面。

问卷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党团员大学生还是非党团员大学生对此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绝大多数认为革命精神对于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乃至振奋民族精神仍有价值,并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态势。

约90.4%的人认为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坚定信念、求实创新、保持先进的精神,今天对党和政府仍有意义;90.5%的人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对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国家美丽家园仍有意义;95.4%的人认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必求胜的遵义会议精神,今天对党和政府仍有意义,并有93.5%的人认为实事求是精神是现时代执政党最应发扬的精神;95%的人认为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文明国家,仍然需要抗洪抢险精神;83.4%的人认为现时代仍然需要“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与“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89.9%的人认为当代中国十分需要坚持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对是否认同“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这一说法,有40人选择“完全认同”,139人选择“对党和革命长远目标而言,现在仍然是长征,需要革命精神”,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数的89.5%。

数据显示,在大学生肯定革命精神上述价值的同时,也不时流露出革命精神应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内涵的祈向。

如针对现时代我们民族是否需要继续保持毛泽东在解放前后多次申述的“愚公移山”精神,更是有144人选择了“应当有新内涵”,占总样本数的72%。

(二)大学生对党员干部群体践行革命精神状况的认同度

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与践行状况,不仅对普通群众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身也是促进社会大众认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基于此,我们针对孕育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各个时期的各种革命精神,在现今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群体中,是否普遍存在,设置了相关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此多表现出一种不甚乐观的态度。

对“您认为现在社会上包括党员干部知识分子中还有白求恩精神吗”,有效样本中有2人未作答,有效统计样本198份,其中154人选择了“少数人或许有”,占77.8%,23人选择了“没见过也没听说过”,13人选择“不可能有”,选择“应当很普遍”的仅6人,只占有效统计样本的3%,另有2人选择“不知道”。

关于现时代在党员干部中是否还存在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6人未作答,有效统计样本为194份,其中138人选择“有,但不多了”,41人选择“哪里还有”,10人选择“不知道”,而选择“较普遍存在”人数最少,仅5人,占有效统计样本总数的2.6%。

问及现在党员干部中是否存在“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孔繁森精神,1人未作答,有效统计样本199份,接受调查者的选择同样集中于“在一些人身上有”与“只有一点点”两项,25人选择“根本没有了”,约占12.6%,仅4人选择“普遍存在”,只占2%。

对于包含“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在内的延安精神,更是有56%的人认为“今天很多党员干部已经放弃了延安精神”。

上述数据清晰的表明了大学生关于革命精神在党员干部群体中的现状的态度。

但需要特别指明的是,统计结果显示,相较于自身而言,大学生对党员干部群体并不总是表现出特别的对待与要求,更是鲜有认为“只有党员干部才需要学”革命精神。

虽然在“您认为现时代是否需要井冈山精神”与“您认为古田会议今天仍有意义吗”这两个问题上,接受调查者较为明显的认为“党员干部很需要”、“对党员干部很有意义”(如表5所示)。

我们分析认为,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源自此类革命精神的概括带有明显的针对性,故很难代表大学生对党员干部群体有特别期待。

如古田会议精神的内涵一般包括从思想上建党、从政治上建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群众工作,“三条纪律,六项注意”等,侧重于对党的一般要求。

164人(占总样本数的82%)选择古田会议精神“对党有意义”,也应证了这一推论。

表5:

关于革命精神之于党员干部及大学生的比对

群体类别

革命精神

党员干部才需要/应带头学

大学生需要/应当学

其它选项合计

应答数

百分比

应答数

百分比

应答数

百分比

白求恩精神

2

1%

81

40.7%

116

58.3%

雷锋精神

3

1.5%

192

97.5%

2

1%

张思德精神

37

18.9%

137

69.9%

22

11.2%

焦裕禄精神

52

26%

135

67.5%

13

6.5%

孔繁森精神

14

7.1%

157

79.7%

26

13.2%

井冈山精神

164

83.2%

24

12.2%

9

4.6%

古田会议(多选)

145

72.5%

60

30%

251

175.5%

(三)大学生关于革命精神对自身的总体价值及对具体革命精神内涵的认同状况

统计数据显示,总体上,大学生并不认为革命精神只是党、政府和社会的事,与普通人及自身无关,而是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且需要学习发扬各种革命精神,对革命英雄人物表示景仰,并较为肯定革命精神对个人具有激励作用。

当问及“您认为长征精神对于个人的拼搏奋斗是否有激励作用”时,73人选择“永远有作用”,111人表示“遇到困难,想想红军长征雪山和草地都过来了,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数的90%。

另有约65%的人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对考研、出国留学、努力成才具有有激励作用,56.8%的人觉得神六以及后来的航天实验成功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很有鼓舞。

但也有部分人认为某些革命精神对个人帮助不大,甚至认为某些革命精神已经过时。

如22%的人认为以“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为主要特征的红安精神,“在革命时期有价值,现在已经过时了”;另有15人对张思德精神选择认为“为人民服务已经过时,现在是干活挣钱吃饭养家,大学生也不例外”,有10人选择认为时代变了,“不怕牺牲、一往无前、争取胜利的‘抗战’精神”已经过时,还有6名党团员认为“革命精神今天已经过时”。

对于各种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大学生认同的内容呈现出多元状态。

对于红岩精神,88.5%的人首选需要发扬“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对于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成为排在仍有价值选择的首位,占90%;对于西柏坡精神,51%的人认为“两个务必”最有价值;对于两弹一星精神,83%的人认为搞现代化建设首先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对一个人在单位或公司工作,84.5%的人则认为首先应发扬发扬大力协作精神,注意团队协作。

助人为乐,不仅以188人次的应答数,成为“现时代雷锋的哪些精神值得发扬”的首选,也以186人次的应答数,排在了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雷锋精神的第一位,他们的认同理由在于认为助人为乐“有益于社会和谐”、“有助于结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这些具体选择虽杂然纷呈,但还是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问题,折射出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时代性。

分析大学生对于革命精神具体内涵认同度的数据,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大学生对某些革命精神具体内涵的认同,存在着某种张力。

这突出地体现在“您认为大学生要不要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选择中。

70%以上的人同时选择了要有“艰苦创业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但选择“要练硬功夫”、要有“忘我拼搏精神”与“埋头苦干精神”的人数却不足前者的一半。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是主体意识的一种凸显。

当代大学生虽一般性认同诸如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还是有意识地将自身与顾全大我而舍弃小我的革命英雄模范拉开了距离。

这一点在问卷相关问题中也能获得应证。

如对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82.7%的人认为“人本性有利己利群两面,应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有57.3的人认为“人不能太自私,应当有一点‘利人’精神,但‘毫不利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