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530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docx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此作品的应是

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C.《毕业歌》D.《暴风骤雨》

2.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①《狂人日记》﹣鲁迅

②《愚公移山》﹣徐悲鸿

③《黄河大合唱》﹣聂耳

④《骆驼祥子》﹣老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5.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官僚资本的摧残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D.落后的生产技术

6.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7.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D.建立民主共和国

8.1905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

张老木说:

“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

”李老金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

赵老刚说:

“我刚参加了科举考试。

”王老德说:

“我读过《申报》。

”他们中很明显有一个人在说谎。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老人是

A.王老德B.李老金C.张老木D.赵老刚

9.“位于西樵的继昌隆缫丝厂创建之初被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使工厂的经营举步维艰。

”材料认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传统社会的落后意识B.政府的巨额摊派

C.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D.劳动力的短缺

10.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

11.下列作品创作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有()

①《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②《毕业歌》(1934年)

③《黄河大合唱》(1939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3.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是创办于广州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图二是在南京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图三是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

D.如图人物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吴淞铁路

14.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被废止,新式服装流行起来。

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③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要求

④国民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图中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间发展迅速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②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的推动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6.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

17.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8.如果你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读书人,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就读

B.阅读《申报》

C.参加科举考试

D.观看电影《定军山》

19.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20.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A.沿海地区风俗发生彻底变化B.婚姻风俗受传统观念影响变化不大

C.崇洋逐新观念完全深入人心D.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22.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3.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叙述正确的是

A.洋运动时期创办南洋公学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C.百日维新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D.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

24.王宇清先生曹说:

“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这反映了旗袍的流行

A.是思想变革的结果B.是女权斗争的目标

C.促进平等思想传播D.反映女子地位提高

25.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鲁迅——《黄河大合唱》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狂人日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的是《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耳作曲,与题干“气势磅礴”等不符,A排除;《毕业歌》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但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暴风骤雨》是文学作品,D排除。

故选择B。

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故B①②④符合题意;《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冼星海,故含有③的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3.A

解析: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

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

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

禁缠足,倡女权:

女性展开放足运动,进学堂读书,婚姻自由;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④排除。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材料“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官僚资本的摧残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因,排除A;封建主义的阻挠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

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图文中示意图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缓慢,依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以发展的机会,但由于民族资本的自身特点,轻工业得到很大发展,重工业极其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B项“沿海地区”在图文中没有显示,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叙述是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整体评价,与题文不相符合,故应排除;D项说法是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之一,与题文不相符合,故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A。

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故赵老刚说刚参加了科举考试属于说谎,故D符合题意;1898年谭嗣同赴法场、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1872年《申报》创办,故ABC表述正确,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被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体现的是传统社会的落后意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名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

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和创作于1943年的《团结就是力量》符合题意,故③④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排除①;《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排除②;排除ACD。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所以民国初年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A项符合题意;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选项C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图一是《申报》,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A排除;图二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B排除;图四是詹天佑,他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京张铁路,D排除;故选C。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审美要求趋向多元化,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项内容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故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后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海外华侨竞相投资,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是在1927年成立,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A选项符合题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说法不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因此在1907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参加科举考试”。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自由平等风尚,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婚姻,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崇洋趋势,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风情,故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以及当时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法令。

出现了题目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等级观念在消除,自由平等的风尚在逐渐形成。

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D符合题意;AB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掠夺,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期间还没由产生民族工业,A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缓慢,D项说法错误;故选C。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乂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南洋公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D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排除。

故选C。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反映了旗袍的流行是女权斗争的目标,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B。

2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巨匠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等;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所以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