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53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井田计--毕业论文.docx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孝义市境内,覆盖下堡镇、兑镇镇、柱濮镇的一部分。

南北长约8.4km,东西宽约7.1km,矿区面积57.02km2。

距孝义市20公里,地理坐标:

东经111°35′12″~111°39′03″,北纬37°00′40″~37°07′29″。

矿区南北跨越旺家垣井田、交子里井田及水峪井田,西与阳泉曲井田瓜沟井田相邻,东邻高阳井田、宜兴井田,北以下堡河为自然边界,南以4098000纬线与交子里井田相接。

矿区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介(休)西(泉)支线从矿区内穿过,矿区内设有兑镇车站,往西至阳泉曲车站。

有孝(义)午(城)公路通过矿区往东通大运高速公路及108国道,往北至307国道,与夏汾高速公路相通。

通过铁路公路可达全国各地,见图1-1交通位置图,附矿区距邻近主要城市距离见表1-1。

表1-1矿区距邻近主要城市距离表

城市

距离(公里)

城市

距离(公里)

城市

距离(公里)

孝义

20

北京

691

孟塬

426

汾阳

38

石家庄

407

西安

549

介休

42

大同

531

郑州

814

太原

146

包头

980

武汉

1348

1.1.2、地形、地貌

本矿区位于吕梁山中段,汾河中游西岸,属黄土高原中丘陵地貌,矿区最高点位于南部海拔标高1150.2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北部的兑镇河谷,海拔标高847.50m。

相对高差302.7m,矿区地势形态为南部中部相对较高,北部东部相对较低,区内沟谷纵横呈“V”字型发育,沟谷基本呈南北向,新生界的黄土主要分布在山梁垣上,基岩一般多出露在沟谷中,纵观全区其地貌特征为中等切割至轻微切割的中低丘陵类型。

1.1.3、电源

矿井用电采用双回路供电系统,一回引自矿务局自备电厂后庄变电站的内部电网,电压110KV,输电距离2Km;一回引自华北电网兑镇变电站,电压110KV,输电距离2Km。

综上所述,本矿外部建设条件较优越,硬件可靠,对矿井的建设较为有利。

1.1.4、水系

本区内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河流为北部边缘的下堡河及横贯矿区东西的兑镇河,柱濮河,三条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受季节影响较大,雨季山洪汇集,河水猛涨,旱季河水流量较小,甚至干涸。

矿井建有自备水源地,取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水质经化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能解决矿区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也为矿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

1.1.5、气象

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春季风大雨少干旱,夏季多雨炎热,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平均年气温在10.3℃左右,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0.5℃,最低-23℃。

七月份气温最高,最高可达39℃,平均降雨量约500mm,雨水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的60~80%;年蒸发量为1800~1900mm。

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冻结期,最大冻土深度0.74m。

1.1.6、地震

本区地震烈度Ⅶ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15g区。

1.1.7、本区经济状况

本区范围涉及孝义市境内的下堡镇,兑镇镇,柱濮镇、驿马乡,的部分村庄,人口约5万人。

当地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

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工业主要以开办煤矿为主,开采运输业较发达。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区域地质

霍西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吕梁山脉与霍山山脉之间,北起汾阳,南至河津,在隰县、乡宁与河东煤田相连接,地理坐标在东经110°21′~112°00′之间,北纬34。

46′~37°15′之间;行政区划分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市)地区。

本矿区位于霍西煤田的北部孝义市境内。

区域地层与华北煤田大部分地区相似,出露岩层主要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在中奥陶统上沉积了石炭系、二叠系和第三系、第四系。

石炭二叠系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含煤岩系,煤田内尚未发现火成岩。

1.2.2.环境地质

本矿区区域构造上处于祁吕贺“山字型”弧形构造东翼,不同级别不同形态的褶曲构成了煤田的基本框架,高角度的正断层较发育,次一级的波浪状起伏系煤田的一大特点。

地质构造受“山字型”构造,华夏系构造以及汾河新凹陷的控制。

燕山运动造成了该区地质构造的基本轮廓。

井田地质情况与区域地质相符合,主要受断层及褶皱构造的控制,岩层总体为西高东低,走向南北倾向东的单倾构造,井田内揭露的地层主要有奥陶系的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第四系,地表大部分地区被红、黄土覆盖,仅在沟谷中出露有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地层,出露岩层多为砂岩、泥岩、砂质页岩,泥岩、砂质页岩、风化现象较严重。

砂岩岩石裂隙发育,井田内无炭柱一般发育,无火成岩侵入。

井田内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或简单,地表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平时水量较小,雨季洪水来势汹猛,有时溢出河道,形成水患。

地表沟谷中出露的砂岩有泉水涌出,含水层主要以石炭系K2、K3、K4灰岩为主,二叠系的含水层砂岩富水弱。

本区内的地质环境随着井下的开采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土地裂缝造成水土、流土、黄土冲涮洞、沟谷、滑坡,地面建筑裂缝,沟谷中的泉水干涸,环境恶化。

在自然状态下,滑坡的出现一般较少,规模较小,滑坡的土方量以几百至几千方土石,在沟谷中出现岩石崩塌较少,一般不会形成泥石流,滑坡一般分布在黄土较厚,阻陡峭的沟谷内,山沟内岩石崩塌多在一岩石出露陡峭的沟谷内,他们的强度较弱。

1.2.3、地层

1]本矿井地层与霍西煤田汾孝矿区的地层一致,煤系地层的基底为奥陶系灰岩,在其上部沉积了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及第三、第四系红黄土层,煤系地层与奥陶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矿区大部分地区被红黄土覆盖,在沟谷中出露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地层,现根据勘探及生产中的有关资料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位于峰峰组之下,与峰峰组为整合接触。

勘探钻孔均未打到该组,该组地表无出露,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岩性由厚层状石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组成。

岩溶裂隙发育,平均厚约250mm。

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地表无出露,厚度130.96~156.10cm。

平均厚139.7m。

岩性有质地较纯的石灰岩,纯石膏及泥灰岩类纤维状石膏等组成。

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之上,井田内无出

露,部分井巷工程穿过本组地层。

主要由灰色、黑色页岩、砂质页岩,铝土页岩,石灰岩等组成。

厚度15.48~25.80m,平均厚度18.47m,上部局部夹薄煤一层,石灰岩1~3层,厚度变化大,层位不稳定,石灰岩中产有蜓科等动物化石,底部为夹有团块状黄铁矿的铝土泥岩,本组部分地层在宜兴大巷揭露。

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由黑灰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石灰岩及煤层等组成,含煤7~12层,其中2#、9#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亦系本矿井主采煤层,3#、7#、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石灰岩4~6层,其中K2、K3、K4三层灰岩稳定,是良好的标志层,在矿区内极易对比,但K4灰岩在矿区西北部官窑村附近相变为砂岩,本组厚95.10m~98.94m,平均97.02m。

可采煤层总厚1.57m。

太原组地层一般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1)太原组的下段(C3t1):

K1砂岩底板起至K2石灰岩底板,厚26.20~37.40m,平均31.21m,由黑灰色之页岩、砂质页岩、砂岩、石灰岩、煤组成,K1砂岩为太原组与本溪组分界标志,成分为细、中粒石英,胶结良好,此层砂岩岩性坚硬,无论是在井下还是钻孔中易于识别,K1砂岩之上有1~3层石灰岩,下层厚一般在2m左右,上两层极不稳定,石灰岩之上是黑色页岩或砂页岩,及煤层,其中10#厚度为0.67m。

其上为0.5~1.2m之灰色页岩(泥岩),系9#煤层底顶,9#煤层厚1.55m,此外10#煤层的下部有0.3~0.8之薄煤层1~2层不稳定,9#煤层之上是K2石灰岩,其底层局部有不到1m的页岩一层,系9#煤伪顶。

(2)太原组中段(C3t2):

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厚度为44.46~54.70m,平均48.84m,有石灰岩三层,由下至上编号为K2、K3、K4,此三层石灰岩稳定,为良好的标志层,该段岩层具体有明显的沉积韵律。

7#1、7#、8#-1、8#煤层位于其间。

K2石灰岩厚6.85~13.7m,平均厚11.50m为厚层深灰色石灰岩,其中有条带状及团块状黑色燧石,石灰岩下部常有一层灰色的页岩,厚1.0m左右,石灰岩中产有较为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K3石灰岩厚4.2~8.25m,平均厚5.55m,距K2石灰岩19m左右,亦为深灰色石灰岩,含燧石情况与K2石灰岩相似,石灰岩也产有海相动物化石。

K4石灰岩厚2.70~6.80m,平均3.78m,距K3石灰岩约10m左右,为深灰色石灰岩,一般不含燧石,在官窑附近露头上所见此层石灰岩在短距离内相变为黄色细粒砂岩。

(3)太原组上段(C3t3):

自K4石灰岩顶板至K7砂岩的底板为止,平均厚22.55m。

4#、5#、6#薄煤层位于其间,在露头上所见一般为黑色页岩、砂岩,性脆、节量发育。

其中常夹有条带状铁质页岩。

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K7砂岩底板起,K8砂岩底板止全层厚31.82~59.52,平均厚度42.20m,亦为矿区内重要含煤地层之一,与下伏之太原组地层在本区内为整合接触,出露于水峪井田各沟谷中。

K7砂岩为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一般厚1~2m,胶结良好,在露头上一股呈白色细、中粒砂岩,全区不稳定常尘灭,不易对比。

山西组中共有煤层4层,即1#、2#、3#1、3#,只有2#煤层稳定可采,为本矿井主采煤层,3#煤层为局部可采,1#、3#-1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山西组岩性由灰白、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砂岩组成,岩性变化较大,下部多为砂页岩,上部则砂岩较少,页岩中常夹有菱铁矿结核,风化后成为铁秀色。

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至K10砂岩底板,上部为黄绿页岩、砂岩及细中粒砂岩,中部以黄绿色中粗粒厚层砂岩为主,夹黄色,黄灰色页岩,砂质页岩,K9为黄绿色粗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泥质胶结,下部为黑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层细砂岩,底部有0.5m以下薄煤1~3层,煤层不稳定常尖灭K8砂岩为黄色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泥质胶结厚度变化大。

本组厚95.00~132.00m,平均121.00m。

7)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起至K11砂岩底板,主要位于井田中南部,由紫红色、紫绿杂色页岩,砂质页岩夹黄绿色石英长石砂岩组成,K10砂岩一般为黄绿色粗粒一中粒砂岩,泥质胶结,本组地层厚235.50~326.70m,、平均281.54,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

8)第三系上新统(N2):

一般分上下两部,该统下部仅在本区东北部偏城村南部其出露,岩性以三层砾岩为主,各层砾岩之间为未胶结的微红色,黄色之粉砂,细砂,砂质粘土等组成,各层砾石厚度一般在1~3m,砾石成份以石灰岩为主,砾石的直径一般为1~10cm,钙质胶结良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为9.29~26.16m,该统上部为红色砂质粘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一般在10~20m左右。

9)第四系(Q):

井田内可分为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由砂质土、黄土、次生黄土,现代河流冲积等组成,平均厚度36.69m,不整合伏盖于各不同地层之上,其厚度变化较大。

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主要以钻孔的勘探资料为主,将各标志层、煤层、加以对比,在巷道、实际揭露的资料中经验证对比较合理,能够指导生产,服务生产,整个井田对比可靠。

2]地下含水层的划分

水峪煤矿位于郭庄泉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中北部,为浅埋藏型隐伏岩溶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根据含水岩系及水力特征将井田内地下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矿区内没有奥陶系灰岩出露,根据煤矿所施工的供水井提供的资料,峰峰组岩性主要为质纯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及石膏层,灰岩裂隙较发育,由于本区峰峰组底板大部高于区域奥灰水位标高,该含水岩组现已成为透水而不含水岩组,厚度一般在140m左右。

上马家沟组为奥陶系主要含水层,主要由石灰岩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组成。

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并发育有小的溶孔,连通性好,含水层厚200余米,富水性强,地下水交替快,矿区内供水井奥灰水位标高一般在560m左右,单井涌水量480~1600m3/d,单位涌水量0.726~2.013L/s.m。

总之,本区奥陶系灰岩裂隙发育,地下水交替快,富水性强,除矿区南部部分地区处,在矿区大部分地区奥灰水位低于煤系地层标高,故奥陶系岩溶水对矿井开采不会构成太大威胁。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量水岩组

井田内碎屑岩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根据含水介质的不同,含水层可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和砂岩裂隙含水层。

太原组有三层稳定石灰岩,自下而上为K2、K3、K4石灰岩,为矿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尤其为K2石灰岩富水强,构成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

本组地层仅出露于井田西北部官窑村附近,及兑镇西北方向大沟内,凡灰岩出露处,地表水流量往往减少或全部断流,显然是渗入灰岩成为地下迳流,在兑镇后庄即是另一方面在灰岩出露处又有泉水。

如井田西北角之后庞沟从K3、K4灰岩流出来的泉水很大,涌水量达1.92~2.05L/S,这是受局部地质构造影响所致。

从岩性特征上看,质地较纯的石灰岩裂隙溶洞较发育,从井下揭露的情况看,溶洞直径从几厘米至数米不等,当井巷揭露K2灰岩时,溶洞发育处出现涌水之后水量减少至干涸。

说明了岩溶裂隙发育是不均匀的,连通性一般。

这为地下水的储存,迳流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通道。

下面对K2、K3、K4灰岩含水特征分叙:

a、K2灰岩:

2#煤的直接顶板,厚度达6.85~13.70m,平均厚度11.5m直接水源。

属承压含水层。

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

单位涌水量平均为0.35L/S·m。

渗透系数为5.01m/a。

钻孔中冲洗液100%漏失。

岩溶裂隙比较发育,富水性强,但分布不均匀。

这主要是K2灰岩的岩溶裂隙发育不均匀所致。

也就是说,其富水性系K2灰岩的岩溶裂隙发育与否所控制,其水质类型为“H·S-C·M”型水。

总矿化度在1.704~1.878,为弱矿化水,PH值在6.8~7.4,为近中性水。

全硬度均在78.95~79.51纯国度,属很硬水。

涌水量最大为180m3/h。

b、K3、K4灰岩:

K4灰岩厚2.7~6.8m,平均3.27m。

在本区内有呈尘灭或相变为砂岩。

K3灰岩厚4.2~8.25m,平均厚约5.55m。

青灰色质地较纯,裂隙溶洞比较发育,富水性仅次于K2灰岩,在区外西北角后庞沟露头处有泉水流出,涌水量达1.92~2.05L/S。

大部分则为流量0.05~0.1L/S的泉。

从抽水试验结果看其单位涌水量为0.086L/S·m左右。

渗系数为0.989~2.54m/a之间。

旺-11#孔K4单位涌水量为1.23L/S·m。

K3、K4混抽单位涌水量为0.16~0.72L/S·m。

旺-25#孔K3、K4混抽单位涌水量则为0.036~0.042L/S·m。

水位标高+866.66~910.57。

在偏店水源报告中2~5#孔单位涌水量达0.4~0.9L/S·m。

渗透系数达4.25~17.43m/d。

所得值比本区大,富水性较强,地下水富水之强弱与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从邻区水文资料及本区简易水文资料分析,K3灰岩比K4灰岩富水性要强一些,其水质类型多为H·S-C·M型水。

总矿化度为0.876~0.919g/L为强水。

PH值为7.30~7.60属碱性水。

K3的涌水量比K4要大。

K4涌水量为36m3/h,埋藏深度40~305m。

3]二叠系砂岩含水层

二叠系含水层由若干层砂岩组成,其主要含水层为K7、K8、K9砂岩及基

岩风化壳。

含水层富水性受埋藏深浅条件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含水层埋深小,富水性好,反之则差。

K7砂岩在井田内厚度变化大,层位不稳定,K8砂岩厚度在0.7~9.3m之间,平均4.06m。

K9砂岩厚度为5.6~10.10m。

平均7.80m。

基岩风化壳因为露出地表或距离地表较近,风化裂隙发育,接受补给条件较好,其富水性要好于K7、K8、K9砂岩。

在断层带,滑坡体及裂隙发育的向斜部位涌水量一般较大,山西组含水层主要为K7砂岩,据2~14#孔抽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68L/S·m,旺-25#孔单位涌水量为0.007L/S·m,水位标高+919.8m。

水质一般为“H·S-N·M”型水。

下石盒子组大多出露于地表,在井田内受沟谷切割影响,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经短暂径流,在合适的地段以泉的形式涌出。

本组较稳定的是K8、K9砂岩,厚6~15m,旺-15#钻孔在钻进到K9砂岩时曾出现过自流。

高出钻口8.65m,水位标高+946.62,自流量0.18L/S。

总之,山西组及下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在正常情况下富水性差,但也不排除在局部地段富水的可能性。

据2~14#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68L/S,渗透系数为0.0285m/d,东北高阳井田抽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012~0.0105L/S·m,渗透系数0.00142~0.0157m/d,地下水矿化度0.310~0.125g/L,为淡水,PH值7.8~8.4为碱性水。

水质类型“H·S-C·M”型水。

4]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组

本区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组为第三系、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兑镇河、下堡河、柱濮河河床及主要沟谷内,以砂卵石层、砂砾石层、砂为主,卵砾石成分多为灰岩、砂均未胶结,粒度相差悬殊。

分选性差,孔隙度大,为良好的含水层,也是良好的透水层。

分布于地表厚8~12平均9m大的沟谷内,兑镇一带水井调查说明其水位变化均受气候及降雨量控制,兑镇河平时水深不超过0.2m,常年有水,雨季山洪瀑发,水势汹涌,旱季水位下降。

专门对兑镇河的流量进行了测量,测得最大洪水位标高877.68m,流量7.38m3/s,据水井简易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6.67L/S·m,受季节性影响,动态变化幅度在1m左右,水质类型为H·S-C·M型水。

5]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本区基本以波状褶曲构造为特征,西高东低,除东部的偏店断层断距较大外,其余均为小型断层,并以高角度张扭性正断层为主,是地表水及各含水层之间相互联系的良好通道,但对矿井开采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煤系地层中,含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层间地下水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断层附近或由于煤层开采,导致顶板塌陷后,产生裂隙,形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通道,使地下水的迳流方向发生改变,地下水通过导水裂隙进入巷道。

9#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K2石灰岩,间接充水含水层为K3、K4石灰岩,主要补给区在矿区以外,K3、K4在矿区西北部有小面积出露,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含水层在补给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通过地下迳流进入本区,是9#、煤层的主要充水水源。

此外,山西组砂岩富水性弱,一般水害威胁不大;在雨季要注意回填地表塌陷,以减少大气降水和河水通过导水裂隙进入矿井造成水害威胁;在大部分地区高于560m的奥灰岩溶水水位标高,只是在矿区东南边界以L-39#孔为中心,到牛郎岭、李西庄一线约2Km2的范围内,本矿陷落柱发育一般,井下见陷落柱导水性微弱,仅有一处涌水,涌水量为10.8m3/h,一般不导水。

1.2.4、岩浆岩

通过历史地质勘探和矿井揭露,本矿区内未发现有岩浆的侵入活动。

1.2.5水文地质

区域水文地质

本区位于郭庄泉域中北部,泉域及岩溶水盆地的范围主要受汾西大向斜的控制,泉域的北界基本沿晋中盆地的南缘到将军山以南的变质岩裸露区,南止于射姑山,盈利,团柏一线。

西起吕梁山分水岭,东边界北段至汾阳-孝义大断层,南段为霍山,山前大断裂和一部分变质岩区,直接补给区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裸露区(特别是西部)及汾河河流渗漏段。

补给区面积1400Km2,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及河川径流集中渗漏补给为主,从西部大面积灰岩揭露区入渗的地下水,从北部灵石一带汾河河谷中渗漏的河水及从东部来的水均向河谷下游汇集,并以泉群的形式集中排泄,泉群由60余个泉眼组成,出露标高+516~521m,流量7.04~9.80m3/s,平均7.23m3/s。

区域内根据含水岩系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组成,是区域最主要的含水层,水量丰富,富水性强,具有统一的区域地下水水位。

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在泉域的西部、北部及东部均有出露,西部出露面积最大,其埋深在汾西向斜轴部最大,浅部岩溶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循环,深部地下水交替缓慢。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河床渗漏补给,地下水通过北西--南东及近南北向(与汾河流向大致相同)的强径流带,汇积于郭庄一带,受近东西向的郭庄背斜隆起及下团柏断层阻挡的影响,使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涌出。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量水岩组

区内碎屑岩类地层主要有石炭、二叠系地层,碎屑岩类裂隙含水量水岩组据其含水介质不同又可分为碎屑岩类间夹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及碎屑岩类砂岩裂隙含水岩组。

(1)碎屑岩类间夹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含水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石灰岩,发育有3~6层,其中K2、K3、K4三层灰岩发育最好,层位稳定,灰岩厚度一般在13~30m,平均厚度21m,灰岩中以K2灰岩最厚,一般厚6.85~13.70m,是太原组最主要的含水层。

在区域西部、西北部出露面积较大,局部沟谷中有零星出露,含水层随埋深不同其富水性也不相同,埋藏较浅或在断裂发育地段,裂隙发育,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含水层富水性强,含水层随埋藏较深,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差,则含水层富水性弱,因而在平面分布上,不同地段其富水性相差较大,天然状态下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次为山间沟谷的入渗补给,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在地形低洼处以泉的形式出露,或补给松散层孔隙水。

(2)碎屑岩类砂岩裂隙含水岩组

含水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中之若干层砂岩,在区内出露面积较大,含水层富水性受埋深条件制约,埋藏深度不同,裂隙节理的发育程度不同,其富水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含水层埋深大富水性差,含水层埋深小富水性好,基岩风化壳因为露出地表或距地表较近,风化裂隙较发育,接受补给条件好,其富水性要好一些,此外,在断裂带裂隙发育的向斜部位,水量较为丰富,而在地势较高,含水层埋藏深度较大,裂隙不发育,没有断裂,没有好的蓄水构造的地段水量很小,差异性较大。

从整体上讲,埋藏较浅的含水层要好于埋藏较深的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连通性较差,水力联系不密切。

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径流途径较短,在地形低洼处,沟谷切割强烈地段及断裂带附近以泉的形式排泄。

3)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组

本含水岩组为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含水层岩性为砂卵石层、胶结砂砾石层及钙质结核层,分布于下堡河、兑镇河、柱濮河两岸及其它支流段、低山丘陵区。

大气降水及河流渗漏为主要补给来源,煤系地层裂隙水也有侧向补给,含水层厚度从几米到数十米,其富水性差异性也很大,在有补给的地段,水位埋深浅,水量丰富,远离补给的地段,一般水量很小,该类含水层为当地居民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水源。

4)隔水层

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