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602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docx

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及其新挑战doc

1834年4月,里昂工人为了抗议政府逮捕工人互助会的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又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使起义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性质。

 

19世纪30到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发动的”宪章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英国”伦敦工人协会”于1838年公布了《人民宪章》的请愿书,掀起了第一次宪章运动的高潮;1840年的经济危机,使大批工人失业,而农业歉收又导致了全国性饥荒,引发了第二次宪章运动。

同年成立的宪章协会,提出了争取普选权,废除贫民法、限制工作日、实行政教分离等政治诉求。

 

1847年经济危机和1848年欧洲革命,引发了第三次宪章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人们主张: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应享有优先权,人民则是权力的唯一来源。

虽然后来宪章运动失败了,但宪章运动的旗帜曾吸引了成百万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政治斗争,特别是奋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整个无产阶级,并向资产阶级政权进攻,组织了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1844年6月,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工人唱着当时流行在社会底层的《血腥的屠杀》,愤怒地控诉了工厂主和包买商贪婪残忍的欲望和罪行,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呼声,发动了对资本家的暴力斗争,捣毁工厂和企业主的住宅,销毁账簿和财产契据,明确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私有制,并和镇压起义的军队展开了搏斗。

马克思指出,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

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7]483.他又进一步高度评价:

”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

”[7]483到了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越来越明朗,阶级斗争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越来越暴露,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反抗的不断升级,为人们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使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同台激荡

 

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之上的,虽然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程度不同,但基本点大体上一致,即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且把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指向了私有制。

 

1、封建社会主义思潮。

封建社会主义思潮

 

是没落贵族的思想,他们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资产阶级一次又一次的击败后,也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说些同情工人阶级贫困的话,写些讽刺和抨击资产阶级统治的文章,在英国以”青年英国”组织为代表,在法国以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为代表。

它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僧侣社会主义,或称为基督教社会主义,其企图是把社会主义基督化,把基督教教义中反对一般私有制、要求摆脱尘世的剥削和压迫以实现平等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此笼络无产阶级,达到恢复封建统治和僧侣特权的目的,1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2]295.

 

2、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他们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替工人说话,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法国的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非常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资本和地产的积聚、生产过剩、危机、小资产者和小农的必然没落、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均、各民族之间的毁灭性的工业战争,以及旧风尚、旧家庭关系和旧民族性的解体”[2]297-298,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恢复旧的所有制和旧的社会关系。

由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当顽强的历史事实把自我欺骗的一切醉梦驱散的时候,这种社会主义就成为了一种”怯懦的悲叹”.

 

还有一种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但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而不是根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德国的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只存在于他的固定观念和现实运动之间”,认为社会矛盾的解决纯属思维的任务,企图建立一个超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由”社会。

然而,他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他们全都希望有竞争而没有竞争的悲惨后果。

他们全都希望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即希望有资产阶级生活的条件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必然后果”[9],这是一种反对的矛盾的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几乎在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一时期,也就是从1844年开始,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像瘟疫一样在德国传播开来。

这一思

·

斯、卡尔·格律恩以及海尔曼·克利盖,这些人多半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作家和记者。

他们自命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学说定义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在这一时期,尽管德国在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但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作为德国社会基础的小生产者日益破产并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在他们的学说中,就反映了破产的小生产者悲观绝望和对资本主义发展胆战心惊的心理,即”把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政治运动对立起来,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说什么在这个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非但一无所得,反而会失去一切”,认为这个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工业统治和政治统治那里等候着无可幸免的灭亡,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无产阶级的兴起”[2]299-300,保存这个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

实际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反动的人性论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混合物,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人类之爱来代替共产主义,它发展到最后,就被彻底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4、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明显,劳动群众的苦难和斗争引起了资产阶级知识界中一些先进分子的同情,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劳动群众贫困的原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表现的弊病,同时尝试设计消除这些弊病和建设新的理想社会的方案。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19世纪初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2]303,他们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即私有制,愤怒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对立和种种罪恶,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极其不合理、充满危机的制度。

但另一方面,”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还很不发展”[10],近代无产阶级还在形成之中,尚不能进行独立的政治行动,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没有显示出创造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所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他们只是从头脑中创造这些幻想的条件,”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2]303.因此,当历史越发展,他们的主张就越脱离现实,而他们的信徒就越堕落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中去了。

 

与封建社会主义等反动社会主义思潮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已经带有一些唯物主义的萌芽和辩证法的因素。

他们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思想,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按规律向前发展的过程,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都是过去全部历史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延续,明确把资本主义社会叫做”过渡时代”;傅立叶在他设想的社会发展图表中,把整个社会运动描述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并指出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每一个社会都包含着前一个社会制度的残余和后一个社会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阶段。

此外,他们还试图通过经济因素来说明历史的发展。

另外,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也有不少积极的结论,如圣西门主张用有计划的生产来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重视劳动。

欧文还提出了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思想萌芽等等。

总之,十九世纪初的三大社会主义空想家试图论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设想实现废除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尊重劳动、消除剥削和贫富对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理想社会,但由于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空想。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促使唯物史观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从而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写了很多政论文章。

特别是同省议会就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同奥格斯堡《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的论战,就摩塞尔地区葡萄酒农贫困的原因同莱茵省省长的论战,他坚决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普鲁士国家和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越来越接近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实际物质利益,也就越接近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

 

同时,他还对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及英国、法国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移民区的实际经验进行了研究。

这些斗争和研究,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出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5]82退出《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在巴黎旅居了一年多,在这期间,他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做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认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应当立足于现实社会,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使社会主义同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

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

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7]418.这个新的原理就是要向世界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向世界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

这个新的原理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阐释,主要集中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其他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着作中也都有所涉及。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社会生活是否存在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入的考察,总结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真实客观的联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自然历史过程,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分析现实社会的物质生活探索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动机的,”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11]245.在这里,发现社会生活的重复性和常规性,也就是发现了社会的规律性。

此时,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要探究在人民群众和历史领袖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客观动因,即人们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从事的生产和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直接表现为人们的物质利益,不同阶级的物质利益都要受到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所制约,而生产关系的选择归根到底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列宁指出: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

”[11]

 

唯物史观表明,社会的历史本质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

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也不断提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新的高度的生产力,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旧的生产关系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人们就要改变生产关系,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来了。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使全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相应的改变。

 

人类自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生产方式依次更替、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我否定过程。

因此,”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

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

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12]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各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最终指向没有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二)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经典的看法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这篇历史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即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冲破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他们写道: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力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2]277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8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得更清楚了: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5]269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要求整个社会生产要统一管理、计划经营,在全社会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又处于无政府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私有制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因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3].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和竞争的刺激下不顾一切地盲目扩大;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购买这些商品。

于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生产与市场之间严重不相适应的经济危机就发生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因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正确认识某一社会的性质,就要了解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征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生产资料上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即”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4].恩格斯更是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如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

”[15]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特征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从生产和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克服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弊端,”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6],从而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三)指出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1852年3月5日于伦敦):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经济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547通过唯物史观对阶级斗争的分析,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具体途径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当然,这都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意义予以了高度评价: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帮助了工人阶级,他证明:

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观念归根结蒂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

由此便产生了适合于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斗争条件的世界观。

”[17]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他们认为只能首先在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理论。

然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发展进程远非如此,为此,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俄国等东方国家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的新理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道路的新突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减少,传统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矛盾似乎得到了缓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似乎难以实现,这使得唯物史观要论证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这一历史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三、唯

代挑战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挽救经济大萧条的颓势,各种经济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其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复杂多变,在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处于低潮的世界格局下,如何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预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时代挑战。

 

马克思主义创建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到了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现实的个人、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马尔库塞指出,到了后现代社会”现代技术削弱了爱欲的同时加强了性欲,使性自由获得市场价值,造成虚假的幸福意识,成为贩卖压迫的工具”,”工业社会不但压抑了人的爱欲,而且使人驯服、被动、无创造性。

这样的人都患有‘不幸中的欣快症’,他们在潜抑状态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在本真的痛苦状态中体验到非本真的愉悦,自得其乐地成为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被动地接受条件反射和催眠术的指令”[18].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给出了最低的生活保障,为社会底层人员提供大量的社会救济,在物质生活上已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后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宣传制造出”强迫消费”和”虚假的需要”,资产阶级已经不再通过填充现实的和未来的市场来提高利润,而是通过制造消费来压抑人的解放,人处于被灌输和受操纵的地位,而不能自由地决定真正的需要。

既然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非本真的愉悦”的压抑,那么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否也要考虑进去?

人除了具备物质生产方式之外,还有大量的精神生产方式,比如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乐器的制作和生产等等,随着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关于唯物史观的物质力量问题,按唯物史观的原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但到了后现代社会,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受现代工业文明与大众文化的控制与摧残,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主体地位,渐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否定的力量,他们依附于这个社会机制和企业,身处于异化之中却并未感到痛苦,工人阶级的革命立场日益减弱,已经与资本主义”一体化”了,那么改造社会的希望在哪里呢?

马尔库塞寄希望于社会底层,认为未来革命的主体是由流浪汉、局外人、少数民族、失业者组成,他在1969年写的《论解放》中引用本杰明的话说:

”唯有那些无希望的人,我们才被赐予希望。

”但同时他又寄希望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提出了”少数精英统治”论,和阿多诺一样,希望在艺术中寻找革命原则,认为艺术脱离于商业、工业和赢利活动,具有反抗现实、自觉超越异化的形态,能唤醒人们对被压抑状态的认识,激励人们起来反抗。

这里,随着后现代社会阶级关系出现的新特征,对无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

 

一方面,唯物史观包含了绝对真理,唯物史观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正确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也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是相对真理,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系统,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结合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