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644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 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docx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

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说"疑"

  ①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

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

"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

"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

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

  ③"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

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

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

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

"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

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

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⑤"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

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B"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____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自然段。

第三部分:

_______自然段。

3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

_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__________。

4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5文章第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和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意思一样吗?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样,都是"怀疑"的意思。

B一样,都是"疑问"的意思。

C不一样,前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后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

D不一样,前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后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

6和下面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A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B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

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7用最后一段中加"· "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不是……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常常想:

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它是从古到今,全人类共同 (dì)造的。

各个国家和地区贡献也许有多有少,但是,谁也离不开其他地方人们的支援和帮助。

谁也不可能一柱擎天,谁也不该妄自尊大。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

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海汇合而纳入大海。

世界文明的形成,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

"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虽复杂,也简单的道理。

  古代世界有五大文明:

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岸边的中国文明,还有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

试想一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的居民,有哪一处不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

印加帝国( )已经灭亡了,( )它的石雕和美洲金字塔,直到今天还足令世人震惊。

( )没有印加文明,世界各地的居民今天( )没有玉米、番薯、马铃署、火鸡、辣椒、巧克力可吃,没有橡胶、金鸡纳霜等东西可用了。

其他几大古代文明影响之深就更不待说了。

英国的李约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其实,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一经研究下去,它们的贡献也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张清单。

  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宙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吗?

不能!

它们的形成源远流长,都是各地人们智慧的汇合和结晶。

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例如从来未曾被人发现其卵子,但是却能繁 (yǎn)后代的"鳗鲡"之谜,它的解答,就经历了许多世纪,好些国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

它将使智慧和智慧碰击,从而迸发出更加 (xuàn)丽的文明火花。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

它将可以医治许多人的自卑感、自大狂、狭 (ài)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这类东西,如果本着历史眼光看来,不过是人类从半蒙昧时代遗留下来的短视之见罢了。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

扬弃吸收、使为我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消除本可消除的误解,增强理应增强的友谊。

文明在号召人们,互相支持比互相仇视好,握握手,比吐唾沫、瞪眼睛好。

  让我们为国际文化交流唱一阕赞歌,发出高亢的声音,怀着深厚的感情。

让它响遏行云,腾插天下。

8根据汉语拼音,依次写出应填入文中方框内的字。

dì______   yǎn______  xuàn______  ài______

9哪一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

( )

A虽然 但是 既然 就

B尽管 然而 如果 就

C如果 那么 如果 就

D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 )

A一件小小的事情   B发现其卵子

C"鳗鲡"之谜     D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12下面四句,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

A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B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

C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D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13下边两句话:

从论证的角度看,各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1)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

(2)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答:

(1)_________ 

(2)_______

14下边哪一个题目作本文的标题最恰当:

( )

A国际文化交流赞歌     B世界文明赞

C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   D世界文明

              (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5本文的论点是:

 (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出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6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第二部分的段意。

第一部分:

_____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

________自然段。

第三部分:

_____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的段意:

_________

17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第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一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18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________

19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加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语句在含义上与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

____ 。

(3)文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

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掌握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

"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

"过"就是"过好"、"过了头",这却往往被人们误认为好。

其实,过了头,常常会把好事变成环事。

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

列宁说过:

"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马列主义者对"过"与"不及"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客观的实践的标准。

2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段文字的事实论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对"过""是不好的"分析比较详细。

文中有一个句子能表明作者详写的理由,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做事情"过了头,常常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失败是个未知数

  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甲),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

可以说,人生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

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

一条是(乙),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问题在于:

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丙),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

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

将军深受激励,后来(丁),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

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失败是一个未知数。

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26为下列字注音。

栽:

 汲:

 丧:

 怯:

27为文中甲、乙、丙、丁处分别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甲:

 ( )

A一帆风顺 B万事如意 C飞黄腾达 D春风得意

乙:

 ( )

A心烦意乱 B心惊肉跳 C心灰意冷 D心猿意马

丙:

 ( )

A东窜西逃 B落荒而逃 C抱头鼠窜 D心胆俱裂

丁:

 ( )

A弃旧图新 B招兵买马 C卷土重来 D重振旗鼓

28把第一句"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改为"你一定舔尝过失败的滋味。

"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章的第③、④自然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作者用______ 来比喻人生受挫折,论证的道理是_____。

作者还用"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比喻______ 。

阐明的道理是_____ 。

30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是采用了______ 的论证方法,证明的道理是______ 。

31"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

"这段描写中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

 ( )

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夸张

32对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有以下四种分析,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总结上文,揭示题旨  B巧于过渡,揭示题旨

C总结上文,巧于过渡  D称赞威灵顿,承上启下

33"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

A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预想不到的问题。

B不知道还会不会栽更多更大的跟头

C通向成功之路总是要靠自己选择的。

D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成功的希望。

34文章用"你认为对吗?

"这个问句收束全文,其表达作用是:

( )

A照应开头,促人思索  B照应开头揭示题旨

C设置悬念,拓开话题  D照应开头,完善结构

3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项:

( )

A失败是个未知数。

B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C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D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写作

36有报载:

①一位外国教育家有北京街头目睹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②日本著名的阳光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要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

根据上述两个事例,写一段250字左右有鲜明观点的议论性文字。

37语文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为运用知识、掌握学法、培养能力、陶冶情*,提高素质提供了条件。

为此,曙光中学规定,从新学期开始,每星期二、四下午第三节课为语文活动时间,并强调不准占用这个时间讲课、补课或做其它事情。

针对上面这件事,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写一段一般不超过200字的议论片断,题目自拟。

38学生在校学习十分紧张,回到家中应不应该做点家务?

对此问题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请用对话形式写出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

①对话双方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语气要能表明人物身份。

②字数在250字以上;不要透露校名及人名,否则扣分。

39从下面材料中选取3项(保留材料序号)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说明一个道理。

(字数150字左右)

①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③建设社会主义,各科知识都有用,都需要,一样也不能偏废

④有志者事竟成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发明了蓄电池

⑦司马迁撰写《史记》,是在遭受了腐刑以后

⑧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

⑨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⑩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11李时珍在几年内,读了医学书八百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12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0根据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议论文。

材料

①学生食堂:

饭后,剩饭剩菜满桌,大块馒头丢在地上,老师傅不禁摇头不止。

②教室一角:

午饭后,撮子里倒满了饺子、炒鸡蛋、刀鱼……

③家庭饭桌:

妈妈:

"你吃包子怎么光吃馅不吃皮,这不是浪费吗?

"女儿:

"怕浪费你吃呗!

"

41根据下面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

  《人民日报》1993年4月6日载:

4月3日下午吉林大学礼堂座无虚席。

在热烈的掌声和敬佩的目光中,张海迪来到了主席台,接受了吉林大学颁发的哲学硕士学位证书。

她激动地说:

"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

因为我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获得硕士学位的女人,这是我用整个生命换来的。

感谢我的导师孟宪忠,感谢我的母校吉林大学……"张海迪是去年9月正式向吉林大学申请硕士学位的。

吉林大学接受了她的申请,向她提出了6门需要完成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海迪最终通过了所有必修课的考试,并在4月2日,出色地通过了题为《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的硕士论文答辩……

42根据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500-700字的读后感。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1979年1月,陈景润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做短期的研究工作,这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高级科研场所,爱因斯坦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几年,因此有人劝陈景润留在美国。

他回答说:

"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花好几万元培养了我,我来,对得起人民吗?

"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陈景润学习的文章,他知道后说"不要向我学习,要向雷锋学习",他抽屈里放着好几张催领汇款的通知单,他不去取,却说:

"我不要稿费,我不去领,让给国家好了,"国家科委给他一所住宅,他连说:

"我不要,我就住那六平方米的房子好了;要住,等全国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我再搬。

"

4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以《起点之美》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某中学运动会上,初三年级400米接力赛将要开始,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一"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全身心的注意力准备拼搏。

他们的刘老师对周围的同学说:

"你们看,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简直是一幅力与美的活雕像,其实起点之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愿你们从中得到启示,以站在起点的姿态面对生活,走向人生。

"

44题目: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

要求:

①论点要明确。

②具备一个论据(包括适当议论)即可。

③500-600字

45题目: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要求:

①论点要明确。

②具备二个论据(包括议论)。

③500-6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2①;②③④;⑤ 3第一层:

②③;正、反;要善于"疑"。

第二层:

④;伽俐略;要敢于"疑"。

4A、B 5D 6D 7略

(二)8缔 衍绚 隘 9B 10今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居民,处处都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 11C 12D 13

(1)比喻论证 

(2)举例论证 14A

(三)15C 16①; ②③④⑤⑥⑦; ⑧ 用道理和事实,论证文章论点 17D 18AB 19

(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20

(1)不能互换。

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

(2)见微知著(3)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四)21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22厨师烧菜要讲究火侯,生病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