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6492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docx

整理130钢筋计算规则

梁构件计算规则汇总

 

 

上部通长筋

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

当hc(柱宽)-保护层≥LaE时,直锚,长度=Max(LaE,0.5hc+5d)

当hc(柱宽)-保护层<LaE时,弯锚,长度=hc-保护层+15d当为屋面框架梁时,上部通长筋伸入支座端弯折至梁底。

当为非框架梁L时,上部通长筋伸入支座端弯折15d,当按设计铰接时,伸入支座内平直段≥0.35Lab,当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0.6Lab

当为框支梁时,纵筋伸入支座对边向下弯锚,通过梁底线后再下插Lae(ιa)

 

下部通长筋

公式:

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

LaE表示:

锚固值长度当hc(柱宽)-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0.5hc+5d)

当hc(柱宽)-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必须弯锚,hc-保护层+15d

注:

(1)非框架梁支座锚固长度为:

伸入支座12D,当梁配有受扭纵筋时,下部纵筋锚入的长度为La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注:

非框架梁端支座负筋长度:

充分利用抗拉强度时=Ln/3+0.6Lab+15d

设计按铰接时=Ln/5+0.35Lab+15d

中间支座负筋

上排长度=2*max(左跨,右跨)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max(左跨,右跨)净跨长/4+支座宽

备注:

净跨长为左跨Lni和右跨Lni+1之较大值,其中i=1,2,3…

 

架立筋

架立筋的计算公式为:

架立筋长度=Ln(净跨长)-左伸入支座负筋净长-右支座负筋净长+150*2

(1)当梁的上部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2)当梁的上部没有贯通筋,都是架立筋时,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的的链接长度取Lle

(抗震搭接长度)

 

侧面纵筋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侧面纵筋的拉筋

拉筋直径取值范围:

梁宽≤350取6mm,>350取8mm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拉筋根数=【(净跨长-50*2)/拉筋间距+1】*排数

吊筋

吊筋夹角取值:

梁高≤800取45度,>800取60度

吊筋长度=次梁宽b+2*50+2*(梁高-2保护层)/正弦45度(60度)+2*20d

箍筋

梁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为50mm

一级抗震加密区的长度为:

max(2hb,500)二到四级抗震加密区长度为:

max(1.5hb,500)

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长度=周长-8*保护层+1.9d*2+Max(10d,75)*2

 

A节点

第一排钢筋长度=L(悬挑梁净跨长)-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

当L≥4hb,即长悬挑梁时,除2根角筋,并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1/2,其余第一排纵筋下弯45°至梁底

长度=L-保护层+0.414*(梁高-2*保护层)

第二排钢筋长度=0.75L+1.414(梁高-2*保护层)+10d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B节点

第一排=L(悬挑梁净跨长)-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La

第一排弯折=L-保护层+0.414*(梁高-2*保护层)+La

第二排钢筋长度=0.75L+1.414(梁高-2*保护层)+10d+La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C节点

第一排=L(悬挑梁净跨长)-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

第一排弯折=L-保护层+0.414*(梁高-2*保护层)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D节点

第一排=L(悬挑梁净跨长)+hc-保护层*2+梁高-2*保护层+15d

第一排弯折=L+hc-保护层*2+0.414*(梁高-2*保护层)+15d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E节点

第一排=L(悬挑梁净跨长)-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

第一排弯折=L-保护层+0.414*(梁高-2*保护层)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F节点

第一排=L(悬挑梁净跨长)-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La

第一排弯折=L-保护层+0.414*(梁高-2*保护层)+La

第二排钢筋长度=0.75L+1.414(梁高-2*保护层)+10d+La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G节点

第一排=L(悬挑梁净跨长)+hc-保护层*2+梁高-2*保护层+Max(La,梁高-保护层)

第一排弯折=L+hc-保护层*2+0.414*(梁高-2*保护层)+Max(La,梁高-保护层)

第二排钢筋长度=0.75L+1.414(梁高-2*保护层)+10d+Max(La,梁高-保护层)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5d

 

框支梁井字梁其他梁

框支梁

上部通长筋=净长+两端支座锚固

端支座锚固=hc-保护层+hb-保护层+Lae(La)

端支座负筋=净长/3+支座宽-保护层+15d

锚入支座内水平长度要≥15d

中间支座负筋长=支座宽+净长/3*2净长取相邻两跨梁中净跨值较大的

腰筋长度=净长+锚固长

下部纵筋长度=净长+两端支座锚固

支座锚固=梁宽-保护层+15d,锚入支座内平直段长度≥0.4Labe(Lab)

井字梁

1.上部通长筋=净跨长+中间支座宽+(端支座宽-保护层+15d)*2

2.端支座筋长=外伸长度+端支座宽-保护层+15d

3.中间支座筋长=外伸长度+中间支座宽

注:

支座筋外伸长度本图集未定尺寸,有具体工程的设计师自己给定。

4.下部纵筋长=净跨长+12d(光面钢筋为15d)

5.梁与梁相交处两侧各附加3道箍筋,间距50

6.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150

 

框支梁井字梁其他梁

 

非框架梁

1.上部通长筋=净跨长+中间支座宽+端支座宽-保护层+15d

2.端支座筋长=外伸长度+端支座宽-保护层+15d

3.中间支座筋长=外伸长度+中间支座宽

当按设计铰接时,外伸长度=净跨长/5

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外伸长度=净跨长/3

4.下部纵筋长=净跨长+12d(光面钢筋为15d)

5.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150

梁加腋筋

梁端加腋钢筋长度=Lae(La)+√c12+c12+Lae(La)

梁中间支座加腋钢筋长度=[Lae(La)+√c12+c12]*2+支座宽

 

柱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顶层边角柱纵筋

A节点

外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弯入梁内的长度

内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当梁高-保护层≥Lae时,可不弯折12d

B节点

B节点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梁高+1.5Lab

当配筋率>1.2%时,钢筋分两批截断,长的部分多加20d

内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当梁高-保护层≥Lae时,可不弯折12d

C节点

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梁高+Max(1.5锚固长,梁高-保护层+15d)

当配筋率>1.2%时,钢筋分两批截断,长的部分多加20d

内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当梁高-保护层≥Lae时,可不弯折12d

 

顶层边角柱纵筋

D节点

外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柱宽-保护层*2+8d

内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当梁高-保护层≥Lae时,可不弯折12d

非连接区=max(1/6Hn、500、Hc)

E节点

柱外侧纵筋长=顶层层高-保护层-顶层非连接区

梁上部纵筋锚入柱内1.7Lab,当配筋率>1.2%时,再加20d

内侧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当梁高-保护层≥Lae时,可不弯折12d

 

顶层中柱纵筋

A节点

当梁高-保护层<Lea时,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非连接区=max(1/6Hn、500、Hc)

B节点

当梁高-保护层<Lea时,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保护层+12d

非连接区=max(1/6Hn、500、Hc)

C、D节点

当梁高-保护层≥Lae时

纵筋长度=顶层层高-顶层非连接区-梁高+锚固长

非连接区=max(1/6Hn、500、Hc)锚固长=梁高-保护层

 

箍筋

 

箍筋根数计算步骤

第一步:

先计算出柱子的“净高”,“净高”对于中间楼层来说,就是结构层高减去顶板梁的截面高度。

第二步:

计算“加密区”的高度并且按加密区间距计算箍筋根数。

加密区为max(1/6Hn、Hc、500),即取1/6Hn、Hc、500三个数中的最大值。

每个楼层都有上、下各一个加密区。

第三步:

计算“非加密区”的高度并且按非加密区间距计算箍筋根数。

基础箍筋根数计算

基础箍筋根数=(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100)/间距+1

 

箍筋

 

负一层箍筋根数

上部加密区箍筋根数=(max(1/6Hn,Hc,500)+梁高)/加密区间距+1

下部加密区箍筋根数=(1/3Hn-50)/加密区间距+1

中间非加密区箍筋根数=(层高-上下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中间层、顶层箍筋根数计算

上部加密区根数=(max(1/6Hn,Hc,500)+梁高)/加密间距+1

下部加密区根数=max(1/6Hn,Hc,500)/加密间距+1

非加密区根数=(层高-上下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箍筋长度计算

箍筋长度=(柱宽b-2*保护层)*2+(柱高h-2*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箍筋在计算长度时注意两个弯钩的长度

 

(三)安全预评价程序

 

同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相关但又有不同的还有: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等。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是用于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B.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市场价格在有些情况下(如对市场物品)可以近似地衡量物品的价值,但不能准确度量一个物品的价值。

三者的关系为: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安全验收评价。

 

(2)疾病成本法与人力资本法

(四)安全预评价内容

墙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剪力墙计算规则汇总

 

 

 

墙身水平筋

墙端为暗柱时: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墙长-2*保护层(当不能满足通常要求时,须搭接1.2Lae)内侧钢筋=墙长-2*保护层+15d*2

墙端为暗柱时:

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墙长-2*保护层+0.8La*2

内侧钢筋=墙长-2*保护层+15d*2

墙端为端柱时:

外侧钢筋=墙长-2*保护层+15d

内侧钢筋=墙长-2*保护层+15d

基础水平筋根数=(基础高度-基础保护层-100)/500+1

中间层以及顶层水平筋根数=(层高-100)/间距+1

水平变截面钢筋计算:

墙身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

截面宽的墙身内侧水平筋伸至变截面端弯折,弯折长度≥15d

截面窄的墙身内侧水平筋伸入变截面长度要≥1.2Lae(1.2La)

墙纵向钢筋

基础插筋A

当hj(基础底面至基础顶面高度)大于Lae(La)时,基础插筋长度=弯折长度6d+hj-保护层-底层钢筋直径+搭接长度1.2LaE

基础插筋B

当hj小于等于Lae(La)时,基础插筋长度=弯折长度15d+hj-保护层-底层钢筋直径+搭接长度1.2LaE

 

基础插筋C

外侧钢筋=hj-保护层-底层钢筋直径+弯折长度(hj-保护层)+1.2Lae

内侧钢筋=hj-保护层-底层钢筋直径+弯折长度+15d+1.2Lae

当选用“墙插筋在基础中锚固构造(三)时,设计人员应在图纸上注明。

中间层竖向筋长度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

垂直筋根数=(墙净长-2*垂直钢筋间距)/间距+1

墙净长是指墙长扣除暗柱端柱的墙

 

 

墙纵向钢筋

墙顶层竖向筋长度

顶层纵筋=层高-保护层+12d

垂直筋根数=(墙净长-2*垂直钢筋间距)/间距+1

竖向钢筋根数计算

垂直钢筋根数:

墙身竖向分布筋钢筋根数=墙身净长-2个竖向间距/竖向布置间距+1

剪力墙变截面处竖向分布筋计算

变截面差值Δ≤30时,竖向钢筋连续通过

变截面差值Δ>30时,下部钢筋伸至板顶向内弯折12d

当剪力墙为一面存在高差时,另一面可连续通过。

剪力墙拉筋

单个拉钩长度=墙宽-2*保护层+2*1.9d+max(10d,75)*2

拉筋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墙身洞口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和墙身竖向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弯折15d。

 

连梁

 

中间层端部洞口连梁A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墙端支座锚固+中间支座锚固(max(Lae,600))

端部墙端较短时,端部锚入取值=墙厚-墙保护层-墙水平筋直径-竖向筋直径+15d当端部直锚长度≥Lae(La)且≥600时,可不必弯折

箍筋根数=(洞口宽-50*2)/间距+1

箍筋长度的计算同梁

中间层端部洞口连梁B

中间支座纵筋长度=洞口宽+锚固(max(Lae,600))*2

箍筋长度的计算同梁

箍筋根数=(洞口宽-50*2)/间距+1

顶层连梁

纵筋的长度计算同中间层连梁,箍筋长度计算同梁

箍筋根数=(洞口宽-50*20/间距+1+(伸入端墙内平直段长度-100)/150+1+(锚入墙内长度-100)/150+1

锚固长度=max(Lae,600)

暗梁钢筋

梁纵筋=L(暗梁净长)+2*锚固

箍筋根数=﹛L(暗梁净长)-2*50﹜/间距+1

箍筋长度同框架梁箍筋

板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板计算规则汇总

通长筋:

底筋长度=净跨+左伸进长度+右伸进长度+(一级钢)弯钩6.25d*2

伸进支座长度判断:

当端部支座为剪力墙、梁时伸进长度=max(支座宽/2.5d)

当端部支座为砌体墙时伸进长度=max(板厚120,墙厚/2)

根数=支座间净距-100mm(或板筋间距)/间距+1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板负筋通长筋:

板负筋通长钢筋长度=板净长+2*伸入长度

伸入支座长度判断:

支座为梁时伸入长度=平直段长度+15d

平直段长=梁宽-保护层-梁角筋直径,此处平直段长度分“设计按铰接时”和“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两种情况应有设计者在图中指定,当直段长度≥La时可不弯折。

当支座为剪力墙时:

伸入长度=平直段长度+15d平直段长度=墙厚-保护层-墙外侧竖向筋直径,平直段长度要≥0.4Lab,当直段长度≥La时可不弯折。

当支座为砌体墙时:

伸入长度=平直段+15d平直段长度要≥0.35Lab

板负筋的根数=支座间净距-100mm(或板筋间距)/间距+1

第一根筋距离判断:

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

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

端支座负筋:

长度=伸入端支座长度+伸入跨内的净长+右弯折长度

伸入端支座弯折长度按端支座锚固构造计算,伸入跨内长度按设计标注,伸入跨内的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根数同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

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

水平长度=标注长度,当标注长度为自支座边缘向内的伸入长度时,水平长度还要加上支座宽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

支座负筋的分布筋:

长度=两端支座负筋净距+150*2

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50)÷分布筋间距

温度筋:

长度=板宽-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

根数=(净跨长度-负筋伸入板内长)/温度筋间距-1

 

楼梯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楼梯计算规则汇总

楼梯板底部受力筋:

长度=Ln*K+max(5d,b/2)*2+弯钩6.25*d*2(弯钩只有光圆钢筋有)

根数=梯板净宽Kn-保护层c*2/间距+1

楼梯板底部受力筋分布筋:

长度=梯板净宽Kn-保护层c*2+弯钩6.25*d*2

根数=投影净跨Ln*斜度系数K-起步距离*2/间距+1

起步距离为三种情况1、为50mm2、为S/23、为bs*k/2

楼梯板支座负筋:

低端支座负筋长度=斜端长+h-保护层*2+0.35Lab(或0.6Lab)+15d

高端支座负筋长度=斜端长+h-保护层*2+La

当总锚长不满足La时可深入支座端弯折15d,伸入支座内长度宽≥0.35Lab≥(0.6Lab)

根数=梯板净宽Kn-保护层c*2/支座负筋间距+1

楼梯板支座负筋的分布筋:

长度=梯板净宽Kn-保护层c*2+弯钩长度6.25d*2

根数=(Ln/4*斜度系数K-起步距离*2/分布筋间距+1

起步距离3种情况1、为50mm2、为S/23、为bs*k/2

 

基础构件-计算规则汇总表

基础计算汇总表

1.独立基础

普通独立基础:

底筋长度=基础长度-2*保护层

根数=[边长-min(75,s/2)*2]/间距+1

当基础边长≥2500时,基础边缘第一根钢筋长度不变,其余钢筋长度=边长*0.9

双柱独立基础:

上层钢筋长度=柱内侧间距+2La

下层钢筋长度=底边长-2bhc

第一根钢筋到基础边的距离为min(75,s/2)S为钢筋间距

2.条形基础

有梁式条形基础:

梁的纵筋及箍筋同梁算法

受力筋长度=条基宽-2*保护层

受力筋根数=(条基长-S)/间距+1

分布筋长度=条基长-2*保护层

分布筋根数=(条基宽-S)/间距+1

备注:

条基宽≥2500时,底板受力筋缩减10%交错配置。

计算规则同独立基础。

 

3.筏型基础

梁板式筏型基础主梁、次梁计算规则汇总

 

基础主梁

 

基础主梁

 

端部外伸

上部第一排贯通筋长度=梁长-保护层*2+12d*2

上部第二排贯通筋长度=边柱内边长+2*La

下部贯通筋长度=梁长-保护层*2+12d*2

下部非贯通筋长度(边跨)=ι′n+hc+ιn/3

下部非贯通筋(中间跨)=ιn/3+hc+ιn/3

ιn/3两跨中的较大值,且ιn/3≥ι′n

 

端部无外伸

上下贯通筋长度=梁长-保护层*2+15d*2

下部非贯通筋长度(边跨)=ιn/3+hc-保护层+15d

下部非贯通筋(中间跨)=ιn/3+hc+ιn/3

ιn取相邻两跨中的较大值

 

梁顶标高不同

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

低跨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内,伸入长度为La

高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边缘向下弯折,弯折长度伸入低跨内La

高跨顶部第二排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15d,当直段长度≥La时可不弯折

梁底标高不同

上部纵筋贯穿支座

下部钢筋伸入支座达到La

 

梁顶、底均有高差

上部第一排钢筋的锚固为:

hc-bhc+c(高差)+La,其弯折长度为:

c(高差)+La

上部第二排纵筋伸至对边弯折15d,当直段长度≥La时,可不设弯折

下部纵筋应伸入支座要达到La

 

梁宽不同

宽出部位顶部纵筋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15d,当直段长度≥La时可不弯折

宽出部位底部纵筋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15d,伸入支座内平直段长度要≥0.4Lab

 

梁箍筋、加腋筋、拉筋

基础梁箍筋长度(梁不外伸)L=2×(b+h)-8bhc+2×1.9d+2max(10d,75)

箍筋根数:

梁端第一种箍筋范围内箍筋根数=设定指定的根数+支座内箍筋根数。

跨中第二种箍筋范围内箍筋根数=(净跨长-梁端第一种箍筋范围)/间距+1。

非加密区箍筋根数=(净跨-左右加密区)/非加密间距-1。

加腋钢筋的长度=2*La+斜长,斜长=√C12+C22

加腋筋伸入柱长度为La且通过柱中心,如需弯折,弯折长度15d

 

基础次梁

 

基础次梁

上部通长筋=次梁总长-端支座宽+max(12d,梁宽bb/2)

底部非通长筋长度=bb-保护层+ιn/3

上部钢筋锚入基础主梁内为:

max(12*d,bb/2)

下部钢筋伸至基础主梁外端弯折15d,当设计按铰接时要≥0.35Lab,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要≥0.6Lab

基础次梁端部第一道箍筋距基础主梁边50开始布置

基础次梁端部外伸

梁顶、梁底有高差

 

1.梁上部纵筋伸至边缘弯折12d

2.梁下部底排纵筋至边缘弯折12*d

3.梁下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截断

顶有高差:

部贯通筋连续通过支座,高跨上部筋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15d,低跨上部筋锚入支座≥La且至少到梁中线,底有高差;上部筋通常设置,下部纵筋锚入相邻梁La

梁板式筏型基础平板钢筋计算规则汇总

1、基础上下部纵筋伸至外伸边缘弯折,其弯折长度为12*d

2、第一根受力钢筋据基础梁角筋的距离为S/2且不大于75

3、中间层纵筋伸至边缘弯折12*d

梁板式筏型基础平板平板外伸

梁板式筏型基础平板平板无外伸:

1、上部纵筋锚入基础梁内为:

max(12*d,梁宽/2)

上部纵筋长度=筏板净长+2*锚固长度

2、下部纵筋伸至基础梁边缘弯折,弯折为15*d;

下部纵筋长度=筏板长-2*保护层+15d*2

3、根数=[板净长-min(1/2板筋间距,75)*2]/间距-1

梁板式筏型基础平板平板标高变化构造:

1、高跨上部纵筋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15d

2、高跨下部纵筋锚入低跨基础内La

3、低跨下部纵筋锚入高跨内La

平板式筏型基础计算规则汇总

平板式筏型基础无外伸:

1、上部纵筋伸至边梁内≥12d,且至少到梁中线

2、下部纵筋伸至基础边缘弯折15d

平板式筏型基础顶底均有高差:

1、高端上部纵筋伸至高端基础边缘弯折弯折长度=高差+La

2、低端上部纵筋锚入高端基础内La

3、下部纵筋锚入对边板内La

4.承台钢筋计算规则汇总

承台钢筋横向钢筋/承台钢筋纵向钢筋:

长度=承台底长-2*保护层+10d*2

根数=(承台底长(宽)-保护层)/间距+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