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729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安庆市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1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3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目标…………………………………………………………………6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7

(一)做强产业承接平台………………………………………………………7

(二)加快三次产业发展………………………………………………………8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2

(四)深化改革开放进程………………………………………………………12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5

(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5

(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16

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措施……………………………………………18

(一)组织保障…………………………………………………………………18

(二)政策保障…………………………………………………………………18

(三)项目保障…………………………………………………………………19

(四)人才保障…………………………………………………………………19

(五)机制保障…………………………………………………………………19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迎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迎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建设富裕和谐新迎江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经济综合考评连续四年位居宜城板块首位。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3.4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2.6%;规模工业增加值9.8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年均增长5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8%。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园区的批准建设为我区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园区累计投资10亿余元,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工业规模逐年壮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从“十五”末的2.8%增加到11%,扭转了迎江工业规模偏小的局面;商贸经济快速增长,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卖商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比重逐步增大。

物流配送、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布局更趋优化,一批节约、高效、休闲农业项目顺利实施,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型种植、农产品品牌创立取得新成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郊型农业结构。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东部新城区基本框架全面拉开,五年累计征地1.2万余亩,拆迁房屋140万平方米,建设还建房63万平方米,保证了碧桂园秦潭凤舞、绿地迎江世纪城、大发宜景城、雨润中央新城、中海外宜海林语堂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万豪逸景、时代广场、谐水湾等商居区的开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了老城区的改造升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50公里的村村通项目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效果明显,完成企业改制88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社区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率先推行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第五届、第六届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利用市外资金133.5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倍。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57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资源逐步整合。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低生育水平得到保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健全,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

“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法治区创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

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和谐社区创建成效明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人事、监察、旅游、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国防教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促进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制度不断健全,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有序推进。

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6元,年均递增14.5%。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五年,主要原因在于:

关于经济发展的决策科学有力、城市化的推进快速有序、工业园区的建设成绩显著、民生工程的开展积极有效、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和氛围不断增强。

展望“十二五”,上述因素仍将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我区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将逐步显现,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关键;开发区建设的有效突破将进一步推进我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将继续为和谐迎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与氛围将继续为迎江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撑。

“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迎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向好,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总体有利,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力度加大,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趋势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步入重要建设阶段;宜城板块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继续强化。

这些都为迎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五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更加坚实。

作为中心城区,我区港口岸线、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较多。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的陆续完成,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投融资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区市场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省级临港经济开发区的获批,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积极申报,有望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十二五”时期也是各种挑战加剧和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

一是制约我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二是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的现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特别是融资平台建设的滞后,将极大地制约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周边地区都在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抢占发展制高点,竞相发展的态势咄咄逼人。

四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

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刚性指标的约束力度不断加大,将对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五是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加剧了利益关系的调整,信访维稳面临较大压力。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外向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商务区、港口物流园区、东部新城区和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入,加强内需和增加出口,千方百计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壮大提升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百亿产业、十亿企业。

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打牢支撑。

坚持转型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商贸富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变区位优势为竞争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强势招商,加速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坚持和谐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领先宜城、超过全省,位居皖江城区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构建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

全力打造宜城板块率先崛起排头兵、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全省重要的轻工纺织产业基地、宜居宜商的滨江新城区。

具体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

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中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

建立起完善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更加安全、文明,道德水准进一步提升。

——资源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100%。

人民群众享有普遍的生活保障和较为便利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有效提升。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做强产业承接平台

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

坚持产业错位发展,提升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主导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国内外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全权托管等多种发展模式,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和共建园。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力争到“十二五”末,临港经济开发区基本建成。

做大港口物流园区。

充分发挥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区港合作,积极支持五里庙港区、马窝港区、长风港区建设,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力。

发挥港口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推进安庆港口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由物流带旺人流、商贸流、资本流、信息流,提高港口物流业整体水平,促进区港一体化发展。

提升中心商务区。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比较优势,以创建“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实施商业地块的开发,建设高档商务楼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调整商业布局,优化商业业态,推进城区商业中心建设,全力扩大人民路、孝肃路和宜城路核心商业圈,着力提升商贸经济活力。

做强东部新城区。

坚持规模扩张和产业发展并举,合理规划新城区发展布局,启动政务新区建设,大力推进重大开发项目加快实施。

全力打造以独秀大道为核心的东部新城商务圈,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有机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打造现代农业开发区。

逐步推进农业空间布局的集聚集约,围绕农业各优势主导产业建设示范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专业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产学研的横向合作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农业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板块。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整体推进示范园内农田、林地、水利、道路、村庄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二)加快三次产业发展

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突出存量经济高新化,增量经济规模化的主线,促进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建筑材料、日用化工等传统工业的融合,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着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紧盯科技型、环保型项目,重点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结合起来。

强力推进轻工纺织、机械制造、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轻工纺织产业。

加快推进安庆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充分利用华茂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国际国内纺织行业高端人才和制造生产线向工业城转移和集聚,承接发展中高档纺织品、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原料、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加工等关联产业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总产值达百亿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制浆、造纸、包装等一体化产业链,培育形成1—2家百亿企业。

——机械制造产业。

以西航机械设备制造、恒达环保设备、比雷福高速线材、澳宝塑料机械、金斗机械制造等企业为基础,优化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引进高端制造业项目,力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产业体系。

——新型材料产业。

以中俊新能源、科光新材料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力促新能源光伏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围绕优质超白压花玻璃、有机硅等主导产品,积极承接光伏、高性能材料等上下游配套产业,积极谋划光伏新能源产业项目,将产品延伸至光伏电池组装、太阳能热水器等领域,形成总产值50亿元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以创建“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着力推进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贸易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商贸经营、社区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

充分发挥迎江商贸服务比较优势,着力提升老城商业中心档次,加快人民路、孝肃路、宜城路及沿江地块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大卖场、仓储式超市、特色商业街以及各种品牌专营店,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体系。

改造、提升、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一批集购物、餐饮、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商业网络,力争完成2个省级、1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

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龙头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宽经营范围,扩大品牌影响力。

——现代物流业。

以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以水路运输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力争引进一批大型综合运输企业。

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港口物流自身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全力推进港区联动发展。

大力支持配合港口物流园区综合物流中心、五里庙外贸集装箱综合物流基地、马窝港区散货物流基地、长风新港区铁水联运综合物流基地等港口建设,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

——金融服务业。

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城区特色金融体系,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切实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管理和服务工作,引导小贷行业优质化发展。

规范融资担保行业,引导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构建良好的担保体系,切实有效发挥担保功能。

结合以城带乡格局,实践创新开放理念,积极推进村镇银行组建工作。

力争五年内发展10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担保公司、1-2家村镇银行。

——商务经济。

围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突出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中心商务区建设为载体,力争五年内兴建10幢以上以商业服务为主导功能的高层高档商务楼宇。

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写字楼宇、酒店住宿、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商务配套设施,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吸引强优中介机构进驻,使之成为我区中介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

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培育总部经济集聚区。

——文化产业。

利用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创新,加快文化与经济、艺术、旅游的有机结合。

加快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文化创意企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产品,积极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文化商旅、休闲娱乐等功能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街区,形成迎江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

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学促动、市场拉动,努力形成依托城市连接农村,内外发展的城郊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行特色产品无害化、有机化生产加工,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新洲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长风乡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和长风沙生态农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信息、科技、政策服务平台。

到“十二五”末,蔬菜基地面积达到0.7万亩以上,建成4个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打造2000亩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项目,加快改造提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

到“十二五”末,力争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省部级以上名优农产品2个,争创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老城重点街区、重点路段、文化景点及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和人居条件;加快东部新城区路网、管网和水系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城区道路网络结构,增强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协调推进东部新城区公益性设施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泵站、涵闸改建工程等。

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社会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联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一体化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核心,以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六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以市场化为动力,以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对城郊结合部的村委会实施“村改居”,加快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投入,优先建设农村公共设施,提高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深化改革开放进程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加快与国内发达地区经济接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推进横向协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牢牢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瞄准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

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战略投资者开展境外招商,紧盯中央、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定向招商,紧盯与我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开展重点招商,促进产业集群式转移。

——全面推进横向协作。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工业、商贸、交通、信息、金融、旅游、科技等领域开展横向联合,促进与外地经济合作。

——不断扩大对外贸易。

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力争到2015年,新增外贸企业20家以上,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继续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机制等各项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预算编制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效率。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重大投资事项的调查研究、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以及后期评价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着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盘活辖区内国有资产,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补贴资金,充分发挥区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加快各种资产、资源和投资要素的汇集,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推进企业制度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继续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经营机制灵活、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职工收益逐步提高的新机制。

按照做大做强、产业关联、产品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资产、技术、产业重组。

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为优势企业的发展腾出空间。

充分利用改革企业闲置的土地、厂房、技术等有效资产进行招商合作,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努力培育新的规模企业。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探索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具体途径和保障措施,进一步理顺乡与区的事权关系,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治理机制,不断提高乡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乡财政规范化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改革。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方向,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优化部门设置。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改进审批方式,全面推广“网上办事”和网上审批。

加强审批监督,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减少收费项目。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