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67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片区市场特征.docx

各片区市场特征

自给自足为主西南企业加快升级

不同于中部、东部地区,西南氯碱格局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

目前,西南地区氯碱企业不足20家,且新增企业数量不多。

但面对当地电力等资源成本的高企以及交通运输的不便,西南企业同样在谋求转型的道路上前行。

截至2011年底,西南地区烧碱总规模达208万吨/年、PVC产能规模为179万吨/年。

企业数量为15家,而烧碱总产能达30万吨及以上的仅有宜宾天原一家,PVC总规模30万吨及以上的为宜宾天原和四川金路,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不大。

2011年全年西南地区PVC产量128.81万吨,烧碱180万吨,当地平均氯碱开工负荷在7-8成左右。

今年1-5月份,西南地区烧碱市场稳中小幅上扬,据了解,因碱氯平衡问题,当地氯碱装置开工普遍不足,市场货源供给紧张,且下游行业对烧碱需求保持稳定,支撑市场价格稳定运行,业内人士对后市多持积极看好的态度。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西南地区烧碱产量同比下降13.4%,PVC产量同比下降19.7%,氯碱产量下滑较为明显。

纵观西南地区氯碱企业的发展,重庆地区氯碱生产以企业搬迁建设化工园区发展多种耗氯产品为主,贵州地区则依托当地磷矿等资源进行配套发展模式,四川地区则一方面依托近几年多晶硅的快色发展加快烧碱规模建设,另一方面也在谋求新的产业布局。

西南地区虽然具备丰富的井矿盐资源,但电力成本较高,电石生产企业较为零散,这一地区氯碱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且不适合大吨位的氯碱发展模式。

为此,当地更为重视上下游的配套结合。

以重庆地区为例,当地四家氯碱企业全部入住化工园区,除生产烧碱之外,并未进行PVC的产品配套,而是发展甲烷氯化物等其他产品。

《重庆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指出,将大力发展MDI产业链、氢氰酸产业链、乙炔产业链、橡胶轮胎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乙烯芳烃产业链、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等产业链。

西南烧碱受下游氧化铝的支撑,在当地区域内产销较好,但烧碱的供应相对比较紧张和困难,一是西南地区的烧碱资源总体上偏紧,二是受交通及运输条件的限制,物流成本偏高。

贵州磷矿资源丰富,特别是高品位磷矿约占全国的25%,是加工精细磷酸盐的优质原料。

此外,贵州还有丰富的煤矿、铝矾土、重晶石、锰矿、铅锌矿、硫石矿、萤石矿和硅石等资源,为贵州无机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相对而言,贵州氯碱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集中度低。

对于后期的发展,企业更加侧重以煤、电、磷、盐化工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构成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

四川是作为西南地区较为集中的氯碱生产省份,共有宜宾天原、乐山永祥、四川金路等八家氯碱生产。

其中,烧碱总规模近150万吨/年,PVC总规模近120万吨/年。

受运输较为困难的影响,当地氯碱企业多数具备片碱加工能力。

受原料成本、运输条件的限制,四川当地氯碱发展以自给自足为主,但面对日后的发展需要,企业也在计划新的发展路线。

宜宾天原面对生产成本的考量以及搬迁的挑战,尝试着向外发展的路线,于2011年新疆达成协议,建设化工项目,组建新疆能源化工公司。

据宜宾天原2012年初发布的公告显示,宜宾天原计划新建天南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实现公司战略转型。

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宜宾天原出资占注册资本的37%。

其他合资方包括天原集团控股的宜宾天亿特种树脂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额占总数的15%;伊犁南岗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40%;农四师国有资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8%。

天原集团表示,设立天南能源是实现公司战略转型、技术升级和产业转移、实现做大做强氯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西南地区的氯碱企业面对着近年来逐渐丧失的电力原料成本优势,以及当地对于企业发展的区域限制,企业更多的是依托广西、贵州等周边氧化铝等上游行业对氯碱的需求,依然无法满足企业在激烈的环境下生存,表面上自给自足的区域却有着发展限制的烦扰。

向上下游延伸、向区域外拓展成为企业近期的着力方向。

华中产品多样化保障企业大规模、稳发展

近年来,作为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华中地区正在向工业发展快速转变。

氯碱行业在此期间同样得以较快发展。

尤其是河南省,成为典型的全国氯碱大省,2011年烧碱及PVC产能均名列全国第四位。

据中国氯碱网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烧碱累计产能达387.6万吨,PVC产能达到250.5万吨。

分别占全国烧碱及PVC总产能的11.3%和11.6%。

而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华中地区烧碱产量为139.4万吨,同比增长9.8%,PVC产量为16.8万吨,同比增长12.7%。

尽管华中地区产能逐年增加,但其所占全国氯碱总产能的比重正在逐年降低。

新、扩建氯碱项目规模相比西北地区增加也十分有限。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当地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及下游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的双重压力所致。

纵观华中地区,目前现有氯碱企业近30家,其中不乏昊华宇航、河南联创、神马氯碱等大型氯碱企业,但整体仍以规模较小的企业居多。

进入2012年,华中地区烧碱及PVC市场依旧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走势。

PVC市场仍在低位徘徊,后市也难言乐观。

而烧碱市场虽有小幅震动但基本维持在高位,“以碱补氯”的销售模式未见改观。

去年以来,受全国PVC市场低迷影响,华中地区PVC价格一直处于低位。

目前,华中地区近一半PVC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这也足以反映当下企业的生存状态。

截至5月底华中地区PVC行业的整体开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少数产量较大的企业开工率相对较高,但也只能达到六七成。

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对未来市场期望不大,尽管大家均希望市场能够尽快回暖,但“市场在未来几个月还会持续萧条”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受因市场不景气影响,部分企业原计划的PVC扩能也多有推迟。

纵观整个华中地区,无论是地处中原要地的河南,还是长江沿岸的两湖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运输优势。

发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可以方便氯碱企业采购电石,煤炭等原料资源,同时也方便企业将产品向外运输。

但便捷的交通同样使得西北等其他具备更为成本的企业将华中作为外销的区域之一,造成本地产品竞争优势弱化。

目前,从华中地区的原料采购上来看,受现在氯碱企业整体开工率较低的影响,部分地区电石价格略有下降。

但受地理位置及物流运输的影响,西北地区到湖北、湖南的电石价格仍然较高。

电力方面,华中地区具有自备电厂企业的仅占少数,且由于即使有自备电厂同样要外购买煤发电,所以导致自发电的成本往往还要高于上网电价。

环保方面,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节能环保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监管力度尤为突出。

因此,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随之大幅增加。

此外,烧碱下游需求的不振也是华中地区氯碱行业发展减缓的重要因素,以河南地区为例,除了氧化铝行业具有较大的耗碱能力外,其他行业很难支撑上游庞大的氯碱行业。

对比其他地区,华中尤其是河南作为曾经发展较为活跃的氯碱大省,近年来产业发展的步伐减慢。

即便河南拥有大量的煤炭及原盐资源,如昊华宇航位于煤炭资源丰富的焦作市、神马氯碱位于煤炭与井矿盐都非常富有的平顶山市,但企业平均规模并不大,全省十二家氯碱企业,有多半企业的烧碱规模在十万吨以下,且已有部分企业退出氯碱,虽然地处交通网络的中心,但行业发展受到明显限制。

地域优势翘楚西北企业渐成规模

相对于其他地区,西北的资源及区域特质,对于氯碱企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中国氯碱网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氯碱企业西移的进度逐年加快,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氯碱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并呈现出项目数量多、企业规模大等特点。

据中国氯碱网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仅西北地区的PVC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34%,而烧碱的产量也高达613.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

另据石化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仅西北地区的PVC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5%,而烧碱的产量也高达116.4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7%,彰显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氯碱生产规模。

目前,西北地区氯碱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也正逐步朝着集约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西北地区积极扶持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涌现出中泰化学、新疆天业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大型氯碱企业。

2011年,中泰化学的PVC产能已达90万吨;新疆天业集团的烧碱和PVC产能也分别实现双百规模。

从市场层面来看,2012年1月至今,西北地区的PVC和烧碱市场行情可谓冰火两重天。

今年上半年,西北PVC行情不温不火,整体上行乏力。

而烧碱市场的行情却一路向好,由年初的走势平稳逐步出现提涨,部分价格甚至已达高端,如内蒙古地区5月份的50%离子膜烧碱出厂价格在1275-1300元/吨,其高端价格上涨至1350元/吨。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西北地区氯碱企业的PVC平均开工率在六成以上,烧碱的平均开工率接近八成,这与当前PVC低迷、烧碱行情向好的市场情况相符合。

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可以看出,2011年,中泰化学、内蒙古君正、青松建化、兰太实业、盐湖股份等西北部的氯碱上市企业均实现了利润上涨。

其中,中泰化学的聚氯乙烯营业收入为524106万元,同比增长63.79%,烧碱营业收入为142281万元,同比实现84%的大幅增长。

今年一季度,受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全社会对上游原料行业的需求不足以及聚氯乙烯树脂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中泰化学、新疆天业、内蒙君正的利润均出现下滑。

其中,新疆天业实现营业收入为62509.1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9.65%;而内蒙君正的净利润也较上年同期减少6375.7万元,减少比例为47.43%。

近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结合西北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部分中东部的氯碱企业纷纷西移,使得西北地区的氯碱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如青海宜化化工归属于湖北宜化集团,目前该集团名下的氯碱项目除了布及湖北以外,已经辐射到了内蒙古、新疆、青海等众多西北部地区。

尽管西北地区氯碱企业的发展逐步壮大,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露。

由于西北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人才较为匮乏,当地企业长期的发展需求与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造成企业的技术研发乏力,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部分氯碱企业为打破技术人才稀缺的发展瓶颈,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的专项对接合作。

如中泰化学出资1000万元研发基金,将北京化工大学的高新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相对接,攻关氯乙烯合成用新型催化剂、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氯碱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攻关,促进企业生产系统的技术改进和持续优化,不断追踪国内国际科技前沿,研发高新技术化工产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此外,一些氯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项目建设过快、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部分企业长期固守单一的产品结构,未能及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延伸产业链,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陷入被动局面。

目前,西北庞大的氯碱产能规模,主要通过周边及中东部地区加以消化,当地自身的市场需求仍较为有限。

而伴随越来越多的氯碱生产企业进驻西北,以及现有企业产能的持续扩张,西北企业在远期应注意的是现有的资源及政策优势能否具有可持续性?

待西北地区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氯碱区域后,同类企业数量增多,现有的优势将逐步淡化,故如何发展出特色,为日后的同质化竞争寻求突破,需要业内同仁加以思考与解决。

兼并重组实施东北企业焕发新活力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

石化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具体到氯碱行业而言,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氯碱平均规模却相对较小。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5月份,东北地区烧碱累计产量为37.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5%;PVC东北地区累计产量为15.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8%。

由于当前PVC和烧碱的市场表现各异,两者的开工率也截然不同,其中,东北地区PVC的平均开工率仅为43%,而烧碱的平均开工率则高达95%。

尽管东北地区的氯碱企业数量少、总体产能规模小,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东北地区的氯碱企业大都起步时间较早,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是由于历史负担过重、冗员较多,企业发展一度陷入被动的尴尬境地。

而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国有大型企业的兼并重组,当地氯碱企业的发展得以注入新的活力。

如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于2004年被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实施兼并重组,成为昊华化工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在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的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下,近几年四平昊华先后进行了“双五万吨”和“双二十万吨”两个技术改造项目。

如今,四平昊华的生产能力已达到烧碱3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30万,成为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基地。

无独有偶,黑龙江昊华前身为齐化集团,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于2006年9月加入昊华集团,并于2009年先后实施了30万吨/年的PVC和3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改造项目,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同样,以氯碱化工、石油深加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主业的沈阳化工集团也于2005年加入了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沈阳化工坚持走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赢得市场,成功研发了氯醋共聚专用糊树脂及手套专用糊树脂等系列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

年报显示,2011年,沈阳化工完成烧碱18万吨,糊树脂12万吨,环氧丙烷4万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0.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34.85%,成功突破100亿元大关。

不同于以上企业被央企收购,于2010年通过民企资本重组后的方大化工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PVC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方大化工在发展PVC、烧碱等两大氯碱产品的同时,还加大产品的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发环氧丙烷、氯化苄、聚醚等氯碱化工下游产品,从今年一季度的报告显示,方大化工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为1933万元,其中净利润为1902万元,虽然比上期仍下降了约24%,但与2011年全年相比,下降幅度已大幅减小。

由于东北地区的氯碱企业总体规模有限,相对其他地区而言产量不高,产品主要以自产自销为主。

因此,当前东北地区的氯碱产品市场相对平稳,其中PVC市场主要呈小幅震荡下行走势。

对于烧碱而言,由于氯碱企业开工正常,市场货源投放量稳定,其市场行情以平稳运行为主,价格虽有小幅上调,但对主流市场未产生明显影响。

尽管东北地区的部分氯碱企业重组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比如由于东北远离我国氯碱工业的主要目标市场,该地区的主要氯碱产品如若运往华东、华南等消费市场,需要一定的运输成本。

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当地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正常生产受到严峻挑战,如牡丹江东北高新化工和本溪东方氯碱两家企业,不得已通过停产来化解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与华东等地的氯碱企业相比,东北地区的氯碱企业在运输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

由于华东等沿海地区招商力度的加大,可利用其港口、当地市场等优势引进外资,一批化工园区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东北氯碱企业的发展先机。

与西部等资源丰富的省区相比,东北地区的氯碱上游资源有限,要想做大做强当地的氯碱企业,需要付出一定的资源原料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当地氯碱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总体而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如今,东北地区的氯碱企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通过资产、资源整合,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兼并重组,当地氯碱企业极大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与此同时,从长远来看,考虑到东北地区的市场、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氯碱企业也难免会承受一定的发展压力。

需求市场集中华东激烈竞争下谋求转型

不同于西部地区在以资源、能源为优势继续发挥大吨位氯碱循环经济,东部的氯碱企业则是摸索出了一套更加精细化的发展路线。

在这其中,尤以华东地区的氯碱产业格局变化最为明显,此外,华南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与华东最为相近。

纵观全国氯碱下游需求区域,华东地区最为集中,此外华南地区也同样是显著的PVC消费地,华东、华南两地强大的消费能力,吸引了众多的贸易商和PVC厂家将“客户定位”锁定在该区域。

2011年,华东、华南两地的塑料制品产量占到了全行业产量的61%。

这也促使着华东、华南地区氯碱规模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除PVC外,华东地区也是我国烧碱的主要消费地,化工、印染和化纤(包括化学纤维和粘胶纤维)等消费群体在这里相对集中。

供应商除本地区外,华东地区还主要有来自山东、内蒙、陕西、河北等地的货源,市场竞争同样激烈,目前当地烧碱装置开工平均在七成左右。

截至2011年底,华东地区氯碱企业烧碱装置规模在730万吨/年、PVC装置规模为252万吨/年;华南地区烧碱规模达133万吨/年,PVC装置规模为62万吨/年。

华东华南生产企业一共达50余家,而烧碱总产能超过40万吨以上的有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厂,PVC总规模超过40万吨以上的为上海氯碱化工与台塑宁波。

由产能规模的对比可见,企业已不再通过单纯配套生产PVC来消耗氯,而是朝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抵御激烈的竞争环境。

今年1-5月份,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烧碱及PVC的下游需求均受到影响,尤以PVC最为严重,下游提货不积极,造成市场价格维持低位震荡,市场毫无起色。

烧碱价格的相对稳定,也主要是受碱氯平衡的制约,使得企业控制烧碱开工造成短期货紧价扬。

可以说,氯碱行业在既2008年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以及稳增长的总体基调,行业本身以及相关上下游均进入较为困难的时期。

虽然我国以电石法PVC生产为主,但在具有下游需求优势的华东地区,受政策、环保以及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则是率先大规模改变生产工艺的地区。

目前当地乙烯法PVC生产企业数量超过50%,以2011年中国氯碱网统计的行业产能数据来看,华东乙烯法PVC产能占当地总产能的81.7%。

据悉,除搬迁企业外,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

其中,乙烯法聚氯乙烯扩产的代表性企业为泰州联成化学,泰州联成化学地处华东,采用乙烯法生产路线,其投建符合条件,另外其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和泰州新浦化学新建的VCM项目做配套,解决了国内乙烯法工厂过分依赖进口原料的情况。

此外,还有韩华宁波、台塑宁波均是通过购买VCM单体进行生产PVC,华南地区的广东东曹亦是如此。

华东、华南地区的氯碱企业在近两年遇到的老厂搬迁、改造的问题更突出于其他地区。

无锡格林艾普、杭州电化、上海氯碱、东南电化等企业均进行了搬迁或正在搬迁建设当中。

搬迁后的企业统一进入化工园区,一方面是远离市区,符合政治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退城进园以后也更加注重了园区一体化的配套,单个氯碱企业的发展也和园区内的众多企业形成了相互合作的关系,且由于相互交叉和连带性更强,园区内的企业合作框架也朝着越来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就在今年“五一”前夕,上海氯碱的华胜三期项目——上海化工区第三套烧碱电解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实现了向拜耳、巴斯夫等跨国投资企业的MDI、TDI、PC装置输出原料氯和烧碱,同时还循环利用下游企业副产的氯化氢,利用上游乙烯原料,生产二氯乙烷。

与化工区内跨国企业产品链的紧密对接,以及“一份氯气,三次打工”的成功实践。

与当地企业谋求多方式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一些小的氯碱装置,尤其是在当地收到发展限制的电石法装置,企业在不具备采购电石的区域优势,或采购电石原料价格的性价比极低的情况下,选择停掉甚至转产,如江苏梅兰、索普、徐州天成等企业现有的PVC装置处于停产阶段,新沂嘉泰在搬迁的同时,在原有PVC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转转而生产特种树脂。

统计中发现,江西、江苏等地的PVC产能退出多为5-10万吨/年甚至更小的的小型电石法设备。

华东地区存在很多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电石法聚氯乙烯装置闲置情况,面对行情不利,企业选择停车或间歇性开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当前,华东地区PVC平均开工负荷仅为45%左右,而华南地区的PVC装置平均开工仅维持在三成左右,足以看出当地下游需求的羸弱以及进驻华东的PVC产品的激烈竞争程度。

产品多样化保障华北企业稳发展

华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烧碱产地和全国第二大PVC生产地,对全国氯碱市场的影响尤为明显,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认为是全国氯碱市场的“风向标”。

据中国氯碱网统计,2011年华北地区的PVC产能占全国总产量的28.6%,达到619万吨/年。

而烧碱的产能则更高达1215.5万吨,超过全国总产能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七大区首位。

今年1-5月份,华北地区烧碱产量为370.6万吨,约占全国累计产能的34%;PVC产量为152.2万吨,约占全国累计总产量的27%,在全国氯碱市场运行压力不减的态势下,华北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氯碱生产地。

今年以来,华北地区的烧碱市场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强劲势头。

期间虽有小幅震动,但伴随液氯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生产装置开工负荷降低,致使烧碱市场货源量缩减,随着下游需求的稳定运行,烧碱价格又回到高位。

与此同时,PVC市场依旧不温不火,呈现出了较为疲软的成交状态,既无大跌,也无上行推动力出现,整体迟钝的情形再次将行情推向胶着。

纵观位于华北的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四省区,目前现有氯碱生产企业近60家,其中配套PVC装置的企业不足一半,由中国氯碱网2011年统计的产能数据显示,华北烧碱产能1200余万吨远大于PVC600余万吨/年的产业规模。

可见,当地虽然氯碱生产企业众多,但烧碱与PVC的传统产品配比模式较低。

不仅如此,在这现有的本就相对不多的PVC装置中,又有一部分企业装置处于停车或退出的状态,此部分企业多集中在山东地区,其中2011年,山东有四十余万吨PVC产能装置正式宣布退出。

这些企业的产能退出,多表现为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或在原设备的基础上改造转化成其他产品的生产。

例如,济宁中银将原有的PVC装置退出,新区只用来扩产PVC糊树脂。

而在山东近40家氯碱企业当中,有一半的企业未配套PVC,这其中既有生产多种耗氯产品的,也有以销售商品氯为主的企业。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在氯产品的下游开发方面较为突出。

氯碱行业生产的各种耗氯产品在山东的企业中均有涉及,使得山东氯碱行业一直保持着碱氯相对平衡的发展状态,进一步支撑其当地庞大的烧碱规模。

从山东这一典型的氯碱生产省区,便可以看出行业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

当地虽然具备丰富的原盐资源,且地理位置便利,既可运往氧化铝大省河南,也可南下重点下游市场江苏等地。

即便如此,面对原料电石的供货不稳,以及PVC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人工等成本费用的上涨,当地氯碱生产企业已达成共识,多不再考虑配套大型的PVC装置。

当前,华北地区配套了PVC装置且开工率较高的企业则大多分布在山西省,开工负荷基本能达到七到八成左右。

当地氧化铝企业众多,需求量大。

因此,烧碱价格有所保证,开工负荷也始终保持高位。

且由于当地下游耗氯产品比较单一,为了消耗大量副产的液氯,PVC装置的开工负荷随之被带动。

山西在发展大规模的氯碱产业同时,与电石法PVC紧密相连的原料电石也成为当地近年来的调整重点,曾经零散混乱的小电石装置几乎被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产能集中的电石基地。

近日,阳煤集团100万吨/年一期40万吨/年电石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建设,于6月8日宣告正式投产,标志着山西省电石行业首个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大调整项目取得成功。

项目严格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立足于补齐阳煤集团乙炔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针对未来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山东氯碱扩产项目仍在继续,但省内市场趋于饱和状态,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但是省外,尤其是江浙地区,仍是山东氯碱市场的延伸之地。

随着近几年,国际烧碱市场走势较好,外加山东省具有国内最大的原盐资源,以及迅速增长的氧化铝产业和距离较近的优良港口,为出口市场奠定了地域优势。

拓宽国际烧碱出口渠道,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