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768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x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

物理初三上下复习提纲

(山东科学版)

课本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物理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三章光现象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力和运动

第七章压强

第八章浮力

第九章简单的机械、功

第一十章机械能及其转化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物理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图1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

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

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

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

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

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可以用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

(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估算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量程、分度值的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

①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

测量仪器、测量方法。

③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

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

国际单位:

秒(S)常用单位:

时(h)分(min)

2、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等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

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

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

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相同路程通过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

Ⅰ、速度: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

v=s=vtt=

单位: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

1m/s=3.6km/h。

速度图象:

见图一

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Ⅱ、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Ⅲ、变速运动:

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v=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

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v1、v2则v2>v>v1

常识:

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四分十秒和三分二十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

表格设计如下:

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红

800m

3分20秒

4m/s

第二章《声现象》

1、定义: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例: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需要靠无线电,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的传播速度:

V气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常温(15℃)下,钢铁(固体)中的声速约为5200m/s,液体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空气中约340m/s,25℃时约346m/s。

声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V高>V低(指温度)。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5、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音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6、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8、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9、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10、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1、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2、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13、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第三章《光现象》

1.光源: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速度也由介质决定光的传播速度:

V固

例如:

光通过镜片,镜片就是介质;光进入水里,水就是介质。

光在水中的速度:

2.25×108m/s,光在玻璃中的速度:

2.0×108m/s,光在冰中的速度:

2.3×108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3.0×108m/s,(真空是2.998×108m/s,空气中是2.99×108m/s)光在酒精中的速度:

2.2×108m/s。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4.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5.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6.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7、光的反射作用⑴有利:

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

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F)。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测焦距: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

(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光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暗箱中的胶卷相当于光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它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

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它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当被观察的物体在其焦距以内时,它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3.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何异同:

不同点:

平面镜是通过光的反射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是通过光的折射成放大的虚像。

相同点:

都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

而且都是正立的。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等于像距(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

物距大于像距(u>2f,f

投影仪:

物距小于像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

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4.透镜焦度用ф表示,f表示焦距,则ф=1/f。

眼镜片的度数T=ф×100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5.取一副老花镜,测定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

 器材:

一个白纸屏、一把刻度尺、一副老花镜

 步骤:

(1)将两个镜片分别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的光点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镜片到光点的距离f1、f2(4)用公式算出镜片的度数.T=×10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显微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稍大。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望远镜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3.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简述测焦距的三种方法(近似值)

办法一: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使另一侧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量出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二:

把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透过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当字很模糊不清时,量出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三:

利用凸透镜成像,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时,量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再除以2即为焦距。

☆简述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

看外观,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二:

对着课本上的字看,能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否则属于凹透镜。

方法三:

正对太阳光,能会聚太阳光的透镜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四:

能使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的透镜是凸透镜。

方法五:

让一个远视眼透过镜片去看近处的物体,能看清楚的是凸透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凹面镜定义: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定义: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

汽车后视镜。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高度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

国际单位kg,

常用单位:

克(g)、毫克(mg)、吨(t)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质量的理解:

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103g1mg=10-3g=10-6kg1t=103kg

4、测量工具:

天平 

5、天平的调节: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3)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4)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5)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6)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

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5、测量方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十四个字:

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

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

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

A、直接测量:

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

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3)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天平在使用过程中读数偏差问题

(1)读数大于物体实际质量的

1、游码忘记调零,但横梁是平衡的,就直接对物体称量

2、调节好天平后,测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互相放错了

3、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有破损

(2)读数小于物体实际质量的

1、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生锈了

2、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上沾有灰尘,或者有小水珠

二、密度

符号:

ρ

1、物理意义:

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

2、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公式:

ρ=V=m=ρV

4、单位:

国际单位:

kg/m3,常用单位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5、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6、性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密度值一定,不同的物质密度值

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7、应用:

(1)据m=ρv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

(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

(3)可据v=m/ρ求物体的体积。

8、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

图二所示:

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

单位:

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

放在水平台上。

图二

“读”:

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三、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

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

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中

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

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

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

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蜡的密度。

器材:

小天平、砝码、量筒、水、金属块、细线。

(也可以用大头针)

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

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1

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在一起,完全浸没在水中,用量筒测出

总体积为V2

D、被测石蜡的密度ρ=

4、测量牛奶的密度

5、器材:

天平、空瓶、水、牛奶

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0

B、往空瓶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C、把水全部倒掉,再把牛奶装满空瓶,用天平测出瓶和牛奶的质量为m2

D.用公式ρ=m/V求出

牛奶的密度ρ=

5、判断球体是否空心的方法

①:

用物体质量÷物体体积,将计算出的平均密度和材料的密度相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②:

用材料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将计算出的实心球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③:

用物体的质量÷材料的密度,将计算出的实心球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四、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