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789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docx

高考生物二轮全书复习专题八考点18精校doc

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

[最新考纲]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1.(必修1P43拓展题)“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

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

而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2.(必修1P116实验讨论题)细胞周期中每一时期的时间=洋葱的细胞周期(12h)×每一时期的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

3.(必修2P88实验)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4.(必修3P10讨论题)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5.(必修3P51)预实验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盲目和浪费。

6.(必修3P68实验)滴在计数室盖玻片上的酵母菌培养液应让其自行渗入。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 × )

2.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 )

3.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 )

4.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 )

5.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 )

6.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 )

7.用鲜菠菜进行色素提取、分离实验时应该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aCO3,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 )

核心考点一 教材基础实验的归类整合

1.观察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显微观察类实验要先制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

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的鉴定);压片法(把材料压成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观察线粒体、叶绿体实验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一定用活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用活或死的细胞;其余考纲中规定的观察类实验用死细胞。

③不需染色直接观察的实验:

观察叶绿体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④洋葱在实验中的“一材多用”

取材

部位

实验名称

取材原因

鳞片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外表皮细胞含紫色大液泡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较大,外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内表皮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内表皮细胞近于无色

管状叶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色素含量多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材料易得,且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染色体数目少,易于观察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材料易得,且低温(4℃)下根尖也能分裂生长,诱导染色体变异率较高

⑤酒精在实验中的“一材多用”

酒精

浓度

作用

实验

50%

油脂鉴定中洗去多余染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0%

保存卡诺氏液固定后的根尖

有丝分裂的实验

75%

用于杀菌消毒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95%

体积分数95%酒精和质量分数15%盐酸比例混合即成解离液;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用95%酒精冲洗2次

有丝分裂的实验

无水

乙醇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2.鉴定提取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关于颜色的实验总结

颜色

原理

①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苏丹Ⅳ溶液→红色

③染色体(质)+醋酸洋红液→红色

①脂肪+苏丹Ⅲ溶液→橘黄色

②叶绿体中色素分离中的滤纸条: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绿

①DNA+甲基绿溶液→绿色

②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③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④叶绿体中色素分离中的滤纸条:

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

①淀粉+碘液→蓝色

②DNA+二苯胺试剂→蓝色

①染色体(质)+龙胆紫溶液→紫色

②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3.探究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时,至少分三组,其中一组为最适条件下进行,且注意不能将酶与底物混合后再控制条件。

②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所设组别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外,在预实验时还要增加一组用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

③探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以确保计数准确,减少误差;b.该探究不需要设置对照,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c.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调查类实验

(1)操作流程模板

(2)归纳总结

①调查方法:

取样调查法,可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对象选用不同的取样方法。

②调查选材:

为使实验获得成功,常选用一些容易调查的对象,如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选择容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蚜虫、昆虫卵、跳蝻和蚯蚓等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人群中常见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随机抽样调查,且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展开调查。

③随机调查:

调查的随机性决定了调查的准确性,所以应做到无区别对待调查对象,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科学探究:

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和评价

——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为例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一般有两种类型: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已知的,只需我们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

后者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未知的,实验目的的描述是不肯定的。

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同条件——常温、加热、无机催化剂以及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是未知的,需要实验探究。

(2)明确实验材料用具

结合实验中给出的材料及用具,认真研究寻求出实验思路。

本实验给出了试管、酒精灯、大烧杯、过氧化氢、肝脏研磨液、FeCl3等实验材料,应该在分析这些材料和用具的作用基础上明确如何控制变量进行设计实验。

若让自行选材应注意要方便取材且实验效果要好。

(3)明确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是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般是抽象的、规律性的、不可观察的。

通过一定实验方法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这种关系可观察、直观化,这就要依靠实验现象,实验原理是连接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桥梁。

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各组实验气泡产生的快慢以及卫生香复燃情况,从而得出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因为2H2O2

2H2O+O2↑,产生气泡越多,说明分解反应越快,催化效率越高,即为实验原理。

(4)明确实验思路

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根据条件分析如何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以及检测因变量。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常温、加热、无机催化剂以及过氧化氢酶等不同的条件,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如何设置自变量,检测因变量,以及控制无关变量,这已经很清楚了。

在设置变量时还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以及平行重复原则等。

(5)写出实验步骤

在分析了实验变量的基础上,实验思路就非常明确了,下面需要的就是把实验步骤条理化,一般按照“三部曲”进行:

①取材并编号,②设置对照,③观察并记录。

(6)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为验证性实验,则结果是确定的,结论也是唯一的,即实验目的。

若为探究性实验,则应对可能的结果都要进行预测并得出相应结论。

本实验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各组产生气泡以及卫生香复燃的情况,并结合实验结果去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1.(2019·北京卷)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B )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解析: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箭头所指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原有细胞核已解体,没有形成新的细胞核;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图中有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的细胞;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染色体与碱性染料结合能力强,故被染成深色。

2.(2019·江苏卷)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解析:

高等植物的根尖、茎尖等部位的分生区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解离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解离时间过长会使根尖过分软化,且细胞内染色体结构被破坏,解离时间过短,根尖细胞未完全分散开,细胞可能会重叠;在实验过程中,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等操作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历时最长,故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3.(2018·海南卷)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解析:

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高倍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4.(2019·江苏卷)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解析:

研磨时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故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不会破坏叶绿素,但会影响色素提取液的纯度;光合作用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故层析液应选用有机溶剂,而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为无机溶剂;层析液易挥发,故进行层析时要用培养皿覆盖烧杯;比较题图所示分离结果可知,该种蓝藻没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

考向 围绕基础实验考查实验技能

1.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B )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不能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解析:

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而叶绿体本身呈绿色,其形态为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以此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时,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液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液能够进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故可以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2.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解析:

装片在制作时需要先用盐酸解离,而因为染色用的染色剂为碱性,因此在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漂洗以防止解离液和染色剂中和导致染色效果降低;观察过程需要从低倍镜开始,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图甲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正处于核膜消失,形成染色体的阶段,已经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图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体细胞相等,图丙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暂时加倍,故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方法技巧]生物实验材料及试剂选取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材料应较常见、易于获取。

(2)应熟记各种试剂与相应材料的反应或染色情况,便于选择合适的试剂。

(3)在进行颜色反应或染色实验时,所选实验材料应尽量无色或接近白色,以防掩盖实验颜色。

核心考点二 教材经典实验的技术方法归纳

教材经典生物学史实总结

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修正:

相关科学家有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等。

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向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亮氨酸,通过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确定了豚鼠胰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

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荧光抗体标记实验证明膜的流动性;通过冰冻断离技术证明了细胞膜上蛋白质的三种存在状态;桑格和尼克森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4.光合作用过程的研究历程:

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更新空气;英格豪斯证明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梅耶证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5.遗传规律的发现:

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6.遗传物质的探索: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7.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

在DNA复制体系中加入15N标记的NH4Cl,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

该过程应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四个要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的建立以及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9.激素调节的发现: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实验基础上提出胰液的分泌存在“化学调节”,从而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10.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提出金丝雀

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鲍森·詹森通过实验发现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发现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通过胚芽鞘尖端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1.高斯证明大小两种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1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

递减。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

科学方法及技术归纳

(1)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观察染色体变异等。

(2)离心法——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重带、轻带、中带)等。

(3)对比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相互对照并分析,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以及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等。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14C标记CO2探究卡尔文循环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35S)、基因诊断等。

(5)细胞染色法——活细胞染色(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碘染色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死细胞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台盼蓝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

(6)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

(7)调查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

(8)假说—演绎法——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为材料);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证明。

(9)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10)模型构建法——物理模型:

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概念模型:

光合作用图解模型,血糖调节过程概念图等;数学模型:

种群增长两种数学模型(公式、“J”型、“S”型曲线),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1.(2019·浙江4月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解析:

甲组培养皿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2.(2019·全国Ⅰ卷)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C )

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

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⑤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解析:

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要让多肽链带上放射性标记,应该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原料,而不是同位素标记的tRNA;合成蛋白质需要模板,由题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因此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作模板,同时要除去细胞中原有核酸的干扰;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模拟了细胞中的真实环境,其中含有核糖体、催化多肽链合成的酶等,因此不需要再加入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3.(2018·全国Ⅲ卷)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D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解析:

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进行遗传学实验,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进行实验,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完成的;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4.(2016·全国Ⅲ卷)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B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同位素标记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物理射线照射法;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同位素标记法;观察核酸的分布: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法。

考向 围绕教材经典实验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19·山西六校联考)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用3H标记的氨基酸来研究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中会出现3H

B.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C.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和含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做实验,可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适当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到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中需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所以用3H标记的氨基酸来研究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中会出现3H;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用15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和含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做实验,可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沉淀物中,由此可知,适当时间后搅拌离心,应检测到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2.(2019·湖南十三校联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表达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          。

 

(2)实验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法统计酵母菌数量,甲同学在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片,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缓缓渗入,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

16×25型的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有以双线为界的中方格16个,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

图1表示一个中方格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