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81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docx

福建省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

福建省2012-2013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2013年1月26日上午8:

30-11:

00满分:

100分)

说明:

1、答题前,考生请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座号等填写在答案卷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案卷上。

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

(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氓》)

(4)满载一船的星辉,。

(《再别康桥》)

(5),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6)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所以游目骋怀目:

眼力范增数目项王目:

眼睛

B.信可乐也信:

相信今行而无信信:

信物

C.或因寄所托因:

依随着于今无会因因:

原因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人:

人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

那人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日也,天朗气清此余之所得也

B.曾不知老之将至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其无礼于晋

D.当其欣于所遇吾其还也

4、对文段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写美景乐事,景为情设,情因境生,作者由此发出“信可乐也”的感慨。

B.第①段的宴会之乐为第②段的议论做铺垫,抒发“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

C.作者认为人们对接触的事物会感到高兴,就会自得,对向往的东西厌倦时,情绪就会随之改变。

D.作者想到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由生说到死,谁都无法抗拒死亡,就心情颓丧。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分)

(二)课外文言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以导和纳粹 纳:

吸纳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

边界

C.述而不作     作:

做文章

D.可胜言哉      胜:

7、下列各项都是对“冷泉亭风景”描写的一项是()(2分)

①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②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

③矧又潺湲洁澈    ④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⑤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8、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冷泉亭建在灵隐山的下面,石门涧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虽然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C.余杭这个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们都是当时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为右司郎中时修建的。

D.作者喜欢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风景秀丽,二是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摒弃。

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2分)

(三)古代诗歌欣赏(4分)

10、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2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3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8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元宵节的夜晚,觉新与兄弟姐妹们到花园里游玩。

在大家吹箫、奏笛,唱《水调歌头》、京戏等之后,觉新把船靠在钓台下面,独自到岸上逛了一趟。

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琴等谈起了梅,但这被觉新听到了,使得他本已愁闷的心更添了一层愁闷。

B.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发的文章,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许倩如的鼓励下,几个较有胆量的同学也剪掉了头发,在好朋友的鼓励下,琴也把头发剪掉了。

C.出身不明和相貌奇丑,使伽西莫多饱尝屈辱和蔑视。

他对所有人都怀有恶意和仇恨,但对于克洛德却感恩戴德,并惟命是从。

自从伽西莫多的耳朵聋了之后,他和克洛德之间就建立了只有他俩才懂的手语。

这样,克洛德就成了伽西莫多唯一可以交谈的人了。

D.愚人节后的第二天,受克洛德的指使,伽西莫多绑架爱斯梅拉达未遂,被巡逻队捕抓。

他在受鞭刑后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耐,几番要水喝,却遭到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然而却是爱斯梅拉达把水送到他的嘴巴。

E.甘果瓦在观看了爱斯梅拉达的审判后,就不怎么打算牵连进去,在得知他那碎罐缔婚的伴侣躲藏在圣母院后,从此就十分心安理得了。

他从来没有打算去圣母院看她,只是会几次想起那只小山羊罢了。

12、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高老太爷病倒后,高公馆上演了一幕幕丑剧,在一次什么事件中觉慧意外地大获全胜?

(2)伽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

请简述爱斯梅拉达失踪的经过。

第()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5分)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论语为政》)

②子曰: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③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④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1)前三则选文孔子各阐述了什么观点?

(3分)

答:

(2)谈谈你对第④则选文的理解。

(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13分)

空巢

朱以撒

①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

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②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

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

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

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

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

这使我想起了空巢。

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

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

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

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

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

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

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

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③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

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

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

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

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

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

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

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

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

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

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

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

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

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

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

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④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

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

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

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

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

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⑤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

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

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

14、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

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6分)

15、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

(3分)

16、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

(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17、下列词语中拼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寥(liáo)廓赁(lìn)屋彷徨(huán)夙兴夜寤(mèi)

B.颓圮(jǐ)袅(niǎo)娜榆阴(yīn)放浪形骸(hái)

C.婆娑(suō) 桀骜(ào) 解剖(pōu)杯盘狼藉(jí)

D.炽(zhì)热谍(dié)血漫遡(sù)酾(shī)酒临江

18、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以郑板桥为例,他一生愤世嫉俗,痛心疾首,其全部画作,几乎大都以兰、竹、石为创作题材。

在官场腐败、小人得志、阿谀奉承之流俯拾即是的肮脏世道下,他的孤独、苦闷和愤懑,唯有寄情于兰、竹。

通过对花鸟画的拟人化构想,进而开始对社会问题针砭时弊。

但这些把文人画发展到极致,且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花鸟画创作,由于大多是士大夫阶层中那些同道文人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对话,其绘画语言、语法上常常表现出晦涩难懂,就难免会曲高和寡,而不能为各阶层大多数人所接受。

A.痛心疾首B.俯拾即是C.针砭时弊D.曲高和寡

19、用对联概述课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主要内容,上联已有,请补出下联。

(2分)

上联:

曹操对酒当歌抒壮志

下联:

 

六、作文:

(40)分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许多值得大家珍惜、回忆的点点滴滴,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事,或多或少对你都产生过影响,这些散落在生命里的珠贝,时不时闪现它们的光芒,给你的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请以“拾起生命里的珠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不少于800字,要有真情实感。

 

福建省2012-2013学年三明一、二中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答题卷考试座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共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2)

(3)

(4)

(5)

(6)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10分)

2、(   )(2分)3、( )(2分)4、()(2分)

5、(4分)

(1)

(2)

(二)课外文言阅读(8分)

6、()(2分)7、()(2分)8、()(2分)

9、(2分)

(三)古代诗歌欣赏(4分)

10、

(1)(2分)

(2)(2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3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8分)

11、()()(3分)

12、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第()题

100字

(二)文化经典阅读(5分)

13、

(1)(3分)①

(2)(2分)

四、现代文阅读(13分)

14、(6分)

15、(3分)

16(4分)

五、语言知识运用(6分)

17、()(2分)18、()(2分)

19、(2分)

 

福建省2013届三明一中、二中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每小题1分,共6分)

1、

(1)浪遏飞舟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信誓旦旦

(4)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6)渺沧海之一粟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10分)

2.(2分)D(A眼睛:

以目示意;B相信:

确实;C原因:

机会)

3.(2分)C(C以,因为;A也,第一个为句中停顿,第二个为表判断语气;B之,第一个为取消句独立性,第二个“到”;D其,第一个为“他”,第二个为婉商语气,还是)

4.(2分)D(流露一丝消极思想,但不颓丧。

(二)课外文言阅读(8分)

5.(2分)

(1)守住函谷关,不要放各地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关键点:

“距”“內”“王”)

(2分)

(2)况且我和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和麋鹿为朋友(关键点:

状语后置句和“友”“侣”意动用法)

6、(2分)C(建造亭子)

7、(2分)B(①这是对冷泉亭的评价;⑤这是对五亭美景的赞美)

8.(2分)C(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

9.(2分)这就是(我说的)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的原因所在啊。

(关键词:

“最”、“甲”,整句通顺1分)

(三)古代诗歌欣赏(4分)

10、⑴(2分)【答案示例】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答出某种“感情”1分,有分析给1分。

⑵(2分)【答案示例】①以景写情。

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

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

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答出某种“表现手法”1分,有分析给1分。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3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8分)

11、(3分)B、D(B项中琴没有把头发剪掉;D项中应是愚人节的当天晚上)

12、(5分)

(1)捉鬼事件。

(1分)高老太爷病倒了,高家长辈请道士来捉鬼,闹得家宅不宁。

(1分)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反对。

(1分)觉慧有勇气反对,但是没有人听他的话。

于是紧闭房门,不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1分)并痛骂陈姨太,怒斥克明和觉新的糊涂,取得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

(1分)

(2)当天夜里爱斯梅拉达害怕再次被捕,被甘果瓦和黑衣人骗上了船。

(1分)上岸后甘果瓦抱着小山羊走了,留下了她和黑衣人。

(1分)黑衣人将爱斯梅拉达拖到绞刑架下,表明身份,并威胁让她在绞刑架与他之间选择,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

(1分)克洛德欲抢占爱斯梅拉达,遭到顽强的抵抗。

(1分)于是克洛德将爱斯梅拉达交给了隐修女。

(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5分)

13、(3分)

(1)①做人要讲信用。

②要取长补短,要以别人之过为鉴。

③做人要安贫乐道。

(2分)

(2)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我认为无论在做学问,还是道德修养上,我们都应坚持不懈(1分),自觉自愿(1分),万不可半途而废。

四、现代文阅读(13分)

14.(6分)描写了三类“空巢”。

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1分),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1分);

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1分),曾经兴旺,如今岑寂;(1分)

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1分),主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1分)。

15.(3分)“起点”意味着曾经寻常而温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广大世界、无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发点(1分),如今又寄寓了人们探寻名人成功足迹、获得教化的心愿(2分)。

16.(4分)首尾呼应(1分),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1分)。

作者展开想像,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2分)。

五、语言知识运用(6分)

17、(2分)C(A:

彷徨(huáng);夙兴夜寐;B:

颓圮(pǐ);D:

喋血;漫溯)

18、(2分)D(痛心疾首:

形容痛恨伤心到极点;俯拾即是:

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到;针砭时弊:

与前面“社会问题”重复)

19、(2分))下联:

陶潜守拙归园露真情。

(只要能化用《归园田居》课文内容即可)

六、作文。

(参考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

参考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就郡里而言,灵隐寺最突出;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

它高不到两寻(十六尺),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的花草芬芳,林木茂盛,在这里可以吐纳清新空气,令人气血舒畅。

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

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

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等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

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呢?

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

在这种情况下,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并列一样。

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

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任到这里以后,只是记述其事而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