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168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到第六章

20XX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3)个性

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来_源:

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

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

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②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

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

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

幼儿对外界的影响是有自己的选择意向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来_源:

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

幼儿园中小班(3~4岁)的孩子与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跃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

年龄小的儿童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

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

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开始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突出表现为出现初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爱好、明显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点。

这些与幼儿逐渐形成了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态度相关。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新生儿期(0—1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

惊人的本能。

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预示心理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

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人际交往的开端。

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2.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期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主动招人。

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

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依恋关系发展。

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

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3.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

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学会直立行走。

1—2岁幼儿由于生理原因独立行走不自如。

使用工具。

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

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也开始发生。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二)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学前初期(3~4岁)

3~4岁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

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

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老师、更多同伴的新环境。

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3~4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3~4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

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还很容易受周围人感染。

(4)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

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2.学前中期(4~5岁)

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3.学前晚期(5~6岁)

好问好学。

幼儿在这一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

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个性初具雏形。

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来_

三、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和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同时,也与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三)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时刻在变化,而变化又因人而异。

第3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注意?

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注意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用的。

一个孩子,当他发现一件非常漂亮的玩具时,他的头就会转向这个玩具,他的眼睛就会盯着这个玩具。

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正在注意这个玩具。

小朋友做游戏,听故事,学儿歌,还有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都有离不开注意。

注意能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它是人们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注意是什么呢?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也就是说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的,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

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指向故事,老师讲到哪,他能跟到哪,听得很入神,别的事物他都不去注意。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如我们在上课时,注意集中在想自己的心事,对老师所讲的话完全没有听见;同样幼儿听老师讲故事,当他听得很入神时,周围的大人对他说话可能都听不见。

这就是幼儿的注意对事物的集中。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词后面总要跟一个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眼,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

我们在清醒时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与,注意与我们的看、听、说、想、记等心理活动密不可分,没有注意的参与,这些心理活动都无法很好地进行。

学生上课不注意听,就不能有效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幼儿走路不注意看就会出现危险。

因此,注意对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1)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

在游戏中,如果幼儿玩得很投入,很用心,那么这个游戏就会进行得非常好。

可是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东走走,西逛逛,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这样他肯定注意不到游戏的变化,也就不会使游戏进行下去,他也不可能与小朋友合作,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玩,因为他老玩错了。

(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幼儿听故事,学儿歌,学唱歌,认识各种事物,都需要集中注意。

幼儿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就好,容易记住新知识,能力提高也快。

据研究,超常儿童的注意力,往往超过一般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活动效率也高。

如一个男孩,两岁时玩积木可以连续玩上几个小时,他在幼儿时期,看图书,画画都能投入长时间注意而不分心,他在上小学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仍然注意力集中,学习很好。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由于注意总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注意指向和集中于认知的对象,使认知活动清晰、完全。

因此,注意与其他心理过程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幼儿其他心理活动过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出现在幼儿的生活空间里,注意能使幼儿捕捉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如幼儿园良好的环境布置、电视、广告、商品包装等都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注意能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

当幼儿来到新的地方,他会感到很新鲜,他会注意看那些从没见过的东西。

同样,当一个体育游戏结束后,老师带幼儿开始玩新的活动猜谜语时,幼儿的注意必须转向这一新的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认真听,注意想,猜谜语的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凡是幼儿注意到的事物,幼儿对该事物的感知就最清晰、也最容易记住。

在让幼儿观察同一情景时,不同幼儿所观察到的事物各不相同,往往是由于他们注意的不同所致。

注意发展的不同,也影响到幼儿记忆差异。

(3)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常常是与注意分不开的。

当幼儿在画画或做游戏时,只有集中注意,他才能把画画完或把游戏进行下去。

如果这时幼儿把注意转移到别处去了,去看别人在做的事情,那么,他原来的活动自然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同学们可以作一个观察,看一下注意力差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或活动的坚持性是怎样的?

是否能把活动坚持下去?

幼儿的注意力的确对幼儿完成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坚持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没有幼儿注意的参与,幼儿就不能顺利进行活动,也不能使活动坚持到最后。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我们正坐在礼堂里听报告,突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这时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个同学,这时我们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再如,小朋友正在听故事,突然,从教室外面进来一个人,这时小朋友会把注意指向这个人,并且是不自主的,也没有预定目的。

这时就是无意注意。

在幼儿的活动中,无意注意是大量存在的。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即: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斑马线等因素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整个幼儿期,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颖的事物对引起幼儿的注意有重要作用。

如,电视、电影中新颖多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镜头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

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那些新颖多变、活动,刺激强烈的因素又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非常有利于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只有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才能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标。

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

这样幼儿才能够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

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在恰当地利用这些新颖多变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鲜明、多变、强烈的事物在幼儿园的活动组织中对幼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凡是不需要幼儿注意的东西,就不应该过于鲜艳、突出和多变。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时老师手腕上的手表带换了,也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师烫了头发,孩子们都新奇地注意着她,老师给幼儿讲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老师的头发上。

所以,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时,更要注意自身形象以及容易分散幼儿注意力的那些因素,如不穿奇装异服等,否则将影响幼儿对活动保持注意。

在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时,如果教室外面有强烈的响声干扰,那么幼儿也难以维持其正常的活动,不能注意听老师讲的是什么。

再如,幼儿不注意听老师说话,而一片喧哗吵闹时,老师用提高声音的方法控制幼儿,有时并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反之,老师突然停止说话或放低声音,则会引起幼儿的注意。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使得幼儿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无意注意。

只要幼儿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因素。

每一个幼儿各有不同,引起注意的对象也有可能不同。

有的孩子在街上看见汽车特别注意,而且可以注意很长时间,但对自行车则不去注意。

这是因为他对汽车特别感兴趣。

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

漂亮的玩具,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幼儿非常喜欢玩,喜欢活动,喜欢游戏,如果有小朋友在游戏,其他小朋友就会马上引起注意并要求参加进去。

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与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

凡是幼儿很熟悉的事物或见过的东西,就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如幼儿听过的故事、动画音乐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而科幻小说、新闻广播、理论书籍则一般不会引起幼儿的注意。

还有,幼儿自己经常玩的玩具或吃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系。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

如我们认真听老师讲课、读书、看报和观察幼儿等都属于有意注意。

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提醒幼儿说:

“注意了!

,,这时幼儿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此外,幼儿从始至终地听老师讲故事,认真地画画、做手工等都是幼儿有目的性的活动,而且为了完成活动要努力控制自已不做别的事。

这也是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

如幼儿听老师讲故事时,他一定想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由于有这样的目的,所以幼儿就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故事。

同时,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而且不去做别的事,控制自己,跟着老师讲的故事去想,直到把故事听完,这一过程就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努力。

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参与、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活动中,使自己的活动有目的,并在老师的提醒下完成活动。

所以幼儿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幼儿如果明白老师、成人让他做的事,而且知道具体的任务是什么,他就会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有意注意的。

如手工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在纸上贴小鸟,告诉幼儿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纸,那么,幼儿的粘贴活动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有意注意活动。

因此,让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知道有什么任务,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的。

但,必须切记为幼儿提供的活动,目的必须是明了的,任务必须是简单的,而且内容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和能够记住的。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幼儿如果对所进行的游戏或活动感兴趣,那么,幼儿就会自觉地使自己投入活动,并且主动参与活动。

如许多幼儿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所以当老师一说要讲孙悟空的故事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安静地等待,甚至有的孩子还制止别的小朋友吵闹,迫切希望马上就能听到老师要讲的故事。

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最好把幼儿的智力活动与幼儿的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如让小朋友看图画书时,’可以让幼儿用手指着画,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注意图画书中的内容。

反之,如果让幼儿单纯坐着听老师讲解,幼儿就不易将注意保持在这一活动上。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

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注意哪些情况。

例如,老师说“要搭高楼,最大的积木应该放在哪儿?

小的应该放在哪儿?

”这样幼儿就会注意大的积木,而且寻找适合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维持注意,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

此外,幼儿自我言语指示,也有助于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穆欣娜的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言语自我指示对幼儿组织注意的意义。

她要求幼儿从10张画着动物的卡片中挑选出指定的一张图画(例如母鸡或马)的卡片,但绝对不能选上面有被禁止的图画(如熊)的卡片。

幼儿接连几次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