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882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Word文件下载.docx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与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事件表象。

7、语言艺术、管理艺术。

1、全人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表达为使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人。

“全人”包括两层含义:

“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

人的完整性是指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生活的完整性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交融和和谐发展。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与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通常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的。

3、史论结合原则:

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

“史”指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其活动等基本史实。

“论”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正确的解析,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所言的史论结合。

4、实例论证法:

即先提出命题,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解释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

5、实物直观:

是依赖演习实物、模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包括历史实物和模型直观。

实物直观在教学中能给学生以历史的真实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

答:

“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灵魂,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它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课程要面向每位学生;

第三、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有以下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和分析,看其活动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

第二、要坚持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能着眼于一点,以偏概全。

第三、要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

第四、要注意恢复一些被文学艺术作品所歪曲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备课是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其次,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再次,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表达。

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第一、要充分全面的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和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

只有在课前全面周密计划每个教学环节,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要有计划性。

历史教学的任务和三维目标不可能在一堂课就能完成和实现的,而要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因此,在备课时必须加强计划。

第三、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风格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备课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方式。

四、案例分析题(共20分)

 

答:

这一案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因为:

第一、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用的行为动词都是指向学生的,其行为主体是学生。

第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第三、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便于检测。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B

1、《初中历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 

2、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是知识与能力;

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过程与方法;

历史教学的灵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说明和本文两个部分。

其中 

本文是教学大纲的中心。

4、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史论结合、直观性 

、重点突出等。

5、单一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 

导言课和检查知识课四种类型。

6、讲述法又分为表达法、概述法和描述法三种。

7、讲授文化史要做到讲清因由、前后相承、联系对照和重视文化史人物的讲授。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 

)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 

)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

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初中历史教学论》 

2、课程目标 

3、教材 

4、直观性原则

四、简述题(30分)

1、简述旧的教材观对历史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2、简述提高讲课艺术的途径。

3、在历史教学中,贯彻重点突出原则必须做到哪几点?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请在以下句子中画出行为目标的基本要求。

(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描述陵兵马俑的阵势。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学生能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例,学生能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4)学生通过对骞通西域等史实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B参考答案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说明、本文、本文。

4、史论结合原则、重点突出原则、直观性原则。

5、导言课、讲授新课、复习课、检查知识课。

6、表达、描述、概述。

7、讲清因由、前后相承、联系对照。

1、B.2、C.3、A.4、A.5、D。

1、《初中历史教学论》:

这是一门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揭示其特殊规律,提出中学历史适用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特殊方法,使高师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课程。

2、课程目标:

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它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

3、教材:

凡是承载教学容和教学信息的物化材料都是教材。

教材包括三种类型:

常规教材、电化教材和乡土教材。

4、直观性原则:

这是中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和具体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

四、问答题(30分)

旧的教材观给历史教学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使教师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附庸。

教师的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

教材写什么,教师教什么;

教材怎么写,教师怎么教;

长此下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了,教学的创造性被扼杀了。

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其次,它使学生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背和练;

长此下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学习成了一种枯燥的机械的活动,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再次,由于师生都对教材怀有“尊敬”之心,不敢对教材怀有疑问之心,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不当之处不敢大胆直言,不敢也不能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长此下去,教科书里存在着严重的繁、难、偏、旧的现象。

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

因此,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这种旧的教材观必须要改,必然要被新的教材观所取代。

第一、提高讲课艺术,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素养。

思想素养表现为高尚的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自尊心等职业修养。

在课堂上表现为热情、诚恳、亲切、耐心、谦虚等。

提高讲课艺术,还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

因为就中学历史教材而言,涉与到哲学、文学、地理、算术、天文、历法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是有再好的讲课艺术,也很难讲生动。

第二、提高讲课艺术需要实践。

讲课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提出了要有教学机智的艺术要求。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首先要确定重点。

一般而言,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构成了历史发展基本容的史实,对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的容,都属于重点。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2)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3)围绕重点,补充材料。

(5)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描述陵兵马俑的阵势。

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动词——描述;

行为条件——通过观察图片资料;

表现程度——陵兵马俑的阵势。

(6)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学生能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行为动词——认识;

行为条件——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

表现程度——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7)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例,学生能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行为动词——了解;

行为条件——以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例;

表现程度——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8)学生通过对骞通西域等史实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

行为动词——培养;

行为条件——通过对骞通西域等史实的学习;

表现程度——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意志。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C

一、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 

说明和 

本文两个部分。

2、《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容标准”按主题和板块的方式来构建的。

3、旧的教材观是一种 

本本式教材观,是把教材和教科书等同起来。

全新的教材观是一种 

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材。

4、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史论结合和 

直观性 

、 

重点突出 

等。

5、历史教案既是教师 

备课活动的终点,又是教师上课的起点。

6、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后评价三个阶段。

7、常用的板书有三种形式:

纲目式、 

表解式和方位式。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直观性原则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语言 

4、图文示意教学法

三、写出以下歌曲所反映的历史时代(10分)

1、春天的故事 

2、在太行山上 

3、四渡赤水 

4、我的祖国 

5、南泥湾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2、讲授政治史要做到哪几点?

3、简述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五、案例(20分)

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材容,写一份完整的详案。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C参考答案

1、说明、本文、本文。

2、板块、主题。

3、本本式、教科书、材料式、教科书。

5、备课、上课。

6、教学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后评价阶段。

7、提纲式板书、图表式板书、图示式板书。

1、直观性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和具体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

2、教学过程的本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认识历史、发展自己,使自身素质水平逐步达到社会培养目标要求的过程。

3、教学语言:

是教师在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限定的时间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

4、图文示意教学法:

简称“图示法”。

它是用各种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媒体(包括各种符号、数字、图形、词组等)组成图示,来表达历史史实或历史概念的一种方法。

1、春天的故事: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

2、在太行山上:

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代。

3、四渡赤水:

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时代。

4、我的祖国:

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时代。

5、南泥湾:

反映了生产大运动。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过程与方法是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灵魂。

三者是辨证统一的,缺一不可。

讲授政治史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经济的有机结合。

具体要:

首先必须说明经济决定政治;

其次必须说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舍去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使学生认识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因。

同样,舍去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能使学生认识政治发展给予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政治经济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从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时又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第二、一分为二正确评价。

任何一个政治人物、每项政治措施和政治制度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对它们的评价也只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一分为二的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利弊,不能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讲清线索,揭示联系。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才能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

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

历史地图准确地标明了历史活动所处的地理位置,客观反映了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与其空间联系,还显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空间的变迁情形。

它能巧妙地、科学地包容以上诸方面于一图,做到综合、直观。

因此,充分运用各种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第二、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或某些国家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一定的地理条件往往直接影响着某些具体的历史活动。

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运用历史地图使学生有所认识。

答案略。

《初中类似教学法》试题D

1、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教学容,具体表达了一个国家的 

基础教育 

的性质和要求。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本本式教材观,是把教材和 

教科书等同起来。

材料式的教材观,认为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材。

4、根据课改的要求,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历史知识具有科学性、基础性、综合性和过时性四个特点。

6、历史教案从形式上看,可分为详细教案、简明教案和微型 

教案三种类型。

7、学生对历史的感知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有 

感知的联系性规律 

、感知对象的理解性规律、感知对象和 

背景的相互转换规律 

8、在历史教学法理论中,历史概念的涵在形式表述上可分为:

单纯的历史概念、复杂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概念三种。

1、教材 

2、重点突出原则 

3、备课 

4、归类比较法

三、判断题:

以下说法对吗?

(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材就是教科书。

2、新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构成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因素与其相互关系。

2、简述直观教学的作用。

3、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意义。

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容,写一份完整的简案。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D参考答案

1、基础教育。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5、科学性、过时性、具体性、综合性。

6、详细教案、简明教案、微型教案。

7、感知的联系性规律、感知对象的理解性规律、感知对象和背景的相互转换规律。

8、单纯的历史概念、复杂的历史概念、历史理论概念。

1、教材:

2、重点突出原则:

“重点”是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容。

在历史教学中,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教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

但这并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否则,就割裂了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备课:

4、归类比较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异同,这种方法叫归类比较法。

这种说法不对。

这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教材,把教材和教科书等同起来。

教科书是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

新课程目标表达了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要求。

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突破了教学目的仅限于思想层面上,而非常注重了人文素养;

并且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

所以,两者是不一样的。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构成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因素有:

教师、学生、历史教学容、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个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也是两大活跃的主体因素。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施行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有教无学或有学无教,都不能构成教学过程;

“教学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被认识的客体,它是“教”和“学”的依据和具体容,离开了教学容,教和学都失去了源泉;

教学方法和手段则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同教学容之间的媒介和载体。

一定的教学容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比较容易地、迅速而有效的使师生把握和理解,没有这个载体,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直观性原则是中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和具体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

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同时又以历史的过时性特征为其存在的客观前提。

直观教学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第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

第三、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3、简述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形成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

其次,形成历史概念是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重要关键。

再次,形成历史概念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五、案例题(20分)

根据自己熟悉的中学历史教学容,写一份简案。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