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890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沂源县南麻镇沟泉小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爱心是儿童成长期的奠基性品质,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健康人格,这是一切教育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

一个失去爱心情感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指出,要把“同情人、关心人”视为奠基性品质。

他认为,学生在儿童时期对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此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品质最为有效。

爱心教育是“情感教育”、“和谐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

如果儿童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无法弥补。

”古人也曾说:

“少小若成性,习惯成自然”。

因此,爱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抓起,从起码的文明道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

爱是对人和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形成一种动力,表现为一种倾向和行为。

爱心教育在内容上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宏观上,爱心教育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培养对自然的爱心。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进而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固有的节奏开始紊乱,受到创伤的自然开始向人类报复。

所以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共处,爱我们的自然,使自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有益于人类。

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培养对人的爱心。

现代社会最缺少的和未来社会必须的就是深刻的人类

之爱。

我们应努力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爱,并使其扩大下去。

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力丰富,思维也能达到较高水平,情绪和谐,并激发人的其他才能的发挥。

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有助于良好社会情感的形成,人们会自觉地把他人对自己的爱迁移到周围人身上,以至上升到对集体、对祖国、对人类、对社会的爱。

只有具备了深刻的对人的爱,才能真正学会关心、理解、尊重、合作。

培养对人的爱心是形成个体自身道德素质所必须的,既要爱自己,又要爱他人,尤其是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培养对社会的爱心。

一个人对社会的爱心,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对社会承担他所应该承担的一切责任。

如果说关心是爱的感性形式,那么对社会承担责任则是爱的理性升华。

对跨世纪人才来说。

敢于并善于承担责任是其必备的素质,培养对社会的爱心,能使人的责任感、义务感更强,社会要不断向前发展,不能缺少改造社会的主体——人对它的爱。

3、现实背景

A、政策背景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较早在全国开展生命教育的上海市也在其《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生命教育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德育纲要》也中规定了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同时“爱”又是“八荣八耻”中的核心内容,没有对家人、对同伴的爱,又何来对社会、对人民、对祖国的爱。

 

B、现实背景:

现实的呼唤

B1当前孩子中为数最大的群体---独生子女爱心缺失问题严重。

当前的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些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了事事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任性、固执、自制力差、经不起挫折、自以为是、好嫉妒别人,个人习惯方面:

不讲究卫生、玩起来边最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都没有……在家不尊重父母和长辈,对父母与长辈更缺乏关爱之心;

在校不关心、不热爱集体,同学之间不友好团结;

对祖国对社会,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缺乏爱心与关心。

更有甚者一切以“武力”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在他们身上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冷漠,是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媒体中列举的现象:

现象一:

鄂东南某校初一两名学生,残疾女生A不小心将墨汁沾到同桌女生B刚买的白衬衫上,女生B则当众逼A喝下墨汁以示谢罪,A强忍着泪水当着B的面喝下了一瓶墨水。

现象二:

河北泊头一名11岁的小姑娘,被以班长为首的3个女同学4次施以拔头发的“惩戒”,满头乌发几乎被拔光,有些地方的头发已经根本无法长出,经河北省法医门诊鉴定为九级伤残。

而被拔头发的原因,居然只是因为她“没听班长的话”。

现象三:

抚顺一个11岁的男孩在杀害自己的母亲后的11个小时里,他的父亲都没有发现儿子有任何恐慌和反常的举动。

当这个孩子在派出所接受警察询问时,一边不慌不忙地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一边还若无其事地在各个屋里乱窜。

……

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例:

1、一位三年级男生因为教他的一位女老师训斥了他一句,就跑上讲台去打老师。

2、一位四年级男生经常向本学校的低年级小学生要钱花,如果不给,放学后就在路上追打别人。

3、一位五年级男生暑假中撬开幼儿园的门窗去偷东西,连他上幼儿园的弟弟的书也给撕坏了。

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

“反正又不是我的东西。

4、学校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

你在家帮父母干过哪些家务?

结果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回答:

没有干过。

在家都是父母做。

……

以上现象和事例都直接反映出一个个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

的问题:

如何应对孩子们中间表现出的爱心缺失问题?

学校德育该如何突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宗旨?

我们又将凭借什么样的载体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心?

爱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抓起,从起码的文明道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

B2学校教育:

面临诸多问题,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德育活动实效性差:

原因多多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什么在加强德育呼声越来越高,对德育投入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其实效性却没有提高呢?

(我们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攻击性。

当今的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渲染也是导致儿童攻击性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学科教育中往往知识灌输、思维训练和标准化教学有余,而基本无暇关注爱心教育的渗透。

于是,爱心教育很难充分地糅合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和过程中。

再次,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与变化的社会、变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空洞说教的现象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从而使学生不能真正体会“爱”的真谛,因此,德育的实效性大打了折扣。

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健全,并发挥合力作用。

作为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师对“爱的教育”实施不力。

师生关系不和谐,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在不少学校中依然存在。

B3中国传统的发人深省的家庭教育。

B4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

在中国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赡养老人成了一个大问题,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反地,“啃老族”却大量出现……

B5环境问题、世界气候问题、贫困问题、弱势群体的存在等等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会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个变化中世界呢?

4、时代的要求

我们山东省在2006年率先在全国倡导了“爱心文化”。

2006年4月27日,由山东省文艺家企业家联谊会,我的兄弟姐妹艺术团,山东广播电视报联合主办的[首倡“爱心文化”暨“相约文博会•爱心万里行”启动式新闻发布会]在山东电视大厦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用中英两种语言,当众宣读了发起于儒家圣地的《爱心宣言》。

会上,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向红对爱心文化概念的提出,做了全面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徐副部长指出:

优秀的文化将支撑一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反之,就会和这个民族一起衰落和消亡。

中华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爱心教育。

但爱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今中外始终无人提及。

今天,在知荣耻、促和谐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山东率先倡导“爱心文化”,旨在顺应和谐社会,完善中华文化体系,唤醒“泛爱众”之人性,促进世界范围的和平进程。

爱心文化概念的产生、完善和普及,必将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煌然载入中华文化发展之史册,彪炳千秋,惠及后人。

那么,学校文化该如何与时俱进?

如何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

如何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

----我们认为:

从小对学生实施爱心教育,必将对他们的幸福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学校“爱心文化”的召唤。

我们学校所在地民风淳朴,爱心文化是学校主流文化。

多年来,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校风,教学相长的教风和乐学上进的学风。

师生互敬互爱,教师合作进取,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自2007年以来,我们学校确立了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特色课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反思与构想

进入21世纪以后,“和谐”成了当代中国最为鲜明、最为重要的主题。

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和谐;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也需要和谐。

和谐对于教育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这种“和谐”的灵魂就是爱心!

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如果一个民族缺失了爱心,便没有了生存的希望。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心教育”,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源于人们之间相互交融之爱,小爱之于己,大爱之于人,博爱之于自然、社会和国家。

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是使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认为爱心是有层次的。

一个人要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然后爱身边的亲人、同学、老师,然后能去关心他人,爱家,爱乡,爱国,爱自然,爱社会,热爱生活。

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的爱心教育。

校园要和谐,就必须使校园里充满爱,要人人有爱,处处有爱,时时有爱,使“爱心”弥漫于整个校园。

当爱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教育精髓之后,就形成了爱的教育(又称‘爱心教育’)。

当这种爱的教育,教给了人们爱的能力和习惯后,就出现了一种爱的文化,即“爱心文化”。

文化比教育更具有张力和感染性。

我们认为,办学的宗旨,在于育人;

育人的根本,在于文化。

办学归根到底是“办文化”;

教育育人,说到底,就是用文化育人。

我们认为,应该把爱心教育活动赋予文化特质,给予文化内涵,上升到文化层面。

用文化的眼光来审视、反思、指引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为此,我们以爱心教育为主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精髓,博取众家之长,吸纳古今中外有关开展“爱心教育”和陶冶“爱心文化”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过整体构建、提炼升华、精心培育、不断创新等方式,倾心打造爱心文化场,构建起了一整套学校“爱心文化”体系,形成了厚重的、独具特色的学校爱心文化。

二、倾心打造“爱心文化”

根据精心确立的以“爱心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首先对学校的管理文化进行了重构,确立了“赢在细节、赢在创新、赢在执行”的管理理念和“想到才能做到,思路决定出路,以文化经营学校,以特色创建品牌”的管理思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遵循教育性、整体性、生成性、渐进性、开放性、创新性、个性化、生态化九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师生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一)上下齐力,倾心提炼打造学校精神文化。

1、构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学校精神文化基本体系。

围绕“爱心教育”这一学校文化主旨,学校领导经过反复琢磨,最终确立了“让教育闪耀爱的光辉”的教育理念,“实施爱心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打造一流师资,培育高素质学生,创办爱心教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爱心、自信和成功”的育人目标。

确立了学校校魂――“爱在我心中”。

围绕校魂我们进一步确立了学校新的校训:

用爱心书写人生;

校风:

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仁爱成为品格;

以及“用心启迪智慧,用爱美化心灵”的教风,“勤学、乐学、善学、博学”的学风,“教育的秘诀在于真爱”的教魂。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步步提炼生成了学校精神----真爱博爱,成长成功;

学校德育文化理念----爱心树人,爱心立校;

学校行为文化理念----心动不如行动,想到就去做到;

学校口号----打造绿色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共创爱心家园;

师生口号----成长爱心,成就自我!

将“爱心泉小”作为学校的呼号标识,进一步确立了学校三年发展愿景:

打造县内品牌,市内知名,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心教育特色学校。

2、以精神文化为统领,全方位进行爱心文化内化。

积极开展学校精神文化解读活动,促进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深入把握。

(1)引导师生全员参与学校精神文化的整体构建和解读。

使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变成了师生吸纳文化理念、接受爱心教育的过程。

(2)开展学校精神文化解读记诵、践行活动。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爱在我心中”学校精神文化解读活动,充分利用例会、专题会、学校大会、班会、课间操时间、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学校师生全员参与解读宣读讲活动。

通过个体解读、分层讨论、集体认定、编发手册、阵地专题宣讲、口头和书面专题测试等形式,内化学校精神,导引师生行为。

(3)精心编写印发了学校《爱心文化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本,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教育活动。

(4)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爱心成长手册”,在二至五年级部分学生中试用了“爱心成长档案”,促进师生的爱心成长。

(5)制定印发了“爱心激励语”,组织学生进行了记诵。

(6)以“爱是什么?

”为题,组织全体师生参与编写印发了第一期“爱心美言”征集活动。

组织师生进行了诵读活动。

(7)开展“爱心大课间”,认真开展了“七项特色活动”。

(8)开展爱心广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9)开展“微笑行动”,教育师生“爱自心生,爱由言发,爱从笑起”,全方位进行礼貌、礼仪、礼节教育。

(10)开展“入校则安,入室则静,入座则学”爱校守规学风训

练活动。

3、努力实现学校爱心文化向家庭、社区的渗透和传递。

(1)学生“爱心成长每一天”校外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学生在首先实践中受到教育,也得到了家的大力支持、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2)今年下半年,学校成功召开了“爱心文化”家长座谈会。

通过集体学习、专题介绍、现场解读、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家长耳目一新、倍感欣慰、深受鼓舞,而且给予了高度认可

(3)积极开展“爱心小使者行动”,进村入户将温暖送到到孤寡老人心上,净化环境,将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

受到村民高度评价。

现在学校全体师生不但能熟记精神文化内容而且能付诸于行动上。

学校精神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4、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体系较为完备的精神文化,衍生了学校的德育品牌---“爱心每一天”。

全称为“爱心每一天”A+X+Y特色教育,其中的“A”表示学生每天参与的相对固定的爱心教育活动(分校内爱心活动和校外爱心实践活动)。

它是活动方案的主体部分。

通过此部分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心动每一天,感受爱心每一天,爱心行动每一天,天天经历爱的教育。

“X”表示学校根据时令、节日随机开展的爱心主题教育活动。

“Y”表示学校为爱心教育顺利实施采取的保障性举措。

它与学校整体的文化构建是一脉相承、两位一体的。

活动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

2009年8月,被市教育局认定为淄博市首批德育活动品牌。

在精神文化的统领下,我们大力加强了学校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师生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

(二)建设“爱心教育”特色制度,推陈出新,确保爱心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1、创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要发挥制度文化育人作用,首要前提是建立一个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师生个体的需求的学校制度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以人为本”的模式从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管理,通过对师生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将学校制度文化转化为师生内心规则和外显行为。

这时,尽管建立许多规章制度,师生不会有压抑感,心情舒畅。

因为这些制度出台都是经过师生公认的程序:

调查清楚,弄清情况;

发扬民主,热烈讨论。

这些规章来自于师生,所以符合师生主体需要,大家就能自觉地维护和执行。

在制度创建过程中,我们本着“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广大师生在爱心制度建设中的作用,逐步研讨制定出台了沟泉小学“爱心公约”、“爱心教师十大标准”、“教师爱心奖评选办法”、“爱心课堂评定标准”、“教师每日爱心十问反思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组织实施,从而建立起符合爱心学校标准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规范制约机制。

2、加强“爱心教育”特色制度的学习、培训与宣传。

虽然学校师生参与了民主订立“爱心教育”特色制度的过程,但每个师生对制度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仍会高下不齐。

于是,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爱心教育”特色制度的培训和考试,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等渠道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让师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学校“爱心教育”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将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制度的主动执行水平,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内环境。

学校还利用家长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与解读,为学校爱心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环境。

3、将爱心教育制度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仅仅制定一系列的“爱心教育”制度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落实在行动中就是一句空话。

学校将在“落实”二字上下功夫,制度到位,检查也到位。

学校印制了《学生“爱心成长每一天”评价手册》、《大课间爱心活动记录》和《班级爱心成长记录》等内容,详实的记录了学生们的校园美容师、护绿小天使、“我爱米兰”感恩活动和护花养鱼等爱心活动,并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等评价办法,定期进行十星级爱心学生和十星级爱心班级评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心教育”,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四)全面开发建设“爱心”校本课程,促进师生爱心成长。

1、推进课程实施标准化,创建校本课程体系。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学校认真执行国颁《课程计划》和《山东义务教育五四分段课程设置方案》,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并在落实中把解决薄弱环节、优化课堂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来落实。

同时,我们认真落实了地方课程。

2、爱心校本课程文化洞开天地,学生爱心成长增添新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A、树立“校园即文化,校园处处即课程”的理念,打造精美的学校物质文化使校本课程浑然成体系。

(1)浓缩学校精神文化内核的《爱心文化手册》印发至师生手中,成为师生学习宣讲学校精神文化的生动教材。

(2)学校主文化区墙体文化图文结合、内容丰厚,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分五大板块呈现出来,每一板块既可独立成为一“本”生动教材,又浑然成为一体,集中凸显学校的核心文化,成为一“本”大教材,学生徜徉其间就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殿堂、思想的摇篮。

学校主文化区的育人功能尽显出来。

(3)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标语牌、植物牌、心语牌等就像一块块磁铁吸引着走过它们身边的每一个同学。

(4)“八位一体”的特色班级文化和精心打造的班级爱心文化使得每一名身在其中的同学就像是走进一幅画中一般,无不感受到美的熏染、爱的呵护、心的澄澈。

(5)爱心影视作品欣赏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文化大餐。

B、组织师生共同开发了校本课程,先后编写了《爱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爱心文化手册》、《“爱心悦读”诗文精选》和电子版的《重大纪念节日》等内容,让学生感悟爱心精神,培养爱心意识。

现在,寒假将至,根据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专门为每一位学生精选编印了校本课程之“09寒假亲子爱心悦读读本”----《影响青少年一生的感恩故事(第一集)》,故事篇篇精彩、感人至深。

我们还结合读物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道德实践作业,我们相信,这本读物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3、创新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打造爱心课堂。

学校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始终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制定《爱心课堂实施意见》、《沟泉小学打造爱心课堂实施方案》《小学学科爱心课堂指导纲要》、《爱心课堂评价标准》,征集了教师爱心课堂爱心用语,编写了《沟泉小学教师爱心课堂爱心用语100句》,同时积极开展爱心课堂教学示范研讨课、交流比赛课等活动、努立将爱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提高学生爱心意识。

4、积极开展“爱心悦读”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以“爱心悦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活动中遵循“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积极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激励师生读书、读好书。

师生建立专门的“爱心悦读”读书笔记;

在学生中开展“爱心”系列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比赛:

“爱心悦读”读书笔记展评活动、“献爱心”征文活动、“爱心悦读”手抄报比赛、“爱心传递”活动和晨诵、午读、暮省的良好读书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学生的爱心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离了新时期的合格小公民。

5、改革课程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建立专门的师生爱心成长档案。

一是严格《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落实。

取消百分制,统一使用等级制评价;

平时的检测成绩反馈实行“三不”制度,即不公布、不张贴、不排队;

测试题符合课标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考查,控制机械记忆性题目比例;

学生成绩实行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或评语制,用发展的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