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073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docx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与新城规划、中心城“街区控规”紧密衔接,

确定全市绿地系统结构,

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第1条重要性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北京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新城)、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沙治理区、森林公园、绿色隔离地区、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

第2条规划依据

⑴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0年)

⑷《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1990年4月21日)》

⑸《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⑹《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

⑺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年)。

⑻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⑼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4年)

⑽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

⑾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⑿北京市各新城规划

⒀《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3条规划内容

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前提下,将各类自然元素全面统筹,构筑合理空间结构;科学配置,建立完善功能系统,综合协调,提出均衡用地规模;集约布局,满足适宜服务半径;将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元素”紧密融合,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⑴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图1)

⑵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图2)

⑶新城绿地系统规划(图3)

—重点新城是指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生态新城是指密云、怀柔、延庆、门城和平谷新城;一般新城是指房山、大兴和昌平新城。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布局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第4条规划期限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5条未来绿化重点任务

三区三林三网三绿四园:

全市建三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含湿地)、风沙治理区;

山区育三林—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经济果木林;

平原造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

城市建三绿—绿块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

城郊建四园—西北郊历史公园、南郊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和北郊森林公园。

第二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范围、定位、原则与目标

第6条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域范围一致,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7条功能定位

⑴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

⑵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的捍卫者和风貌特色的创造者

⑶城乡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

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载体

第8条规划原则

⑴以人为本,服务首都原则

⑵生态优先原则

⑶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原则

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⑸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

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9条规划目标

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

到2020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

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

第二节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

第10条规划结构

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

其基本结构为:

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第11条空间布局

建立以山区森林、平原各类林地、城市各类绿地为主的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⑴山区:

规划根据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北部燕山山区结合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生态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在太行山重点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和生态经济林。

同时,山区还有荒山荒地49130.4公顷,因此,在山区重点绿化的同时,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满足服务城市功能的需要。

主要包括三个区域,燕山水源保护林建设区域、太行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域、前山脸风景林建设区域。

到2010年,使山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2020年分别达到73%和52%。

⑵平原区:

规划依据这些功能进行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

主要包括城市外围绿化隔离地区(中心城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五大风沙治理区、五河十路绿化带及其它林带、朱庄自然保护区、京东南林水结合的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之间的湿地保护区及延庆盆地的野鸭湖、妫水河湿地保护区、南苑、古运河~潮白河~温榆河风景名胜区、潮白河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绿化区域及分布于平原区的果林地、各类圃地和农田。

⑶城市建设区:

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满足城市“氧源”需要;保证城市空气流、生物流的畅通;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要和城市空间结构紧密偶合;绿地布局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绿地指标的要求。

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屏障绿地、楔形廊道绿地、环城绿地、大、中、小斑块绿地、城市绿网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生态景观绿地。

通过以上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重点绿化区域的布局,形成城郊一体、山区与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

第12条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

市域绿地概括为十一个绿地功能系统,它们涵盖于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中。

图4-11

⑴生态屏障

第一道为西北部山区,第二道为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第三道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

⑵生态走廊

包括中心城十条楔形绿地;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14处楔形绿色空间;“五河十路”绿化带和其它道路、铁路、河道绿化带。

⑶风景名胜区

通过规划调整,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共18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6个,区县级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共5481.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3.4%(以总面积16410.0平方公里计算),是现有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10.4平方公里的2.5倍。

⑷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规划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4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14个、县级8个,总面积为16.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以上。

到2020年,使自然保护区达到46个,总面积达到19.2万公顷,占北京国土面积的11.4%,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体系。

规划到201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8万公顷。

到202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0个,总面积达14万公顷。

⑸湿地

规划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

到2010年,使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

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

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潮白河及北运河水系湿地、永定河水系湿地、大清河水系湿地、蓟运河水系湿地等4个区域。

⑹风沙治理区

“三河两滩”五大风沙危害区绿化建设,164万亩沙质耕地防风固沙林建设,康庄—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官厅山峡河谷三条风沙入京风廊防护林建设,京东南地区水生态林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⑺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建设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它是集合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持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区域性公园。

其主要功能为:

控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持城市合理的空间结构;为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力保障;为居民提供近距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

—西北郊历史公园

—南郊生态公园

—东郊游憩公园

—北郊森林公园

⑻农田

2002年全市约有耕地450万亩,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资料,到2007年,全市耕地348.27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平原地带,主要为粮食,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全市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外围的开敞空间,今后要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为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⑼历史名园及文物周边保护绿地

这些名胜古迹及其保护地带,成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为绿地系统的构筑奠定了空间基础和文化背景。

规划要按照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与控制。

⑽城市绿地

随着生态绿地系统的全面实施,在市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基本完成,形成完整的北京园林城市群,从而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绿地系统、新城绿地系统及建制镇绿地系统,其中规划重点是中心城绿地系统及新城绿地系统。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重点

—新城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建制镇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新村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

⑾北京周边区域绿化系统

北京的绿地系统,不仅要着眼于全市域内,而且要和市域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区域相衔接。

从西部太行山脉到西北、北部、东北部燕山山脉的半环状区域,是北京湾所依托的生态屏障地区,要“林土相辅”。

规划要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搞好房山十渡与河北野三坡;门头沟东灵山与河北东灵山、小五台山;延庆海坨山与河北海坨山;怀柔喇叭沟门与河北丰宁坝上;密云雾灵山与河北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平谷四座楼山、将军关与河北黄崖关、盘山等山地绿化和风景区绿化,共同构筑防止风沙入侵京城的屏障和开拓边贸旅游的场所。

从西南太行山脉的大苏山到东北燕山山脉的盘山的北京东南半环状平原地区,是京津水、林生态廊道的核心地区,要“林水相依”。

规划结合现有森林格局、水体和土壤污染状况,建设水生态净化林、湿地恢复工程,打通京津地区的水林结合的生态廊道,保证京津地区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

为了实现北京周边地区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想,需要有以下区域合作的重点绿化地区。

—西部太行山地区

—西部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河谷地区

—北部燕山山脉和河北坝上地区

—东部地区

—南、东南地区

第三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与定额

第13条指标体系

林业发展控制指标由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森林公园面积、公益林面积构成;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由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人均绿地、绿化覆盖率构成。

 

第14条指标定额

⑴市域林业发展控制指标见下表:

2002

2004

2010

2020

林木绿化率

(%)

全市

45.5

49.99

53

55

山区

60.8

67.85

71

73

平原

24.6

23.57

26

28

森林覆盖率

(%)

全市

33.2

35.47

37

40

山区

42.3

46.55

48

52

平原

20.1

19.1

21

22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

12

16.6

16.6

森林公园(万公顷)

4.3

7

7

公益林面积(万公顷)

74.5

75.11

79.7

79.7

北京市林业发展指标表

⑵市域城市绿地规划指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⑶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表

年份

区域指标

2010年

2020年

绿地率

(%)

中心城规划区

45

48

中心城建设区

35

36

旧城区(二环以内)

28

31

绿化覆盖率

(%)

中心城规划区

45

50

中心城建设区

39

40

旧城区(二环以内)

30

31

人均城市绿地

(平方米)

中心城规划区

50

50

中心城建设区

36

37

旧城区(二环以内)

15

21

人均公园绿地

(平方米)

中心城规划区

15

16

中心城建设区

6

7

旧城区(二环以内)

6

8

 

⑷新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新城城市绿地规划定额指标表

重点新城

生态新城

一般新城

绿地率(%)

2008年

≥38

≥40

≥37

2010年

≥39

≥45

≥38

2020年

≥45%

≥48

≥44%

绿化覆盖率(%)

2008年

≥40

≥42

≥39

2010年

≥43

≥45

≥40

2020年

≥47%

≥50

≥46

人均城市绿地

(平方米)

2008年

≥40

≥43

≥35

2010年

≥42

≥44

≥37

2020年

≥43

≥45

≥40

人均公园绿地

(平方米)

2008年

≥13

≥14

≥12

2010年

≥14

≥15

≥13

2020年

≥16

>16

≥15

 

第四节近期建设规划

第15条近期目标

到2010年,建成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空间层次初步完善的绿地系统,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

近期绿化建设必须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要求,见下表。

北京市域近期绿化建设指标表

指标

2010年

林木覆盖率(%)

全市

53.00

山区

70.00

平原区

26.00

森林覆盖率(%)

全市

37.00

山区

48.00

平原区

21.00

自然保护区(万公顷)

16.60

森林公园(万公顷)

10.00

公益林面积(万公顷)

79.70

第16条主要内容

⑴山区绿化

加快山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到2010年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48%。

针对山区森林覆盖率低的问题,在人工促进封育条件下,力争使现状宜林荒山、现状灌木林地、现状疏林地和未成林地演替为森林群落。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加快燕山地区水源保护林和太行山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形成防御首都风沙入侵的屏障。

加强国家公益林和山区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

完成太行山绿化二期建设人工造林6700公顷(10万亩),封山育林6700公顷(10万亩)。

实施前山脸地区爆破整地造林任务6700公顷(10万亩),每年完成0.133万公顷(2万亩)。

加快水源保护林建设,加强飞播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和中幼林抚育工程。

完成水源保护林建设6700公顷(10万亩);完成飞播造林作业22700公顷(34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工程100000公顷(150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33333公顷(50万亩)。

⑵平原区绿化

2010年,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

—郊野公园

—风沙治理区

—农田建设

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保护区面积和数量,提升保护区级别。

到2010年,使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15个、县级5个,规划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6.6万公顷,占北京市域面积的10.1%,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到2010年,规划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10万公顷。

⑷风景名胜区

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建设新的风景名胜区。

规划建设8个风景名胜区,使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区数量达到36处。

规划新增温榆河与潮白河之间的风景名胜区,并结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将风景名胜区范围向上游延伸。

同时,以三海子、团河行宫等风景名胜资源为主,新增南苑风景名胜区。

⑸湿地

以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目标,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使北京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

建设和恢复汉石桥、南海子、温榆河上游、三家店、金牛湖等湿地,新建密云水库、金海湖等湿地保护区。

力争基本形成大小结合、块状和带状结合、山区和平原结合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到2010年,使四个区域湿地的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

⑹水源保护区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对重点水源涵养区加大投入。

加快建立水源保护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

重点建设和改造北部燕山山区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基本实现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作用。

除山区的水源涵养地之外,要退耕还林,建立北京山前8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以保护和恢复地下水资源。

第五节实施建议与控制要求

第17条编制完善下位规划,提出规划实施导则

第18条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实施“绿线”管理制度

第19条规划全市绿色空间控制

第三章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规划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20条规划范围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2020年)》范围一致,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

第21条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地优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使城市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体现北京“绿色奥运”意识,强化景观绿地,建设具有生命韵律的城市景观,塑造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统一的城市特色风貌,注重园林绿地的文化内涵,提高园林绿地的文化品位;综合考虑居民游憩、康乐等活动需要,健全游憩绿地系统,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人居环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2条规划目标

2007年:

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一切绿化工程;把主要街道建成绿化精品街;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2010年:

实现北京市区碧野相连,绿色通道相系;外围郊野公园环绕,中心各类绿地扩展;绿化轴线延伸,古典园林生辉;楼顶铺绿,墙面垂绿;黄土不见天、城市特色得以体现。

2020年:

全面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力争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

第二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第23条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环、十楔、多园”的基本结构。

即:

青山相拥,三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穿叉,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第24条绿地系统布局

⑴西山风景区:

由西北方向的隔离绿地、香山、八大处、妙峰山等十多处名胜古迹和山地绿化组成。

⑵中心城外缘郊野公园环:

由沿中心城边缘的郊野公园、滨河绿带、隔离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等组成。

该环是中心城外围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与远郊区县的连接部。

⑶楔形绿地:

楔形绿地是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流交换的重要载体,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之间的纽带。

它是由城市中心区东南、西南、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化隔离地区、生态景观绿地及河道、放射路两侧绿化带等组成,形成真正的沟通中心城与郊区的绿色通风走廊,楔入城市中心区(二环路),将北京城市中心区与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色屏障,东南方向的渤海湾,西南方向的永定河谷有机联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⑷边缘集团公园绿地:

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系统,规划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⑸五环路防护林带:

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强调其纽带作用和空气交流作用。

⑹隔离地区公园环:

该公园环由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生态景观绿地等组成。

为维护“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确保中心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辟建更多游憩场所,将绿化隔离地区建成环绕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环。

⑺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

四环路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道路沿线城市景观,强调绿色通道的整体环带效果。

⑻中心地区公园绿地子系统:

中心地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危旧房改造、工厂搬迁、中小学合并、道路拓宽、大型公建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二环绿色城墙

—“十字”景观轴

—旧城区公园绿地

—旧城区以外公园绿地

⑼城市绿网:

由中心城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

 

第四章新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设想

第25条规划目标

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构筑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生态和功能协调统一。

2010年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要求,2020年全面实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定额达标、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面覆盖、安全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26条规划原则

⑴生态优先原则

⑵安全保障原则

⑶因地制宜原则

⑷综合协调原则

⑸远近结合原则

⑹地方特色原则

第27条新城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内容

在符合指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外围生态景观绿地规模、完善城市内外生态廊道系统;补充完善城市避灾绿地系统,根据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划定避灾绿地和救灾通道;根据城市总体结构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各级各类绿地;提出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具体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二节重点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28条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

⑴规划范围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重点新城总体规划范围一致,规划总面积1979平方公里,其中顺义行政辖区1021平方公里,通州行政辖区(未含纳入亦庄用地)843平方公里,亦庄规划区115平方公里。

⑵总体结构

廊道、环带、大型绿色空间斑块和城市绿地有机融合、相互贯通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⑶总体布局

—廊道

河道道路及其绿化带形成的生态廊道是新城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

一级廊道为:

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及六环路绿化带。

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北接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南与北京东南方向的林、水、田生态开敞空间相连,保障了重点新城的气流、生物流的畅通。

二级廊道为:

小中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水生态廊道,构成了新城与新城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城市与外围开敞空间的绿色通道。

—环带

由中心城和重点新城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空港城北环城绿带、小中河及其绿化带、马坡组团北环城绿带、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北运河绿色生态走廊、凤港减河及其绿化带和亦庄新城西环城绿带所组成的环绕重点新城的绿色生态环。

—大型绿色空间斑块

指位于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是城市通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冷桥和隔离地区。

主要有四块:

顺义新城东北绿色空间、顺义新城与通州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通州新城与亦庄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和亦庄新城与大兴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

—城市绿地

重点新城绿地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和建设区各类绿地,在新城绿地布局时,首先要从城市生态角度考虑绿地系统的结构框架,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