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958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doc

方剂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方剂:

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2、方剂学:

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

方书名称

载方数

意义

《五十二病方》

283(可辨197)

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黄帝内经》

13

最早中医药学理论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314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方书之祖

《千金(翼)方》

共7500余首

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外台秘要》

6000余首

研究唐以前方剂的主要文献

《太平圣惠方》

16834

第一部国家编写的方书

《普济方》

61739

古代载药最多的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国家编成的药典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首次运用君臣佐使剖析方剂

《医方考》

吴昆

全面运用方论方法分析分析方剂

《滇南本草》

最大的地方性药典

《中医方剂大辞典》

近10万首

载药最多,较为全面

2、金成无己贡献:

①首次以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开后世方论之先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

二、方剂与治法

程钟龄《医学新悟》统方“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

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明确提出:

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十剂

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配伍的目的

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2、提高药效:

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

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

1、“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内经》中: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三、方剂的变化

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

一、常用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

二、汤剂制备

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

三、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

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

3、药后调护

4、服药食忌:

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第六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

(1)

【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佐、使)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一发卫气之遏以开凑里,一透营分之郁以行涩滞,加强发

汗散寒解表之力。

2、麻杏相配,一宣一降,恰似肺性,以复肺气之宣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

【注意事项】1、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新产妇人、失血患者以及风热、温热所致的风热表证等均不宜使用。

2、不宜久服,服后见汗出即可。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碱升压)。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

(1)

【组成】桂枝(君)芍药(臣)生姜、大枣(佐)炙甘草(使)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合证。

【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并散

中有收,使之驱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2、姜枣相合,调和营卫。

3、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阳扶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敛阴合营。

4、群方之冠。

5、配伍严谨有层次且服法讲究。

【注意事项】凡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者;瘟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

者;中焦湿热,见舌苔黄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书)

3.九味羌活汤

(1)

【组成】羌活(君)防风、苍术(臣)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佐)甘草(使)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1、诸药配伍,既统治风寒湿邪,又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为分经论治之典范。

3、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物相配伍。

【注意事项】本方以辛香温燥药味为主,故有伤阴劫液之弊,凡有风热表证、里热亢盛以及

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

(1)

【组成】麻黄、桂枝(君)细辛、干姜(臣)半夏、五味子、芍药(佐)炙甘

草(佐、使)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

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1、麻桂相须为用,除外寒而宣肺气,加强发汗、散寒、解表力。

2、姜、辛、味相配,温肺化饮散寒,敛肺气而平喘;散中有收,使散肺寒、

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咳嗽而不留邪。

3、五味子:

敛肺气、止咳喘;白芍:

益阴血而敛津液。

【注意事项】阴虚痰喘者禁用。

【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第二节辛凉解表

5.桑菊饮

(1)

【组成】桑叶、菊花(君)桔梗、杏仁、薄荷(臣)连翘、苇根(佐)甘草(佐、使)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证(邪伤肺络)。

【辨证要点】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配伍意义】1、桑、菊相须为用,增强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

2、桔梗、杏仁,一宣一降,既助桑菊驱邪,又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

3、辛凉轻剂。

【注意事项】本方为风热咳嗽轻证的用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所属药物不宜久煎。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6.银翘散

(1)

【组成】连翘、银花(君)荆芥穗、淡豆豉、薄荷、牛蒡子(臣)苦桔梗、竹叶、生

甘草、鲜苇根(佐、使)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1、荆芥药性辛温,但在此方中处于大队寒凉药物中,故为“制性存用”之药。

2、主用寒凉,又处以小量辛温,使之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利于透表散邪,

又不背辛凉之旨。

3、辛凉平剂。

【注意事项】应注意煎服法及用量。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无过。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

【组成】麻黄(君)石膏(臣)杏仁(佐)炙甘草(佐、使)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盛证。

【辨证要点】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而数。

【配伍意义】1、麻黄、石膏、杏仁分别宣肺、清肺热、降肺气。

2、麻黄与石膏:

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能。

石膏信于麻

黄,偏入肺,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为“制

性存用”;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取“火郁发之”之意。

3、辛凉重剂。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第三节扶正解表

8.败毒散

(1)

【组成】羌活、独活(君)柴胡、川芎(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人参(佐)甘草、生姜、薄荷(佐、使)

【功用】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辨证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

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1、本方佐以人参的意义:

扶住正气以利解表;使之驱邪而不伤正;防邪复犯。

2、本方可用治:

痢疾初起证(体现“逆流挽舟”法)、痈疮初起证、时疫疟疾

初起证(风寒湿表证者)

3、本方为益气解表法代表方。

【注意事项】外感风热,邪已入里化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湿热痢疾者,慎用。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书)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9.大承气汤

(1)

【组成】大黄(君)芒硝(臣)厚朴、枳实(佐、使)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③里热实证。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

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

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配伍意义】1、君臣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增强峻下之力,燥实并治。

2、本方为治热结阳明、气机壅滞所致便秘的良方,体现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通因通用三法。

【注意事项】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阴亏虚、表证未解、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不宜使用。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梗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第二节温下

10.温脾汤

(1)

【组成】大黄、附子(君)干姜(臣)人参(佐)甘草(佐、使)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辨证要点】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配伍意义】1、方中辛热与甘温配伍,祛寒而能温补阳气;苦泻与甘缓相配,泻下力缓,

与虚实夹杂的病机及下不宜急的治法相合。

2、二君相配,温下冷积,以温制寒。

【注意事项】热结和阴虚便秘者忌用。

【方歌】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第三节润下

11.麻子仁丸

(1)

【组成】麻子仁(君)白芍、杏仁(臣)枳实、大黄、厚朴(佐)蜂蜜(佐、使)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配伍意义】1、本方意在缓下,方中既滋液润肠,又泻热导滞,攻润相合,使腑气通顺,

津液充足,下不伤正。

【注意事项】津亏血少之便秘,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12.济川煎

(2)

【组成】肉苁蓉(君)当归、牛膝(臣)泽泻、升麻、枳壳(佐、使)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便秘证。

【辨证要点】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配伍意义】1、本方重在温润通便,肝肾精血并补;配伍上补泻升降并用,寓补于通,寓

升于降,为治疗肾虚便秘之要方。

2、肉苁蓉配当归以温肾阳、益精气而润下通便,以补药之体做泻药之用,有

“用补于通”之说。

【方歌】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第四节逐水

13.十枣汤

(1)

【组成】甘遂(君)芫花、大戟(臣)大枣(佐、使)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

②实水。

【辨证要点】①咳唾胸胁隐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

②一身

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舌苔滑,脉沉弦。

【配伍意义】1、本方集三味逐水峻品于一身,佐用大枣,制毒缓峻,使攻逐水饮而补伤正。

2、配伍大枣意义:

益气护胃;补脾虚以制水邪;解毒;缓和药性,使下补伤

正;减少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本方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忌用;忌与甘草伍用。

【方歌】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第五节攻补兼施

14.黄龙汤

(2)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

【功用】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辨证要点】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甚则寻衣撮空,神

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虚。

【配伍意义】本方泻热通便药与益气养血药同用,攻补兼施,寓补于攻。

【方歌】黄龙汤用朴硝黄,参归甘桔枳枣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第八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5.小柴胡汤

(1)

【组成】柴胡(君)黄芩(臣)人参、半夏、生姜、大枣(佐)炙甘草(佐、使)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

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③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辨证要点】①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

脉弦;②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③(全)。

【配伍意义】1、疏透与清泄并用,胆胃兼调,寓扶正于驱邪之中,为“少阳枢机之剂,和

解表里之总方”。

2、君臣相配,外透内清,调畅气机,为和解少阳的关键药对。

3、参、姜、枣的配伍,旨在以之益气扶正,助君臣药驱邪,又可充实正气而

实里,防邪气的深入内传。

【注意事项】阴虚血少者甚用。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16.蒿芩清胆汤

(1)

【组成】青蒿、黄芩(君)淡竹茹、仙半夏(臣)赤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佐、使)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

【辨证要点】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雄闷,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

红苔白或黄腻,兼现杂色,脉弦数或滑数。

【配伍意义】1、本方以清透少阳但热为中心,兼行清化中焦痰浊,清利三焦湿热,即透邪

于外,清热于内,化浊于中,利湿于下,即所谓“分消走泄法”。

【注意事项】体虚者不宜单独应用。

【方歌】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第二节调和肝脾

17.四逆散

(1)

【组成】柴胡(君)白芍(臣)枳实(佐)炙甘草(佐、使)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郁脾滞证。

【辨证要点】①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脉弦;②胁肋胀闷,脘腹疼

痛,或泄利下重,脉弦等。

【配伍意义】1、本方肝脾同治,气血并调,散收互用,升降并施。

2、君臣相伍,散敛互用,柔肝体和肝用,气血兼调。

3、柴胡配枳实,肝脾并调,升降互用,以增舒畅气机之力。

4、甘草和白芍,可缓急止痛,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之力。

【注意事项】热盛厥甚的热厥和阳微阴盛的寒厥者,忌用本方。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18.逍遥散

(1)

【组成】柴胡(君)当归、白芍(臣)白术、茯苓、烧生姜、薄荷(佐)炙甘草(佐、使)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

【辨证要点】两协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

胀痛,舌淡,脉弦而虚。

【配伍意义】1、本方肝脾同调,气血兼顾,疏养并施。

2、君臣相配,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肝体,体用并治。

3、配伍薄荷可助柴胡疏肝而散郁热。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者慎用。

【方歌】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养血又键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19.痛泻要方

(2)

【组成】白术(君)白芍(臣)陈皮(佐)防风(使)

【功用】补脾泻肝,缓痛止泻。

【主治】脾虚肝强之痛泻。

【辨证要点】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配伍意义】1、补脾泻肝,寓升于补,寓疏于敛,柔肝健脾,缓急止痛,升阳止泻。

2、君臣相配,补脾柔肝、调和肝脾,可于土中泄木。

3、配伍防风的意义:

在白术作用下,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以升阳止泻;在白芍

作用下,散邪以助疏肝;祛风以助去湿,风能胜湿;为脾经引经药。

【方歌】痛泻要方有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三节调和肠胃

20.半夏泻心汤

(1)

【组成】半夏(君)黄芩、黄连、干姜(臣)人参、大枣(佐)甘草(佐、使)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辨证要点】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配伍意义】1、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

2、臣药相配,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降以散结消痞。

3、参、枣、草的配伍意义:

补益脾胃之气以助运化;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

土;兼生津液。

【注意事项】食积和痰浊内结之痞满者,不宜使用。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第九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21.白虎汤

(1)

【组成】石膏(君)知母(臣)粳米、炙甘草(佐、使)

【功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辨证要点】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1、全方以清透、滋养、护中为配伍要点,众药相配,可使邪去而正不伤。

2、君臣相配,相须为用,清热之力倍增。

3、临床以“四大证”即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为用方依据。

【注意事项】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渴喜温饮,脉洪不胜

重按者,忌用本方。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22.竹叶石膏汤

(2)

【组成】竹叶、石膏(君)麦冬、人参(臣)半夏、粳米(佐)甘草(佐、使)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辨证要点】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

【配伍意义】1、本方治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治以清补并用,为清补两顾之剂。

2、二君相配,加强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效。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第二节清营凉血

23.清营汤

(1)

【组成】犀角(君)生地黄、玄参、麦冬(臣)黄连、竹叶心、丹参、金银花、连翘(佐)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邪热初入营分证。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

数。

【配伍意义】1、本方以清泄营分热毒为中心,辅佐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活血散瘀。

2、君臣相配(麦冬除外)体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法,并可加强君药清营凉血解毒之力。

3、臣药相伍,清热养阴,治热盛伤阴。

4、佐药(丹参除外)配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5、配伍丹参目的:

①引药入心;②清热凉血;③活血散淤,防止热与血结而为淤,且治斑疹。

【注意事项】舌白滑(挟湿郁之象)者忌用本方。

【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书)

24.犀角地黄汤

(1)

【组成】犀角(君)生地黄(臣)芍药、牡丹皮(佐)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①热灼心营证;②热伤血络证;③蓄血淤热证。

【辨证要点】①身热谵语,发斑斑色紫黑,舌绛起刺;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质

红绛,脉数;③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自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

【配伍意义】本方清热之中兼以养阴,凉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注意事项】阳虚或气虚之失血者禁用本方;脾胃虚弱者本方忌用。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第三节清热解毒

25.黄连解毒汤

(1)

【组成】黄连(君)黄芩(臣)黄柏(佐)山栀子(佐、使)

【功用】泄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辨证要点】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